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位于德化县水口镇东南的石牛山麓,与永泰、仙游交界,海拔900多米,四面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是一个环境条件极为恶劣的偏僻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群众基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从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沟,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国后,该村被省委确定为老区基点村。2002年7月,省委旧址(坂里)被命名为泉州市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6月,被命名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3年至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从相持阶段进入到反攻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无视中华民族利益,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福建军政当局对闽北地区发动第三次军事围攻,中共福建省委驻地建阳太阳山方圆200里内顽军密布,闽北地区斗争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
中共福建省委面对不利时局,果断作出了南迁闽中的重大决策。1943年8月,省委撤离建阳,迁至永泰。1944年3月,省委机关从永泰青溪迁入德化坂里牛寮沟,省委书记曾镜冰,以及苏华、黄国璋、黄扆禹等***先后抵达。1944年5月,左丰美等率省委武装主力,与省委机关特务队、闽中特委武装、闽中工委“挺进队”胜利会师。至此,省委胜利完成南迁重大任务。6月,省委机关经仙游东湖转移至永泰官烈。
在坂里期间,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全省发出《关于整风学习的决定》,开展整风学习和革命气节教育,创办机关刊物《顽强斗争者》,指挥全省人民开展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不仅有力地打击了闽中地区的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而且进一步扩大了党的影响,开创了闽中地区的革命斗争新局面。坂里成为省委领导全省人民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省委机关迁移到坂里后,当地的老百姓不怕牺牲,克服种种困难,搞好后勤保障,做好保密工作,确保了省委机关的安全。
2002年7月18日,泉州市委书记施永康带领朱明副书记、吴汉民常委和老领导张田丁以及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到坂里召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修建专题会议,决定重修省委(坂里)旧址,把昆坂村建设成为绿色风光与红色文化相融合、革命文物与历史文物相辉映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对于收集和保存革命前辈的史迹,让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开发建设“红色之旅”旅游线路,促进德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决定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在德化参加革命斗争的许集美、黄扆禹等老领导对此十分赞赏,称其为弘扬革命精神,激励教育后人之举。德化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许昆贞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县长杨益民担任。德化县广大干部群众热情空前高涨,为建设省委旧址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特别是老区人民,更是深深感到各级党组织时时心系老区、关心老区,不断推动老区发展。大家都纷纷表示要以修建省委旧址为契机,用老区的优良革命史教育年轻一辈,让革命老区精神代代相传。广大干部群众密切配合,全力支持,以实际行动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作贡献。
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省委旧址(坂里)修建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6月竣工,省委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具体建设项目包括:(1)坂里经牛寮沟至石牛山水泥路交接处2.5公里步行石阶道;(2)整修原省委和武装部队使用过的三座民房;(3)牛寮沟省委旧址部分办公、住宿竹棚7座和牛寮沟门楼;(4)中共福建省委新纪念碑;(5)水泥路路肩、交会车道和交通警示牌;(6)洁净水工程;(7)革命历史陈列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及部分配套设施。
二期工程拟建设以下项目:人行游道、食堂、停车场、公厕、安全防护栏、陈列馆门埕硬化、绿化,并制作专题宣传品对省委旧址(坂里)红色旅游进行宣传推介。
绵原文: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绵翻译及注释翻译 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彭彭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注释 1.绵(mian):同「绵」。2.绵绵:即绵绵,不绝貌。瓞(die):瓜。小曰瓜,大曰瓞。3.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4.古公亶(dǎn)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称大(太)王。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5.陶:窑灶。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6.家室:犹言「宫室」。7.朝:早。走马:指避狄难。8.率:沿着。浒:水涯。漆沮之侧也。9.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10.爰(yuan):于是。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11.聿(yu):发语词。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胥,相,视。12.膴(wǔ)膴:肥沃的样子。13.堇(jǐn):旱芹。荼(tu):苦菜。饴(yi):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14.契:锲,指刻龟甲占卜。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15.曰:语助词。止:言此地可以居住。时:言此时可以动工。16.兹:此,这里。17.乃(nǎi):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大雅·公刘》「乃」、「乃」杂用。慰:安定。止:居住。18.疆:划分疆界。理:治理土地。19.宣:疏通沟渠。亩:整治田垄。20.徂(cu):往,去。21.周:遍(遍的异体字)。22.司空:管工程的官。23.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24.俾(bǐ):使。25.缩:捆绑。载:通「栽」,筑墙的长板。26.翼翼:动作整齐。27.捄(jiū):盛土于筐。陾(reng)陾:众多貌。28.度:填土于筑板内。薨(hōng)薨:填土声。29.登登:相应声。30.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冯(ping)冯:削平墙面的声音。31.堵:五版为堵。兴:起。此言治宫室。32.鼛(gāo):大鼓,长一丈二尺。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33.皋门:王都的郭门。34.伉(kang):通「亢」。高大貌。35.应门:王宫的正门。36.将(qiāng)将:庄严雄伟的样子。37.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38.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攸:所。39.肆:于是。殄(tiǎn):断绝。愠:怒。40.陨(yǔn):坠。问:通「闻」,谓声誉。41.柞(zuo):栎树。棫(yu):白桵(rui),与柞皆丛生灌木。42.兑(dui):通「达」,通畅。43.混夷:即昆夷。駾(tui):突逃。44.喙(hui):疲劳困倦。45.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芮(rui):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质:评断。成:平。46.蹶(gui):感动。生:通「性」。47.予:周人自称。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48.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49.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50.御侮:指捍卫国家之臣。
绵赏析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绵绵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同时,此句又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种种生活劳动的刻画,做了铺垫。
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诗人以浓彩重墨描绘农耕、建筑的同时,融人了深沉朴质的感情。他们一面「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欢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与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标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对建筑的描摹刻画,正是对古公亶父的热情歌颂,故而诗中最精彩生动的描写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音的嘈杂响亮表现了种种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日益强大的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讼,突出表现其睿智与文德。结尾四个「予曰」,一气呵成,既是诗人内心 *** 一泻而出的倾述,又是对文王德化的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追忆,与首句「绵绵瓜瓞」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 *** 、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结构变幻,开合承启不著痕迹,略处点到即止,详处工笔刻画,错落有致。
绵创作背景这是周部族的史诗性颂诗。周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土地是其根本。能否占有并支配广阔丰美的土地,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周人历史上著名的五次迁徙,抛开社会政治、军事历史的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肥沃丰饶土地的追求。周王朝奠基人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在今陕西岐县),使周之基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大雅·绵》当是周王朝贵族为纪念古公亶父开疆创业之事迹而作。 诗词作品: 绵 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咏史怀古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