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金翼善冠是定陵出土金丝编织冠饰又名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冠。
详情介绍
金翼善冠是定陵出土金丝编织冠饰又名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皇冠。
- 中文名
- 金翼善冠(又名:金丝翼善冠或金丝蟠龙翼善冠)
- 馆藏地点
- 明十三陵博物馆
- 所属年代
- 万历四十八年前后(1620年)
- 出土地点
- 定陵
- 通高
- 24厘米
- 后山高
- 22厘米
- 冠高
- 14.7厘米
- 冠口径
- 20.5厘米
- 重量
- 826克
- 出土年代
- 1956年-1957年
明金丝翼善冠文物特征
金冠又称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金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伟,这也正是金冠制作过程中最难做的一部分,据专家鉴定,龙首、龙身、龙爪、背鳍等部位均是单独制成后,进行整体图案的焊接组装完成的。冠上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需要工匠在焊接时不但要花费很大的气力,还要以积累多年的工作经验,掌握适当的火候,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工艺制品,因此说金冠之珍贵除质地全为金丝外,还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目前金冠在我国仅此一顶,堪称国宝。
明金丝翼善冠文物出土
1956年-1957年出土于定陵(万历皇帝墓),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以下葬生前所用之物。其中帽子出土了七顶(六顶冠 一顶盔),分别为两顶冕冠、一顶皮弁冠、一顶盔、三顶翼善冠 (万历皇帝躺在棺椁里戴着其中一顶乌纱翼善冠)而金冠放在旁边的圆木盒里。
明金丝翼善冠文物作用
官方观点 根据《大明会典》形属常服翼善冠,古人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多葬生前所用之物,所以这七顶都是万历皇帝生前常用之物,北京十三陵研究员 胡汉生认为是夏日所戴。(详见下方定陵出土皇冠的用处介绍)
《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撷芳主人研究各大博物馆金丝冠后表示明朝民间这些金丝冠大量流行,其工艺和金丝冠都比较接近都采用了“灯笼空儿”的方法编的,皇帝做一顶金丝的翼善冠更不值得奇怪了(当然不会写到服饰制度里),不知为啥被传为陪葬品的“明器”,完全没搞清楚明器的概念。
名称 | 使用 | 备注 | 文物图片 |
---|---|---|---|
1.冕(冕冠、旒冕) | 祭祀时所戴 | 皇帝为二十四旒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写有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
2.皮弁冠 | 接待外宾时所戴 | 皇帝为十二 王级为九 | |
3.盔 | 上战场时所戴 | ||
4.翼善冠 | 日常上朝所戴 (包括以下翼善冠) | 图为乌纱翼善冠 | |
5.乌纱翼善冠 | 常服形式 | 图为乌纱(金丝)蟠龙翼善冠 或明神宗乌纱翼善冠 | |
6.金丝翼善冠 | 常服形式 | 十三陵研究员胡汉生释为夏冠 |
明金丝翼善冠文物争议
注:冥器(通明器)的概念在本争议中是狭隘的指的是否是陪葬特制之器。并不是指宽泛的所有陪葬品。
冥器说
一未见画像有,二未见先例,三未见《大明会典》有详记材质之分,又是纯金之器,吸光导热不宜夏日戴,故而只能是皇帝下葬所戴之冥器。(金冠万历死后遗体所戴是谣传,遗体戴的是乌纱翼善冠)
非冥器说
相关学者如十三陵研究院胡汉生、《Q版大明衣冠图志》的作者撷芳主人已说明了金丝冠明朝民间大量流行,皇帝有一顶不足为奇,根据事死如事生的礼制金冠为生前用物并且万历皇帝遗体上戴着乌纱翼善冠。恰恰说明了金丝冠不是特制的陪葬品,否则根据传统习俗就真应该戴在遗体上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