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镇原县城东7公里的城关镇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滨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相传为赫连故城,是赫连勃勃初叛秦时所居之处,当地群众称海连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迹犹存,土夯残墙,坚硬如石,寸草不生。
详情介绍
镇原县城东7公里的城关镇祁家川坪北麓茹河之滨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相传为赫连故城,是赫连勃勃初叛秦时所居之处,当地群众称海连城,今城垣多被挖除,但其城址故迹犹存,土夯残墙,坚硬如石,寸草不生。
- 中文名
- 赫连故城
- 行政区类别
- 遗址
- 所属地区
- 原县城
- 人口数量
- 原30万人
赫连故城建造历史
东晋安帝年间,北方的匈奴再度强盛起来,驰骋于今内蒙、宁夏及陕甘高原一带,时有南侵之势。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夏,后秦大将赫连勃勃以打猎为名,自朔方率兵2万,由北南下,袭杀了北魏镇守高平的没奕于,自霸原州,始建夏国,正式叛离后秦,蓄谋称帝中原,以此作为他扩疆拓土、壮大声威的基地。
赫连氏既据临泾,看到原州祁川坪北倚高山,南莅茹水,峰环溪绕,地势险峻,有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便驱民酷役,于此修筑了赫连城。
赫连故城史料记载
赫连故城工事
据史料记载,赫连勃勃性强悍而酷烈,驱民筑城,务求坚固,如若锥入寸许,则诛斩工役;如民役稍有不满或怠工,则即刻活埋。连树木、水、鼠都让他三分。有这样的传说,在抓捕民工时,他的战袍被酸枣刺挂住,他一气之下连砍了几十棵,吓得这里的酸枣刺都伸直了,现在祁家川的酸枣刺的确是直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弯钩状;入夜,为茹河水涛声的惊扰,他骑马持剑沿河水大吼大砍,使这里的河水落入峡谷,方圆五六里听不到涛声,连鼢鼠也逃避原上,躲开赫连氏。至今,这里棘无倒刺,水无涛声,田无鼢鼠,实为经世罕事。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使人闻之胆寒的传说。赫连勃勃为求稳固他的统治,数处抓捕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者进城,商议固城防御大事。因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加上多年的凶杀掳掠,已经民怨沸腾,敢怒而不敢言,老人们便都个个装聋卖傻,一言不发。赫连勃勃大怒,下令将此地的老者全部活埋,如发现窝藏者即满门诛杀。这样一来,赫连城外(今祁家川学校西)埋起一座座坟冢。七十年代,祁家川大队搞农田建设时,在此处发现过大量的尸骨。
赫连故城战事
赫连勃勃据守临泾,又多次拥兵南下,扰后秦平凉、陇右等地。义熙十四年(418年)终于平定西北,入长安称帝。之后,因多次遭到北魏的攻击,赫连氏退守安定,其间虽往复征返,互有胜负,终不能固其根本,于431年被吐谷浑战败,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至此灭亡。
赫连故城变迁
赫连勃勃从临泾发迹,继而入主长安称帝,按常理说他死后就应安葬在国都长安,但却有悖于常理,在镇原县南13公里、南川乡河李王家湾村的“枕头山”上,有一座被群众称为“黑脸天子”的赫连墓,从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该墓为自然形成的一个圆形山峁,耸立于山谷之中,底径约百亩之大,孤峰挺拔,树木葱茏,临河傍山,层峦护障,掩映在沟壑山谷间。当地传说,赫连勃勃称帝不几年,受到北魏、吐谷浑的军事打击,看到大势已去,无力挽救危局,愁伤过度,死在赫连城。吐谷浑因为他没有抵抗就死去了,遂命将他葬在“枕头山”上。现在,枕头山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群众履行起保护的责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