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水流域的分水岭地段,是峰林、峰丛发育的地下水补给区和峰林谷地向峰林平原过渡的地下水径流区。就岩溶含水介质条件来看,具有水流循环交替迅速、资源分布不均一的特征,提高地下水资源的供水功能,必须增强水循环系统的调蓄功能,改变岩溶山地补给区降水快速下渗、形成径流快速排泄的状况。研究表明,当前该地区植被衰退十分严重,原始植被已全部为次生植被所代替,次生植被则大部分为草丛,相当面积已变为裸岩地。现有少数森林几乎全部为人工林,无论天然植被还是人工植被,旱生性状均十分明显。逆演替已由中草草丛向低草草丛退化,土壤湿度条件日趋恶化。森林植被涵养水分的功能已完全消失。因此,岩溶水流域分水岭地区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防旱治旱,总体应以加强水循环过程的调控为主,采取生物工程、地表蓄水工程方法调控地下水的循环转化,有效开发地下水的方式,建立水源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调蓄—节水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即采取水源区生态重建、引、提水、水源蓄积与水产养殖、节水灌溉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综合治旱模式(图版Ⅶ)。如图所示,根据小平阳示范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开展了该类型岩溶平原区的综合治旱技术示范,建立模式的核心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水源生态环境重建
自然封育和人工造林是岩溶山地植被恢复的基本途径。就目前大多数岩溶山地来说,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自然封育仍是其植被恢复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途径。小平阳地处桂中盆地的中心地带,一方面由于人为破坏频繁而导致绝大部分山地植被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其现存的自然植被主要为草丛和灌草丛等低矮型植被,已丧失了基本的环境调节功能;另一方面,该地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种类丰富,立地类型多样,有着极为有利植被恢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研究表明,裸露石山环境的表层岩溶带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较弱,只有提高表层岩溶带的森林覆盖率才能增加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地衣、藻类和苔藓等低等植物,在岩溶生态系统中对水资源的调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已有试验成果显示:从饱和吸水状态经蒸发失水至恒重,藻类生物岩样失水量是相应岩石的16.3倍,时间也延长48%,主动吸水时,吸水量是相应岩石的2.6倍,时间也延长57%,而持水量为相应岩石的17.6倍。除森林和低等植物外,枯枝落叶层也是重要的蓄水介质,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内部水分的主要调节者,也具有延缓地表径流时间和强度的功能。
在示范区,对分水岭和平原中的峰丛、峰林石山进行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生态经济林,是改善水源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观测结果表明自然封育对增加植被高度和群落层次、改变植物种类组成以及改善小环境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随封育时间的增加而愈加明显。经调查乔木幼林区自然封育已达20年,尽管1985年遭受全面砍伐已基本退化至灌丛,但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而得到及时的封育和保护,现已基本恢复至乔木幼林阶段,群落高度和总盖度分别达6 m和95%,其中乔木层盖度40%。乔木层中除山胶木为常绿树种外,其他均为落叶树种,其中猫尾木的数量最多,石岩枫次之,两者株数分别达到5株和4株。猫尾木和网脉紫薇(1株)共同占据了群落的最上层,两者胸径最大值分别达到11.52 cm和13.05 cm。除观测样方内的树种外,该区乔木层树种还有圆叶乌桕、黄连木、铁屎米、野梨、朴树和油甘果等。灌木层盖度高达80%,主要种类有灌木植物红背山麻杆、石山花椒和石山巴豆等,乔木幼树主要有黄连木、山胶木、铁屎米和油甘果等。草本层盖度较小,仅为15%。从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来看,乔木幼林区正处于极不稳定的演替阶段,随着自然封育的继续,它将会逐渐演替为落叶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灌草丛区和樵牧区(对照区)的群落外貌均为灌草丛,与乔木幼林区存在较大差别,两者群落高度分别为2.2 m和1.6 m,整个群落仅包括灌木层和草本层。尽管如此,比较两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短时间的自然封育也会使其植物群落发生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群落高度和种类组成等方面。由于人为干扰仍在继续,对照区的植被总盖度虽然高达95%,但其群落高度仅为1.6 m,大部分种类生长较差,以草本植物为优势,其盖度和种类数量要略高(多)于灌木植物;灌草丛区的群落高度达2.2 m,比对照区增加了约40%,已由原来草本植物占优势转变为灌木植物占优势,大部分种类生长良好。在灌草丛中,灌木层的盖度和种类数量要明显高(多)于草本层,其中灌木层种类达19种,比对照区增加了8种,增幅达73%,相反,草本层植物仅有7种,下降幅度达42%。这对于促进该区域的植被向乔木幼林演替和实现植被的最终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惟有木本种类尤其是乔木种类增加,灌草丛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自然封育对小平阳山地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群落高度、改变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方面,特别是自然封育有利于增加乔木种类和数量,这对促进现存植被演替和恢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工造林,由于山地的立地条件在不同山地或不同坡位之间差异较大,因而人工造林也因树种和造林地而收到不同的效果。据野外观察,村边及山坡中下部的人工林长势较好,而位于山坡中部以上的人工林长势则较差。人工林中的自然植物种类主要是桃金娘、芒萁、金樱子、黄荆条、野牡丹和扫把枝等一些耐干瘠的灌草指示植物。
由上所述,示范区地处亚热带,水热作用活跃,植物生长迅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很强。通过封育,岩溶山地的植被已呈现良性演化趋势,在15~20年的封育区段,已基本恢复至乔木幼林阶段,群落高度和总盖度分别达6 m和95%,显示以森林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将得到初步恢复,涵养水源的作用不断增强,有利于调蓄降水入渗和循环调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趋缓。
(二)地下水开发、调蓄与水产养殖
在峰丛、峰林山地区周围的平原上由于接受上游补给区侧向径流和平原本身降水的双重补给,山前地带地下水资源相对集中,在地貌、岩溶和构造组合条件有利的部位形成地下水富水地段,采取钻井取水。同时在山前坡丘间或岩溶谷地的低洼地地段,选择有利部位筑坝、修建蓄水山塘,积蓄山地坡面流和山区表层岩溶带的季节性排水,拦截地表径流,蓄水防旱。通过修整和防渗处理,并钻井抽取地下水,保障山塘水源补给,开发山塘水产养殖功能,充分发挥山塘的蓄水抗旱与经济生产效益。
在小平阳示范区的刘村核心示范片,2001年可用于养殖的山塘面积180亩,通过项目实施,2005年水产养殖面积增加330亩。2002年建成刘村1口机井,出水量达100m3/h,配套修建输水管1 750m,调蓄水池1个,为莲花塘等8个主要养殖山塘提供补充水源,同时保障310亩的“望天田”能种上了双季稻。其中莲花塘原有水面积80亩,水深平均75 cm左右,蓄水约4×104m3,通过筑坝、开挖和防渗,建坝320m,防渗约7 000m2,挖土约20 000m3,扩大养殖面积达150亩,水深平均1.5 m,蓄水量可达15×104m3。不仅增强了山塘的水产养殖功能,而且调蓄水资源的能力增大了2.75倍,提高了防旱抗旱能力。2004年水产总量达250 t,同时在山塘边新建200头的养猪场和2 000羽养鸡、养鹅场各一个,建立杂交柑示范果园50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产和综合治旱技术示范效益。
(三)岩溶平原区防洪排涝和引水调蓄
峰林山地至岩溶平原区过渡地带,由于地势低洼,雨季地下水位一般上升到地表,产生洪涝灾害,淹没农田;而旱季地下水位又迅速下降,造成干旱缺水。在山前开挖排洪引水沟,将山地洪水和季节泉洪水汇集引入山前山塘,蓄积水源,从而既解决防洪排涝问题,又解决山塘补给水源不足的问题。在刘村南修建550m排洪引水渠,使下游250亩低洼旱地免受洪水淹没,为近40亩水面的山塘引进充足水源,保障山塘养殖开发。
(四)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发展节水旱地农业
岩溶平原区土地资源丰富,开垦耕种面积率高,旱地比例大,在粮食作物种植面和产量稳定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满足人口需求,大量的作物秸秆和余粮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刘村示范片,除了结合水资源调蓄进行水产养殖外,引进了2元杂种猪、良种鹅、鸡的养殖,建立养殖示范场,养殖业的生产率年平均增长12.58%,2005年养殖业收入达到农林牧渔业增产值的45.36%。同时发展节水旱地农业,果园用地增加420亩,经济作物用地增加1 500亩。在实现人均有粮350kg的同时人均纯收入达到2 626元。
(五)加强沼气池建设,合理利用生物能源,防止植被破坏,提高农业效益
岩溶平原区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是支撑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良性循环机制,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缓解农村燃料短缺矛盾,防止水源涵养林破坏,保障岩溶生态恢复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示范工程之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养殖业、经济果林种植,推广沼气建设。刘村示范片新建沼气池94户,占建新居农户和有修建条件老住户的85%,同时进行改厕、改水、改圈,改善民居卫生环境。沼气池的使用为农户提供50%以上的燃料,据测算每户节省薪材约2 500kg/a,节约劳动力人工40个,产出水肥18 t、渣肥6~7 t。沼气液、渣不仅是优质有机肥料,沼气液还是良好的鱼饲料。综合开发沼气产物的利用技术和与其关联的养殖、果蔬无公害种植技术,是调整农村能源结构、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能源工程,也是巩固水源涵养林封育成果、保护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重要的基础工程。同时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评论我国水环境规划——过去、现状与展望,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空间布局
新疆阿勒泰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水资源在新疆境内配置,阿勒泰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相对较少。
阿勒泰地区的水利建设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防汛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把“节水、增水、增地”作为重中之重。
按照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区划:
(1)水资源丰沛区:额尔齐斯河流域,乌伦古河流域。
(2)水资源基本平衡区:布尔津河、哈巴河、布列则克河、阿拉克别河、大小青河。
(3)水资源短缺区:阿勒泰地区西部的吉木乃及南部地区。
阿勒泰地区水资源存在结构性和区域性矛盾,加之干旱等极端气候存在。因此,在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后,要合理配置水资源。
二、战略措施
阿勒泰地区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季节性变化大,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加之水利配套工程控制能力相对薄弱,长期严重制约着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应采取如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措施:
(一)编制和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阿勒泰地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等实际,编制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阿勒泰地区主要对工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对水资源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并在考虑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规划要提出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为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优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促进阿勒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
《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0~2015年)》中确定2010~2020年间,将地下水作为重点调查评价矿种,重点评价区域为地表水不足地区,以及今后矿业、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用水的地区,划定了哈巴河县城-锡伯渡、吉木乃县城一带、福海县城-扎河坝一带、恰库尔特-老鸦泉4个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通过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内地下水资源评价,摸清地下水资源量、质量、分布规律等,为阿勒泰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奠定基础。
(三)利用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
加快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对的调控作用,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状况和用水规模,制定完善农业、工业、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用水定额体系。
农业方面。抓住国家实施节水灌溉项目的机遇,完成主要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节水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广以喷灌为主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平均灌溉定额降到700立方米/亩以下。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牧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继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排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牧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节约转让、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工业方面。支持地区优先发展产业用水需要,对高耗水的特种行业用水实行高水价政策,鼓励企业中水回用。2010年阿勒泰地区工业用水总量为2071.8万立方米,其中新鲜水量1899.49万立方米,重复用水量2172.32万立方米,工业重复用水率53.34%,远低于国家对节水型社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的基本要求。阿勒泰地区工业重复用水仍有挖掘潜力。地区、各县市和有关部门,要从政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鼓励工业企业开展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的科技创新,大力促进循环用水系统、冷凝水回收再利用、废水回用技术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等推广实施,不断扩大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的普及面,切实提高工业企业循环用水利用率水平。强化工业计划用水管理和定额管理制度,对达到一定取用水规模以上的工业用水企业实行重点监管,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
生活用水方面。稳步推进阶梯水价制度。有报道称新疆2015年全面实施阶梯水价,涉及居民生活用水,这样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提高阿勒泰地区居民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用水资源经济效益,最终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标。
(四)加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在全力支持新疆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确保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工程等7项控制性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工业用水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实施阿勒泰地区“九大工业片区、23个供水点”的水资源配置。近年来,重点抓好富蕴县城南工业园、广汇煤制气工业园和吉木乃县城区供水工程建设,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水资源保障。
工程计划总体投资额30.7亿元,拟建成时间2012~2020年(表7-8)。通过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源的调蓄能力和水力开发水平。
表7-8 阿勒泰地区规划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基本概况
此外,阿勒泰地区加快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推进“西水东引”工程建设,2013年实现调水9.5亿立方米;2010年内完成吉力湖生态引水工程可研,开工建设乌伦古河河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年补给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
(五)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
建议阿勒泰地区与使用其水资源的而受益的地区之间协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强化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社会;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阿勒泰地区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有效节约水资源。
实行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开展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示管理。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
1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分配效率,合理解决各部门和各行业(包括环境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竞争用水问题.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时间过程还是从不同国家的横向对比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用水将大量被工业和生活用水所取代.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使各部门或各行业内部高效用水.
水资源优化配置包括需水管理和供水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在需水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产业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水方面则是协调各单位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研究
2.1“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经济效益最优为惟一目标.以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这种思想将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及过程均作定值处理而忽视了影响需水的诸多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着重考虑了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影响,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2“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比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可能由于过低估计区域发展的规模,使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3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
无论是“以需定供”还是“以供定需”,都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要么强调需求,要么强调供给,并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于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同时考虑供需动态平衡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应运而生.
某一区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宏观经济系统.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投入是指各部门和各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各种费用(包括利税);产出则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各部门各企业所生产产品的价值.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其总投入等于总产出.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分析资源的流向、利用效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等.(2)年度间的消费和积累关系.消费反映区域的生活水平,而积累又为区域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环境.因此,保持适度的消费、积累比例,既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3)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调入调出)关系.不同的进出口格局必然影响区域的总产出,进而影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上述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以实现区域经济和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系统和宏观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区域经济发展对需水量要求增大时,必然要求供水量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增大相应的水投资而减少其他方面的投入,从而使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节水水平以及污水处理回用水平等发生变化以适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难度,从而实现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堪称这一理论的典范.
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核算重要工具的投入产出表只是反映了传统经济运行和均衡状况,投入产出表中所选择的各种变量经过市场而最终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只是传统经济学范畴的市场交易平衡,忽视了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环境产业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不相吻合,环保并未作为一种产业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流通平衡中,水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投资也未进入投入产出表中进行分析,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遭受潜在的破坏.研究表明,1993年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为302亿元,水资源破坏引起的损失为124亿元,两者合计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23%.文献对江苏省自然资源(以水、大气资源为例)核算的结果表明,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高地估计了江苏省经济的增长水平,江苏省经济增长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负债.仅水和大气的环境价值损失,1994~1997年都在410亿~470亿元左右,平均约占当年GDP的7.6%,若再加上其他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价值损耗,这一数目还会增大.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有待革新.
2.4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包括水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目前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理论探讨多实践应用少的局面,并且理论探讨多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方法和应用等方面.在水资源的研究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筑和依据已有统计资料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别上.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侧重于“时间序列”(如当代与后代、人类未来等)上的认识,对于“空间分布”上的认识(如区域资源的随机分布、环境格局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也是目前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一个误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型应是“时间和空间有机耦合”.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理想模式,在模型结构及模型建立上与实际应用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它必然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
3.1 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上述几种理论,有的不科学不合理,有的不成熟不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了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目前多是理论研究和概念模型的设计,不便于实际操作.基于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由于分析思路与目前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口径相一致,相关资料便于获取,具有可操作实用性,但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中未能反映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将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对现行的国民经济产业以环保产业和非环保产业分类进入宏观经济核算,将资源价值和环境保护融入区域宏观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势在必行,以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新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目前实施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保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2 水质和水量问题
水质和水量是密切相关的,离开水质谈水量没有实际意义.有关分析资料表明,在我国未来发展中,水质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大于水量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对水质保护重视不够,存在水质性缺水.特别是平原河网地区,灌、排、提、引、蓄都是通过河网水位流量调节来实现,河道上下游、左右岸补给和排水关系复杂,水质水量问题紧密结合,考虑水质水量的河网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难度大,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问题,水质问题与环境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实现了水质水量的优化配置,必将有利于水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3.3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全局性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全局性问题,对于缺水地区,必然应该统筹规划调度水资源,保障区域发展的水量需求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必须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情况却不尽然,对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受到高度重视,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取得的成果也多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对水资源充足的南方地区,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但是在水量充沛的地区,往往存在因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破坏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处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的广州市,地处河网区域,其水量充沛,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水环境遭受破坏,出现了有水不能用的尴尬局面,不但不利于广州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也必然影响全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4 水务一体化管理
一般而言,优化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是最高最好的,即存在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的问题.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全局为重,树立整体观念.各地区应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分散的多头管理转变到集中的统一管理,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3.5 其他问题
作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便是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这也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水资源南多北少的我国尤为重要.跨流域调水必须综合研究调入区、输水沿线和调出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水资源调出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借助市场经济杠杆才可能实现,水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必然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之一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贯彻节水高效的思想,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诸如污水资源化、水权交易等问题,这些都是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分析的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多目标决策的大系统问题,必须应用大系统理论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的水资源配置存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强调节水忽视高效、注重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忽视水资源充足地区的用水效率提高、突出水资源的分配效率而忽视行业内部用水合理性等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必须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特别是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协调好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确保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