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专业: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确认、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2年起由浙江工业大学与绍兴市柯桥区合作举办。2013年9月起学院新生在绍兴校园就学。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十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之一。2016年,首批通过浙江省教育厅对独立学院的规范设置验收。2017年,成为浙江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十所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之一、首批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学院校园面积占地820亩,其中水面220亩。,学院现有11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即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学院、设计学院、理学院、旅游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军训部。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现有40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9900余人。,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改革,强化实践,通过星级专业建设、专业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措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特色初步显现。201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浙江省一流学科。2019年,工商管理被评为绍兴市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建筑学、旅游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学院拥有财务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和旅游管理等3个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等3个省级“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工业设计为绍兴市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实施星级专业建设计划,现有星级专业11个,其中高星级专业包括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建筑学、旅游管理、英语等。,近年来,学院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建设项目430余项。其中,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8项,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60项,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及建设项目98项;数字文旅产业学院入选首届浙江省高等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优秀案例;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工程实验中心、数字媒体联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实训中心、商学院之江跨境电商产业合作实训基地和设计学院色彩图像设计实训基地被列为绍兴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现有10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优秀课程)建设项目,其中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6门;主编各类教材102部,其中省级重点教材6部,新形态教材11部;“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先后建成10个实验中心,下设130余个实验室,与省内外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0余家,教科仪器设备达13580台(件),教科仪器设备总值9890余万元。绍兴工业互联网学院(研究院)实验室成功入选柯桥区重点共建创新平台和绍兴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项目。,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校园第三空间为依托,打造现代书院制,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搭建平台、做好指导。学院开设四年一贯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积极推进各类精英人才培养,设立学生课外科技基金,开办创业实验班和“致知”精英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积极孵化培育优秀创业项目,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留学深造打造平台,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同类院校前二。现与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法国土伦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等37所境外院校建有合作培养项目。从201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明显。近五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4项、省级奖项540项,竞赛总成绩名列省内同类学院前茅。学生创业热情高、创业能力逐年提升。每年备案在册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支,2000名学生参与创业活动。迄今为止,学院共向社会输送大学生33281名,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继续深造率保持9%左右。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了浙江省青少年道德模范,浙江省优秀青年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代表。,学院在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师资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为学科带头人和兼职教授;实施“青年教师进修学校”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50%,超过90%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硕士生导师近40人,依托浙江工业大学学位点招收硕士研究生。2013年以来,柔性引进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省级6人、市级11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206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9项,教育部、省自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60项,科研经费1.31亿元,授权专利共有1096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教师A类及三大索引论文170篇,出版学术专著21部。教师科研团队撰写的1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国家级领导、省级主要领导和市级主要领导批示。,全院师生正秉承“尚德致知、敢为人先”的院训,实施“融入绍兴、依托母体、内涵发展”的“三大战略”,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实现“人才、学科、服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建设“一流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为推进浙江省“重要窗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越州大道958号(312030),电话:0575-81112516,网址:http://www.zjc.zjut.edu.cn
其他信息:根据考生所在生源地录取批次来看,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本院校或本科院校。如果考生生源地为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由于该校在这些省份按照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说浙江工业大学在上述省份是一本大学。如果考生生源地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重庆等地,由于该校在这些省市已经取消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的录取批次划分,合并为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也认为浙江工业大学在上述省份是本科大学。
补充材料:
浙江工业大学专业主要有: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江苏师范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江苏师范大学 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http://jwc.xzn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江苏师范大学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 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第一任校长。1956年学校暂名“江苏省中学师资训练班”(无锡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 江苏师范大学 。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8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1亿元;图书馆藏书284万册。学校设有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个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另设有独立学院科文学院。现有63个本科招生专业,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近二十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 江苏师范大学 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5年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近几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9项(其中特等奖3项),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4项、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11个。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8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省级精品教材和重点教材45部。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项,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46项,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1个,省级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学校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全国唯一一家“经典诵读教育”学科(领域)培训机构,获评“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专任教师1560人,教授29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61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54%,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38.1%。目前我校有“*”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专家5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江苏特聘教授9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11人,“*”、国家“杰青”量级人才50人;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人次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1人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4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2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人为省“双创计划”人才,2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05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57人次入选省“青蓝工程”;有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0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现有6个省优势学科、12个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0余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2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8项(重大项目8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0项。在SCI/EI/CPCI/SSCI/A&HCI/CSSCI等索引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366篇,其中SCI一区、二区Top等期刊论文370篇,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自然指数(Nature Index)进入“中国内地高校Top100”,2016年位列54位,江苏省内高校第8位,全球高校排名第428位。2017年,学校入围US News 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23。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6项。“中国留学生与民国社科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2篇智库报告获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9篇智库研究报告获江苏省领导批示。形成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高级别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形成“十五年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开设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与徐州、连云港、盐城、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州、连云港合作共建 江苏师范大学 “一带一路”研究院;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80余家。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组建 江苏师范大学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师范大学 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学科性公司。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立师大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科技服务等创新业务探索。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17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学校主动发挥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
学校加快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发展。作为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高校”“留学江苏目标学校”,相继与英、美、澳、俄等国的69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4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2017年注册国际学生700余人,其中学历生350余人。与美、澳两所大学联办孔子学院,其中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荣获“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孔子学院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硕士培养资格。在马来西亚设立全球首个海外孟子学院。现设“一带一路”研究院(独联体国家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和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等国别与区域研究机构,其中3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与哈佛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建设基因组学实验室、药食植物实验室、聋人认知中心、教育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着力打造各类学生成长成才平台。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综合类一等奖,“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先后四次获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办,连续八年荣获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优秀组织奖。校女子足球队多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主力队员曾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和女足世界杯。学校是江苏省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江苏省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学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校园足球社团”“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获评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教育管理创新项目一等奖”,多个班级获全国、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和江苏省“周恩来班”命名表彰,获得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奖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