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有情人”杜丽娘形象,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一、浪漫的精神追求文学中的浪漫精神主要指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作者把杜丽娘作为“情之至”的人物来塑造,让她扮演为爱而死去活来的主角,表示对人的真性情的憧憬和追求,这是《牡丹亭》的重大突破。杜丽娘亲父杜宝自称“西蜀名儒”,以儒治家;杜母夸耀自己娘家“世出贤德”,要给女儿当好楷模;塾师陈最良只知道“孟子说得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心”。她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老成持重”,以至她在衙门闺房住了三年,居然没有去过自家的后花园。但杜丽娘毕竟是个正当青春年华的少女,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和爱的强烈追求。师父对她讲解《诗经·关睢》,这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在镜子中发现了自己“三春好处无人见”的美丽,当她步入春光灿烂的花园,第一次发现了大自然春天的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春情和对异性的渴望。而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只有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把爱情理想寄托在一个昏然梦幻中出现的情人身上。她把这次梦遇作为高于一切的情感财富,对封建礼教进行大胆的反叛。但她无力改变现实,又不愿屈服现实,最终只能含恨为情而死。“杜丽娘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能为情而死,而且表现在死后对阎罗王据理力争”。[1]她进入阴间,变得更为大胆、更为痴情,而且并不满足自己以鬼魂身份与情人相会,以至追求愿为情而生。她毫无顾忌地与胡判官据理力争,终使自己还魂复生。“人生而有情,思欢恕愁,感于幽微,流于啸歌,行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2]冥判后,她不用媒妁之言,自己去敲开情人的房门,发出“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复生后,宁愿不当杜家女,也不离开柳梦梅,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婚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承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热烈赞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爱情尚可跨越生死,更何况世俗阻挡。爱得死去活来,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给浪漫下的一个最高标准。汤显祖通过塑造杜丽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创作主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林黛玉隔壁听《牡丹亭》时,心动神摇,如醉如痴,忧伤落泪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当时深闺大院中渴望追求情爱自由的女性对《牡丹亭》的真切感受。可以说,《牡丹亭》的感染力超越时空、传承百代。二、浪漫的艺术手法作品非现实的题材及其“理所必无”、而“情之所有”的创作主旨,决定了它必须采取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方法。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1郾以梦设计情节在《牡丹亭》中,梦境描写寓意深刻。从剧本结构来看,梦境是全剧构思的枢纽,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契机。从纵向来讲,梦境的描写是连接现实社会与冥间生活的重要环节;从横向来看,梦境的描写,是杜丽娘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删除梦的描写,不仅会使杜丽娘的反抗行为失去思想依据,而且人物因此会变成“干瘪”的、没有灵魂的传声筒。梦境描写的安排,使全剧形成一种连中有断、断中有连的意想,极具“草蛇灰线”之妙。从表现方法看,梦境描写使人物心理得到充分的展示。梦境描写,能更深入地提示人物内心。梦大多是内心情感的直率流露,梦境揭露也常常是最隐密、最微妙、最不愿为他人所知的深层情感思想的反映。宋元以来的理学,人人皆有的自然情欲,被认为是最丑的万恶之源。在这种欲望如同“洪水猛兽”的背景下,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不可能离开当时当地特定的时代而存在的,用杜丽娘的话来说是“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而她梦中幽会书生,实际上是长期在“老成持重”面具压抑之下的隐影原型找到了表现的机会,并从本能中爆发释放出来。《牡丹亭》通过这个梦暂时摆脱了人间束缚的虚拟环境描写,打开了人物心灵通道,让杜丽娘心中不愿为人所知的爱情理想具体化、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2郾“三个世界”交替作者通过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营造了女主人公杜丽娘肉体和精神活动空间。现实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扼杀人性,给人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死亡。但这是反抗精神赖以产生的土壤。梦幻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但又是自由幸福的,充满了人性的温馨,它能给人幸福,给人欢乐。阴间世界虽然阴森可怕,与现实世界一样讲究秩序、尊卑,但比人间通情达理,它给人以方便,给人以新生。作者将三界交替撰写,不仅展现了杜丽娘性格的多个侧面,而且通过三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倾向、理想和价值判断。作者虚构的非现实情节,使杜丽娘往返于三界之中,而支配她行动的动力是情,从而把情的力量推到极致,同时对“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体现了作者情胜于理、情高于礼的思想。3郾以死引升主题这是作品极度浪漫方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一般爱情题材的作品写殉情并不稀奇,死亡毕竟是文学艺术另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这类殉情是作品的高潮,也是情节的终结,而在《牡丹亭》中,死亡才是杜丽娘真正反抗的开始。殉情是理想不能超越现实的无奈,但死并不是她理想的破灭,而是她用这一举动,来表达自己比寻梦更为坚决的斗争。正是杜丽娘的死,反而给作品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也给人物反抗提供了一个新的战场,搭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她在真正意义上与柳梦梅结合,同封建礼教彻底决裂,与父抗争等重要情节,都是在死亡以后才发生的。三、浪漫的抒情色彩作者抒情诗人的气质为本剧浪漫主义特征增色不少。作品中许多曲词能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达到了传神入化的境地。如[惊梦]这一出戏,游园中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读过六支曲子,仿佛跟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仅领略了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受了杜丽娘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牡丹亭》这出戏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如[皂罗袍]这曲音韵优美,一韵到底,给人以明快的美感。曲中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式,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又突出了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富于音乐美。曲文描绘景色优美,展现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极具诗情画意。曲文情美,面对美景,杜丽娘无限惊呀、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春光如此灿烂明媚,燕语莺歌如此美妙动听,唤醒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自己青春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启了她青春的觉醒,这样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婉地透露出杜丽娘的苦闷,也展现出她的心理活动和境界美,确实是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好姐姐]这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有深意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借用杜娟啼血的典故,渲染了浓郁的感伤气氛。荼靡是晚春开的花,写此主要是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的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它开了,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起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烟丝醉软”,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醉如痴的情状。上面以花喻人,下面以鸟衬人,成对莺燕欢唱,更衬托出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一花一鸟紧扣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很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至此伤感情绪再无法排解了。总之,作者以浪漫的精神追求,采用浪漫的艺术创作方法,运用浓郁的抒情手法描绘了一系列富有浪漫情怀的画面,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这部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当时就引起了那些为争取自由幸福而艰苦奋斗的青年的强烈共鸣。时至今日,《牡丹亭》仍在全国和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热演,足见这部经典剧作具有与时代气息息息相依的不朽生命力。来源:文教资料
国学高手请进: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亭 出自哪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牡丹亭》里面的名句,我常常会念起。不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爱情向往,而是我觉得它比较好用。我把它借用过来,作为自己签名的首句。一是表示我的地域出生,二是想提醒自己,个人情感经常会受身边事物影响,有时就是莫名的无出处。
比如,自己突然就想起这么题目,就想说说牡丹亭的故事。这都是突然而来的情感,不知所起何处。
汤显祖是我老乡,老家出了这么一个厉害人物,让我自豪,让我吹嘘。但说实话,汤显祖写的《牡丹亭》剧本,我试着看过,但没能看完。不知道现今,还有多少人看过读过,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心。
当然,是否看过剧本不重要,是否记得词句也不重要,关键是这个人的存在很重要。他曾经生长在我们这片红色的土地,他曾经活动的区域,也是我们现在常去的地方。
他当年活着的时候,应该没想过在400年后,他会火成这样,已然成了我们市的文化象征。在老家,我们围着他的故居,新建了文昌里文化街区。老家人人都知道汤显祖,人人都知道牡丹亭。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里既建了汤显祖纪念馆,又建了汤显祖大剧院;二是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寻梦牡丹亭的实景演出场地和节目,每天都会有实景演出,天天有人看;三是在翻新文昌里故居时,还发现了汤显祖老人家的家族墓地。
汤显祖确确实实是我们的老家人,这点无可否认,别的地方也抢不走。汤翁作为我们市里上下五百年的杰出人物,理应受到如此待遇,尤其是在现今提倡文化的年代。
他现在是我们市的名片,我介绍自己家乡时,都会这么说:你们知道汤显祖么,我老家就是他的故乡。所以,借用他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签名,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开始搞文化旅游,搞绿色生态。地方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古迹,所有有点历史地位的已故名人都发掘出来。
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经济都相对落后。可巧,正赶上近年来,国家提倡绿色生态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山多水多,自然优势还是十分明显。
山有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水有长江、赣江、抚河等。山山水水都自然存在,在山水之间,再配套一些人为景观,添置一些文化场所,人们的游玩兴致自会高涨,就能吸引游客,也能形成产业。
都知道,单靠简单的山水,难以吸引到挑剔的游客。有山有水,还得有文化,方能显得有品位。山东省贯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说法。于是,寻找我们的文化领袖,打造我们的文化轴心,形成我们的文化产业,戏曲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我们市有汤显祖。其实我们还有王安石、陆九渊等等知名人物,不过他们一个搞政治,一个搞理学,都不如戏曲来的有文化。请出汤翁,也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前几年,在汤显祖诞辰400周年之际,市里面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盛大仪式,央视还有直播。他连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组成了戏曲三巨头,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碰撞。这三个人站在一起聊天的雕塑,现在就树立在三翁花园的进门口,任君凭吊。
3
作为汤翁的老乡,好歹也得有点文化。做为一个文化人,总得做一点研究调查。
为什么《牡丹亭》这么有名,它到底好在哪里。我想先对于中国四大名剧,简单做一下介绍。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剧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西厢记是元曲,提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是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挑战。牡丹亭是明曲,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表露,揭示了男女追求爱情的不屈努力。
而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清代的戏曲,主要是通过感情故事来揭露王朝兴衰,具有比较深沉的反思意味。
关于爱情的描述,千百年来,都是人人传颂的主题。尤其是那种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死可以复生。故事的传播属性,决定了它可以在民间有长久的生命力。
《牡丹亭》能一直火到现在,主要是因为:一是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寄托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二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相约,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三是故事里面也揭示了民间对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如果有时间,请一定到我们老家来看看,逛一逛文昌里,看一看寻梦牡丹亭的实景演出,绝对不此虚行,也绝对会有震撼的感觉。
我的老家,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你知道是哪了吗?
为何《牡丹亭》能成为经典,它的优秀之处在哪里?
汤显祖所作《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但这句“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好像并不在书本里,是他在写完四本书后,所说的一句话。因为四梦里面,最著名的就是《牡丹亭》,所以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江南百景图探险怎么进入牡丹亭?
《牡丹亭》魅力,就在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于一“梦”。
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识相爱是在梦中。这是汤显祖的艺术独创。元明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大都先期在某一场合一见倾心,莺莺与张生佛殿“惊艳”,王瑞兰与蒋世隆“踏伞”相爱,李千金先于“墙头马上”相识裴可俊,霍小玉因紫钗而与李益结亲,或者是现实中的有情人其实前世姻缘早定。惟独杜丽娘、柳梦梅在生前从未谋面,甚至根本未知有对方的存在,杜丽娘只是做了一场梦,梦境中出现了幻想中的意中人,“将奴搂抱去牡丹亭边,芍药阑边,共成云雨之欢”。杜丽娘以梦,真、以虚作实,寻找梦中人。
惟其是梦中,杜丽娘少女的心勃然绽放,她的青春的热情与人性的欲望才能没遮拦、无掩饰地自由奔泻。在梦中她摆脱了一切礼教的束缚与人为的拘束,她的心灵与肉身是那样自由舒展,自如张开,是那样青春勃发、激情洋溢。她羞涩而欣然地接受了柳梦梅给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闺自怜”的赞美与怜香惜玉之情,她惊喜而温柔地体味着“忍耐温存一晌眠”,与意中人儿“紧相偎,慢相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逗得个日下胭脂雨上鲜。”试想,若不是在自由的梦境中,杜丽娘如何得这“天留人便,草籍花眠”,她如何能与他相识相爱,而且痛快地“幽会”,让“情”如此自由无拘束地热烈奔放一番,以至于使杜丽娘如此刻骨铭心呢!
汤显袓紧紧抓住杜丽娘——“梦”,发挥了一连串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一是,让杜丽娘去“寻梦”。杜丽娘游园后,“竟夜无眠”,即去花园中寻寻觅觅,“只图旧梦重来”。梦,本是虚幻的,但是却要去“寻”,此又是一奇。奇中以见“情”之真与“情”之坚。二是,寻梦不见,杜丽娘一病憔悴,她就自行描画,“写真”留春。这又见行为之奇。三是,杜丽娘一病不起,在中秋之夜情殇,临终嘱将她葬在梅树下,将春容画卷藏在太湖石下。四是,柳梦梅“拾画”、“叫画”,竟引来杜丽娘香魂翩然降临,与他夜夜幽媾。这是奇而又奇。五是,柳梦梅遵杜丽娘吩咐,掘坟竟使杜丽娘还魂复活,令人不胜惊奇。从惊梦、寻梦到写真、情殇、拾画、叫画、回生,都是由梦中之情生发出的一连串奇幻之行。汤显袓是写“梦”的圣手,“临川四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都以“梦”的构思深化戏剧创意,其中《牡丹亭》——“梦”最为奇幻新颖。汤显祖把杜丽娘——“梦”发挥得淋漓尽致。
梦境的自由流动变幻潇洒,使梦境富有浪漫的诗意,烘托出梦中之情的浪漫浓烈。而其后生发的一连 串行动也都是风雅别致之举,充满诗意。汤显祖让杜丽娘之情萌发于这一连串满贮诗意的戏剧动作与意象中,奇幻的梦境、浪漫的风流行为与优雅的诗情意象,烘托出杜丽娘之情。这是《牡丹亭》的浪漫诗情构思。
汤显祖《牡丹亭》全文
这个是你误解了,你通关丽娘府宅之后解锁的那个牡丹亭是特殊建筑,给你摆在地图上的,并不是新的探索地点,新的探索地图苏州府才有呢(不过目前还没有更新,所以目前你探险完那三个就没别的了)。牡丹亭应该是自动发到你包包里的,你检查一下已存那一栏就能看到了。我还存着这个亭子准备等苏州建好了就把牡丹亭摆到苏州地图,把汤显祖和杜丽娘都接过去,给他们在副本外一个完美的结局~
我包包里第二行第三个就是牡丹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出处是哪里
我知道汤显祖《牡丹亭》全文。
汤显祖 (明)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故事背景:
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说同她有姻缘之份,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庄美丽,跟从师傅陈最良读书。 她由读《诗经•关雎》章而产生伤春的情绪,于是由丫环陪同,去后花园游赏。
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 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 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 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花园, 和柳梦梅再度幽会。于是,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 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不到这牡丹亭的花园之中,怎么会知道有如此迷人的春季风光。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话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昆曲《牡丹亭—游园》。
译文:不到这牡丹亭的花园之中,怎么会知道有如此迷人的春季风光。原来花园里百花盛开、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这优美的景色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赏心乐意事奉谁家院?
文中背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受礼教束缚,终日深锁在楼台闺房,连自家有个大花园都不知道。一日,丫环春香偷偷带她游园,但见画廊金粉,池馆苍苔,姹紫嫣红,使她大为惊奇外面的世界原来是那么的美好,于是感慨的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扩展资料
《牡丹亭》创作背景
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牡丹亭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