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燕山外史》是清代陈球创作的文言中篇才子佳人小说,八卷,成书于清嘉庆四年(1799)左右。
详情介绍
《燕山外史》是清代陈球创作的文言中篇才子佳人小说,八卷,成书于清嘉庆四年(1799)左右。
作品叙述明永乐时窦生绳祖与绣州女子爱姑的悲欢离合,仍为老套的才子佳人故事。而全篇三万余字,竟全以骈文写作,承唐传奇《游仙窟》之风范,实为小说中的别格。
- 作品名称
- 燕山外史
- 作者
- 陈球
- 创作年代
- 清代乾隆
- 文学体裁
- 中篇小说
- 字数
- 31000
燕山外史内容简介
小说叙明永乐时燕人窦绳祖就学嘉兴与贫女李爱姑相恋同居,但其父迫令与宦族结亲,致使爱姑流落风尘。爱姑幸得侠士救助,复与窦生重聚。然而又不为正妻所容,窦生遂与爱姑离家出走。适逢唐赛儿之乱,两人离散,窦生回家而家产已空,正妻亦改嫁他人,失散的爱姑这时回来再与窦生相聚。当年窦生及第,累官至山东巡抚,迎爱姑入官署如命妇。爱姑生子求乳母,应聘者竟是窦生往昔的正妻。此妇欲谋害窦生,被侠士所杀。窦生受牵连,几经曲折才得昭雪,最终辞官与爱姑仙去。
燕山外史创作背景
作者取明代冯梦桢《窦生传》为骨干,加以敷演,写成此书。
燕山外史人物介绍
【李爱姑】女主人公,明永乐年间浙江嘉兴人。父为制鞣器、卖炊饼的小市民,早丧,依寡母过活。生得芙蓉如面柳如眉,秋水为神玉为骨,艳慧非凡,虽粗服乱头,不掩天生丽质。十五岁时,书生窦绳祖因避雨至其家,爱其美貌,以重金求聘,她并不为金钱所动,但当听说窦生因眷恋思念她而患重病时,她心神不安,徘徊不定,默默为窦生祈祷,终于答应其婚事。婚后生活美满,但不久窦生为科考而离开,她日夜思念。一金陵盐商闻其美,以千金买通其母,假造窦生书信来迎,及至金陵,始知中计,她触石觅死。盐商恐致人命,将其母女遣出,而被老鸨诱至青楼,她因母病濒危,权为栖身。其母死后,她励志守身,众不敢犯,后由窦生友人马遴接至家中。窦生迫于父命,入赘于山东一宦家,后借故南归,由马遴处知她消息,欲迎归,又遭父丧而推迟,宦家催窦生回山东,窦遂携爱姑同往。至宦家,爱姑备受凌辱,与实逃归。途中被兵冲散,她暂避于尼庵,后与人结伴返乡。她操持家务,织绩以供生计,鼓励窦发奋读书,以博功名。窦中进士,历官至山东巡抚。她随住任上,生一子,所雇乳母正是宦家女,其家破败后改嫁,因夫死子亡而为佣。她不计前仇,待以客礼。后与窦生尸解成仙。
【窦生】男主人公,名绳祖,字继芬,作品中均以窦生称。明永乐年间人。本燕山望族,自先辈便定居于浙江嘉兴。其父为富商,营运于山东、四川等地。他貌如冠玉,学富五车,襟怀洒落而不佻达。偶于春游时因避雨而至李爱姑家,慕其美貌,一见倾心,以重金求于其母,其母允之,而爱姑不苟从。他因此相思成疾,朋辈欲引他人移其情,他毫不动心,终于感动爱姑,与之结合。二人相亲相爱,生活美满,但婚事背着其父,不久被发现,窦生被催回,迫于父命而入赘于山东一宦家。他不愿仰承宦家鼻息,借故出走。在金陵遇到友人马遴,时爱姑因被骗而流落南京,为马收留。他欲禀告父母而后迎娶,返乡后适值父丧,不久宦家又催之返山东,遂携爱姑同往。
燕山外史作品鉴赏
燕山外史主题思想
受清中叶包括性灵思潮在内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燕山外史》在思想上也表现了一定的批判性和进步性,这种批判性和进步性首先表现在对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背离倾向上。小说开头写道:“自有佳人,总称绝世;从无名士,不悦倾城。”卷二中又写道:“成千古之美谈,总属至情相结;秉五行之秀气,谁无大欲所存也哉。”这些议论,都肯定了男女相悦的“情”和“欲”纯粹出自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歌颂女子才德之美,是人格平等意识的反映,也是反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中的李爱姑是一个塑造得比较好的人物。她灵心慧舌,天分甚高,窦生教她读诗经、作曲谱、下围棋、学书法,均进展甚快;教她学习吟诗作赋,“几乎青欲胜蓝”。初恋时,爱姑不重金钱重人品,不轻易答应窦生的求爱,显得既多情又庄重;面对盐商的骗婚,她触石觅死以明其志;被骗玉青楼,她励志守身,凛然不可侵犯;贫困之时,她勤俭持家,亲自耕织以维持生计,并劝勉窦生奋发读书。后苦尽甘来,所雇乳母正是曾百般虐待她的窦生前妻,她又不计前嫌以礼相待。在一连串的磨难之中,她显得坚贞、刚强、大度而又富有远见。较之才子佳人小说中七岁写诗就能压倒群英的才女们,爱姑这一形象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燕山外史》的批判性和进步性还表现在对当时专制政治黑暗的揭露上。小说写到了永乐年间的唐赛儿起义,虽然称唐赛儿为妖妇,但也揭露了官府在连年大灾之后不救灾恤民,反而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对交不出赋税的灾民酷刑榜掠的事实,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真正原因,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的。小说对明初政治黑暗多所揭露,窦生岳父是个致仕官员,他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侵田夺产,抢夺民女,可谓罪恶昭彰。窦生为人正派,为官时除奸打恶,为民解困,结果触怒柄臣,“挤排迭出”,“谣琢丛兴,务欲置于死地”。小说还写到了朝廷中结党营私、恶人当道的情况,“举朝同识羊何,成党咸依牛李”,“豺狼得志,方当道于明廷;烟烟何心,屡弄人于白昼”,批判矛头直指封建朝廷,这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燕山外史》还多次提到了明初的靖难之役,对最高统治集团内部骨肉相残的政治斗争和滥杀无辜的残暴政治也多所揭露。
燕山外史艺术特色
《燕山外史》中用典颇多且贴切自然,能够在推动叙事的同时,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达到味长情深的效果。小说中有一段爱姑倾心于窦生时的心理描写便大量用典。爱姑怜惜窦生坚无转移的情谊,心道:“竭力磨砖,尚期作镜,诚心点石,直欲成金。贤豪刻苦之功,类皆如是;士女交欢之事,何独不然?”此处便是以磨砖成镜、点石成金的典故类比爱情,以说明唯有坚定不移才能收获真爱。随后一段更是句句用典。
“谊若深投,天女奚难下嫁;缘如固结,月娥岂肯上奔。纵有忍人,安能绝物;从无尤物,不足移人。罗什吞针,犹涉魔缘之扰扰;姜嫄履拇,尚感神道而欣欣。何况楼上绿珠,原知报主;座中红拂,夙解怜才。”
此段文字连用了天女、月娥、罗什、姜嫄、绿珠、红拂的典故,旨在证明爱情中最核心最伟大之物是情感,而非门第、功名等外在因素。作者并未直言,但典故中包含的故事已表达此意。此处通过典故的象征作用表达作者的未尽之意,观点清晰,所用语言不失辞藻的装饰美,无疑是写作极为成功的一段骈文。
典故化叙事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法。尽管典故大多短小精悍,其中包含的内容却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小说本身而言,典故的出现属于一种暗喻手法。作者用隐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给当前发生的事件确定性质或者导向下一步发展的线索。其次,典故本身又包含了一个小说事件之外的故事。这个故事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引发读者的想象。因此在典故出现之处,事实上存在着历史故事与当前故事的交错,典故内故事与典故外故事的融合,两个故事的张力极大增强了小说的内蕴,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延伸了读者的阅读想象空间。
内故事与外故事间的张力并不仅存在于正向用典中,有时候反向用典因其富含反讽之意,在这种张力的影响下更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燕山外史》中最为典型的一段是窦生想要与爱姑共赴巫山,但被爱姑拒绝,他一人黯然独宿,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后一段描写窦生心理活动的文字便一连用了“王猷返棹”“阮籍回车”“陈蕃之榻”“管辂之床”四个典故。然而此四个典故中涉及的人物皆是高洁、脱俗的代表,用在表明窦生对爱姑的情感仍旧停留在迷恋色相的一段描述之后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实际上却产生了强烈反差,达到反讽效果:一方面否定了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未尝不是表达作者对窦生未来情感升华的期待。
《燕山外史》表现了典型的抒情化特征,它注重叙述者、读者与人物三者对事件的主观感受。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小说重视景物描写和抒情氛围的营造,将情景事融于一体,共同完成推动叙事、塑造人物的任务。
中国散体小说通常不怎么描写风景,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寥寥数语,十分简略,《燕山外史》的蓝本《窦生传》便是通篇罕见风景描写。骈体在描写风景方面却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六朝时候便有许多描写山水的骈文名作,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因此《窦生传》中片言只语的叙事写景,《燕山外史》无不敷演出百千字的骈俪辞章。
燕山外史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专主词华,略以寄慨”的书。当谈到它的题材时,鲁迅说道:“其事殊庸陋,如一切佳人才子小说常套,而作者奋然有取,则殆缘转折尚多,足以示行文手腕而已,然语必四六,随处拘牵,状物叙情,俱失生气,姑勿论六朝俪语,即较之张莺之作,虽无其俳谐,而亦逊其生动也。”
燕山外史版本信息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五年(1879)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江左书局石印本;扫叶山房石印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1913年上海大戒书局石印本,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春民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本。
燕山外史作者简介
陈球,字蕴斋,嘉兴(今属浙江)人,诸生,家贫,以鬻画自给,工骈俪,喜传奇。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