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跟戴老板就相识,当时我们还都是抱有一些小小的政治抱负的大学生,到了大四,我们都选择了支教保研。后来阴差阳错地我被保送到了北大教育学院,在教育学院对我的改变很大。
在研一的时候,我慢慢觉得可能在企业里会更适合我一些,到研二的时候,大家都在找工作,而我在整个阶段只投过一份乐视体育的简历。过了在整个找工作的季节,所有人都有了工作,而我还没有,我便想起了戴威他们还在创业,所以我就这么简单地加入了ofo。
加入不久后,经过几次的头脑风暴,当时成立了“ofo共享单车”。在过去几年,小黄车的发展很快,也经历了若干轮融资,但是在我看来,创业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比之前的更困难,但一旦选择了开始就没有退路,你只能一个一个去解决。
小黄车最初解决的问题是为了让大家不丢车、修车和更轻易找到一辆可以骑的自行车,甚至也可以帮助学校美化环境。
一开始在北大我们做的还算顺利,后来将ofo拓展到23个学校时遇到了第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我们的订单没有明显增长,但很容易发现很多同学真正的刚需是把车骑出学校,之后不一定会骑回来,于是自行车会散落地到处都是。
在2016年4月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封校”,把车都控制在学校里,封校之后的效果非常明显,短短20天内,我们的订单翻了10倍,第一个难关也算度过了。后来,小黄车陆续在武汉、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均有了一定的投放量。
2016年7月,我们遇到了第二个困难,就是人力模式的不足。随后我们做了一个比较激进的决定——3个HR在30天内找到200人,在北京进行培训,再分派到200个学校中,在两个月之内,这200所学校也超额完成了目标。但困难总是接踵而至,经过了两个月的顺利发展,大概在9月底,我们又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竞争对手,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但竞争也是一件好事情,竞争可以让参与其中的双方迅速成长的和进步,经过了比较激烈的讨论,在10月初,我们做了两个决定:从学校进入城市和走出国门。为什么要走出国门呢?是因为共享单车3公里出行的场景在全世界是一样的,与其半年之后开始做,不如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在之后的几个月中,总体上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运营模式上我们也有所改进,我们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模式,于此同时,在产品层面我们也在不断提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到过质疑、也有有过恶意诽谤,但ofo都坚持下来了,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也很想要了解用户对我们的定位、评价,不久前我在脉脉发起了一个话题,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我也很惊异于脉脉用户的热心,以及商业思维的开阔。
衷心感谢这些用户给我们的建议,ofo也会不断改善自己,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现在,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每个月有100多人入职,甚至更多,但我们的HR部门只有不到30人。所以ofo现在广纳贤士,包括产品、运营、软件技术、硬件研发、海外运营和HR等部门都有人才的需求,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在脉脉上联系我。
最近应该有不少人发现,共享单车的先锋ofo已经失联了,所有网上的信息,无论是地址还是电话,没有一个可以联系上,已经没人知道ofo消失在哪。目前的ofo可谓是举步维艰,欠款高达20亿,创始人戴威已无力力挽狂澜,正面临着崩溃的局面。那么导致ofo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ofo公司的资金链已经完全断裂。共享单车刚刚出来时,受到市场的欢迎,资本十分热捧。在一开始的时候,ofo共享单车普及得非常迅速,渐渐地似乎变成了公众生活的刚需。ofo共享单车在扩大后快速合并,开始了盈利。但是,渐渐地,竞争压力变大,加上共享单车需要大规模维护,高额的成本加上资本的不在热捧,ofo资金链出现问题,到现在的已经完全断裂。
ofo公司的组织管理严重混乱无序和没有激活团队的潜力。大家在看ofo创始人的简历时,会发现他只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创业,所以缺乏组织管理的经验,公司的制度和流程也会严重缺失。曾经有一个报道说过,ofo的财务报账流程非常简单,给人的感觉就像没有财务制度一样。没有严格的审核,公司怎么持久的盈利。ofo公司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司并没有没有激活团队的潜力,这个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人员的价值观不统一,目的不一致,人再多也是没用。
ofo公司商业模式变现慢 ,不会创新。虽然ofo在广告和自媒体上都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但是总感觉有一些力不从心,变现不但很慢而且难以持续。加上各地的政策是不允许车身做广告的,这就对ofo公司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失去了造血能力。
ofo失败给予了创业者的启示:创业者需要懂得科学的有序管理方法和激活团队的方法,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上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可以面对不同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