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
详情介绍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
- 中文名
- 战国帛书
- 别名
- 四帛书
- 特点
- 整齐
- 朝代
- 战国
战国帛书简介
战国帛书简述
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战国帛书内容组成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战国帛书艺术特点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战国帛书楚帛书
战国帛书艺术形式
楚帛书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为甲、乙编。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段边文,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另外帛书抄写者还用一种朱色填实的方框作为划分章次的标记。全篇共有900多字,考释论著甚多,但各家注释则有差异。甲篇文字最多,作者特别强调“敬天顺时”,上天的神帝被描绘成具有施德降罚本领的命运主宰。所谓“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这种思想显然是战国以来的“五行刑德”思想之所本。乙篇主要是讲神话,但并不是孤立地讲神话,而是与甲篇互为表里,作为甲篇所述神秘思想的背景来讲的。丙编是边文12章,每章代表一个月份,略述该月宜忌,如某月可不可以嫁娶,某月可不可以行师用兵,某月可不可以营筑屋宅等等。各月都附有一种神怪图形。丙篇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家的“术数”之学,专讲占星、堪舆、卜筮等迷信活动。
战国帛书历史意义
楚帛书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虽只有900多字,而内容丰富,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楚帛书也是珍贵的先秦时代湖南地方文献,它反映了北方思想文化在湖南的流行和传播。楚人入湘前,湖南为越人和“蛮”、“濮”等民族栖息繁衍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征服了湖南,逐步成为湖南的主体民族。楚人入湘后,不仅给湖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也传播了北方的思想文化。北方思想文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原五行思想和阴阳术数思想方面。春秋战国前,湖湘地区的土著蛮越民族,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楚人南下后,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这两种原始宗教、神话互相影响,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具有特色的宗教和神话,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战国帛书楚墓
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战国楚墓中盗掘出帛书一幅。该帛书出土不久即落入当时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Johu Hadley Cox)之手,被他带到美国。其后帛书在美国几度易手,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关于该帛书的出土时间众说纷纭:日本梅原末治称出土于三十年代后半期;钱存训称发现于1936-1937年间;商承祚称出土于194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纳德称他1967年、1973年曾访问过一个当年参加过盗掘帛书而现在住在中国大陆之外的人说,帛书的出土时间为1934年;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对当年出土帛书的墓葬又做了重新的调查和清理,清理报告称帛书的出土时间为1942年;美国方面称至今他们还保存着文字凭据,可以证明帛书是三十年代出土的。)帛书是写在一幅宽度略大于高度的方形丝织物上。整个幅面由三部分文字组成,即中间是两段书写方向互相相反的文字,一段十三行,一段八行,四周是作旋转关排列的十二段边文,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四方交角用赤、青、白、黑四木相隔,每段各附有一种怪图形。其内容是一部与历忌有关的著作。另外抄写者还用一种朱色填实的方框作为划分章次的标记,将中间两大段各分为三章,边文十二段分为十二章。由于整个帛书的三部分文字是按旋转方式排列,因此阅读帛书时必先决定帛书的起讫。自帛书出土后,中外学者研究该帛书的著作约有二三十种,其中主要有澳大利亚学者诺埃尔·巴纳德1937年出版的《楚帛书翻释和笺注》、香港学者饶宗颐《楚绘画疏证》(《史语所集刊》四十册上)、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1985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等。
战国帛书盗墓笔记
上文中所提到的战国帛书在《盗墓笔记》第五部-蛇沼鬼城-第十章 裘德考 一章中被提及,由吴邪家族前人盗出,并被美国教士裘德考骗走,这个裘德考即上文中所提及的教士考克斯,原文为:“三叔嘴里的那个传教士当时的名字,叫做考克斯·亨德烈,中文名叫做裘德考,在长沙的教会学校工作,是国民党时期随着当时的东进潮来中国的美国人之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