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综合应用服务系统 7
2、大型组建式GIS软件--SuperMap GIS 11
3、高性能IPv6路由器协议栈软件 13
4、供电企业生产管理全面解决方案AT-POWER 13
5、光纤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技术 14
6、国产大型AM/FM/GIS软件平台GROW-base 15
7、基于大规模空间信息的三维仿真平台 16
8、基于千兆以太网的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 18
9、金山毒霸网络版 19
10、宽带IP网络视频技术 20
11、金蝶ERP整体解决方案研究开发 20
12、浪潮通软ERP/myGS 21
13、电信网络设施资源管理系统解决方案AT-TELECOM 22
14、新一代互联网QoS机制、管理和计费 23
15、遥感数据处理商用软件 23
16、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26
17、移动IPv6关键技术 27
18、支持多媒体和移动业务的软交换系统 28
二、自动化领域 29
1、大深度声相关计程仪(ACL)及海流剖面仪(ACCP) 29
2、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 29
3、基于复合机构的非结构环境移动机器人 30
4、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实用化开发 31
5、城域以太网总体技术及测试方法的研究 32
6、商用娱乐机器人 33
三、新材料领域 34
1、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温压精密成形技术 34
2、新型结构可控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制 35
3、复合功能薄膜的浮法在线制备技术及新型节能镀膜玻璃开发 36
4、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及其应用 37
5、自清洁外墙建筑涂料 38
6、水性聚氨酯及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的制备及应用 39
7、磷酸铁锂等新型正极材料产业化研究 40
8、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和表面处理关键技术 40
9、高性能高温钕铁硼永磁材料东北产业化基地 41
10、新型长寿命稀土发光材料及制备技术 42
11、永磁交流伺服电机和设计技术 43
12、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与关键技术 45
13、新型片式电感类元件的关键材料与工艺 46
14、层柱无机功能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及工程技术开发 47
15、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关键功能材料研究 47
16、激光雕刻类正弦NiTi合金支架 48
17、生物活性经皮骨植入材料和植入式智能假肢研究 49
18、新型人体植入材料及器件表面改性 50
19、与硬组织生物力学相容的新型钛合金及其生物涂层技术开发 51
20、治疗用细胞移植免疫隔离材料的研究 53
21、丝蛋白人工皮肤 54
22、胶原基硬组织修复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应用 55
23、肿瘤热疗用纳米磁性材料 56
24、尺寸、形貌和结构可控的球形二氧化硅、及其纳米复合二氧化钛、银球颗粒的研究与开发 56
25、车用树脂基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 58
26、500MPa碳素钢先进制造技术 60
27、MOEMS光开关关键技术的研究 61
28、ZnO薄膜材料的新型MOCVD生长及其光电器件的研究 62
29、面向半导体照明的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业化 65
30、高亮度蓝光LED与半导体照明 66
31、155Mb/s、622Mb/s、2.5Gb/s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接口芯片系列 67
32、10Gb/s 甚短距离并行光传输模块系统 68
33、年产20万片蓝宝石衬底基片示范线 70
34、聚合物AWG器件 70
35、高纯超净氨的纯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技术 71
36、聚丙烯酸系高性能水性木器涂料制备 72
37、高性能聚合物透明纤维制备 73
38、有机发光显示器 74
39、全彩色荫罩式PDP技术 75
40、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76
41、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关键技术与材料研究开发 77
42、高效高稳定性纳米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 78
43、轨道交通减振用高性能复合弹性结构材料的应用研究 78
44、高容量、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79
45、高温超导滤波器系统 79
46、泡沫铝材料 80
47、耐热镁合金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 81
48、高温超导限流器 82
49、高效固态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82
50、含杂萘联苯结构系列高性能树脂合成及应用新技术 83
51、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 84
52、实用超导材料的研究开发 86
53、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关键技术 87
四、能源领域 89
1、100kW燃料电池发动机(Ⅰ-A型) 89
2、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微电源系统 91
3、40KW燃料电池发动机(Ⅱ型) 92
4、PowerOSEK 符合OSEK规范的车载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93
5、PowerSuite 面向MPC500系列微控制器的快速原型集成开发系统 95
6、煤炭地下气化 96
7、等离子体烟气NOx/SOx脱除技术 98
8、以半干法为基础的新型燃煤汞排放控制技术 98
9、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 99
10、智能化脱硫除尘系统技术研究 100
11、活性焦烟气脱硫脱氮及装置技术 101
12、动力蓄电池管理系统 103
13、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控制系统 103
14、纯电动轿车 104
15、燃料电池发动机 105
16、大功率单向升、降压DC/DC变换器 105
17、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用DC-DC变换器 106
18、电动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 106
19、电动公交车产业化 107
20、电动车用镍氢动力电池 108
21、基于MPC500的车用快速原型控制器 108
22、 清华OSEK车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109
23、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 109
24、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 110
25、集散控制式流光放电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11
26、智能化脱硫除尘系统技术研究 111
27、等离子体烟气NOx/SOx脱除技术 112
28、以半干法为基础的新型燃煤汞排放控制技术 113
29、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 114
30、煤炭地下气化 117
31、燃料电池助动车用储氢瓶 118
32、1.2MW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 118
33、金属氢化物储氢装置与技术 119
34、MW级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 120
35、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工程 120
36、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 121
37、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的制造技术及中试生产线 122
38、甜高粱茎秆制取乙醇 123
39、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试验平台与中试线 124
40、轻质高压储氢系统 124
41、移动床颗粒层过滤除尘技术 125
42、燃煤烟气干法同时脱硫脱硝与硫资源化新技术 126
43、国家燃料电池及氢源工程中心 127
44、绿色旅游车制造 128
五、生物技术领域 129
1、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129
2、植酸酶高效生产技术 130
3、高效生物农药 130
4、重要病原微生物检测生物芯片项目 131
5、基因工程人幽门螺杆菌疫苗 132
6、组织工程化骨构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33
7、组织工程骨、肌腱、生物膜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134
8、中国数字人海量数据库及二次数据库的开发运行 135
9、北方粳型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 136
10、重组葡激酶的临床研究及新剂型研制 137
11、组织工程化皮肤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 139
12、生物工程酶法转化淀粉制取海藻糖 140
13、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克隆的研究与应用 141
14、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创新药研发组合平台 142
15、成体干细胞治疗产品及其临床应用 143
16、可中国数字人海量数据库及二次数据库的开发运行 145
17、新型生物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生产和应用 146
18、骨髓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147
19、重组疟疾疫苗 148
20、组织工程化人工关节系统的研发 149
六、资源环境领域 155
1、可调谐红外激光差分吸收汽车尾气道边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 155
2、大气污染的源解析技术 155
3、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及集成设备研制 156
4、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关键技术与集成设备研制 157
5、大气细粒子连续采样监测技术与设备 157
6、柴油车微粒捕集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158
7、燃煤电厂锅炉烟气微细粒子高效控制与设备 159
8、燃料酒精生产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160
9、制革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160
10、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161
11、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 161
12、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及综合示范 162
13、大庆市黎明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 163
14、大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与综合示范 163
15、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164
16、膜-生物反应器的工程化与应用 165
17、膜材料和新型膜-生物反应器的研制与应用 165
18、湿式催化氧化催化剂和反应器的研制与开发 166
19、DO自动在线监测仪、BOD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COD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 167
20、海水化学耗氧量的臭氧法现场分析技术 167
21、海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光学测量仪 169
22、海洋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169
23、船用海洋监测高技术集成和示范试验 171
24、海洋专用CTD技术 171
25、大洋金枪鱼渔场渔情分析速预报技术 172
26、波浪浮标 173
27、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175
28、海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的现场光学测量仪 176
29、海洋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177
30、单球一体化微功耗、三分量、高频海底地震仪 178
31、渤海油田的深部调驱提高采收率配套工艺及技术 178
32、深海彩色数字立体摄像系统 179
33、深海沉积物保真取样器 180
34、深海电视抓斗 180
35、重大工程结构智能监测技术 181
36、膨胀管定位侧钻分支井及配套技术 182
37、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系统 182
38、扇贝养殖新品系"蓬莱红"繁育技术及养殖配套技术 183
39、菲律宾蛤仔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 184
40、中国对虾的遗传改良技术 184
41、I类抗艾滋病新药泼力沙滋的临床研究 185
42、耐海水蔬菜新品种选育与规模化应用技术 185
43、I类抗脑缺血新药D-聚甘酯的临床研究 186
44、中国东南海微生物中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 187
45、文蛤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 187
46、新型甲壳质衍生物在角膜、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88
47、半滑舌鳎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 189
48、I类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916的临床研究 190
49、I类抗肿瘤新药K-001的临床研究 191
50、海洋新型酶的产业化 192
51、对虾和贝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研制与应用 194
52、四倍体牡蛎培育技术 195
53、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及养殖示范 195
54、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的研究与开发 196
55、海水鱼类/苗种高密度封闭循环水成套养殖/育苗设备 197
56、皱纹盘鲍的遗传改良技术 198
57、养殖鲽类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99
58、拖曳式多参数剖面测量系统 199
59、海洋寡糖抗植物病毒生物新农药的研制--壳寡糖的产业化 200
60、大深度声相关计程仪(ACL)及海流剖面仪(ACCP) 201
61、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 202
62、硬壳蛤人工高效育苗技术 202
海军出海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船舶认知实习心得体会
认知实习终于告一段落了,我们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也对我们造船行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实习始于第五周终于第十三周,其间我们参观了能动学院的轮机模拟器及轮机综合机舱实验室、航院的航海模拟器实验室、性能实验室及流体实验室、工艺实验室及结构实验室和物流学院的港机实验室及液压实验室,实验室之多多的我都记不住它们的名字。期间每个星期五下午我们都去参观,老师也都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仔细介绍实验室的由来、设备以及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有些老师甚至还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意见。总而言之,不虚此行!
我们船海六班都是大一结束时从其他学院转过来的,故此次实习是迟来的实习,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因为我们相对大一对船海的了解要更深一些。实习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讲太多的船海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样,反正我对船海的理解来自转专业前的一番搜索以及转后专业课老师的介绍。我们理工大的船海专业与其他学校有些历史渊源。武汉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可以追溯到1946年武昌海事职业技术学校造船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造船系被调整至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重建,1963年交通部院系调整,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造船系整体搬迁至武汉,与当时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合并。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由于长江内河航运繁忙,武汉理工(时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显赫一时,可以说在民品的设计和研究方面仅次于上交。一批骨干教师在当时国内的造船界极高的声誉。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造船专业虽然不如当年名声那么响亮,但是在内河市场上仍然具有统治力,在高性能船舶方面特色鲜明。虽然地处内陆,但已在华南,华东设有设计研究所。如果学校能够更加开放,管理更加有力的话,相信重现辉煌指日可待。
目前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无论是造船完单量、手持订单量还是新接订单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这个辉煌的成果来之不易。但是,中国目前仅是造船大国而不是强国,造船的先进技术目前掌握在韩国、日本及西欧发达国家手中,我们需要正视这点,以防我们被眼前的一点成功冲昏头脑!我们国家目前只能造一些低附加值的船,比如杂货船、散货船等,对应的我们只能得一点制造费
用。即使我们能造一些高性能船,也是需要外国的图纸和附加设备。韩国目前垄断高附加值船市场,它的化学品船、液化石油气船等远销海内外。日本目前造船业衰落了,但任何国家都不可小视它,因为它从一战以后就积累了大量的造船资料,当初它的航母就有十一艘,只要日本政府扶持,它的造船就能很快崛起。美国很少造民用船,因为本土的高价劳动力让其造价太大,但其军用船都是自己造,原因很简单,它不想机密泄露,也不相信其他国家的造船能力。综上,我国的造船的飞速发展除了技术的进步外,更多的是我国的造船业目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退,所以改变经济增张长模式刻不容缓。受经
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低迷,特别是夸夸其谈的欧洲国家,造船业也江河日下。然而造船业是我国的振兴产业,有国家的扶持,国有造船企业还能撑过去,私有造船企业除熔盛重工外几乎没接到什么新订单。虽然我不怎么相信专家,但这次我姑且相信他们的话,造船业在2014至2015年到达低谷,啥也不想了,准备考研。
第一次我们参观了本院的船舶工艺实验室,和大一的一个班一起将实验室堵得水泄不通。当老师提问时我们总能答对,弄得他老人家不停称赞,他应该不知道我们是大二的,因为专业课上老师都讲过。工艺实验室里有学校引以为豪的肋骨冷弯机,据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我也觉得沾光了。老师还亲自给我们演示了其工作过程,冷弯不同于热弯,它不会对钢材的性能造成损害。第二次我们去了能动学院的轮机实验室,进去时我觉得很干净,老师对其爱护有加。老师详细地向我们讲解了轮机的工作原理并向我们强调了其四个系统,即燃油、滑油、冷却和排气系统。第三次我们去了航院的航海模拟器实验室,我们在电脑上通过一款软件模拟开船,虽然触礁很多次但很有趣。当然我也知道江河湖海的环境远比这复杂,操纵一艘船不是这么容易,还有可能被海盗劫持呢!第四次还是在航院的实验室,这次是听老师讲各类船舶及其性能,还有航海时应注意的情况。其实,这些知识大部分我都知道,没多少收获。倒是老的神情一直刺激着我,因为我总觉得他没睡醒,眯着眼讲。第五次是去了性能和流体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最重要特征是大,相对其他袖珍实验室来说。实验室有拖曳水池和操纵水池,拖曳水池据称是亚洲最大的拖曳水池。 拖曳水池是水动力学实验的一种设备,是用船舶模型试验方法来了解船舰的运动、航速、推进功率及其他性能的试验水
池,试验是由电动拖车牵引船模进行的,因而得名。船舶、潜艇、鱼雷、滑行艇、水翼艇,气垫船、冲翼艇、水上飞机和各种海洋结构物等都可在水池中作模型试验。从实验室出来时,路过一个闹腾的房间,我看到里面有很多船的模型,都是木制的,形状各异,有双体双桨的也有普通单体的。第六次没有去,因为老师有事去了,给我们放假,我们乐不可支。第七次我们做完实验后去了物流学院的港机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让我印象深刻,因为里面有一个实验室是新建的,现代化程度颇高,不是老古董。说到此处,聊表一下心中不悦:我从计算机学院转过来,虽是这里的人了,但对计算机学院还是很有感情的。计算机学院的实验室太烂了,里面的机子都是台式的,而且网速相当慢,这是学计算机的学生应有的么真心希望学校能对计算机加大投入,改善计算机学院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不让学子寒心!闲话不多说了,物流实验室确实不错!实验室里有各种港口机械,具体的我不是很懂,大致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里面讲到四连杆机构,这个我在理论力学学过。所谓的物流就是用若干工具使物体流动,可以类似于传动带,可以类似于吸嘴,也可以式起重机等。这次实习有两个实验室,我更喜欢后一个,实验室中有叉车、货架等东西。叉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能的,类似与机器人,只要人给它输入操作指令,它就能自动地工作,而且它还具有红外感应功能。还有一种机械沿着天地轨道可以将货物送至高处,非常精确且高效。说实话,我一直以为理工只有破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改变了我的想法。第八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我们去参观了物流学院的液压实验室,老师带领我们在里面转了一圈,顺便讲了讲液压原理、液压发动机。以上就是我的八次实验室实习,参观的实验室功能不一,但与船海或多或少有关系。
或许班上有人会说转过来亏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船海在走下坡路,理工将不复往日辉煌;或许班上有些人会懊悔不已,因为他们自责于当初没好好查看船海发展趋势以致误入圈套;或许班上有人会认为其实他们原来的专业也还不错,只是有点当局者迷……以上种种均不是我的想法!我觉得船海不错,我当初从计算机转出来主要是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对船海倒是蛮感兴趣。我本人对军事蛮感兴趣,其间总会接触到各色各样的舰船,并对其构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说实话中国的海军不怎么的,起步很晚,而且底子薄弱,究其原因是全民海洋意识淡薄。中国目前正从绿水海军向蓝水海军进军,这必然需要各式先进的舰艇,船海到时必
大行其道。中国目前还不能建造自己的航母,至少轮机没有突破,大型先进的水面舰艇也不是很多。不过海军近年发展很快,这与近年我国领海频受侵扰有莫大关系,而且美国不希望中国崛起,处处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但是没有哪个国家能阻止中国崛起,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国目前有071级船坞登陆舰、052和054驱逐舰,还有东风21系列导弹,当然不能忘了神出鬼没的094攻击核潜艇,这些大大增强了海军的实力。经济危机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船海必会再度繁荣,而海军的发展也必会依仗船海的发展,故前途是光明的。但理工主要是造民用船,这与我的意向不符,我想造的一直是军用船,我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大丈夫应急国家之所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习很有必要,这是逐梦的必经之路!
篇二:出海个人心得
20xx年12月12日,在经过了出海安全考试、拟定出海大纲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海洋2号”科考船,第一次感受了海上作业的趣味和其中的不易。
对于这次出海观测,我期待已久,自从大一选择了海洋这个专业以来,我学习了很多海洋方面的科学知识,然而在大一一年都没能有机会亲自登上科考船进行观测作业。再加上海洋观测需要财力、人力和时间,与陆地上的气象观测是不能比的`,出海观测相对地成为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为了正确、全面的认识海洋,我们需要科学地进行海洋调查,获取正确的观测结果。我十分感谢学院的老师们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真正的登上这艘科考船,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这一次的观测实践。
等我真正地站在这艘科考船上的时候,我才发现在船上进行观测的难度比我想象中的更大一些。我们很难做到在同一地点反复地进行观测,大多数情况下,在同一个站点,我们仅有一次的观测机会。因此在船未出发之前,我们四个小组就轮流熟悉使用不同的仪器,船正式出发后,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观测。我们组首先进行的是水色和透明度的测量,使用的仪器是水文绞车、透明度盘,水色计和绳索等。在使用水色计的时候,我发现由于海面上有波浪的原因,我很难比对海水的颜色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只能进行大概的估计。并且由于是在前甲板作业,老师告诫我们做任何项目时都最好要用一只手扶助栏杆,以免发生意外,并且出了船舱一定要穿好救生衣。在使用完绞车之后,我们又回到舱内在老师的指导下看了海图,之后进入到船长所在的舱内,为在船尾测量CTD的同学播报经纬度、水深、温度、气压等信息,这种体验让我有一种很新奇的感觉。我们第三个进行的是在骆志斌老师的带领下用手持风速风向仪测量海风,并使用干湿温度计。站在甲板上,手拿着风速风向仪,吹着刺骨的海风,我感到了风的寒冷,深深体会到了冬天在海面上作业的艰难。由于在之前的水文课上就进行过了风速仪和干湿温度计的使用,因此,我们较为顺利的完成了这项任务。我们最后来到船尾,进行了CTD仪测温、盐度并采水的试验。等到自己动手听着广播播报经纬度的信息的时候,我才发现手快的重要性,一定要随时注意力集中,记录数据。我们在
船尾并没有能亲自动手放置,而是老师一边讲解一边为我们演示了CTD仪放置及采水样的过程,并且我们进入了船舱中的实验室参观了CTD数据的收集结果。 整个实验过程安排的比较紧凑,这让我意识到了在出海前就在陆面上熟悉实验仪器和步骤的重要性,否则我们绝对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些项目。而且海水作业确实比陆地上更难,首先是因为船体的不断晃动,其次则是因为海面上还有其他的很多不可控因素,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属于自己学院的科考船的期待的迫切程度。
虽然我对第一次出海充满了期待,但是晕船还是给我带来了很不好的体验,连传闻中最好吃的红烧肉都没能一尝其滋味,这让我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点担忧,希望自己能渐渐适应船上的感觉,否则的话我将很难进行科考活动。
总的来说,这是我第一次出海,意义重大,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出海的机会,也希望学院的水上实验室能尽快建成。因为这次的出海体验,我更深地体会到了真实的观测数据对海洋研究的重要性,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有自己的认识,才会进步。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