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岳西县气候适合什么农业和养殖业

网友发布 2023-07-18 02:23 · 头闻号农业林园

岳西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小区域气候差异大。县城年平均气温14.4℃,7月平均气温26.3℃,1月平均气温2℃。年平均无霜期213天,降雨量1445.8毫米,日照2070.5小时。

农业是岳西县国民经济的主体。建国前,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左右。建国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工业产值日益上升。至1985年,农业产值仍占国民经济总值70%。

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发展时起时伏。50年代初,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8年至1960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刮“共产风”,导致农牧业生产大倒退。1961年推行“责任田”,粮食获得大丰收。1962年又收回责任田。经过三年调整,农业生产稍稳定。1969年遭受特大洪灾,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赶郭庄”,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单一抓粮食,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70年代后期,由于农田基建加强,水利设施增多,良种与新技术逐步推广,化肥、农药投入使用,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战略上出现过不少反复,先后提出“高山松、杉、竹,低山桐、茶、果”;“搞活六条龙,治山治水治贫穷”;“发展桐、梓、栗、茶、桑、牛”;“大搞小五园,解决穿着油盐钱”等,随着县主要负责人变动,“一任将军一道令”,无一坚持到底,始终未能形成地方优势。1979年后,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副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1980年比1979年增长28%,1981年至1985年,年均递增4.16%。1985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6751万元,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1.4倍,茶叶产量增长1.2倍,蚕茧产量增长35倍,生猪饲养量增长6.5倍,大牲畜牧养量增长1.2倍。

岳西县耕地少,粮食不能自给。80年代,午季作物种植面积普遍下降,双季稻种植面积缩减,粮食总产值处于徘徊状态。1985年,农业人口人均产粮仅272公斤,比全省平均数低47.5%。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岳西县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9]

2012年新建、改造茶园3.3万亩,茶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31%、36.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2.9万亩,总产值5亿元,增长41.5%。岳西翠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岳西县荣获“全国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徽省茶叶十强县”和“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称号。年度家蚕饲养量、产茧量、蚕农收入均居全省第一。新发展中药材基地5700亩。全年流转山场3万余亩,种植三桠、银杏、香榧、构树等经济林木。新增农业合作社505家。菖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温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0家,年加工产值达50亿元。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