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又名《松下闲吟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一幅绢本淡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详情介绍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又名《松下闲吟图》,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一幅绢本淡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中文名
-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
- 画作类别
- 中国古画
- 创作年代
- 南宋
- 文物原属
- 民间收藏
- 现收藏地
- 上海博物馆藏
- 材质
- 绢本
- 规格
- 纵24.5厘米,横24.5厘米
- 画作类型
- 淡设色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作品介绍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画面左下角题有“臣马远”款。图中绘一高士倚栏而坐,凝神远眺,神情悠然;远处正有一只仙鹤迎面飞来;松崖旁有一书童侍立于石几前,石几之上纸砚铺陈;近处松崖、竹石掩映成趣,整幅画面气象清旷,意境悠远。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作品赏析
此图绘制在团扇形的特殊形制之中,虽是边角构图,却无局促之感。对这种边角构图的院体山水画成因,后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画家把边角之景与残山剩水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南宋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抒发了作者对山河沦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同时,又以画讽刺当时的朝廷;另一种认为,取边角之景与画家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南宋山水画多以钱塘风貌为对象,杭州四面环山,画家在观察景物时,身处低谷,取景多仰视,故产生边角式的构图。从北宋的全景山水到南宋简洁明快、田园牧歌式的边角之景,正是艺术家不断寻求创新精神和艺术家的审美观念由宏观把握进入到对微观体悟的具体体现。
由李唐到马远、夏圭,这种风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最初是不为时人所接受的。李唐面对时人的冷落,不免发出落寞的慨叹:“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受李唐画风影响的马远、夏圭善于画边角之景,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在马远的这幅画中,山石的画法师法李唐的斧劈皴,用笔劲挺,但较李唐的笔势显得凝练而温和。画家以简劲的笔法勾出山石轮廓,大刀阔斧地劈出纹路,淡墨稍事晕染,以突出山石的立体感和石体的坚硬。图中所绘松树形态多姿,树干弯曲有势,最前面的一棵树呈“s”形,以鳞皴皴出树皮的肌理,富有律动感和生命力,也体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性格。枝干偃仰揖让,向背有情。松针呈圆形,重墨勾出轮廓后,又以淡墨复勾,团团簇簇,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右侧的竹子以“个字法”、“分字法”写出,用笔劲健,疏疏落落。人物衣纹用笔简练,神完气足。从这幅画中,可以明显看出马远的画风已与李唐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宋马远松下闲吟图作者简介
马远(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生长于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贲、祖兴祖、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均为画院画家。他继承家学,历任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能出新意,下笔道劲严整,设色清润。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动用界尺,而加衬染。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之称。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与夏圭并称“马夏”,加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山径春行图》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