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别的网友哪里找来的希望有帮助
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演变
历史时期之初,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间杂着草原,温带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主要在子午岭北段以西以及六盘山的东西两侧,也就是由甘肃庆阳、环县向西至于靖远的黄河岸上。
那时农业虽已有所发展,但农业地区所占的比例却相当微小,不能和森林草原相比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地区就逐渐扩大。中间经过几度的变化,农牧更迭交替占较为重要的地位,可是后来农业还是超过了牧业,而森林地区更显得缩小,近代几乎完全丧失殆尽。
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森林地区相当广大。尤其以吕梁山区更显得突出。直到现在,这座山上的森林犹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林区。那时的森林地区不仅限于山地,山下原野也都有所繁殖生长。渭河中上游的森林直到隋唐时还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尤其值得称道的,则是现在所谓干旱地带,山西岢岚、五寨诸县,正当芦芽、岢岚诸山,以及保德、河曲、偏关诸县,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陕西北部的横山山脉,子午岭南部和中部,六盘山和屈吴山都曾经是森林地区。
黄土高原是一个农牧兼宜的地区。广大的草原诚然是适于畜牧业的发展,为游牧民族繁殖牲畜的良好地区。可是农业民族来到这个地区,就必然会改造草原为农田,使之成为农业地区。由于历史时期国内民族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农牧兼宜的地区为农为牧,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改变。其中由牧区转为农区,先后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战国后期至于秦汉王朝,第二次是隋唐时期,第三次则是明清以来。在一、二两次之间,这里又恢复到游牧地区。当时游牧地区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扩大,远远超出于黄土高原之外。在二、三两次之间,农业地区和游牧地区参差并存。虽是并存,游牧地区仍稍逊于农业地区。战国后期秦国所修的长城是农牧地区分界线中最南的一条。这条长城西南起于今甘肃岷县,而东北至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黄河岸边。中间经过六盘山和子午岭间的固原、环县等县,并沿横山山脉趋向东北。最北一条的农牧地区的分界线,乃在贺兰山和阴山山脉之上,这里主要是秦汉两个王朝的长城。这条长城已超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之外,不在涉及之列。战国后期的秦长城没有维持好久。明长城在明代也曾起过最为显著的作用,明代以后,已经不能成为一条农牧的分界线。此外由于森林地区的遭受破坏,无人从事恢复更新,原来的林地被开垦成为农田。
1、西周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轮廓
周人以农业立国,其势力所及和封国所在,皆当在农耕地区。有些地方或本非农耕地区,经过周人的经营,也逐渐成为农耕地区。《史记·周本纪》述周人的先世从后稷开始。后稷以好种麻菽,播时百谷,获封于邰。邰在今陕西武功县,正在渭河的下游。其后不窋失官,奔于戎狄之间。所谓戎狄之间当是畜牧地区。不窋所奔的地方据说在唐代庆州东南三里,其地于唐时尚有不窋故城[1]。唐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县,则今庆阳县于其时正是游牧地区。周人起于周原。周原附近渭河南北多为诸侯封国和贵族采邑,自然皆是农耕地区。这里西倚陇山。据《史记·秦本纪》所记述,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于淠渭之间,因此而得封于秦,为附庸之邑,就在秦继续养马。其后世又居住于西犬丘,都在陇山以西。说明了陇山以西为畜牧地区。
从西安蓝田、西安老牛坡、田家庄、袁家崖的商代墓葬,可见殷商文化在这里有相当浑厚的基础,当地的农耕生涯也显示出一定的发展。从陕西永寿、西安蓝田的两周遗址,以及由这往东的黄河侧畔,有更多的周人诸侯封国,河渭相会处的芮国、今合阳县东南的莘国、今韩城市的韩国、宋国、今三门峡市的虢国皆为周国的诸侯,也显示出周人在殷商文化基础上继续发展。
黄河以东即所谓河东之地,西周初年的诸侯封国最为繁夥,当然是农耕地区。当时这里最北的诸侯封国为霍国。霍在今山西霍县。今霍县北有霍山,即古时的霍太山。霍山南北的气候已有差异,霍山以北当时再未见有诸侯封国,则当时的农牧业地区分界线实应在霍山之上。
上面所论述的乃是西周时期由周人发祥地周原附近陇山之下向东北引伸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具体说,这条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向北绕过当时的密,也就是现在甘肃灵台县,折向东南行,由今陕西泾阳县越过泾河,趋向东北,过相当于今陕西白水县北的彭衙之北,东至今陕西韩城市,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太山南,又折向南行,过浍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北燕国都城蓟之北,再东南至于渤海岸上。燕国所都的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2、春秋时期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推移
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涅即位,是为幽王。幽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不仅不理朝政,而且又以“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此时正值天下大旱,人民死亡无数。幽王又为取得褒姒一笑举烽火嬉诸侯而失去诸侯国的信任。于是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和犬戎,对周王朝大兴问罪之师,向宗周镐京发动了逊攻,致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镐京很快被申侯攻占。周幽王带褒姒出逃至骊山脚下,被戎人追上杀死。各国诸侯看到幽王已死,遂与申侯、缯侯商量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即位后,王畿各地遍布戎人,西周王朝随时可能遭到戎人的袭击。又鉴于周王朝兵力已经衰弱,难于抵抗戎人,振兴西周,因此遂于公元前770年,在郑武公、卫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等率兵护送下,放弃宗周镐京,迁都成周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陇山以东,由秦国都城雍以北沿岐山、梁山东北行,再经麻隧、彭衙之北,而至于梁国的龙门山下。即今经过陕西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而达于黄河之滨。这条分界线由龙门山下东越黄河,经屈之南,循吕梁山东麓东北行,至于今山西太原市阳曲县北,也就是当时盂县之北,又东南绕今盂县之南,东至太行山上,再循太行山东麓,过当时燕国都城蓟之北,而东南至于渤海之滨。在这条分界线之南,春秋时还曾经有过各种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甚至周王室雒邑附近的伊洛流域,也有戎迹。这些杂居的戎狄,其初当然仍以游牧为生涯,由于与华夏诸国杂居于宜农地区,故后来也都逐渐舍弃其游牧的旧俗,执耒耜操作于田亩之间了。
戎狄杂居于诸侯封国之间,主要有早期的姜戎,姜戎氏就是所谓陆浑之戎,也就是所谓允姓之戎。这一族曾居于瓜州。在岐水旁兴起。姜氏城距周原及邰皆不远,姜姬两姓相近,世为婚姻。后期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白狄为从事游牧生涯的族。春秋时的鲜虞、肥、鼓诸国是白狄所建立的几个小国,到了春秋后期,这几个小国都已经有了城郭。非华族而有城郭宫室,就同样显示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骊戎的故地在汉时京兆尹新丰县,也就是在今陕西临潼县。晋献公曾伐骊戎。太行山西侧当时居住着许多戎人,潞氏、留吁、铎辰、*[广啬]咎如、东山皋落氏皆其著者;还有丽土之戎,草中之戎,潞氏当在今山西潞城县北。留吁在这今山西屯留县。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市。*[广啬]咎如当在潞氏之东太行山上。丽土之戎和草中之戎当在今山西阳城县南析城和太行二山之间。这里戎人虽多,潞氏实为最大,在被灭以前,已经由游牧生涯转变为农耕生涯。
3、汉代农牧业地区分界线的划分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分当时全国为4个经济区域:
(1)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
(2)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3)江南:出柟、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
(4)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史记·货殖列传》关于经济区划的叙述,大致反映战国至汉初的情况。它将全国分成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4 个经济区。山东即关东,泛指崤山、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战国以来已成为农耕区了。山西本泛指崤山、函谷关以西,关中盆地和泾、渭、北洛河上游,西至黄河均在其内。但关中盆地自周秦以来的经营,已是农耕区。只是其北面的泾、渭、北洛河上游及其迤西一带,即西汉时代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地区,春秋以来为戎狄所居,至汉初仍是一片以“畜牧为天下饶”著称的畜牧区。龙门、碣石以北是“多马、牛、羊、旃裘、筋角”的畜牧区。龙门即今禹门口所在龙门山。其北为黄河山陕峡谷,河西为陕北高原,河东为晋北高原。“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林胡、楼烦故地仍以畜牧为主。
汉代初年,与匈奴以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为界,大致即战国时代的农牧界线。到了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西汉末年山陕峡谷、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人口竟达310 余万。开辟了大片耕地。北部农牧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除了中间有一块伊克昭盟部分草原外,西面已达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阴山山脉,东面仍沿着长城一线。
桂林银行在桂林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经济产业园精心打造的3家科技支行正式揭牌成立,宜农科技是其中之一。
“十三五”时期,桂林工业振兴取得重大进展,组建经开区高铁园,拓展高新区,构建三区引领,多点支撑,齐头并进的“345”工业发展新格局。为此,桂林银行着力当好稳增长的“金融顾问”,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金融服务聚力“两大振兴”,此次高标准打造科技支行,旨在立足“三大园区”,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工作要求,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科创型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切实做到产业推进到哪里,金融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助力桂林培育“蛙跳”产业,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