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是独二代

网友 2023-09-20 01:43 · 头闻号教育培训

最佳答案:

独二代(second-generation of China on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指第二代独生子女,是00后的别称。

详情介绍

独二代(second-generation of China on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指第二代独生子女,是00后的别称。

中文名
独二代
外文名
second-generation of China one
含义
第二代独生子女
主要人群
2000年以后的孩子居多

独二代词语来源

独二代:4—2—1家庭,即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第二代独生子女。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他们也进入了“而立之年”,其中一些已经成家立业、养育后代,而他们的孩子同样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被称为“独二代”。

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了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独一代”开始初为父母,“独二代”产生了。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鲜明时代烙印的长处和弱点相遇。4+2+1家庭结构(非常6+1)中,刚完成角色转换的“独一代”,对孩子的养育,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下,与父辈陷入马拉松式的争吵。与此同时,“独二代”在独享亲人无限关爱中,两岁便开始步入父母精心打造的社交圈。

独二代引申含义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实施“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政策后出生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长大成人,直至开始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并承担应尽义务。与此同时,“第一代”独生子女虽已成年,但他们依然习惯着上一代的照顾,却又不得不开始面对自己的下一代。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与他们一样,背负着相同的特殊身份:独生子女。

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区别于任何一个时期中国人的长处与弱点,在21世纪初的当代终于相遇了。

和第一代独生子女一样,冷漠、自私、无法合作等诸多问题也延续到了“独二代”身上,甚至更甚,在未来,他们长大之后,会引发比“独一代”更深的社会问题。

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独二代”是无情的一代。

20世纪80年代是独一代,独一代的子女,也就是大约2000年后的孩子,被称为独二代。独二代:4+2+1家庭,即独生子女的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第二代独生子女。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实施“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政策后出生的一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长大成人,直至开始担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并承担应尽义务。

与此同时,“第一代”独生子女虽已成年,但他们依然习惯着上一代的照顾,却又不得不开始面对自己的下一代。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与他们一样,背负着相同的特殊身份:独生子女。 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区别于任何一个时期中国人的长处与弱点,在21世纪初的当代终于相遇了。没有兄弟姐妹,回家没有玩耍的伙伴,独自在家看“喜羊羊”……无论多少玩具和零食,仍填补不了“独二代”眼神里流露出的孤独。 不少是“70后”、“80后”的“独一代”家长。他们也经历过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和苦恼,所以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不孤寂。

很多家长说,“独二代”孩子聪明,智商很高,但他们身上的缺点也很突出:自私、不会与人交往,有的还自闭。情商缺乏,是因孩子们缺乏交往,没有玩伴。因此,帮孩子寻伴,更多的是帮孩子寻回缺失的情商教育。

独二代发展经过

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因为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使得他们与上一代有了一条价值鸿沟,那么在今天,他们与新形成的一代独生子女,虽同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却为何也有种陌生的理解障碍呢?

在不远的未来,在许多领域都是独生子女担当骨干的中国社会里,这样的独生子女又该怎样领导那样的独生子女,让国家继续保持着一种超级的发展?

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对“独生子女问题”都非常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掀起过一阵热潮。

1993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文章矛头直指1980年前后出生的中国独生子女。一些孩子在夏令营中表现出的娇生惯养、生存能力差,与日本孩子的独立、坚忍和富于生存智慧形成了反差。

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大讨论。有人忧心忡忡:这代人以后怎么办?

1997年,作家陈丹燕出版了《独生子女宣言》。书中那些根据少年听众的来信整理出来的感人故事,第一次让世人真真切切地触碰到独生子女们脆弱、敏感、困苦、骄傲的心灵一面。与《夏令营中的较量》不同,《独生子女宣言》似乎给人带来了希望,正如书中最后一个女孩子所说的:“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事隔多年后的今天,当那些当年的孩子已经一个个成为了社会的白领精英、青年才俊,并开始担负起照顾上一代孕育下一代的责任和义务时,一些人的担心是否变成了现实呢?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群特殊时期形成的年轻人是否会带着他们特有的脾气和习性参与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来呢?

长期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风笑天教授认为,他在研究过程中的感觉就是,独生子女在年龄小的时候,问题可能会多一些,但等他们慢慢长大成年了,就普遍会得到好转。

“很多人对独生子女的印象还都停留在10年前媒体热炒的一些问题上。事实上,在很多社会事务中,成年独生子女的综合处理能力是相当不错的。或者这么说,当他们必须自己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虽然不如上一代来得纯熟,但花些时间和工夫就能迎刃而解了。”风教授告诉记者,“他们都很聪明,但就是比较懒,有人愿意替他们做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不会去主动承担。”

风笑天曾在《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的报告中,依据对全国12个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工作、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认知等方面考察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表明:除了未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外,两类青年在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别,认为“独生子女不适应社会”的看法没有获得实证。

但也有一些专家指出,近年来在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月光族”(每月收入全部花光)、“啃老族”(高学历不工作,仍然依靠上一代养)、“寄生族”(成年后跟父母同住,衣食料理由父母照顾),以及“丁克族”(不生养下一代)、甚至“丁狗族”(夫妻以养狗代替养小孩)等等奇特族群,都是从第一代独生子女那里衍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两代独生子女的相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却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隔阂甚至是抵触。

“这些问题的确是相伴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但就此认为这是独生子女所特有的,就片面了。”孙云晓认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独生子女问题,是因为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制度却没有完全跟上。

陈丹燕也认为,当年在提出独生子女问题时,对他们不太公平。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很多成年人身上都会出现巨大的落差。而把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简单地归结为独生造成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是在新的情况下,我们社会自身还没有充分准备好。”

另一篇名为《不同背景条伴下的独生子女社会化》的调查报告也得出了结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两类青少年在社会化发展上不存在显著差别”。它揭示出这样一种现实:被目前一些研究所描绘的众多“属于独生子女的”特征、现象和问题,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一起成长着的新一代城市青少年的整体特征、普遍现象和共同问题。

“所以,正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急剧变迁的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和造就了这一代新的中国公民。”风笑天教授说。

独二代社会评价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年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沈之非认为,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群体,其实无所谓好不好,总体上不会比非独生子女差,而群体内部出现的问题也只是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出现的问题。

那么,在那些惯有的形容独生子女的词藻之下,新一代独生子女又到底被烙上了什么样的“特征”呢?

这不禁让人想到12岁的于漱秋那篇被评价为“逻辑混乱”却记录了他的感受的文章——我如此孤独。

为什么在物质生活已经比从前丰裕了不知多少倍的今天,一个小小的孩子会有孤独感呢?

“应该说现在十多岁的孩子的生存环境比上一代独生子女好。他们的父母不再像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因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实现,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一代人的父母压力相对较小,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对孩子也会放松一些。这些孩子自己也可以比上一代独生子女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对社会的思想文化感知度也更加丰富。”陈丹燕告诉记者。

“但是,他们也有处境更紧迫的地方,比如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教育压力更大,这些都促使他们变得更加现实。上一代独生子女处在他们现在的年龄时,还比较理想主义,而现在这些孩子就更多地想着竞争,想着有更好的挣钱机会。其实,人在青少年时代没有梦想,或者过于现实,是可惜的。”她说。

和陈丹燕的判断吻合的是,大多数与两代独生子女相处过的人通常的感觉是,虽然都现实,但现在的孩子似乎比以前的孩子更现实。

美国莱斯大学学者裘斯洛?埃格研究中国独生子女现象已有十年了,作为一个从未来过中国的西方人,却这样来形容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及孩子———

“他们是被放置在一个超常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城市和社会因为发展的需要,反复强调的就是铁面无情的市场经济法则。所以,因为这个整体目标的设置,在幼年,这些孩子通常被一个人关在家里,反复地练习钢琴或做功课,以便将来可以成为强者。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他们接受到的不是一种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

“作为工具,冷漠是相当正常的一种属性;至于孤独,因为这些活生生的孩子无法反抗这种工具的特性,只能习惯性地把自己隐藏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在内心产生出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而且,当他们接触到社会时,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让他们发现,成为工具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陈丹燕也说:“一些独生子女的内心封闭和自我中心的问题。虽然表面上可能会有所好转,比如他们在工作之后,会非常注意处理人际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真的学会了发自内心地与人友好相处。事实上,在工作之外,他们还是会把自己小心地封闭起来。”

那么,随着新一代孩子的成长,在将来,什么问题会让人担心呢?

现在,他们的上一代还能经常把“如果我们老了,他们可怎么办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但10年后,20年后呢?也许令人担心的就不会是那时候已经把握社会各方面资源的独生子女们,而是他们父母这一代人了。

风笑天严肃地说,当身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年老时,子女如何赡养他们,会是将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独生子女在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其他问题都会慢慢适应,惟独这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多子女的情况下老人可以在家庭养老,等再过10年,可能就要尽量由社会分担。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重视起老年人的社会和医疗保障,但是届时老年人的情感联系、子女给予的慰藉,是无法社会化的。而这个问题,恰恰直指的是独生子女问题的核心。”风教授说,“所以到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将会面临一种特有的压力。”

陈丹燕也表示,在撰写了《独生子女宣言》后,她对这些孩子还是比较乐观的,反而开始有些担忧老一辈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现在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竞争社会的规则,东方传统讲究‘通情达理’的人情模式被忽视了。而当这些父母年老后,他们渴望的是儿女的温情,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对温情的概念可能更弱了。他们可能将面对自己当年的教育所酿成的后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多少有些残酷。”

接受采访的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也许成年人到了该考虑一下自己未来处境的时候了。虽然这个社会的主动权现在还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亦可通过种种力量去控制和改变大多数独生子女的生活和状态,尽管这可能也确是保护自己孩子的一种方法,从而为他们那令人担心的未来竞争作好准备。同时,当把未来移交给下一代后,他们会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来回报老人呢?

埃格教授对记者说,“如果还是这样持续下去没有方法缓解的话,中国会再次面临一种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许是现在这些成年人所不想看到、甚至无法接受的。”

独二代成长关注

独二代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实施近30年了,作为第一代的独生子女现已处于婚嫁生育阶段,独生子女的孩子作为“独二代”在一天天成长长大。独生子女作为社会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及成长环境的作用而使在其性格、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应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许多方面有其特点。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缺少同辈亲人亲属支持外,更容易出现某些令人担忧的不良心理品质,如好逸恶劳,高傲自大,骄横任性,孤僻不合群,自私霸道,意志薄弱、自我中心等等。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特点尤其某些不利于他们生存生活发展的特点是否影响“独二代”值得关注与研究。网上已有文章报道称“独生子女的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显露”,其实,“421”型家庭关系结构、社会竞争与工作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家长本身作为独生子女等条件或因素都为“独二代”孩子的身心发育及如何发展埋下伏笔。因此,社会、家庭成员尤其孩子的父母应积极、正确关注“独二代”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发展。

“独二代”孩子的家长本身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与生活态度,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与品位,发展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有“上行下效”之说,因此,家长在言谈举止,待人处世、行为准则等方面要做子女的表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保持孩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

独二代家庭成员尤其孩子的父母要不断改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与丰富教养子女的知识与技能。要尊重子女,与子女建立互动、朋友或伙伴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认识到独生子女缺乏同辈亲人或亲属的支持,他们理所当然要寻求其他方式的支持以获得补偿,因此父母或其他亲属应承担充当同辈亲人或亲属的角色,多与孩子交流。要认识到孩子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外界接触、或更多直接参与伙伴、同学、其他社群组织的活动等,这是他们心理需求的自然流露,是他们寻求获得社会支持的尝试与需要,是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然经历过程,因而不应过多的限制孩子的活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及做决定的权利。要采用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子观、亲子观、人才观、评价观等应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使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让他们在“一种充满快乐、爱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长大”。

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注意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重要的,从某种意义讲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之重。作为家长或父母要及时了解和化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给予他们支持与帮助。要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家庭关系,避免恶劣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独生子女也包括我们避免不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种种压力,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改善应对问题的心理品质来减轻压力消极影响,从而改善、提升身心素质,避免心理障碍、精神问题的发生与发展。

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关注这些孩子,无论是“独一代”还是“独二代”。

独二代社会现象

“独二代”作为6位大人的“掌上明珠”,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记者走访主城“独二代”家庭,“独二代”月均消费在2000~2500元。 除了开销的变化,“独二代”最大特点是头脑接受信息量大,进入社交圈子时间早。

外婆每月存200元给外孙 。他们用于孩子的早教培养的费用月均800元,占孩子月支出的三分之一。两边是退休工人的父母会时不时给孩子买奶粉、买衣服,帮他们承担10%的支出。相比之下,江津周茜的孩子皮皮月均消费在3000元左右。爷爷家每月补贴1000元,外公家出力带小孩不出钱。 而大渡口齐莉孩子的外公外婆现在正在执行一套计划,每月为外孙存200元,用于孩子的教育基金。 对于孩子的投资,一些家长显得很盲目。陈竹说,一位来金宝贝培训中心的母亲,看见一个小孩在用LV奶瓶,马上就叫意大利的朋友花了1000多人民币买了一个绝版的LV奶瓶给孩子,“家长的物质攀比是在害孩子”。

独二代社交圈

“独二代”作为6位大人的“掌上明珠”,相对于上一代而言,“独二代”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独二代”最大特点是头脑接受信息量大,进入社交圈子时间早。除了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们交往,还包括和父母一起参加各种亲子活动或派对。

影响孩子社会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孩子社交机会的多少、其性质如何;父母的养育态度;他的社交经历带给他的心理感受;作为社会性发展基础的语言机能的发展水平;孩子的听话(正确地听别人说话并正确加以理解)水平等。但毫无疑问,最初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人的接触进行的。通过这些接触,孩子一面吸收大人们的所作所为,一面逐步学会他所处的社会期待和允许他的各种行为。正因为此,社会性才有容易受父母态度影响的特征。

当前我国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对独一代,或者由独一代来教养的独二代时,不少家庭的这个职责并没有很好完成,导致非社会性(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没有学会社会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期待的东西)和反社会性(孩子经常性地违反社会的习惯和规则)的孩子呈增多的趋势。

家长必须清楚自己的家庭教育应追求两个功能:一是保护孩子,二是积极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儿童尚小,缺乏经验,要保证这两个功能的实现,必须坚持按照孩子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加以适当的保护。否则,孩子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做父母的非要加以保护,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因为父母的保护过度而受到抑制。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期待和要求孩子去做不能胜任的事情,那不只是抑制,简直就是残酷了。

独一代常被关在家里,独二代2岁就已经进入社交圈了。”独一代为独二代营造的机会很多。成年人改变自己的行为,小孩的行为就会变。家长正确的育儿方法往往比教育孩子本身更关键。在结婚之前年轻夫妇都应该学习正确养育观念。让儿童学会交往是独生子女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独二代育儿方法

“独二代”童年孤寂丁女士的帖子也在群里引发讨论。有经验的妈妈建议,孩子的玩伴最好在小区邻居或同学中寻找。

杨女士的女儿琪琪现在有一对双胞胎朋友,3个小伙伴常一起出外郊游。杨女士说,以前,常见双胞胎姐妹在小区玩耍,她就带着女儿去参与。孩子们玩耍时,她就与双胞胎的妈妈聊天。逐渐熟悉后,杨女士邀请双胞胎到家里来玩,请她们一起去看电影,3个孩子玩得特别高兴。

邹女士的“法宝”是让孩子在同学中找玩伴。她说,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暑假没人陪他玩耍,特别孤独。于是,她向孩子班主任询问,住家附近是否有同学?然后问孩子是否愿跟对方玩耍?如孩子愿意,她就和对方家长联系,让两个孩子串门玩耍。“孩子现在找到好朋友了。”邹女士说,两个孩子在一起关系非常好,双方家长经常通电话,偶尔,还一起吃饭联络感情。

独二代“新”一代人

其实,“独二代”已经拥有了更为现代的父母—“独一代”。“独一代”无形中已经拥有了很多其父母不具备的优势,他们的父母因为‘文革’等原因有很多理想不能实现,就有很强的情结和夙愿投射在孩子身上,而他们就好得多,他们的价值观也更为多元,在多种生存方式的社会中,他们对孩子的人生设计也更容易摆脱非此即彼。

“独一代”的文化水平比较高,而且视野开阔。作为玩游戏、看攻略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更愿意尝试和学习,也更有尝试和学习的资源。家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homeschool、私塾、托管、出国留学等多种上学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就好比“独一代”的父母当初只能到食堂吃大锅饭,而“独二代”的父母则可以吃自助和小灶。同时,他们有更多学习育儿理论分享、借鉴育儿经验的机会,育儿书籍、亲子节目、教育论坛、父母沙龙、亲子活动以及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妈妈圈子等,只要他们愿意和用心,他们的生活就可以非常地丰富而充实。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独一代”和孩子的代沟比他们和父母的代沟更小。他们的父母总是说: “怎么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么多事儿!现在他们生活这么好怎么还是不知足?不行,得给他们‘忆苦思甜’……。”“放养时代”长大的六零后父母们很难理解和适应“圈养时代”对他们的客观要求。“独一代”的父母很难理解他们,而做了父母后的“独一代”相对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孩子——“独二代”。至少对于无兄弟姐妹的“孤独”,他们已深有体会。他们也更容易认识到“做孩子玩伴”的必要,以及也有能力体会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对不少事情他们不会大惊小怪,而会说: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而且他们还更有娱乐精神,没有上一代人那种“没有意义就感觉空虚”的负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气候,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命运。独生子女和成人一起成长,多生子女和同龄人一起成长,两者显然不同,却都不用担心,人类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基因中包含的适应性应付这点不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独生子女宣言》一书中,最后一个女孩所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没有人知道我们将变得多么好。不错,对于一言难尽的“独二代”,没有人知道他们将变得多么好,如果我们不去逃避那些注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独二代独一代

我国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除河南省外)均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孩子,要相隔四年或者女方年满28周岁。所以,作为夫妻双方都是多生子女有3种选择:

1。4--2--0家庭,这种模式是4个老人,一对青年夫妻,不要孩子(丁克),此家庭强烈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做得最绝最彻底(属于断子绝孙型)。

2。4--2--1家庭,即前文提到的独二代家庭。

3。4--2--2家庭,即4个老人,一对独生子女夫妻,2个孩子。现在看来这种家庭模式是最科学的:对于4--2--0家庭我们给予强烈反对,都照这样中国人就绝种了。对于4--2--1家庭,存在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家庭结构不稳定,属于倒三角家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三角形正着放是稳的,倒着放能稳么?4--2--1家庭传着传着就有传不下去的危险,4--2--1家庭中的1可能意外死亡,必将导致整个家庭的毁灭。4--2--2家庭,这是我们最提倡的家庭模式,这是一个倒梯形,虽然不是矩形(长方形)或者正梯形,不是很稳定,但比起倒三角形来要好得多,起码一个孩子意外死亡还有一个备用的,家庭延续下去的风险大大降低。

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2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三章生育调节

第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

(一)经县级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鉴定,报省辖市计划生育医学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经鉴定患不育症,合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的;

(三)夫妻双方系归国华侨或回本省定居的港、澳、台同胞,身边只有一个子女的;

(四)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者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连续从事矿区井下采掘作业五年以上,只有一个女孩,且继续从事井下采掘作业的;

(六)再婚夫妻,再婚前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第十八条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除适用第十七条的规定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要求生育的,经批准可以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

(一)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家庭又确有困难的;

(二)男到有女无儿的家庭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的(若姊妹数人,只照顾一人);

(三)在深山村定居五年以上,并继续定居的;

(四)夫妻双方为少数民族的。

户籍原在城镇,后转入农村或农村居民被聘用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因依法结婚从城镇转入农村的除外。

第十九条对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规定的,仍鼓励和提倡只生育一个子女。

符合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女方应有四年以上生育间隔时间,但二十八周岁以上者除外。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