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是很有灵性的,产林蛙地区的人都知道,野生林蛙被抓后,都是绝食的,而且基本上没有两天林蛙要生气气死了。
在我家乡目前所谓的人工养殖是春天的时候在池塘、水库放一定数量的林蛙籽,在山顶附近挖好防蛙沟,深度在0.7米,宽度在0.6米左右的防蛙带,另外用厚度大点的塑料做好塑料围栏,成本很高,还要定期将小林蛙从沟里放回去,而且还要防止沟里面进蛇。此外沟的长度一般都比较长,大点的水库要10公里左右也可能。
正东北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其输卵管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药品。东北林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养殖大都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林蛙养殖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养殖项目。林蛙养殖技术复杂,养殖环节多,养殖难度大,难点多,加之养殖者间技术交流的不畅,使林蛙养
林蛙蝌蚪饲养没有进水流天热缺氧怎么办
1、林蛙作为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乃至生存都受到环境温度的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林蛙的生长发育。环境温度低于15℃时林蛙的食量和活动都会减少,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环境温度过高林蛙代谢功能受到影响则非常容易死亡。在正常的湿度条件下当环境温度达到40℃时,林蛙身处其中4小时便全部死亡;环境温度达到33℃时林蛙身处其中8小时后大部分林蛙陷入昏迷,48小时内所有林蛙死亡。
2、最适宜林蛙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3.1℃±5℃。虽然每天各个时段的温度都有所不同,但短时间身处高温环境中时,林蛙会通过自身调节而顺利通过这一时段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环境温度低于23.1℃时林蛙将体温调节得高于外界温度;当环境温度高于23.1℃时林蛙将体温调节得低于外界温度。当温度超过23.1℃时温度越高林蛙生长发育受到的损害就越严重。处于高温环境的林蛙努力通过自身代谢使体温降低,短时间内尚可维持,但若代谢系统长期超负荷运作,则会导致林蛙体质下降,容易生病,蛙群发病率高涨,所以在养殖林蛙时必须严格控制环境温度,以养殖池地面的温度为测定的环境温度。调节温度的具体措施可以结合遮阳、通风、保湿和隐蔽物等设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进行设置。
3、养殖林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保湿工作。养殖池地面湿度达到相应的要求时,完成变态的林蛙可以完全营陆栖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林蛙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养殖池地面应达到的湿度标准也不一样。变态幼蛙要求85%~90%的湿度,1~2月龄的幼蛙要求80%~85%的湿度,3月龄以上的林蛙则要求70%~80%的湿度。迅速、便捷可对全场进行全面加湿处理,达到这些标准的加湿设备方为合格。加湿的主要方法是:将雾化喷头套在塑料管上用水泵加强水压后进行喷洒。通常应每天加湿1次而阴雨天不要加湿,天气炎热时则应酌情增加喷洒次数,一般来说应选择早晨或晚上等阳光微弱时进行喷洒。
4、高密度养殖林蛙时排泄物过多将导致养殖场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从而使林蛙的生长发育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给养殖场通风换气使养殖场内的空气新鲜。合理设置通风口是养殖场具有良好通风性能的前提,若条件允许围栏应使用网状的通风材料。只需设计合理规范即可具有较好的通风性能。
5、虽然水是林蛙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但是在集约化的人工养殖时,在高密度的条件下积水对林蛙有致死的可能。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养殖池中单位面积上的林蛙排泄物数量增加了无数倍,积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滋生出大量细菌。当环境温度较高,林蛙喜欢隐藏或栖息、在水里,这时皮肤便很容易被受污染的积水损伤;另外积水中般含有极多的致病微生物,会导致蛙群大面积暴发疾病。由此可知养殖池的地面以2/3沙子与1/3黏*混合的沙*为好,这种地面的透水、排水性能俱佳不会出现积水,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湿度。
6、林蛙的排泄物因集约化养殖增多导致环境中大量微生物繁殖。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按时消毒。如何选择消毒液是消毒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消毒液不得有异味、不得对林蛙的皮肤有所损害,通常会用高锰酸钾溶液以雾状喷射。
7、目标是鼠害、鸟害及蛇害。鼠害:鼠类经常在养殖池边挖洞,破坏围网后进入池内咬噬吞食蝌蚪或林蛙,对林蛙生产有相当大的危害。对此必须经常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鼠类要迅速将其并清除。
林蛙蝌蚪饲养没有进水流天热缺氧
1、要降低池水污染从而降低水体的耗氧。
2、使藻类保持在适度的状态下。
3、合适的投放密度。
做好以上3点,水体不会缺氧,甚至在整个蝌蚪养殖过程中连打氧都不需要。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