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芒果白粉病是由芒果粉孢霉引起的、发生在芒果的病害。主要危害花序、嫩叶及幼果。病部变褐,其上散生白色粉状小斑,扩展后相互融合成苍白色霉粉层。花序感病后花朵不开放,病花脱落,有的虽然授粉后座果,但果实长到豆粒大小时就脱落。感病枝条和花轴变黑,嫩叶感病后叶背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详情介绍
芒果白粉病是由芒果粉孢霉引起的、发生在芒果的病害。主要危害花序、嫩叶及幼果。病部变褐,其上散生白色粉状小斑,扩展后相互融合成苍白色霉粉层。花序感病后花朵不开放,病花脱落,有的虽然授粉后座果,但果实长到豆粒大小时就脱落。感病枝条和花轴变黑,嫩叶感病后叶背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芒果白粉病是分布较广的一种芒果病害,亚洲、非洲、美洲、澳洲的许多种植国都有报道该病的发生。该病主要为害花序和幼果,造成大量落花、落果,降低芒果产量。每年因该病为害,中国以外估计产量损失为20%。
芒果白粉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有效的农药有硫磺粉、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硝螨普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防病。
- 中文名
- 芒果白粉病
- 病原
- 芒果粉孢霉
- 为害部位
- 花序、嫩叶及幼果
- 为害植物
- 芒果
芒果白粉病病原特征
芒果白粉病病原为芒果白粉病(学名:Oidium mangiferae Berthet),属于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菌丝表生,无色,有分隔,以吸孢伸入寄主表皮组织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直立,单生,长64—163微米,顶端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串生,卵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29.9—49.8)微米×(18.3—24.9)微米。
芒果白粉病为害症状
芒果白粉病主要为害芒果的花序、幼果和嫩叶,在被害器官上先出现一些分散的白粉状小斑块,后逐渐扩大相互联合形成一片白色粉状霉层,霉层下的组织逐渐变褐坏死。
叶片:危害幼嫩叶片,多从叶背面出现症状,白粉状霉层多发生于中脉区,被害叶组织出现浅灰色斑块,严重时受害叶变形卷缩,易早落。花序:花柄及花萼片最易感病,花瓣较抗病。当花柄及花芎片感病时,花蕾停止发育,病部覆盖白粉霉层。花序基部先变褐,逐渐整枝花序变褐,引起落花。果实:主要危害幼果,白粉霉层常布满整个果面,病部表皮变褐色龟裂,被害果通常长到豌豆大小便脱落。轻病果可继续长大,白粉霉层脱落后,果皮呈紫褐色斑块,病部果皮龟裂,组织木栓化。芒果白粉病分布范围
芒果白粉病于1914年在巴西首次报道,是分布较广的一种芒果病害。在中国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其中在海南省以南部、西南部发病较为普遍。在中国以外,亚洲、非洲、美洲、澳洲的许多种植国都有报道该病的发生。
芒果白粉病侵染循环
该病原是专性寄生菌,不能在死亡的组织存活,在寄主未抽出感病组织前,或在不利病菌侵染的季节里,病菌潜伏在个别迟抽枝梢的老叶上。当气候条件适宜发病,并有感病组织存在时,即产生分生孢子,借风传到嫩叶、花序上为害。分生孢子萌芽时长出芽管和附着孢,由附着孢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其内形成吸孢,吸取寄主营养。同时在菌丝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再借风传播,开始新的侵染循环。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潜育期为3—5天。
芒果白粉病流行规律
温度条件是影响芒果白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月平均气温为21—22℃时,最适于芒果白粉病的发生。湿度的影响较小,70%左右的相对湿度对芒果白粉病的发生较有利,但干旱地区同样发病严重,过多降雨反而抑制发病。施氮肥过多,枝叶组织柔嫩,易感芒果白粉病。不同品种对芒果白粉病的抗性有差异,据中国海南省的调查,象牙芒品种最感病,留香芒次之,秋芒和青皮芒较抗病。广东黄色花序品种,如秋芒、粤西1号、桂香芒,较紫红色花序品种,如紫花芒、串芒、红象牙易感病。
芒果白粉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秋芒、粤西1号、吕宋芒等。控制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和磷钾肥。
化学防治:有效的农药有硫磺粉、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硝螨普等。在抽蕾期、开花期和稔实期用320筛目硫磺粉各喷撤一次,每亩剂量0.5—1千克。高温天气不宜喷撤,否则容易引起药害。甲基托布津的使用时期同硫磺粉,用70%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喷撤,可收到较好效果。粉锈宁对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有效期长,用20%粉锈宁100一200倍液喷雾,每20天左右喷一次,效果很好。硝螨普也可防治芒果白粉病,中国以外仍在使用,使用浓度为0.025一0.125%。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