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
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重点,是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节以维持正常操作条件,防止事故发生;提高设备的密闭性,防止金属设备腐蚀破裂;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合适的通风方法。加强个人防护,大量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毒物时,应穿戴耐腐蚀的防护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护眼镜、防护胶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护面具;涂皮肤防护油膏。 加强健康监护,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发现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暴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包括稳定期)以及心脏病患者,不应做接触刺激性气体的工作。
(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物,在金属矿物的焙烧、毛和丝的漂白、化学纸浆和制酸等生产过程亦有含二氧化硫的废气排出。二氧化硫是无色、有硫酸味的强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与水蒸汽接触生成流酸,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可引起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呼吸麻痹,严重时引起肺水肿。它是一种活性毒物,在空气中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其毒性要比二氧化硫大10倍。二氧化硫对呼吸器官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鼻、咽喉和支气管发炎。当空气中SO2浓度达0.0005%时,嗅觉器官就能闻到刺激味;达0.002%时,有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头痛和喉痛;达0.05%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短时间内即可造成死亡。我国二氧化硫安全卫生标准为15mg/m3。
(2)氮氧化物(NOX )
氨氧化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及化工、电镀等生产过程。NO2是棕红色气体,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实验证明,NO2会迅速破坏肺细胞,可能是肺气肿和肺瘤的病因之一。NO2浓度在1~3ppm时,可闻到臭味;浓度为13ppm时,眼鼻有急性刺激感;浓度在16.9ppm条件下,呼吸10min,会使肺活量减少,肺部气流阻力提高。
(3)光气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是在生产环境中吸入光气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光气生产中,氯代烃高温燃烧中,光气进行有机合成,制造染料、农药、医药等生产中均可接触到光气。生产环境光气浓度在20~30mg/立方米时,可发生急性中毒,100~300mg/立方米,接触10~15min可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临床主要引起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重者引起支气管痉挛,化学性炎症、肺水肿、窒息等。急性中毒治愈后,一般无后遗症,重度病例可留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或体征。
2.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物等,它们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危害。主要预防措施是加强密闭、通风,严格安全操作规章,加强宣传教育,普及急救和预防知识,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的健康监护工作。
(1)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能均匀散布于空气中,微溶于水,一般化学性不活泼,但浓度在13~75%时能引起爆炸。一氧化碳多数属于工业炉、内燃机等设备不完全燃烧时的产物,也有来自煤气设备的渗漏。一氧化碳毒性大,它与人体血红素的亲和力大于氧与人体血红素的亲和力的250~300倍。人体吸入含一氧化碳的空气后,一氧化碳很快与血红素结合而大大降低雪红素吸收氧的能力,使人体各部分组织和细胞产生缺氧,引起窒息和血液中毒,严重时造成死亡。当空气中CO浓度达0.4%时,人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失去知觉,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中毒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和中毒快慢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于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能均匀地和空气混合,不易被人发觉,因此必须注意防备。我国一氧化碳安全卫生标准为30mg/m3。
人体中毒程度和快慢与一氧化碳浓度的关系
(2)硫化氢
无色有明显的臭鸡蛋气味的可燃气体。可溶于水、乙醇、汽油、煤油、原油、自燃点246℃[8],爆炸极限:4.3%~46%。硫化氢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并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与空气混合达爆炸范围可引起强烈爆炸。
硫化氢由硫化铁稀硫酸或盐酸反应制得或通过氢与硫蒸气反应制取,硫化氢很少用于生产,一般作为化学反应过程中,如含硫石油开采和提炼、粘胶人造纤维、合成橡胶、染料、鞣革,以及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作为分析试剂,农业上可作为消毒剂);它也可在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期间释放出来,本文所列举的急性中毒事故多是后种情况,也常在矿井、气井和下水道中遇到硫化氢。
硫化氢是强烈的刺激神经的毒物,可引起窒息,即使低浓度硫化氢对眼和呼吸道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低浓度时可因其明显的臭蛋气味而被察觉,然而持续接触使嗅觉变得迟钝,高浓度硫 化氢能使嗅觉迅速麻木。国家规定卫生标准为10mg/m3。
轻度中毒时,眼睛出现畏光、流泪、眼刺痛,还可有眼睑痉挛、视力模糊症状;鼻咽部灼热感、咳嗽、胸闷、恶心、呕吐、壮举晕、头痛可持续几小时,乏力,腿部有疼痛感觉。中度中毒时,意识模糊,可有几分钟失去知觉,但无呼吸困难。严重中毒时,人不知不觉进入深度昏迷,伴有呼吸困难、气促、脸呈灰色紫绀直至呼吸困难缓解,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大量吸入硫化氢立即产生缺氧,可发生“电击样”中毒,引起肺部损害,导致窒息死亡。
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密闭、通风和排毒。生产过程应密闭化,在可能逸出硫化氢的场所安全排风通风设备,企业应纳入经常性卫生监督,应监测生产环境空气中H2S浓度。不得已进入含有H2S的局部空间操作设备或处理下水道时,应事先进行局部通风换气净化空气,并测定H2S浓度,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测定H2S浓度,决不可凭嗅觉检测有无H2S存在。
对业经测得有H2S的场所,应加强人身防护,工人进入时应戴氧气呼吸器或有灰色色标滤毒罐的防毒面具,必须有责任心强的工人在外监护。在下水道或清理污水池时工人应戴化学防护镜。
在贮存或使用硫化氢场所,应禁止吸烟和明火,电器设备应是防爆型。运输过程中钢瓶应固定,并贴“有毒压缩气体”标志,储藏应在防风雨日晒的密闭室内。含硫化氢的废气处理,排放应遵守环境保护法。为了减少硫化氢对人体的损害,建议选择相关的检测仪器(如硫化氢报警器),以提醒人们及时采取措施,把对危害及损失降到最低。
原因:
1.油箱内压力升高
在封闭的减速机里,每一对齿轮相啮合发生摩擦便要发出热量,随着运转时间的加长,使减速机箱内温度逐渐升高,而减速机箱内体积不变,故箱内压力随之增加,箱体内润滑油经飞溅,洒在减速机箱内壁。由于油的渗透性比较强,在箱内压力下,哪一处密封不严,油便从哪里渗出。
2.减速机结构设计不合理引起漏油
如设计的减速机没有通风罩,减速机无法实现均压,造成箱内压力越来越高,出现漏油现象。
3.加油量过多
减速机在运转过程中,油池被搅动得很厉害,润滑油在机内到处飞溅,如果加油量过多,使大量4.检修工艺不当
在设备检修时,由于结合面上污物清除不彻底,或密封胶选用不当、密封件方向装反、不及时更换密封件等也会引起漏油。
解决办法:
1.均压
减速机漏油主要是由于箱体内压力增加所引起,因此减速机应设有相应的通风罩,以实现均压。通风罩不能太小,较简便的检查方法是打开通风罩上盖,减速机以高速连续运转五分钟之后,用手摸通风口,感到压差很大时,说明通风罩小,则应改大或升高通风罩。
2.畅流
要使洒在箱体内壁的油尽快流回油池,不要在轴头密封处存留,以防油逐渐沿轴头浸出来。如在减速机轴头设计有油封圈,或在减速机上盖位于轴头处粘一半圆槽,使溅到上盖的油顺半圆槽两头流到下箱。
3. 改进轴封结构
(1)输出轴为半轴的减速机轴封改进;带式输送机、螺旋卸车机、叶轮给煤机等大多数设备的减速机输出轴为半轴,改造较方便。将减速机解体,拆下联轴器,取出减速机轴封端盖,按照配套的骨架油封尺寸,在原端盖外侧车加工槽,装上骨架油封,带弹簧的一侧向里。回装时,如果端盖距联轴器内侧端面35 mm以上,则可在端盖外侧的轴上装一个备用油封,一旦油封失效,即可取出损坏的油封,将备用油封推入端盖,从而省去了解体减速机、拆连轴器等费时费力的工序。
(2)输出轴为整轴的减速机轴封改进;整轴传动的减速机输出轴无联轴器,如果按照(1)方案改造,工作量太大也不现实。为减少工作量、简化安装程序,设计了一种可剖分式端盖,并对开口式油封进行了尝试。可剖分式端盖外侧车加工槽,装油封时先将弹簧取出,将油封锯断呈开口状,从开口处将油封套在轴上,用粘接剂将开口对接,开口向上,再装上弹簧,推入端盖即可。
4.索雷高分子聚合物现场修复
索雷工业针对减速机渗漏现象整合国际先进产品进行试验攻关,现在已经形成一套标准的处理方案。可以在不停机的条件下直接从渗漏部位对配合面的漏油现象进行治理。所使用的金属聚合物材料具备优越的粘着力、耐油性及350%的拉伸度,可以快速对渗漏部位进行修复,同时能克服减速机振动造成的影响,省时省力,效果立竿见影,为企业解决减速机漏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修复方式。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