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单行: 玉门关
分类: 长城
年代: 汉武帝时设关,宋代以后废
位置: 甘肃
注释
玉门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著名大关,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的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小方盘城,现存的玉门关古城堡被沙阜环绕着,它的北面为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墙外边数十米处有一碱湖,汉代长城由此横向西北。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坦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在汉代,为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对中国的对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今日登上玉门关,还可看见汉代防御匈奴的长城(又称汉塞)的一段,它从东沿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建在小山坡、沟口旁或开阔地带上的烽燧,星星点点向西延伸。在玉门关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汉时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
1、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
2、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名。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西汉接近匈奴的郡县,成为匈奴掠夺的对象。汉王朝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但是,这种希望被匈奴骑兵的频繁侵扰和掠夺所打破。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在此同时,又建玉门关和阳关。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