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详情介绍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龙泉青瓷缘起晋代,北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庞大,技艺登峰造极,至清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青瓷开始逐步恢复生产,并且在制作技艺上不断创新,逐步进入隆盛时期。
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1年12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全球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 中文名
-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20日
-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 Ⅷ-9
- 遗产类别
-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
- 浙江丽水龙泉市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历史渊源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萌芽期
龙泉青瓷源于西晋时期,当时的龙泉地区和现在一样,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这首先就为青瓷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和原材料,其次龙泉地区河流众多,水路交通便利,为烧制青瓷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有利于龙泉青瓷的对外流通和传播。所以龙泉窑的作坊大多数位于有山有水有树的地方,方便获取燃料、原料和水源。在龙泉青瓷萌芽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吸取其他地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利用本地优越丰富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瓷器——青瓷。由于刚刚起步,技术和经验不足,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样式单调,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颜色暗沉,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三国两晋时期的窑业规模也不大,主要是家庭手工作坊,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专业烧瓷工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五代和北宋中期,制瓷技术慢慢得到提高,龙泉青瓷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渐渐进入上层社会,成为宫廷的贡品。当时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讨好中原君主,每年向中原地区进贡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庞大的需求刺激了瓷器的生产,供不应求使得越州的窑场无力承担如此大量的瓷器制造,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迎来了自身绝佳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人口流动为龙泉地区带来了一批优秀的瓷匠,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传播给当地的烧瓷作坊,使得制瓷的工序和过程更为缜密和复杂,制作出来的青瓷色泽更加圆润,制作青瓷的技艺突飞猛进,质量迅速提高,窑业规模日益扩大。龙泉窑凭借纯正的釉色,细腻的质地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鼎盛期
北宋后期直到元代初期,龙泉青瓷并没有满足所获得的成就止步不前,而是取长补短。登峰造极,在吸收其他名窑制瓷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青瓷精湛的工艺,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研究翻新,为获得更加精美绝伦的瓷器坚持不懈,进而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此时龙泉窑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一跃成为宋朝最大的瓷业中心。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龙泉青瓷又揭开了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段时间是其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龙泉青瓷在南宋时期之所以能独树一轵,占尽芳华,除了自身努力探索之外,还受到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和王孙贵族喜好的影响。两宋交替之际战火纷飞,特别是北方受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当时位于北方的官窑不堪重负、相继衰落,这一方面给处在南方的龙泉青瓷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促使携带北方优秀制瓷技术的工匠流动到江浙地区,龙泉青瓷把南艺北技融会贯通,从而创造了中国青瓷史上的巅峰。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衰退期
龙泉青瓷进入元代社会继续受到世人的瞩目,龙泉窑在巨大的需求中规模进一步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到了元代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战争的硝烟又四处弥漫,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这一时期的青瓷在质量上也开始走下坡路,烧制工程不再得到严格的控制,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还体成型以后未得到很好的修整,轴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和样式也不及以前典雅美观。到了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最大的打击是中国帝王将相夜郎自大,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航海事业自此衰落,青瓷对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官窑不复存在,为谋生路,改烧民间通用青瓷,以实用性为日的的民窑绕制出来的青瓷造型和质量大不如前,盛极一时的龙泉青瓷在岁月的洪流中慢慢被冲刷、埋养。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恢复期
建国以后,龙泉青瓷重新获得了国家的重视,拨开尘土,又见天日。1957年,周恩来总理下达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在这一指示的号召下,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涧零之花重新绽放。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虽然南宋巅峰不可超越,但是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技术的高速发展,烧制青瓷所需要的条件和设施有迅速的提高和坚实的保障,龙泉青瓷在釉色和质地上完全可以与宋元时期她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之现代艺术家的独特理解,龙泉青瓷诠释了当代社会特有的审美意蕴。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工艺特征
龙泉窑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工艺流程
龙泉青瓷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九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素烧两个环节极富特色。
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保护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价值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清末民初以来衰微的青瓷烧制工艺。但由于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渐被现代物品所代替,故社会需求并不多。青瓷生产的一些技艺渐被遗忘,加上现代机械的介入,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濒于消亡,亟待拯救、保护。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物
徐朝兴,男,汉族,1943年3月生,浙江省龙泉市人。2006年5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VIII-9。2007年6月,徐朝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龙泉市申报。徐朝兴13岁时学习瓷碗制作,15岁时师从李怀德老艺人学艺,熟练掌握了研磨、配料、拉坯等工序。1963年,徐朝兴进入了浙江美院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其间研读了许多相关书籍,并请教老师和同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徐朝兴继承了龙泉青瓷哥窑、弟窑的技艺特点及开片绝技,做工精细,同时根据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将其与美术装饰相结合,以釉、胎的特性和美术纹样体现了产品的自然美。1982年作品“52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被誉为当代“国宝”,现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群猴挂盘”、“灰釉水波碗”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还有诸多作品获各类奖项和被各地收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徐朝兴还致力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在当地收的徒弟卢伟孙、陈爱明等人在青瓷制作方面也具备很高的造诣。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保护措施
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陶瓷项目。
龙泉市建立了一支掌握精湛核心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在技艺的传承方式上,鼓励家族相传和师带徒的递代传承模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主要流派
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哥、弟窑之说来自明人记载:“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龙泉,又名弟窑。章生一之哥窑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无可考。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
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古色古香的审美情趣。
另一类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窑,被誉为民窑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红底足或露胎图形,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运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现,人物塑像的脸、手、足等,盘类器物内底的云、龙、花卉等,装饰独具神韵。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2年11月16日—18日,龙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展览中被展示。
2017年11月10日,首屇“云破天青”弘扬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臻品展在上海群众艺术馆开幕,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展览中被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在参观后高度评价了五位龙泉青瓷艺术大师的22件作品,称其为“饱满智慧浓浓心血的”、“青瓷之妙天人合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