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上东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名,也叫“建春门”。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
详情介绍
上东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名,也叫“建春门”。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
上东门初建于东汉,曹魏沿用。西晋时改称建春门,沿用至北魏。
上东门本是东汉洛阳城东垣北起第一门,遗址在今偃师市首阳山镇韩旗村(韩旗屯)附近。上东门的门洞宽约18.5米,比其他城门都宽,从此门进城后就是上东门大街,道路宽阔,街市繁华。
- 中文名
- 上东门
- 别名
- 建春门
- 地理位置
- 洛阳
- 建造时间
- 东汉
上东门城门规模
当时洛阳东城墙上有3座城门,靠北边第一门即上东门,门洞宽约18.5米;第二门是中东门,门洞宽约12.5米;第三门即最靠南的望京门,门洞宽约8.8米。这里可以看出,上东门很重要,比其他城门都宽,从此门进城后就是上东门大街,道路宽阔,街市繁华。
上东门历史事件
上东门杜根忍死
邓太后立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邓太后继续临朝,政由己出,引起大臣不满,其中有一位大臣杜根慷慨陈词,要求邓太后让权给皇帝。邓太后很生气,下令立即逮捕杜根,用白袋子蒙住,在大殿上活活打死,执法官知道杜根是忠臣,私下对行刑的人说:“动作要狠,下手要轻,不要打死。”手下人照办了。
当时在北宫被打死的官员,都要被拉到上东门外扔掉。因为上东门是外郭城的城门,靠近邙山,接近墓地,运送方便。杜根被扔到上东门外,不久苏醒过来。邓太后派人来检查,杜根装死,一动不动,躺了3天,身上创伤化脓,眼眶生了蛆,太后以为他死了,不再管他,他才得以逃脱,逃到宜城山(湖北西北部)做了一个酒保。
15年过去了,杜根仍不敢露面,上东门外惨烈的一幕让他心寒。但政局已有巨变,邓氏一族被诛了。汉顺帝上台后,听说杜根还活着,就让他出山做济阴太守,但杜根已不恋官位,不久辞职回家,到78岁去世。他在上东门忍死之事,一直被后世传扬,清末志士谭嗣同反清被杀前作绝命诗时就引用了这个典故:“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上东门石勒长啸
石勒14岁时,与同乡跋涉千里来洛阳贩运货物,当终于看到洛阳城时,他倚着上东门长啸起来,路过的西晋大臣王衍看到,很惊奇,对左右说:“刚才那个胡人小孩,声貌奇特,透出奇志,怕将来会扰乱天下,你们赶快去抓他!”但石勒已离开,融入市井人群。后来,石勒果然攻打了洛阳,并做了后赵的开国皇帝。
上东门相关诗词
咏怀·步出上东门
魏晋——阮籍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雁飞南征,公式发哀音。素质游商声,凄怆伤我心。
驱车上东门(无名氏)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寐。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更漏子北宋 ——贺铸
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薄暮更堪搔首。
无际恨,见闲愁,侵寻天尽头。
上东门诗词寓意
抒情诗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怎能听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
上东门感情色彩
其感情色彩何等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那将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