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市,在市区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详情介绍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市,在市区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 中文名
- 安阳窑
- 地址
- 河南安阳市
- 面积
- 9000 m²
- 类型
- 文物古迹
安阳窑安阳窑概况
安阳窑窑址详情
河南安阳窑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郊安阳桥洹河南岸,窑址所在地原为一片小丘,北面濒临洹河,窑址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60米,面积达9000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处达1.5米,阳窑遗址的调查和试掘中,共出土窑具、瓷器、装饰品、明器等器物400余件,还发现有瓷土和釉药等。
安阳窑出土位置
安阳窑瓷器都出土于安阳隋墓,而安阳隋代墓葬的发现,又源于殷墟的发现。据统计,解放前在小屯的12次发掘中,共发现隋唐墓175座,其中多数为隋墓。解放后,安阳隋墓陆续又有重要发现,迄今为止,安阳共发现隋墓200余座。
安阳这200余座隋墓中,每墓出土瓷器多寡不一,少的几件,多的几十件,“以青釉瓷器为主,普遍上了白色化妆土,然后再施青釉,因釉液浓度或釉层厚薄不同,釉色略有差异,一般呈豆青色,深的呈青绿色,浅的为淡青色,少数淡青色釉微泛黄色或白色,大多有细开片。这些瓷器,和活水村隋墓所出青釉刻花杯盘一样,都是安阳窑所出。”
“安阳古属《禹贡》冀州之域,夏为西河地,殷商为国都之地。西周属卫,春秋属晋,战国时为魏国邺县地,始称安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推行郡县制,安阳首次建县,北魏始置相州,东魏迁都于邺。从战国开始,先后做过曹魏、后赵、东魏、北齐等的国都。安阳(相州)长期作为州、郡、府的治所所在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瓷业中心。安阳窑在隋代时,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青瓷窑址。”
上世纪30年代,安阳就发现了隋代青瓷,专家学者一直争论窑口在哪儿。直至1974年,河南省博物馆、安阳地区文化局共同对隋代安阳窑遗址进行了试掘,才使这一争论有了答案。
安阳窑历史渊源
1959年在安阳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北魏官员张盛(仕于北魏,死于隋朝)墓,墓中随葬品极为丰富,共192件,其中有52件瓷器,除了三件绿釉瓷碗,其余都是青瓷,有开片,质地精细,十分精美。
张盛墓的发掘是很重要的,北方早期青瓷器这样有绝对年代而且大批出现者,说明当时相州(今安阳)一带的制瓷工艺已经很发达。
张盛墓和本文解读的安阳活水村隋墓,是安阳大批隋墓的代表。它们所出青瓷,向我们揭示了当时北方最大青瓷窑址——河南安阳窑的部分面貌,使我们对隋代北方青瓷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安阳窑并非隋朝横空出世,它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有学者认为它是从南北朝北齐时就开始烧造青瓷的,隋代发展到鼎盛。从考古发掘而言,北方青瓷最早见于北齐墓葬。如濮阳的北齐李云墓,安阳的北齐范粹墓等。
1958年,濮阳发现了北齐车骑将军李云夫妻合葬墓,墓中发现了四件青瓷罐,都是北朝青瓷中的精品。
1971年5月,安阳县洪河屯公社西北街大队农民修渠灌地时,发现水一直向一处流灌。清理发掘后,发现是北齐凉州刺史范粹之墓。墓中随葬品有70多件,其中有15件瓷器,既有青瓷又有白瓷,“这是继北齐李云墓出土青瓷器后,又一次较为重要的发现。为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北方青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有确切年代的资料。白瓷的发现,为探索隋唐白瓷器的渊源找到了一些线索。”专家们分析。
朱爱芹则认为,这两座墓葬“出土瓷器与安阳窑产品在器型、胎质、釉色和制作工艺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时空和地貌而言,二者同属于一个体系”。
如此看来,北齐瓷器是否就是安阳窑所烧造的呢?换言之,北齐时,安阳窑是否已经创制呢?其实并无文献资料佐证这一观点,但朱爱芹女士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一、北齐建都安阳,重要手工业作坊一般选在国都附近,安阳窑的位置,靠山临水,靠近原料产地,极利于瓷器生产。二、北齐的瓷器生产,已具备良好生产条件,从出土瓷器看,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烧制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面滋润有光泽,当时除能够烧制青釉瓷外,还能烧制黄釉瓷、乳白釉彩瓷等。充分说明北齐时期制瓷业的发达。这种发展水平又是在前期基础上继承、发扬光大的。”
“北齐烧制瓷器的窑址很可能就是安阳窑”。
此杯盘器物深厚饱满,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层均匀,釉色莹润,是隋代安阳窑(相州窑)的杰出作品,反映了我国隋代制瓷业的高度水平,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研究我国隋代北方青瓷和安阳窑瓷的重要实物资料,被定为一级文物。
安阳窑率先使用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化妆土)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都是北朝青瓷中的精品。
安阳窑考古再发现
1974年发现,烧造青瓷碗、盘、罐等日用器和文臣、武勇士俑、动物模型,以及小件明器和其他装饰品。其中,高足盘及四系罐是隋代的典型器。装饰方法有刻、划、印花和贴花多种。纹饰以莲花瓣纹居多,也有忍冬纹、草叶汶、三角形纹及水波纹等。与湖南湘阴窑的分割有某些相似。
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是已发现的少数以前北方青瓷窑址之一。隋代标本有青釉高足盘、碗、钵、器盖、砚、瓶等。高足盘釉厚处为青褐色,足无釉,盘内有3个圆形支烧痕。碗有大小几种,胎质致密,碗心有3个支烧痕.碗外有的有两道弦纹,外施半釉,圆饼形实足,足底微凹。钵为平底,施半釉,釉垂流至腹部呈青褐色凸棱。釉面开片。胎质较密,采用支钉支烧。器盖有几种形式,釉面亦开片。砚满釉支烧。瓶颈凸起一道棱,饰一周约30个小乳钉,扁腹有数道弦纹。
宋、元钧釉标本有碗、盘、碟、洗、罐、瓶、炉等.以碗为主。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等,有的带有紫红斑。其中宋、元时期最常用的一种碗,口微敛,足微外撇,外施釉至足部,有的垂釉较多。另有直壁碗,足微外撇,里心不施釉,外釉至近足部,垂釉起棱;还有一种碗为直口内收式,以上两种为元代典型器形。折沿盘,修坯精细,造型现整,棱角清楚,釉色有的似汝釉,棱角处釉簿呈胎黄色。糖锣洗、造型精巧、钧釉瓶、略数量较少,都施月白釉,罐口上有3个褐色斑点。还采集到一件标本,茶叶末釉上有乳白色条纹,似花釉,与日本收藏的一件高足钵相类似。
安阳窑烧制技术
安阳窑支钉烧
安阳馆藏青釉刻花高足盘中心有七个支烧痕,小碗中也有三个支烧痕。这是怎么回事呢?
“安阳窑址的发掘中,出土过很多支烧具。这证明当时是使用支烧。也就是说,无论盘、碗,都是层层相叠,垫以支钉,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再把支钉敲掉。这样,盘和碗心里会留有数目不等的支烧痕。
根据安阳窑试掘情况,人们发现,在窑场发现的部分支烧工具,质地白而细腻,制作规整,与瓷器用同一原料制成,在窑炉中受高温焙烧时,膨胀系数完全一致,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瓷器变形,提高瓷器的成品率。
从安阳隋墓出土瓷器看,安阳窑在很多方面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使瓷土得到较好熔解,胶体物质增加,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具备了较好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在窑炉高温时也不容易变形,所以胎体普遍做得较薄,器物造型自然美丽很多。
安阳窑化妆土成分
“安阳窑瓷器率先使用护胎釉,开了我国瓷器使用装饰层(化妆土)的先河,白色护胎釉的使用,在我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所谓化妆土,就是瓷器在上釉前,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净细腻、含铁成分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作为护胎釉,既能克服瓷器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缺点,又可掩盖胎料中因杂质未除净泛出的杂色或黑点。具有玻璃质特点的釉层,有了白色护胎釉衬底,能提高釉色的亮度及玻璃质感的程度。安阳隋墓出土的碗、盘、杯、瓶等器物,大都采用了这项新技术。
安阳窑瓷器原料中,普遍都含有铁的成分,由于所含铁的氧化物在结构上或分量上的不同,导致釉色各异,安阳窑工匠摸索到铁元素的作用,并逐步掌握了含铁量,从而烧制出青中闪黄、青色泛白、豆青、淡青、黄绿、青灰、青褐色等青釉瓷器。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