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半亩方塘”是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青年时游学时的地方。
详情介绍
“半亩方塘”是莆田黄石城山国清塘,是朱熹《观书有感二首》青年时游学时的地方。
快速导航全景图- 中文名
- 半亩方塘
- 出处
-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 寓意
- 水到渠成”、“四平八稳”
- 面积
- 342 m²
- 争议地点
- 5处
半亩方塘诗文出处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
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②。
问渠
③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
④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注释 其一: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方塘信息简介
半亩方塘为观书第(观书第是朱熹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前的方塘。半亩方塘”闻名海内外。中间的这座桥,叫“濂洛桥”,取“文公之学,实渊源于濂洛(河南濂溪程颢、程颐的洛学),而上溯于洙泗(山东曲阜的孔子)”之意。“半亩方塘”其水引自“源头活水”,右侧边上设有“七步石”,传说神灵只能帮助人们完成七个心愿,剩下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靠自己去完成。分别隐寓“水到渠成”、“四平八稳”之意。
半亩方塘各种说法
南溪书院
尤溪县南溪书院的“半亩方塘”
半亩方塘,在南溪书院文公祠前。原郑义斋建溪南别墅即有此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词中的方塘即为后来的半亩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所,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明弘治十一年方溥浚修,架亭塘上,名曰“活水亭”;通以石桥,名曰“濂洛桥”。半亩方塘面积约342平方米,半亩有余(一亩约667平方米),其状四方,故名“半亩方塘”。
朱熹当年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称为不朽之作,千百年来到处被传诵。
几百年来,半亩方塘成为文人骚客、莘莘学子们寻找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
建阳考亭
建阳考亭的“半亩方塘”
朱熹于南宋绍二年(1191)四月从漳州离任后,就直接到建阳县城,暂住童游桥头,在考亭买旧屋,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与此同时,在新居大门外凿建半亩方塘,并在其上建“天光云影亭”,据嘉靖《建阳县志》载:天光云影亭(含半亩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门外。绍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构。这段史料明确记载了半亩方塘的建筑地点及其时间。只是用明朝的历史去证明宋朝的历史缺乏说服力,可以排除。
斗转星移,时异境迁。考亭的半亩方塘与天光云影亭,历经修葺与重建。明正统十二年(1447),考亭朱氏八世孙朱询重建源头活水坊。天顺年间(1457~1460),建阳知县刘钺重建天光云影亭。明末季朱熹十二世孙朱钦刻书“半亩方塘碑”,正面刻《观书有感》绝句,字方六寸,古朴遒劲,落款朱钦。阴面刻“祟祯乙亥”。亭毁后,碑立于考亭书院碑廊,“文化大革命”期间移到建阳县一中,后由建阳博物馆收藏。
这首原立于考亭的《观书有感》碑刻诗含义空灵蕴藉,众口传诵,雅俗共赏,往往成为人们努力学习、探索真理的动力。
建阳童游乡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
建阳童游乡的“半亩方塘”亭的来由,倒也可以查明。原来当朱熹住考亭时,他的学生黄干在建阳城内西清巷讲学,名为“环峰书院”。明朝正德间(1506~1521),建阳知县邵幽将县城内祀奉黄干的环峰书院移建到童游的妙高峰下。在书院门外凿半亩方塘,建半亩方塘亭。这都是朱熹的后裔和官府为怀念先贤的纪念性建筑,纯粹与朱熹本人经历无关。也可以排除。
浙江淳安县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
浙江淳安县的“半亩方塘”,有凿方塘的明确年代,那是北宋熙宁年(1068~1077)间,淳安人詹安筑双桂书堂时所建。就是说在朱熹出生前早已有了。有些作者认为朱熹来淳安时,才在此对景写下这一名篇。
浙江新昌县
浙江新昌县的“半亩方塘”
据相关史料记载,朱熹与新昌籍名士石墩同为理学家,交往甚密。朱熹多次来往新昌,今大佛寺尚留存朱熹手植腊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浙东大饥。朱熹担任了“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专门负责募集粮米,建立义仓。他经常到新昌赈灾济民,因而与石墩有切磋理学的机会。
当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即岙桥里。石墩的宅院题名为醉园,园内建有“双清阁”“洗心亭”等美景。一口占地半亩的方塘更为醉园增添了气派。“半亩塘”略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塘岸用条石砌成。它的“源头活水”引自新东门外的屏山潭。半亩方塘的北沿,紧挨池塘有一棵千年白果树(银杏)。更有趣的是,成化《新昌县志》中有一幅“名克斋会友图”,反映的就是朱熹与石墩在花园会谈的场景。
清康熙《新昌县志》卷十八收录的豫章(江西南昌)刘锡爵《游醉园半亩塘记》开头写道:“庚戌之夏,浪游剡溪,坐卧一楼,几不知天地空阔。偶遇吕子吾日暨令弟旦复两兄……当日朱熹题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此塘也。”这一段文字也是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在新昌的有力佐证。
福建莆田市
2018年,俞宗建从10个方面多维度、宽思维、多角度探踪寻幽,并总结出相关考证结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其观察和研究朱熹与莆田理学发展相关性的独特角度和研究方法,以期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考证朱熹创作《观书有感二首》笔下的“半亩方塘”就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横塘别墅门前一块面积半亩见方的“濯缨池塘”。福建
半亩方塘朱熹简介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三明尤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 史学 文学 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北宋程颢 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着有《四书章句集注》 《诗集传》等。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又建紫阳鹅湖书院,从事教育50余年。 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这种先天存在的 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用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 可以看出,"理"是世界运行的主宰,也是世间万物的终结。一切从"理" 开始,产生了阴阳二气,生成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五行又衍生了世间万物,同时,世间万物无论如何变化又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又复归于"理"的主宰,完成了一个轮回。 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
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使朱熹的门人故交都不敢再与他交往。朱熹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坚持讲学,直到1200年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复名誉。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太师称号,追封信国公,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着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
南溪书院,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另:宋代婺源为微洲管辖,所以现代有赣皖朱熹祖籍之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