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加速,IT系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公司业务对IT系统的依赖性也日渐提高,IT系统的任何波动和故障,都会直接影响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进行,企业需要具备合理有效的IT运维策略来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一、IT运维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信息系统的架构创新不仅仅带来了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等管理层面的价值,更是成为了企业加速形成差异化经营、保持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关键,而IT系统的运维与管理是企业业务系统的保障,更是企业生存和快速发展的支撑。
公司在信息化水平日益完善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等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对结构复杂的IT系统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信息化部门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IT管理部门,经常被大量的IT故障和问题所困扰,“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场景也是常常上演。不论哪一家企业,只要它的员工和IT系统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IT系统管理的一系列难题。
IT运维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1.IT运维管理机制不完善,流程操作不统一
许多企业尚没有建立起稳定和规范的IT运维机制。现有的IT运维流程的操作不规范不统一。如IT事件单提交之后,事件预判和优先级的设定不统一,没有规范性的指导文档,仅以运维工程师的经验判断或约定俗成的主观方式引导IT事件的处理。有识别但不规范,有处理但无管理,有人员但疲于应付,有系统但用不好。因此,“轻规范、重维护”的IT运维管理现状很容易造成因员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IT运维不稳定,直接影响维护体系的效果。简单点说就是还未脱离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
1.2.过度依赖核心人员,年轻员工成长慢
IT运维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的经验始终仅能在小范围内得到传播和继承,这就形成了企业里面的一个特殊景象,同样是IT运维部门,有的员工独挡一面从白天忙到天黑累倒吐血,有的员工经验平平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悠哉游哉。尤其是IT的使用部门,对于有经验的IT运维人员更加依赖和倚重,这样导致了无论是IT事件性质的识别、优先级的界定,还是问题的分析判断,均汇总至少数核心人员进行处理。所谓大事小事一把抓,这样不仅增加了少数核心人员的工作量,也容易产生工作流程的“瓶颈”,降低运维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也会让一些核心员工产生巨大的压力感。
电气装置内所有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都连接到一共同的PE线上,如图表F18所示。
在此情况下故障电流路径内没有接地极,这样故障电流将很大,可采用通常的过电流保护电器,即断路器和熔断器。
第一次故障可能发生在电气装置内的远端,而第二次故障则可能发生在电气装置的另一远端。为此当确定过电流保护电器故障动作整定值时,通常取回路阻抗的两倍值。
当IT系统内除3根相线外还有1根中性线时,如果(两个)故障中的一个故障是中性线与地间的故障(在IT系统内四根导线都是与地绝缘的),则将出现最小的短路故障电流。 因此在四线的IT电气装置内必须用相线对中性线的电压来验证短路时是否满足
的要求。
式中:
Uo—— 相线对中性线的电压;
Zc—— 故障回路的故障电流回路阻抗;
Ia—— 跳闸整定电流。
如果未配出中性线,则用以计算故障电流的电压为相间电压,即
最大切断电源时间
IT系统的切断电源时间视不同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如何互相连接而定。
对于额定电流不大于32 A的给电气设备供电的末端电路,且其外露可导电部分之间相连接,其最大跳闸时间示于图表F13。对于在同一组内外露可导电部分互相连接的其他回路,其最大切断电源时间为5s,这是因为在这些同一组的回路内如果发生两个回路异相接地故障时,其短路电流是与TN系统相同的。
对于额定电流不大于32 A的给电气设备供电的末端回路,且其外露可导电部分系连接于无电气联系的单独的接地极上,其最大切断电源时间列于图表F10,对于外露可导电部分不互相连接的其他回路,其最大切断电源时间为1s,这是因为当发生两个回路异相接地故障时,其中的一个绝缘故障发生在这一个组内,而另一个绝缘故障则发生在另一个组内,这时故障电流将像TT系统那样受到各个接地极电流的限制。
断路器保护
在图表F18所示的情况下必须确定瞬动和短延时过电流跳闸的整定值,上文建议的时间值要求是很易于满足的。
示例:在图表F18所示的情况下,在短路保护中如选用NSX160型断路器,对回路负载端发生的异相接地故障是适用的。
提示:在IT系统内如两个回路发生异相接地故障,是假设它们的导体长度和截面相同,且其PE线的截面和相线截面也相同来进行计算的。在这种情况下,当采用“通用法”进行计算时,回路的回路阻抗将是TN系统条件下一个回路的阻抗计算值的2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