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营造法原》是198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
详情介绍
《营造法原》是198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
本书具体介绍了地面、木作、装折、石作、墙垣、屋面以及工限、园林、杂俎等营造作法,并附有图片。
- 中文名
- 《营造法原》
- 作者
- 姚承祖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986年1月
- 定价
- 158 元
- ISBN
- 9787112004607
营造法原内容简介
《营造法原》记述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
营造法原作者介绍
姚承祖(1866——1938年),字汉亭,号补云,又号养性居士。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墅里村人。他是继明代蒯祥之后又一位建筑大师。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幅明代永乐年间的《明宫城图》,图上画的是明代紫禁城(北京故宫)建筑群,图的右下方画着一位身穿明代官服的官员,他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宫殿明故宫的设计者、苏州“香山匠人”的祖师蒯祥。蒯祥,字廷瑞,出生于明初苏州香山的一个木匠世家,由于出色地担当并完成了营建北京故宫的伟大建筑工程,获得了“蒯鲁班”的美誉,并被封为工部侍郎。
姚承祖也出身于木匠世家,其祖父姚灿庭著有《梓业遗书》。他自幼在家读书,先后读完了《百家姓》、《千字文》、《大学》、《中庸》等。16岁辍学从梓,常年跟随叔父奔走苏州城乡,操斧使凿,营造房舍殿宇,不到20岁便在建筑界脱颖而出。1912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苏州“鲁班会”,他被推选为会长。姚承祖深知文化知识对于从事建筑业的重要,因而在苏州玄妙观旁开办了“梓义小学”,在故里开办了“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上学。他是首位走上高校讲台的香山匠人。他被尊称为一代宗匠建筑大师,一生设计营建的厅堂馆所、亭台楼阁、寺院庙宇、园林庭院数以千计,惜乎多无记载,无从查考。而今为世人所知,较为著名的有四处:一是同治、光绪年间为过云楼顾文彬“怡园”建屋三楹,隔扇将其分为南北二厅,前曰“锄月轩”,后曰“藕香榭”,为怡园之精华。二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雕刻名家赵子康一起重葺木渎“严家花园”。三是1923年在光福马驾山东坡造“梅花亭”。四是1937年和赵子康合作重建灵岩山大雄宝殿。姚承祖晚年在苏州鹰扬巷建造“补云小筑”,也是一处极精致的私家园林,可惜“文革”中被毁。
《营造法原》是“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张至刚《营造法原再版弁言》),被人誉为我国南方建筑的宝典。它系统地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形制、构建、配料、工限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内容十分丰富。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曾说:“《营造法原》书中所辑住宅祠庙、佛塔泊岸及量木计围诸法,未见官书,足传南方民间建筑之真相……它虽限于苏州一隅,所载做法,则上承北宋,下逮明清,今北京匠工习用之名辞,辗转讹误,不得其解者,每于此书中得其正鹄。然则穷究明清两代建筑嬗变之故,仰助此书正多,非仅传苏杭民间建筑而已。”这段话的意思说明《营造法原》不单单是传载苏南民间建筑,而是对研究我国建筑的文化发展史有很大的作用,学术价值很高。
姚承祖从小受其祖辈影响,喜爱营造业,很早就致力于研究香山匠人的传统建筑技法,想把它汇编整理成书,于是用工余闲暇,注意访问各位能工巧匠,探究建筑技艺,再根据家藏秘籍和图册,汇集成书。这就是后来传世的《营造法原》。
一九二九年,姚承祖经过六七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将《营造法原》写成。脱稿后,将手稿交给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刘敦桢教授,托其校阅整理,刘教授无暇,于一九三二年将该书介绍给营造学社。社长朱桂辛先生亲自校阅,但由于书中所用术语与北京官式建筑不同等原因,事隔数载,没有付印。一九三五年秋,刘敦桢教授又将《营造法原》原稿,转交给他在南京工学院的学生张至刚先生。张至刚先生也是苏州人,人地相宜,立即将此书增编。
营造法原办刊历史
早些年,苏州有一家营造厂,老板名叫姚开盛。厂里有个小学徒,年纪十一岁,长得个子矮小,站在那里还没有八仙桌高呢!这个学徒就是姚开盛的侄子姚承祖。
十来岁的小囡哪个不贪玩?不过有的小囡贪玩时象一阵风,象一把火,玩得象个泥猴似的;有的小囡玩得文静,玩得神不知、鬼不觉。姚承祖爱坐在一个人家不注意的地方玩。玩的啥名堂?捏蜡烛油。叔叔发现了,问他在干啥,他说:“我在造楼房。”回答得一本正经。叔叔“呵呵”地笑笑,心想:就让他玩吧!
过了一段时间,姚开盛又看到小侄儿在捏蜡烛油,捏的亭台楼阁样样俱全,就是歪歪扭扭不成个样子,门窗开得不是地方,尺寸比例也不对。给他指捐点捐点,可小家伙却不服气,还说出自己一通一通的道理来。姚开盛虽然觉得侄儿说的是歪歪理,但认为他很聪明,心中非常喜爱,就让姚承祖拜穷举人钟仲田为师,开始读书习字。
钟仲田收的这个学生,真叫他头痛。姚承祖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稀奇古怪,没完没了。他问钟仲田:“天为什么叫天,地为什么叫地,为什么天字笔划少,地字笔划多?”钟仲田被问得没有办法,只得跟他胡诌:“天上只有云,东西少,写起来笔划也少,地上房屋、田地、树木、花草东西多,写起来笔划也多。”
姚承祖勤奋好学,书本拿到手就舍不得放。有好几次,先生让他烧火,他拿着书本在灶间里添柴看书,烧着烧着,锅里没了动静;先生叫他多加点柴,他回答先生说:“火烧得旺着呢。”可是东西老烧不好,走到灶脚一看,火早熄了。
话说十一年后,姚开盛营造厂换了一块招牌,变成了“姚开泰营造厂”,老板也换了人,姚承祖接替了姚开盛。别人问他为什么起这样的厂名,他说:“开营造厂光开得兴盛发达还不行,要开,就要开得象泰山一样,雄踞一方,名播四海。”听听这口气有多大。
果然,在姚承祖的经营下,姚开泰营造厂办得十分昌盛,并且名噪一时,由姚承祖营造的住宅、寺庙、庭园不计其数。
这里,我们说一说苏州的几处著名建筑。
名扬四海的苏州灵岩山,曾吸引了许许多多游客。当旅游观光者踏进山门,观赏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时,无不为它庄重的气势、精湛的建筑技艺惊叹。苏州光福香雪海,梅花香气溢四海。人们置身花海,陶醉梅花丛中时,谁也忘不了那围坐小憩的梅花亭。这个亭子形如梅花,亭内所有装饰也尽是梅花,亭顶是无数朵小梅花烘托着一朵大梅花,就连石柱、石栏、屋瓦也全作梅花瓣形。亭高两丈有余,上下错采,乌革翼飞,玲珑典雅,完全是一朵名副其实的大梅花,与四周的梅花融为一体,坐在亭中赏梅花,给人诗的享受,美的陶冶。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内部是鸳鸯厅,外面平台临池,低头可观看荷花的娇艳芳姿,抬眼可眺葱茏山林,一幅巧夺天工的山水画卷展现眼前……如此众多的不朽之作,原来全都出自姚承祖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姚承祖晚年曾作过“补云小筑图”,图中亭台楼阁、树木花草齐全,俨然是一座苏式古典园林。“补云小筑图”曾刊载在北方《营造学社汇刊》上。
姚承祖热心于公众福利事业,在家乡开办了墅峰小学,在苏州玄妙观东脚门开办了梓义小学。凡是建筑工人子弟,一律免费入学,后应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校长之请,到苏州工专教书。《营造法原》一书就是他讲课的教本。一九一二年,苏州成立鲁班会,他当选为会长。
姚承祖于一九三九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病逝,时年七十四岁,葬于故乡墅里村法华山麓。墓地面积八分五厘,墓碑、祭台、四周石栏、树木布置都是他生前自己设计的。遗憾的是他没有亲眼看到《营造法原》一书的出版,没有来得及将“补云小筑图”付诸实践就去世了。我们相信,说不定在今天、明天或许是将来某个时候,这“补云小筑”会出现在南方或北方的某个大城市,或许在中国,也可能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的某个地方。
营造法原张至刚增编
北宋时期编撰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官方名义刊行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建筑规范典籍。主持编修的是李诫,字明仲,元佑七年(1092)任将作监(负责朝廷的建筑工程的机构)主簿,历任监丞、少监,升为监。在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专家。李明仲广阅前人典籍,“考究经史群书,并勒人匠逐一讲说……元符三年(1100)成书。”书成后,进呈宋徽宗,宋崇兴二年(1103)经御审后“敕令公诸于世”。宋徽宗御笔绘制的一幅典雅庄重的《瑞鹤图》,描绘京城汴梁(开封)宣德门房顶上飞翔的仙鹤,由此可看出宋代宫殿的构制宏丽,气象辉煌。
而《营造法原》,仅一字之别,是800余年后清末民初苏州民间香山帮名师姚承祖的著作。据后来增编此书的南京工学院著名建筑学教授张至刚(镛森)于1956年出版序言中介绍:姚承祖二十年代在苏工专执教授课时,根据家藏秘笈和图册,编绘讲稿,1929年年已63岁的他,委托已调往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科的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帮助整理成书稿。刘敦桢于1932年将书稿推荐给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亲自校阅,但由于书中所用术语与北京官式建筑不同,其它图说难解之处也多, 想进行商榷,改订图释,但靠信札往来不好解决,因此,迁迟数载,没能付印。之后,因张至刚也是苏州人,苏工专建筑科1926级学生,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科留校,人地、专业两宜,刘敦桢便将整理《营造法原》之事交给了张先生。
张至刚先生利用课余假期,着手编撰、测绘、摄影,并不断与姚承祖商讨书中有关问题,至1937年夏脱稿。全书共24章,12余万字,图版52幅,插图71幅。杀青之后,刘敦桢携稿北上,不幸日寇侵华,营造学社内迁,由滇而川,颠沛流离,且因经费与印刷等关系,仍未能付印。之后,张至刚因兵乱和疾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姚承祖也于1938年病逝吴门,享年72岁,《营造法原》出版之事只得搁浅。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张至刚再次对该书加以整理,将全书精简为16章,有些部分再加注释,文字增加至约13.5万字,插图增为128幅,图片则并为51幅,于1959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署名为“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增编、刘敦桢校阅”。
营造法原名声
《营造法原》在古典建筑业中名声显赫,影响深远,后代香山匠人视若珍宝。一九八六年八月此书再版时,书末有这样一段话:
“本书是记载我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原稿系苏州营造家姚承祖先生晚年遗著,由张至刚教授增编整理成册,全书按各部位做法,系统地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型制、构造、配料、工限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材料十分丰富。书中还附有照片一百七十二帧,版图五十一幅。本书对设计研究传统形式建筑及维修古建筑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营造法原意义影响
现今坐落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中国庭园“明轩庭园”、加拿大温哥华城中的逸园,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洲的棂星门牌楼等建筑的设计制作,全都离不开姚承祖的《营造法原》。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