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巴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
详情介绍
巴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
据《山海经》记载,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人心不足蛇吞象”蛇指的就是巴蛇。由于巴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称为巴陵。
- 中文名
- 巴蛇
- 别名
- 修蛇
- 出处
- 《山海经》《喻世明言》卷二
- 生活地带
- 洞庭湖
- 神话体系
- 中国神话
- 类别
- 神兽
- 属性
- 凶兽
巴蛇历史渊源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汉·刘向《新序·节士》:“吴为无通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也作“长蛇封豕”。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传》:“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
宋·陆佃《埤雅》释巴蛇曰:“巴者。食象之蛇,其字象蜿蜒之形。其长千寻,青黄赤黑。
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河北;而长蛇封豕,复肆蜂虿之毒于江南。”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宗》:“号令不出于国门,以与封豕长蛇争生死,一败而歼焉。”
柳亚子《咏史四首》:“长蛇封豕唐藩镇,社鼠城狐汉宦官。”
巴蛇文化特色
洞庭是苗蛮集团活动的重要区域。东夷族的首领和传说中的神人后羿在这里杀死巴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时期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的一次冲突,苗蛮集团中可能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被东夷打败了。但苗蛮集团的人们崇拜大蛇的风习未改,并且长期怀念巴蛇氏族、部落的死难者,留下了有关巴蛇的传说:巴蛇的骨头堆成了一座山,这就是巴陵。
后来的楚国正位于苗蛮故地,楚人继承了苗蛮的许多文化内容。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这个蛇就是巴蛇。后来,在当地仍保持崇蛇风俗的情况下,还为巴蛇修了墓、建了庙。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巴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传说中没有讲它的罪孽,这是因为,《淮南子》是在东夷故地淮南写成的,这个地区长期流传着巴蛇作恶的故事,认为它被斩罪有应得。而苗蛮地区产生的巴蛇传说,由于当地人的情感而没有多讲它的过错(吞象不是大错,讲吞象主要是表现巴蛇的巨大)。所以,两个巴蛇故事讲的虽然都是羿斩蛇于洞庭,是一回事,但两个故事流传的地区不同,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东夷和苗蛮两大集团斗争的痕迹,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岁月,在西汉时的《淮南子》和后来的巴蛇冢、巴蛇庙等方面还要显露出来。从巴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们推测苗蛮集团的图腾中应该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类。
巴蛇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洞庭斩蛇巴蛇是神话传说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经训》中说,帝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并出,晒焦了庄稼和草木,巴蛇等六种怪兽凶禽也出来危害人民。尧派神箭手羿除掉了这六种祸害,把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巴蛇是在洞庭被羿斩断的。凿齿巴蛇尧(尧时代在公元前24一前23世纪)曾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巴蛇于洞庭。“凿齿”就是有拔牙习俗的民族。据常州圩墩遗址墓葬出土的完整头骨看,上颌骨常有牙齿被拔,拔除的齿列也有规律,基本都为拔掉正切、侧切两齿。由此可见,当地先民有拔牙的习俗。“洞庭”就是太湖中的洞庭山,“巴蛇”是以长蛇为图腾的部族。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常州故土上。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