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鸡鸣寺历史介绍;鸡鸣寺简介

网友发布 2023-06-07 03:54 · 头闻号游戏应用

鸡鸣寺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寺。对于很多游客来说,确实值得一去。据说在这里求佛很有效果,尤其是对寻求婚姻的青年男女。这里有一个具体的攻略指南。

你一定要去南京的古刹。这里的寺庙很小,充满了人文气息。很多都有很长的故事,鸡鸣寺就是其中之一。

鸡鸣寺在外地人面前以樱花大道闻名,但在本地人眼里,寺庙比南京的樱花出名多了。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个资格足以在整个江南地区排上号。

当然,光老是不够的。肯定有故事和传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爱佛教的皇帝梁武帝使这座寺庙闻名于世。

梁武帝过着传奇的生活。他家世显赫,祖上是西汉宰相萧何。他在南齐时,因战功卓著而受到齐明帝的爱戴。后来他当政,废黜了齐国皇帝,独立于南梁。

在梁武帝的一生中,他与佛教有一些联系。在位期间,他勤俭持家。据史书记载,“一冠三年,一被两年”,一冠三年,一被两年。

饮食以素食为主,一天只吃一顿饭。不仅我自己吃素,我还从佛经里找原因,写了四篇《断酒肉文》,请天下所有的和尚吃素。从那以后,我开办了一个素食寺。

与其他皇帝相比,梁武帝真的很爱佛。他四次投案出家,每次都让王公大臣用巨款赎回。出家地点是鸡鸣寺的前身同泰寺。

有了这个渊源,鸡鸣寺自然就沾染了王者之气,其香火是南梁佛教的中心。在南方四百八十座寺庙中,鸡鸣寺不仅是其中之一,更是其中之首。

当时的同泰寺有大小大殿二十余间,九层宝塔,七层阁楼。按照皇家寺庙的规格,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如果不是地形的限制,它的规模可能更大。

晚年,梁武帝的命运极其悲惨,就像当年他逼迫萧宝荣退位一样。他自己也被大臣策反,最后被困在台城,台城和同泰寺就在一路之隔。

最无情的是台城的杨柳,依然十里冒烟。皇帝菩萨倒在他出家的寺院前,让人落泪。

鸡鸣寺接待过很多著名的僧人,而禅宗创始人达摩来南京弘法时,就住在这里,这让他更像是一座著名的禅寺。之后,鸡鸣寺屡遭战乱和火灾的破坏,几经修缮,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10元寺的入场费,附送三根香。与其地位相比,入场费确实便宜,而且名气深远,游客络绎不绝。

从山脚往上看,鸡鸣寺层层叠叠,黄墙肃穆,药师楼高耸入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寺庙给人一种小宫殿的错觉。

沿着石阶,有鼓楼,大雄宝殿,经堂,念佛堂,药师塔,胭脂井等。由于地形的影响,寺庙之间距离很近,比较紧凑,山与山相连,在山中颇有情趣。

信徒们手持香,陆续来到圣雄宝殿烧香。一个圆形的香炉巨大无比,香火弥漫了整个古寺,就连香火在山脚下都有味道。

我看见两个外国朋友。炎热的天气让他们把外套系在腰上。他们一路边走边拍,似乎很享受鸡鸣寺的沉重。

寺内最高点是药师塔,建于1991年。它是一座七层八面宝塔。这座宝塔大约

鸡鸣寺文化氛围浓厚,很多文人学者都去过。寺内有一口胭脂井,是仿照台城胭脂井修建的。据说陈后主和他的妃子曾经献身于这口井。王安石写了一首诗,感叹“结在一山春草旁,宫井犹废以避将来。”

寺内观音阁前,挂着梁启超的对联:江山复争目,风雨冲楼。

这副对联恰好是鸡鸣寺的写照。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山脚下看着改朝换代,山河易手,却默默守护着一个世界,等待着满城风雨。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路

交通:乘坐11路、24路公交车到鸡鸣寺,那里的素食很好吃,也不贵。

2017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2017年清明节时间:2017年4月4日,农历:三月初八。

 2017年清明放假安排:4月2日至4月4日放假3天。

 2017年清明请假攻略:4月5日(周三)至7日(周五)请假3天,可连休8天

 2018年?2025年清明节节日时间表

 2018年4月5日 农历:二月二十

 2019年4月5日 农历:三月初一

 2020年4月4日 农历:三月十二

 2021年4月4日 农历:二月廿三

 2022年4月5日 农历:三月初五

 2023年4月5日 农历:闰二月十五

 2024年4月4日 农历:二月廿六

 2025年4月4日 农历:三月初七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的古诗词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我特别推荐

  我特别推荐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