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是新泰八景

网友 2023-09-19 13:23 · 头闻号教育培训

最佳答案:

新泰,古称平阳,盖因春秋时期鲁国在新泰城南设置平阳邑而得名,所以“新泰八景”古时候称“平阳八景”,为与现在“新泰新八景”区分,又称为“新泰古八景”。

详情介绍

新泰,古称平阳,盖因春秋时期鲁国在新泰城南设置平阳邑而得名,所以“新泰八景”古时候称“平阳八景”,为与现在“新泰新八景”区分,又称为“新泰古八景”。

中文名
新泰八景
地理位置
山东新泰
著名景点
莲花山、金斗山、法云山等
又 名
平阳八景、新泰古八景

新泰八景简介

新泰地处鲁中腹地,春秋周定王时在今县城建平阳城,西汉时设平阳县,西晋泰始年间改称新泰县。新泰地近泰山、大汶河,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之中,就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汶水汤汤”的诗句,咏赞这里被山带河、风光秀美。境内东南北三面山岭绵亘,西部,中部平畴连片,有大小山头396个,莲花山海拔999米,为群峰之冠。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在此分界,致使此地峰岭叠彩,河流萦回。徂徕山苍松傲立,柴汶河源远流长,新甫山古柏涌翠,青云湖碧波荡漾,金斗山天台曝书,敖山山峰直上青天,梁父山史册闻名,白马寺银杏参天,龙女庙古今传奇。其中莲花山被誉为“北方普陀,观音胜景”,山上奇石遍布,流泉飞瀑,幽谷奇峰,集北方山脉之大气与南方水之神韵于一身,以自然、和谐、幽静、淳朴为特色,加之近年来的开发建设,发展成为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新泰八景主要景点

新泰八景新甫拥翠

新甫,在新泰城西四十里处。山九峰耸立,如怒放的莲花,又名莲花山。新甫徂徕,东西相对,自古山多松柏,《诗经·鲁颂·閟宫》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诗句。这里“群峰插天,蟠结百余里。岚光逼人,苍翠若画。”(《新泰县志·古迹》)。峻岭悬崖,深涧石罅,遍生苍松翠柏,或踞或卧,或趋或奔,或腾或翔,各随山势,层层迭迭,若有神韵。山雨过后,层林尽染,轻风吹拂,绿浪翻滚,故有“新甫涌翠”之称。

新甫山为泰山左翼余脉,虽不及泰山高峻雄伟,但风景瑰奇秀丽与岱岳相仿佛,山势、奇松、怪石、道路名称亦与泰山略同,故有“小泰山”之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景点二百余处。“新甫涌翠”、“仙台夕照”、“鲁柏含润”、“汉宫故迹”、“五松抱槐”、“盘道连霄”、“古寺晚钟”、“白云降露”为古新甫山八景。《新泰县志》载:“秦始皇封禅泰山,东巡驻跸。汉武帝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于上,遂改名宫山,筑望仙台,今石秋千架犹在。”行宫为一庞大建筑群,有山门、韦陀殿、准提楼、子存殿、玉皇阁、大士殿,九莲殿等建筑,今多被毁。韦陀殿、准提楼、玉皇阁基址尚存。还有重修碑十余方。行宫左右五百米处,各有一座侯城,传汉武驻跸时,设此二城为宿卫之所,现仍存方形墙基。山上有云谷寺(亦名云孤寺),建有三佛殿、玉皇殿、东西配殿等。原殿宇虽毁,墙壁犹存。自然景点上有“云衢岫”,下有“毬仗壑”,西有“水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深远不可测。

登山主道,由汉武行宫缘溪西北上,便见“水流花放”、“登高自卑”刻石。沿途溪水相伴,景色诱人。行数里,见一翠柏从石中傲然挺出,屹立当道,旁有“古柏一株”刻石。再过“快活二里”,攀“十八盘”,经“中天门”、“南天门”、“云谷寺’,便至高峰极顶。盘道全用石条砌成,曲折盘旋,虽不及泰山十八盘雄伟,也有石径行天之感。云谷寺雄踞山顶,背依绝壁,左右揽双峰。绝壁上,随处可见古松古柏,有几株酷似泰山望人松。游人至此,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飘然有欲仙之感。

新泰八景汶水拖蓝

汶水,此指小汶支流平阳河。平阳河一源于孤山,一源于高峪泉,至南师店师旷墓合流南下至新泰城北,纡折而东,复直泻而南,与龙池河交汇后向西注入小汶河。古代汶水上游水盛,水流湍急,两岸青山绿树,倒映水中,登高远望,恰似蓝色绸带。《新泰县志·古迹》载:“水波潆回,环拱城郭。远望则河流云外,鹭起平沙,如蓝带然。”故称“汶水拖蓝”。清代诗人韩升魁《汶水拖蓝》诗说:“环抱康城瑞气融,沙洲雾起渐朦胧。平阳雉堞云霄外,新甫山林水镜中。天上银河疑倒泻,人间玉带曳长空。清风卷处浓烟净,一片蓝光可贯虹。”形象地描绘了汶水的风貌。建国后,在平阳河上游的金斗山下,拦河截流,建起大型水库一座,下游水流减少,昔日景观一度失去风采。然而“高峡出平湖”,波平如镜,群峰叠翠,湖光山色,更具风韵。近年来,治理平阳古河,在城东河段,石砌河堤,河道中心装置数道橡皮水坝,河岸种植草坪花木,建成平阳河公园。白天,徜徉河畔,荡舟河中,可见河水清澈,一川翡翠,林木倒映水中,美不胜收。夜晚漫步河边,华灯齐放,辉映全城万家灯火,灿烂景象更胜往昔。

新泰八景敖山削壁

“直从山下问层巅,磴辟崖根不计年。五十三参人附蚁,二千余尺树摩天。北看城郭连云起,上有楼台借嶂悬。登此孤峰真秀拔,一声长啸豁苍烟。”清代诗人王学益的七律《登青云山》真实地写出了青云山的壮观景象。

青云山,即敖山,在新泰城东十里处。《新泰县志·古迹》载:“山形尾乾(西北)而首巽(东南),其势欲走。孤蜂嵯峨,悬崖壁立,见于百里之外。”见于百里之外虽属夸张,但山峰突兀而起,刀削斧劈一般笔直,象一柄倚天长剑,直插云霄,实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ll20年),宋徽宗赵佶曾钦封此敖山神爵号“溥灵侯”。据《新泰县志》记载,宣和初年,久旱不雨,无法耕种,当地百姓在此祈求上天,果降甘霖。地方官奏明朝廷,第二年徽宗钦赐神庙匾额“孚泽”,并加封山神“溥灵侯”,意为“深孚众望、施泽于民、百灵百验之侯”。

山南半山腰处,有“三元殿”,为清康熙年间“钦令海防提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薛士英所建。薛为郯城人。碑文记载:顺治十五年(公元l658年),薛赴京赶考,途经敖山,上山观景,至山神庙前叩拜许愿:若保佑高中,定来重修庙宇。后果中进士。为还前愿,薛特地来此,并将敖山改称青云山,修筑三元殿。有答谢神灵保佑青云直上之意。自此,敖山又叫青云山。三元殿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修建,历时十二年建成。三元殿所供奉神像三位一体,即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或三元。建筑面积达780平方米,规模之宏大,做工之精细,为其他殿宇所不及。山门台阶共53级,称“五十三参”。台阶两侧雕有龙、狮、虎头向外探出,两侧有康熙九年(公元l670年)的石碑,东题“观海”,西题“瞻岱”。台阶下还建有菩萨庙、灵官庙,为一庞大建筑群。

新泰八景法云翠润

四山环翠俯丹崖,万叶青莲仿佛开。树密云深人不见,疏钟隐隐自天来。这是明代诗人离如山题咏新泰八景之一“法云翠润”的诗句。

法云山,在新泰城西南二十公里处,位于刘杜镇北,光明水库东。山上有始建于东汉的正觉寺,庙貌巍峨,为一方巨观。《新泰县志·古迹》载:“相传有异僧说法而云生,故名。”又称:“林壑茂美,不雨常润。由东南登,至绝顶,如在烟云深处。”正觉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三间11.6米,进深8.4米,高10米,重梁起架,灰瓦硬山,石基砖墙,前出厦,圆木檐柱,石鼓柱础,殿脊浮雕二龙戏珠。另有金刚殿,东西配殿,关岳合祠。有明清重修寺院石碑七方。据记载,古时山上遍植树木,有唐代古柏、银杏、苦楝,粗均数围,虬枝交错,荫翳蔽日。不雨而润,正是树荫庇护的结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夏日登临,如置身林涧幽壑,呼吸潮润的清凉之气,嗅闻浓郁的松柏之香,顿时暑气尽消,因而为历代游览胜地。

新泰八景仙台夕照

仙台,在莲花山上。《新泰县志·古迹》载:“汉武东巡,驻跸新甫,见仙人迹,因筑台以望之。台上有石,长可三尺许,日夕,其明如鉴,照人须眉瞭然。”汉武帝刘彻晚年,笃信长生之术,因广求异人炼取长生不死之药。相传,东巡时,他得知当地方士李浮邱(今新泰市浮邱人,“浮邱”村因其命名)法术高明,便命他炼取丹药,因此在山下建行宫和炼丹院。他又听说新甫山上曾见到仙人踪迹,便命人在山上修筑望仙台,以便观望仙人。这也是将新甫山称作“宫山”和山顶有“望仙台”的来历。望仙台上,原有一异石,长约三尺,宽约二尺,每天,当夕阳西下,阳光照在石上时,其明如镜,人若站在石前,须眉都照得清清楚楚,堪称奇珍。“仙台夕照’’即指此。后来,因怕异石被毁被盗,便移至县衙。更为神奇的是,明正德年间,有人见此石内有兵戈像,疑有兵灾降临,果然后来敌军来犯,县城被攻陷,县衙被烧毁,存于县衙的这一异石也被烧坏,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异石光洁照人,可以为镜,当不为虚传。至于能见兵戈像,可预告兵灾,显然是人们的附会,称此石神异罢了。后因岁月迁移,战乱纷乘,异石早已无处找寻了,实为憾事。清代诗人陈懿曾有《仙台》诗吟咏此景,诗云:“仙台遥辨海霞红,汉武东巡驻此中。想象翠华何处是,空留山月照离宫。”

新泰八景曝书古迹

曝书山,今称金斗山。位于城北五里处,《新泰县志·古迹》载:“山在县北,邑之镇山也。危岩怪石,形势苍古。相传异人曝书于上,遗迹尚存。”曝,即晒的意思。

县志所称之“异人”,相传为山下韩家庄的一位读书人。他学识渊博,却屡试不第,因而隐居山上,立志苦读,不复出世。后因书籍被雨淋湿,将书放在山顶石板上晾晒,为人所见,感其精神,遂将此山名为“曝书山”。明代诗人高如山有诗咏此事:“曝书当日缘何事,强与青山换姓名。秦火未消经未著,辛勤应是鲁诸生。”后来,人们根据《西游记》又附会成另一则美丽的神话:传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归来,路过此山,突逢暴雨,躲避不及而淋湿经卷,师徒四人将经卷置于山顶石板上晾晒。清代新泰名人张相汉《康王城曝书山辨疑》也记载了一则神话:“吕纯阳仙师过南海堕湿锦囊佳句,道经于此,曝之北山下。昼曝夜干,阳光烛天。野人怪而聚观,见吕师假寐于石,既而收书去。”清代卢綋《吕祖白云阁记》也有类似记载。

这些传说、神话,使此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至于今称“金斗山”,不仅山形酷似汉字“金”字,似覆盖的金斗,也与另一则传说有关。据说,此山石罅中有黄金,大雨冲刷,金砂随水而流下,至山腰有一石窝,状似酒坛,金砂便沉积在里边。一老汉上山采石,偶然发现,认为天赐,遂将金砂取回。老汉临终,将这秘密告诉了儿子。谁知儿子过于贪心,妄想发大财,日进斗金,将石窝凿成大石坑。结果,一粒金砂也不见了。事情传开,为了讽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人们又把这山称作“金斗山”。

新泰八景龙池秋月

龙池,在新泰城东北二十公里处的龙堂山下山涧中。《新泰县志·古迹》称:“大小二池,渊深不测,世传龙潜其中。中秋夜,大池中见双月。小池北崖,石高数仞,水流自上而下,月光耀人眼目。”大龙池,阔9米许,长约60米。两崖如削,壁立数仞,水势湍急,声若鸣雷。小龙池,由大龙池沿溪上行约5里,其地有大石突起,状如龙门,池水深不可测。

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一农夫亲见有龙自青云山西飞出,沿河向北,钻入龙池内,因而这一带地名与此龙有关。起飞处为“老龙窝”,停留处为“龙停”(今称“龙廷”,为镇政府所在地),入水处为“龙池”。据传百姓曾用荼蘑在此猎鱼,池内雷电交加,光灼若飞龙,渔人个个昏倒在地。每逢中秋,月明星稀,人们来此赏月,良多趣味。“石崖云锁护龙眠,耀日清涵水底天。最爱新秋潭影静,池分大小月双圆。”这是清代诗人侯赐乐来此游览留下的佳句。池边原有龙王庙,建筑别致,据称祈雨则应,亦为一地胜景。

因龙池水库的兴建,“龙池秋月”已成过去,但烟波浩淼的水库使山川更增光彩。每当夜幕垂空,朗月高照,人们登临大坝,但见山色朦胧,似潜龙伏底,满库浮光耀金,水天相接,双月辉映,更令人心旷神怡。

新泰八景灵槐复荣

灵槐,为旧县衙仪门前唐代古槐,在今新泰市人民武装部院内。《新泰县志·古迹》载:“灵槐复荣,县仪门内,相传唐时植也。枝柯蟠曲,形若虬龙。元至元二年(公元l336年)县省入莱芜,槐遂枯。后三十一年,复置新泰,槐如故,至今枝叶葱郁。”《县志·艺文志》还载有清乾隆年间新泰知县江乾达的《灵槐记》和历代文人题咏灵槐的诗词多篇,是新泰著名的胜迹。

古树废县而枯,复置而荣,虽为偶然巧合,但也确为世间奇事。有人因之演义而成一则美丽的传说:县废后,古槐枯死,托生在江南唐姓人家,取名唐怀,和邻村名叫芙蓉的姑娘结婚成家,夫妻恩爱,情深意笃。唐怀31岁,忽与爱妻悲惨告别,言其祖籍新泰,要回故土,嘱芙蓉到新泰探望。唐怀一去不归,后芙蓉千里寻夫,来到新泰县衙,梦见丈夫叙说就里,方知唐怀乃唐槐所化,因复县又回归故里。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显然寄托着新泰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清代诗人江乾达《灵槐记》称:“以槐之守一不变,备经岁序之代谢,寒暑之推迁,风霜之剥蚀,而永怀兹士,无有二心,邻于忠;且以二槐之荣枯,与一邑同休戚,邑去而凋零,邑在而浓菀,冥默中,眷恋乎新,庇荫乎新,而新民实嘉赖之,又邻于爱。”所以历代都对这株古树备极护爱,砌石筑台,妥为保护。人们为了表示对这株古槐的尊敬之情,也尊之曰“灵槐”,将“灵槐复荣”称为“新泰八景”之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