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喜马拉雅山徒步旅行攻略

网友发布 2023-05-29 03:31 · 头闻号游戏应用

喜马拉雅山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并且这里全年积雪,是非常的寒冷,虽然海拔高,但是也有很多的徒步登山爱好者前往体验,关于喜马拉雅山的徒步攻略如下。

景点推荐

珠峰大本营徒步

远近闻明的珠峰,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旅人前往朝圣,其中EBC徒步路线也相对规划来说是十分完善的。这条路线最高海拔地点是卡拉帕塔,

高度5,545米,到了顶峰后你能观赏到世界最高的昆布冰河,以及最让人期待的珠峰大本营地路程时间,全程徒步时间需要10-25天。

蓝塘地区徒步

蓝塘谷地又称为冰河之谷,一路上不仅可以饱览独特冰蚀地形、山水如画的高山湖泊,还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庙宇以及小村落,切身实际的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样貌及文化特色。蓝塘地区也是尼泊尔第一个国家公园,森林与高山风光无限,野生动物的物种繁多,全程路程时间需要11-14天。

徒步攻略

高山症:喜马拉雅山群基本上都是3、5千米的高度,所以前往喜马拉雅徒步难免会有高山反应,所以记得徒步的高度越高时,越要放慢脚步,不要因为太过兴奋而奔跑跳跃,若出现如: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一定要跟向导反应并停下来休息,即使多补充水分,如果担心自己有高山症,需要提前服用药物,可以根据自己登山前视个人身体状况服用。

雪盲:在强烈的光照下,白雪就成了拍照时的反光板,让人眼前一片花白,会伤害眼睛,所以记得配戴墨镜。

准备登山证:登山徒步是难度较高的行程,在登山安排甚至体能训练上都要提前准备,路线确认后应提早办理登山证(可请旅行社代办),免得到达当地还要等证件,浪费了时间。

向导及挑夫:如果是参加旅行团,旅行社都会有安排向导带领,通常在波卡拉跟游客会合;至于挑夫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不过由于路况起伏多变,如果没有徒步经验,一路上_着大包爬高可能会吃不消,建议还是请一位挑夫来帮忙。

前阵子休年假回家,途中在西安逗留几日,期间心中焦渴,因为急于想看到两本书:《攀岩圣经》和《孤身绝壁》。已经等不及网购,回家再看此两书,于是我搜寻就近书店,逛将起来。

有时候想看一本书,就像突然想见一个人或者想吃一道什么菜,要“立即执行”才爽快,根本等不得。不同的是,后两者,一旦过了那个点,可能就淡忘了,而“念书”这件事,却时常挥之不去,常萦心头。

在一家兼具现代气息和文艺气息的名曰万邦的书城里,没有找到上述两书,其他的同类书也极少,检索了关键词“攀登”、“登山“,发现只有一本《登山技巧全攻略》遗落在书架上。这让我联想起在尼泊尔爬山时的路遇。

在尼国首府加德满都,外国人多,中国人也旗鼓相当,而越往山里走,国人的身影越稀少。后来我知道我们走的路是“大环线”中的一段,比较艰难。在这条艰难的路上,我见过的歪果仁有年轻的姑娘,也有年迈的老人,每天都能见到,但没见到中国人。

不过让人惊喜的是,吃力地翻过THORANG PASS(5416m)后,在一家落在山谷里的驿站里,看到了几面印着中文的旗子,其中还有一面印着英文“K2 MA EXPLORE”,下面的小字里有“CHINA”。总之,在山里见到的国人还是明显的相对少。是巧合吗?在国内的书城,关于登山的书比这种“少”更有甚之。

我买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一开始会让你失望,慢慢会让你欢喜,最后能叫你敬佩的书。一如有些人。

对于这本书而言,至少有两个维度可以去解读:一是书本内容本身的知识,二是书本知识以外的启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本书包含的知识是“冷门知识”,毕竟它谈论的是与攀岩、登山相关的专业领域,然而如上所述,书本之外,仍有桃花源,仍旧有营养值得汲取。

作者山本正嘉是一个热爱登山的运动生理学专家,日本人。

这本书没有夺人眼球的装帧,书中也没有精美的攀岩照片,而是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和生理学专业名词。近似于专业教材,这本书书实在枯燥,要不是有过登山经历,要不是对登山抱有热切的兴趣,根本读不下去。书中的内容自在书中,在此赘述实无必要。只是列些要点:

登山时的消耗和疲劳的原因

上山和下山时合理的姿势

水分和食物的补充

老人、妇女、儿童的登山相关

登山时应该具备的体能及训练方法

高海拔地区登山的相关知识

、、、、、、

总之,如何安全、舒适、健康地进行登山运动,本书是一支高质量的“登山杖”。

去觉醒,挖掘出那个理由。

“出于对天空的向往,人类总希望登到最高处!”——山本正嘉

这是作者自己对于登山的理解,为何登山,见仁见智。然而攀登界最为有名的一句话应该是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在最近上映的**《攀登者》中,这句话出现了好几次。对了,这部**真的不敢恭维,尽管最后登顶珠峰时举起国旗的镜头让我流了几滴眼泪。贩卖爱国情怀无可厚非,但就**本身而言,剧本没新意,剧情老套,不值一提。

每一个登山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必须要有一个理由。对于登山这项极为危险和艰难的运动,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去支撑,又怎么会到达山顶,一个又一个山顶。

地球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有十四座,但在生活中,无形的高山有无数座。概略地看,就每个单独存在的人而言,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领域,至少都有一件或数件山一样的事情存在着。或者说,每个人至少可以去攀登一座这样的山。

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忽略这些山,一生都走在平原上。事实上,大多数人也真是这么做的,就像很多人对爬山根本没兴趣一样。

然而一旦找到那个足以撬动自己双脚的理由,开始启程,向上攀登,就算是蜗牛也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爬上金字塔。在我看来,蜗牛是完全可以爬上金字塔的,只要它能向上爬一厘米,就能往后重复一万次,而推动它爬第一次的,就是那个理由,其后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次重复,也要依靠那个理由。那一定是个足够强大的理由,让它忍受艰辛,冒着时刻被吃掉的危险,向上蠕动。

按照中古哲学的理论对照,这个所谓理由就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在我看来,“理由”是先决条件,“知”亦是前位概念,因为先有理由才开始行动(这里的行动是指真正的原始动力推动下的行动);“知”指导和引领着行,手脚都要受大脑控制。

自去年出版,至今仍被摆在各大书店显眼位置的畅销书《原则》中,达利欧反复提及类似于这个“理由”的一个概念,他将其称为“怀有远大目标”。美国神学大师坎贝尔则直接将之表述为“冒险召唤”,并说明这是所有“英雄之路”的起点。不管哪家,实际上都是对一个“理由”的不同表述。

在尝试寻找理由的少数人中,有一些幸运者挖掘到了宝藏,而一些不幸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发现,因此而无法完成生命力的原始启动。这是足以上升到命运层面的憾事。

能够帮助人们启动生命动力的密码,可能是在某种环境的漫长浸泡中生长出来,可能是一件事,可能是一个人,后者是极为幸运者 (我也只是曾经有幸体会过这种幸运而已)。此外,更可能是自己拿着地图和罗盘,在群山中不断地跋涉、翻腾和寻找,最终发掘出的。可话说回来,谁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者呢?所以自己去跋涉去寻找,是唯一一条可以决定在自己脚下的路。

如何寻找?有人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也有一些人在书山中不停地观察和搜索。这些人的寻找行动,一如幼芽在土壤里的努力和挣扎,不一定都能完成突破进入新世界,但无一例外地都值得尊敬。

执着于寻找的人都值得尊敬。

去深入,构建起一个系统。

做好一件事是复杂的。解决复杂的问题,需要依靠系统手段。也是自去年起,我才意识到系统这个概念。

系统是存在的。

就如本书,作者从最基本的运动生理学概念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与登山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科学指导。无疑,这样的操作方法能为登山活动提供全面详细的方法论,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效的呢?

如此的一个登山者,就是给自己的登山活动构建起了一个系统,既有他的理由:“对天空的向往”;又有一整套的具体方法:分门别类的梳理。整个系统像一个结构完善的建筑物一样,支撑起“登山”这件事。毫无疑问,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体系支撑下的登山活动一定是安全、舒适、健康的。

如何构建起这个系统呢?

首先是树立系统思维,其次是梳理系统方法,再次是打造系统工具,最后是形成系统循环。 (写到这里开始有点“八股“气息了,偷笑。不过辨证地看,关于写文,把要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最好还能结构统一,最后再能做到对仗押韵,只要不是言之无物,其实还是一种蛮好的做法。)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对待一项工作,完成一项任务时不能先入为主地唯经验主义,要保持开放的思维,有大局观,用尽可能大的视野去观察,就是拿着放大镜去看,这是一个宏观指导;

系统方法就是要进行分层分类,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老人的登山和青壮年的登山就不一样,他们的心率指数、肌力水平、伤病风险等不在同一层面,解决他们登山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

系统工具就是说要有一箱箱的不同型号扳手、螺丝刀等,针对具体的、实际的、微观的问题时,用匹配的扳手拧下相应的螺丝。之所以要称为系统工具,是因为这些工具需要被安放在不同的箱子里,这些箱子上还要贴上标签,整齐地码在货架上;

系统循环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个循环,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馈,以期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此,就算是不可避免这个大厦起初还只是些粗略的框架结构,有些柱子还不太坚固,有的承重墙还有缝隙,但经过系统循环这一道“工序“,不稳固的柱子会得到加固,墙上漏风的缝隙也会越来越少、、、、、、

(上述,为本人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自己都有点汗颜。另外,《攀岩圣经》和《孤身绝壁》这两本书后来拿到了,现在也基本读完了,相比之下,它们除了封面比《登山技巧全攻略》更夺人眼球,可读性和内容量都不及后者。对了,本人是个有意至少登上一座8000m+山峰的人,但却是个不幸的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