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昆虫名,为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寄主有芒果、腰果、人面子等。幼虫钻蛀枝条和树干,使枝条干枯,刮大风时常造成断枝或树干倒折。
详情介绍
昆虫名,为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寄主有芒果、腰果、人面子等。幼虫钻蛀枝条和树干,使枝条干枯,刮大风时常造成断枝或树干倒折。
- 别名
- 波氏脊胸天牛
- 中文学名
- 脊胸天牛
- 拉丁学名
- Rhytidodera bowrinii white
- 界
- 动物界
- 门
- 节肢动物门
- 纲
- 昆虫纲
- 目
- 鞘翅目
- 科
- 天牛科 Cerambycidae
- 分布区域
- 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
脊胸天牛形态特征
脊胸天牛成虫
体长25—35毫米,宽5—8毫米,褐色至棕褐色,体狭长,两侧平行。前胸前端狭于后端。前胸背板前后端具横脊,中间具19条隆起的纵脊,脊沟丛生淡黄色的绒毛 。翅面粗糙,并有灰白色的短毛和金黄绒毛组成的长条斑纹,排成断续的5纵行。体腹面及足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
脊胸天牛卵
长圆筒形,长约1毫米,青灰色或黄褐色,表面粗糙,无光泽。
脊胸天牛幼虫
成熟幼虫体长46—63毫米,圆筒形,乳白色,被稀疏的褐色绒毛。上颚齿形,黑色。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具褐色绒毛,胸部气门位于中胸中部,椭圆形。腹部背面成泡状突起,具2横沟,横沟前后侧各具乳头状突起1列,各列由10—16个突起组成。腹部第1—3节具侧盘,第7—9腹节上侧片突起明显,肛门具3个裂片。
脊胸天牛蛹
长43—47毫米,初黄白色,后变淡黄褐色,将羽化时复眼黑色,胫节端部、跗节和腹部腹面赭红色。
脊胸天牛发生规律
在华南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部分两年1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发生时间因地区略有差异。在海南,成虫出现于3—7月,4—6月是其羽化高峰期;在云南,6—8月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枝条、叶面及枝条断裂或树缝隙中。卵散产,大多一处一粒,也有多达6—8粒粘结成块,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大多从枝条木梢的端部侵入,由枝端向下往主干方向蛀入,蛀至分叉处,往往向上蛀食叉枝的一小段后再返下往主干方向蛀食,从小枝至干枝乃至主干。隧道为简单的圆筒形,内壁黑色,幼虫可在其上下活动。被害枝条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排粪孔。幼龄时排粪孔小而密,随着虫龄增长,排粪孔渐大而距离逐渐加大。小枝条上的孔洞排出粒状虫粪及木屑,疏松呈黄白色;大枝干上虫粪混着黑色粘稠液体由排粪孔排出,掉落至下方的叶片上或地上,凝结成块,是此虫存在的重要标志。幼虫钻蛀的隧道,如在小枝条里,沿树枝中心向下延伸;如在大枝干里,则常靠边材钻蛀;如枝条侧斜,其隧道及排粪孔常在下侧方;若枝干竖直,则各个方向均可被虫蛀害。不论隧道在枝干的方向如何,其排粪的分支子隧道一定是向下倾斜,以利排粪和防雨水侵入。幼虫期260—310天。老熟幼虫在隧道内筑一段长7—10㎝略宽于一般隧道的蛹室化蛹,蛹室两端常用含碳酸钙的白色分泌物隔开。蛹期30—50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滞留一段时间(10—30天),而后拓宽排粪孔爬出。通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藏匿于浓密的枝叶丛中。交尾发生在当晚9—10时,经交尾的雌虫在雄虫离去数分钟即开始产卵。每雌虫一生产卵6—25粒,成虫寿命13—36天。
脊胸天牛防治方法
①清除虫害枝。每年7月起,逐株检查芒果树,发现虫枝即从最后一个排粪孔下方15cm处剪锯除虫害枝,检查上部分的切口断面是否有虫道,如有可用铁丝刺杀其中可能残留的幼虫。
②对已入大枝干的天牛幼虫,可用针筒注射80%敌敌畏或38%氯马乳油原液到最后一个排粪孔。
③对于树冠已被破坏的重虫树,可在收果后重修剪,将病虫老弱枝全锯除,只保留主骨枝,同时,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促进新枝梢的形成。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