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台城大致为长方形,其纵轴方向为北偏东25度,是一座中轴线倾斜的皇城,与南京地区自然条件有关,也反映南京以及中国古代诸多都城城市“天人合一、随顺自然”的特点”,据悉,这种建造城墙的理念一直延续到了明代南京城营造。 东晋时,台城共开五门,南面为大司马门和南掖门(后曾改名为阊阖门、端门、天门),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掖门。南朝宋时在南面两侧各开一门,即东掖门和西掖门,并将东晋时的原东掖门改名万春门(南朝梁时改名东华门)、原西掖门改名千秋门(梁时改名西华门)、原北掖门改名承明门(南朝齐时复名北掖门,又名平昌门)。梁时在台城北面西侧新开大通门。至此台城共设八门。 端门 端门,六朝台城的正南门,位于皇帝进出的大司马门东边,是专供外国使节出入的大门。《建康记》中记载,六朝宫门正南叫端门,外国使节访问都从端门进。原来端门是用来迎接外国使节而开设的大门。
而据唐代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中介绍,外国使节来朝拜南朝帝王,先乘坐牛车到石阙下。进端门,而后到应门,再到太阳门。各种手续齐全后,外国使节们才能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当时,外国使节们站的位置都有规定,比如:“高句丽、百济客在南边。”
当时的建康城,由于政治经济都很强大,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外国使节。在晋穆帝时,兴宁元年闰月,蒲林(也就拂菻,罗马帝国)王国已经来到东晋的都城建康。公元5世纪时,日本大和国的五代国王赞、珍、济、兴、武都曾遣使来宋的都城建康。梁天监初年,中天竺国(今印度)国王遣使来建康,并进贡琉璃壶、古贝等物。
梁武帝时期,端门之下,还曾发生过一则异国使臣哭阙的故事。太清三年(549)十二月,侯景之乱时的建康城满目疮痍,不堪目睹。百济国王(朝鲜)不知建康城有变,仍派使臣来入贡。百济国使节看到建康城池荒废,在端门外石阙之下痛哭流涕,当时的过路人看到没有一个不跟着流泪的。侯景知道后,生气异常,把百济国使抓了起来,关在小庄严寺,禁止他出入。一直到侯景之乱平定了以后,这位国使才被释放回国。
太极殿
大司马门内的太极殿,是台城的正殿,用于举行隆重典礼。太极殿规模宏大,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太极殿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太极殿与附近的中书省、门下省都属于“禁省”范围。
梁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大修宫室,将太极殿扩为13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台城原本无阙,508年(天监七年)梁武帝命卫尉卿丘仲孚在大司马门外建石阙一对,命名为“神龙”、“仁虎”。据记载,双阙的趺座高7尺,阙身则高5丈、长3丈6尺、厚7丈5尺,石阙上镌刻珍禽异兽,“穷极壮丽,冠绝古今”。 南郊坛 位于城南郊。东晋大兴二年(319)筑,南朝宋时迁于牛首山西。梁武帝时,间岁祭祀南、北郊。梁南郊坛为圆坛,高二丈七尺,上径十一丈,下径十八丈。 北郊坛 在今小九华山南。东晋咸康八年(342)建,制度与南郊坛相同。南朝宋大明三年(459),移至钟山北原。梁武帝时改建为方坛,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陈时北郊坛高一丈五尺。 明堂 史载位于城东南七里。南朝宋大明五年(461)五月建,建筑样式仿太庙,十二间,较古制为简。梁时曾拆南朝宋太极殿,以其材修建明堂,陈亡,焚毁。 雩坛 东晋时位于城南郊,求雨祭祀之所。东晋永和年间始建。南朝梁天监九年(510),因事移于东郊,在籍田坛区域内。 籍田坛 史载在城东郊十五里,祭祀农神祈求丰收之所。南朝梁普通二年(521)移建于此。又据蔡旦宗《金陵赋》注:“梁籍田坛在城东二十里,正青龙山前。” 钟山坛 位于钟山南岩。淝水之战时,苻坚大军至寿春,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钟山坛祈祷。据《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载:“今蒋山有坛基在讲经台下,俗传为李王拜郊所。疑即此坛也。”
方盟坛在城南娄湖侧,今中华门附近。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建,陈宣帝陈顼曾于此坛盟誓,颁布四方,以防备北周侵袭。 二十四航 史载在六朝都城内外,航即浮桥。六朝自石头城东至运渎,共二十四渡,均为浮桥。东吴时南淮大桥,又称朱雀桥,正对朱雀门,在长乐渡处,横跨秦淮河,东晋王敦叛乱时被温峤烧断。 四航 位于今中华门至东水关秦淮河上,即丹阳、竹格、朱雀、骠骑四航。王敦叛乱,曾从竹格航渡河。朱雀航,本东吴时大航。骠骑航,在东府城外,横跨秦淮河,东晋会稽王司马道子所建。后四航皆废。 青溪七桥 古青溪九曲,今城内仅存一曲,即白下路向东南经四象桥、淮清桥,自桃叶渡与内秦淮河交汇。今淮清桥即古青溪大桥,今四象桥为古青溪中桥。《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载:“今城东北有渠,北通玄武湖,南行经散福亭桥、竹桥,抵府城东北角外,西入城濠,里俗呼为长河,即古青溪。本自今竹桥西南行,五代杨淳于此截溪立城,由是青溪半在城外。其在城中者,岁久堙塞。但城东北隅迤逦至上元县治东南、上水闸以西一带,青溪遗迹或见或隐,桥亦不详所在。青溪中桥,按《建康实录》:‘青溪七桥,次南中桥,今上水闸,里俗相传青溪中桥路。’”据《陈书》载,隋军攻陷台城,陈后主与张丽华俱入井中,隋军使之出。隋军统帅杨广于青溪中桥斩张丽华。据石迈《古迹编》载,青溪大桥位于陈尚书令江总宅东侧,青溪以后又有四桥,皆马光祖所建。 运渎六桥 史载在城南。其故道在朝天宫东笪桥一带,可指地名有斗门桥,在升(升)州路南。据《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载,运渎六桥,有孝义桥(本名甓子桥)、杨烈桥、西州桥、高晔桥,禅灵寺桥(斗门桥)等。运渎,据《建康实录》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40),派御史郗俭在城西南开凿。马光祖曾重建运渎诸桥。 五马渡 位于幕府山前,东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之处。据《晋书》载:“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麾扇渡 位于朱雀航东,今中华门里桥一带。西晋永兴二年(305),广陵相陈敏占据建业,顾荣向刘准密报,率兵临江,与陈敏军在朱雀航交战,顾荣以白羽扇挥之,陈敏军不战自溃。此渡由此得名。 马家渡 位于城西南,采石矶北。此渡为江防要害之地。旧时有上下两渡。 萧家渡(邀笛步) 位于城南东水关,近青溪。据《乾道志》载,东晋王徽之曾停船于青溪之旁,于此处邀请桓伊吹笛。时桓伊奏笛,江东第一。 桃叶渡 在淮清桥南,青溪与内秦淮河汇流处,东晋王献之迎接爱妾桃叶之处,故名。王献之诗云“桃叶复桃根,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根,桃叶之妹。一说桃叶渡非秦淮河之渡,乃长江之渡。据《嘉庆江宁府志·卷八》载:“桃叶渡,古建康北江中之洲。其形甚长,殆可百里。”隋灭陈时,韩擒虎、贺若弼破陈师后,晋王杨广从六合镇桃叶山乘陈船渡至南岸。明景泰年间,昆山沈愚有《过桃叶渡》诗“江花含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以此可知明人犹知桃叶渡为长江之渡。 东晋车道 位于大行宫路口东南角的新世纪广场北部,东晋遗迹。2002年6月,考古发现。车道南北向,北偏东25度。车道上下叠压孙吴至南朝的多个路面,两侧有宽窄不等砖砌路沟。车道长期沿用,但方向不变,各时期路幅规模亦不相同。东晋车道在孙吴旧路基础上向西位移约6米,南朝车道又在东晋旧路基础上向东扩展近10米。早期的孙吴车道最窄,路面宽15.4米,两侧排水沟上口宽超过5米,深逾2米,路面中央又以两条浅水沟分为三部分;南朝时期车道最宽,路面宽23.3米,两侧砖砌路沟宽约2米,深约0.6米;东晋时期车道宽17米,亦见“一路三途”现象,不过它的两侧为砖铺路面,中央为土路。其中西侧砖路主要用立砖侧铺,局部路面损毁后用断砖平铺修补,大部分路面保存清晰的车辙印迹,砖侧发现的“咸康”等模印纪年铭文,确定车道铺筑于东晋成帝和康帝时期。东侧砖路两旁用侧立砖砌有路牙,中央上层路面铺砖已不存,下层路基用断砖平铺2至3层。考古发掘证实车道跨越今中山东路,一直向北延伸到今南京图书馆新馆地下。其中东晋道路西侧砖铺车道中保存最好的一段,已经整体移运至南京市博物馆。
1、川岛旅游度假区AAAA
川岛旅游度假区,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的南部川岛镇。其山咀港有广东西部沿海高速直达。距台城市区63公里。川岛旅游始于80年代初期,其中主要景点上川岛飞沙滩旅游区和下川岛王府洲旅游区分别创办于1984年和1988年,1992年7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川岛旅游试验区,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
2、下川岛
下川岛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川岛镇,位于珠江口西侧,地处台山市的西南部,镇内的地形是两头小,中间大,东西宽12多公里,南北长约23公里,总面积98.685平方公里。下川岛距台山市最近点4海里。
3、上川岛
上川岛地处广东省台山市西南部,屹立于南海之中,其东邻港、澳地区及珠海经济特区,距香港、澳门分别为87海里和58海里,距大陆山咀码头为9.8海里。
4、康桥温泉度假村AAAA
康桥温泉度假村坐落在风光旖丽、美丽富饶的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朗南铜锣地村,距离广州2小时,深圳2.5小时车程。占地面积2400亩,于2007年12月14日正式对外接待游客。
5、广海灵湖古寺
广海灵湖古寺台山广海城东象山之灵湖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寺依象山玄武,呈瑞象,左有莲花山(0青龙),右有虎头山(0白虎),前有沙堤﹡大小二排断中为小象(做朱雀案山供养)自然成湖,故名灵湖。源于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竺(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法师;带两棵菩提圣树,浮海来华,因台风受阻,于广海灵湖登陆,建阿兰若居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