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是阿旃陀石窟群

网友 2023-09-08 16:02 · 头闻号教育培训

最佳答案:

阿旃陀石窟群坐落在印度孟买东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悬崖峭壁上,离崖底70多米。石窟群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

详情介绍

阿旃陀石窟群坐落在印度孟买东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悬崖峭壁上,离崖底70多米。石窟群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

阿旃陀石窟群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29个洞窟呈镰刀形展开在崖壁上,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是辛劳智慧的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石窟包罗万象,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景色优美,气势壮观,现存最多的是精美的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壁画记录了佛教艺术、历史和印度的王室生活,壁画栩栩如生。阿旃陀石窟群集绘画、雕刻佛教和历史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后来,人们发现门外的石像同中国高僧玄奘的记载完全相同。

中文名
阿旃陀石窟群
外文名
Ajanta Caves
地理位置
印度的Ajanta
石窟群长
500多米
代表
最辉煌的佛教艺术杰作
历史
2000多年
艺术特色
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阿旃陀石窟群遗产资料

遗产名称:阿旃陀石窟群

Ajanta Caves

入选时间:1983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i)

地理位置:N27 10 60 E78 01 60

遗产面积 : 8,242 ha

缓冲区面积: 78,676 ha

遗产编号:242

阿旃陀石窟群遗产描述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整个石窟群长500多米,29个洞窟呈镰刀形展开在崖壁上,石窟有百年历史,是辛劳智慧的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石窟包罗万象,景色优美,气势壮观,洞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画、修道院、壁画记录了佛教艺术、历史和几个印度的王室生活,壁画栩栩如生。阿旃陀石窟群集绘画、雕刻佛教和历史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vi),旃陀石窟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

阿旃陀石窟群委员会评价

阿旃陀最初的佛教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更多精心修饰的石窟又被添加到原有的石窟群中。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阿旃陀石窟群遗产介绍

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东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德干高原的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距离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Ajinta)村3.5公里处,在一个林木茂盛的马蹄形溪谷中。29个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壁。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阿旃陀石窟作为佛教徒的礼拜圣地将近9个世纪,后来突然被废弃。直到1819年再次被英国人约翰·史密斯发现。

古老的艺术天地

阿旖陀石窟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位于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在印地语的意思是“伟大的民族”。马哈拉施特拉邦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首府孟买素有印度“商业之都”和“金融之都”之称,也是久负盛名的国际都市。

阿旃陀石窟群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9世纪一群狩猎的英国官员在追捕猎虎的时候,才无意间发现了这片古老的艺术天地。传说,1819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招待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一起猎虎,史密斯追踪一头巨大的老虎来到溪谷,在断崖上举枪瞄准对岸之际,老虎在布满植物的岩壁上消失不见了。史密斯仔细观察岩壁,似乎看到一些雕塑,于是报告了藩王。藩王下令清理岩壁上的植物,原先在植物遮掩下的石窟终于显露出来。第10窟的岩壁上至今刻着“约翰·史密斯,1819”,据说那只老虎就是在这里逃遁的。后来,人们发现门外的石像同中国高僧玄奘的记载完全相同。“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全部石窟29座,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第9、10、19和26窟为支提,其余25座皆为毗诃罗。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石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石窟结构

“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阿旃陀石窟群由29座佛教洞窟组成,其中一些建造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从建筑形式上基本分为支提与毗诃罗两类。它们传承Theravada和大乘佛教的传统,是印度最辉煌的佛教艺术杰作。阿旃陀石窟开凿在Waghora河边的一个马掌形状的悬崖之上。从东到西依次编号为1-29。第9、10、19和26窟为支提,其余25座皆为毗诃罗。支提窟当中置窣堵婆,天然岩凿,内殿四周,建造列柱。毗诃罗内部陈设简单,有石床、石枕和佛龛。石窟内有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和宫廷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

横跨Waghora河的观光平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俯瞰整个Ajata。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容易说明为什么教徒们会选择这处地方作为修道之所。

洞窟中保留着许多佛教艺术杰作。其中一部分反映早期的Theravada佛教传统,仅仅用象征性的符号来描述佛陀,例如王座或脚印。

其它的大乘佛教洞窟,则用彩色壁画和雕像来表现佛陀和诸多菩萨的生活状态。下面是必看的洞窟。

1号洞 - 巨大地释迦摩尼像、飞天仙女柱和佛传史雕。

4号洞 – 未完工,但是这里是Ajanta最大的修道院。

8号洞 – Theravada修道院。

9号洞 – Theravada洞窟,这里的特别之处是其弓形的窗户使得阳光可以照进洞中。

10号洞 – Theravada祈祷大厅,这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洞窟,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

12,13,15洞 – Theravada 修道院。

16号洞 – 壁画上绘有Sundari公主在获悉其丈夫即将出家的消息后晕倒在地情节。

17号洞 – 大乘佛教修道院,有着许多保存良好的壁画。

26号洞 – 大乘佛教祈祷大厅。

石窟题材内容

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从题材上分佛教造像、装饰纹样。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由于风化严重,早期雕像已很难辨识,中期雕刻手法趋于成熟,出现了许多精品,如16窟中的说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艺精熟,为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后期雕像,规模扩大,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精巧,形态也更加优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盘、1窟中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布满窟内四壁的佛传、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盘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赞叹。

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

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艺术,对以后印度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其他国家的美术亦有很大影响。

在阿旃陀石窟中许多组成部分的石壁雕刻描述的是在佛陀传说起源地杰特克斯地区一些佛陀化身的美丽传说,而其它的例如描述王子和公主们故事的壁画也都是精雕细刻的杰作。在阿旃陀石窟中1号石窟是壁画保存最好的石窟之一,壁画描述的是宝德斯特斯、帕德母帕呢和阿洛克斯哈若的故事。

第1号石窟建于7世纪,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窟内有一尊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观看有3个不同的神态:从正面观看,佛似沉思,左面看似在微笑,右面看又似庄严凝视。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500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第1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莲菩萨像,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通好的场面。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2窟时代最晚,其前廊壁上与藻井等处都有壁画。

洞内左右的小佛龛壁画尤引人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塑造了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左龛的重层室内,奴婢们簇围一贵妇人,人物颇为写实。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梦等佛教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更为广泛。在第16窟内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乔达摩出家修道后,妻子耶输陀罗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

在16窟的外面,有一条小路,是在岩石上凿成的,从石阶下去有一门,门外两旁各有一只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门,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据说,唐朝玄奘法师在公元638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访问阿旃陀石窟。在第17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宫说法一画,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善男信女骑马、乘车从各个地方赶来,集中精力听讲的情景。画中人物表情各异,不同的坐骑也表现得生动逼真。

第9窟最为古老,于公元1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精舍。此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后人胡乱涂抹,画面已模糊不清,但仔细揣摩,仍能辨认出所画内容,如牧童放牛、六牙象故事等。16窟中的一幅壁画描绘发现悉达太子出家求道后,妻子输陀罗的愁容和周围男女老少的不安场景,唯妙唯,栩栩如生。可以说阿旃陀石窟和其中包含的艺术价值是整个佛教发展史上应该十分珍惜并保护的文物建筑群。2号、16号、17号石窟的壁画中也包含非常精致的部分;1号、4号、17号、19号、24号和26号石窟展现出的雕刻艺术是很经典和非凡的,17号石窟中飞扬的阿普斯若壁画和僧侣传道的石刻是一对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

石窟建筑历史

阿旃陀石窟(Ajanta)遗址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阿旃陀村的瓦古尔纳河谷,是在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一处佛教庙宇,四周风景如画。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更多精心修饰的石窟又被添加到原有的石窟群中。石窟内有石雕佛像和壁画。大量现存壁画的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还有一些反映的是笈多王朝的宫廷生活。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旃陀石窟石雕挺立在滔滔河流上空的峻岭上,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有特色。它们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从公元前200年年到公元后650年之间佛教传播的历史过程。阿旃陀石窟是由29座单独的石窟组成的,其中每一部分均是由佛教僧侣雕刻在远离人烟的地方。在当时,克哈特斯和未哈若斯是两个古老的佛教传播中心,而僧侣们主要从事的是宣扬传播佛教文化,在每个石窟壁上,僧侣们用诸如铁锤和凿子之类的简单工具雕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回味无穷的图象,这些精美的石刻艺术反映的是印度往古的生活历史。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伟大的古印度工匠又在离阿旃陀不远的一处崖壁上开凿了蔓延2公里的埃罗拉(Ellora)石窟,34个洞窟分属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其中的凯拉萨那特神庙堪称印度古典雕刻的丰碑。公元8世纪,印度拉施德拉古特王朝国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kingKrishnaI)命工匠开凿凯拉萨那特神庙(KailasanathaTemple),意将印度主神湿婆的住所Kailasa山复制到此处,Kailasa山是“冈仁波齐的中心”。

整个神庙系镂空整块山岩凿成,工程耗时一百多年。从山顶向下层层挖凿,稍有闪失,则前功尽弃。神庙纵深81米,宽47米,最高处的垂直高度为32米,体积相当于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的3倍,开凿削去8.5万立方米,重达2万多吨的花岗岩。“愚公移山”在中国是神话,而在印度却变成了现实。这座华丽铺陈的“建筑石雕”,造型繁复,细节装饰华美,底座由群象浮雕托起,综合了笈多时代的典丽、遮卢伽王朝的浑厚与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富于变化,活力四射,代表着印度式巴洛克艺术的最高成就。传说当年克利希那王在开工雕凿凯拉萨那特之前,向印度的建筑和艺术之神毗什瓦迦玛祈求:赐予我力量,让我建一座世上最宏伟的神庙吧!毗什瓦迦玛答应了他的要求。百年后神庙完工,这位尊神亲临埃罗拉,见到凯拉萨那特神庙不禁大吃一惊:难道我竟有如此神力,能够让这样一座神庙变成为现实?

同样是石料建筑,古印度和埃及的建筑艺术风格竟是如此的不同,折射出文明的迥异风格与细腻之处。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金字塔和神殿,以其超常的体积、规模和高度,足以让我们体味到古埃及人所追求的宏伟、威严、虔诚和敬畏。而更沉迷于精神世界的印度人,甘愿耗费上百年的岁月和几代人的人生,一锤一刀,精雕细刻,累弯了腰身,熬干了双眼,硬是把一方岩山切割、雕凿、打磨成一座溢美非凡、雕工繁复的神殿,奉献给至高至圣的神祇,寄托强过他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对神的虔诚和对拯救的渴望。这是何等的意志与耐力。

每每欣赏这些古建筑时,都要为它们遭受的损坏和残破而悲哀,担忧着它们未来的命运。这些祖先的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但愿不要只成为一代或几代人的记忆。人类创造的一切,正如同人类自身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踏上了消失的过程。正是因为湮灭和消失,才造就了世界遗产的迷人魅力与伟大价值。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壁画和雕刻的优秀艺术,不仅对后来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