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灰陶彩绘豆呈泥质灰陶。 豆盘外壁彩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组成的宽带纹和弧带纹,圈足部位彩绘一周红褐 色宽带纹。 新石器时代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彩绘陶是在器物烧成后进行彩绘,故图案易于 脱落。此件能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详情介绍
灰陶彩绘豆呈泥质灰陶。 豆盘外壁彩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组成的宽带纹和弧带纹,圈足部位彩绘一周红褐 色宽带纹。 新石器时代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彩绘陶是在器物烧成后进行彩绘,故图案易于 脱落。此件能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
- 中文名
- 灰陶彩绘豆
- 馆藏地点
- 上海博物馆藏
- 所属年代
- 新石器时代
- 类别
- 陶器
- 年代
- 尺寸
- 新石器时代
- 高11厘米 口径17.4厘米
- 文物出土
- 一九七六年上海市青浦县松泽遗址出土
灰陶彩绘豆器物介绍
该器物泥质灰陶,敛口卷唇,弧腹,多节形圈足。器腹下部有一周垂稜,圈足作束腰形。上部鼓出一周凸稜,下部作喇叭形。豆盤外壁彩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组成的宽带纹和弧带纹,圈足部位彩绘一周红褐色宽带纹。彩绘陶是在陶器烧成後再绘彩,与绘彩後再入窑烧成的彩陶不同,所以极易脱落,出土後能保留彩色的极少。这类装饰方法,盛行於战国与两汉。松泽彩绘陶是其中最早的一种。
灰陶彩绘豆相关资料
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800馀件。
1958 年,崧泽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100 座,以及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发现有两口6000 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其形制沿用至今。
崧泽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从中期开始,已运用陶轮快速旋轮、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使器型规整,器壁匀薄,往往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
崧泽文化陶器,除炊器(夹砂陶)仍为红陶,其他器物多以灰陶为主,伴随灰陶的烧制,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这类黑陶由于器表微小的孔隙为黑烟所渗填,因此具有不渗水的特点。以往只知道乌黑发亮的泥质黑衣灰胎陶为良渚文化陶器的一大特色,现根据考古资料得知,这类陶器在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
崧泽文化陶器不仅制造技术方法较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讲究造型和装饰。使器物具有浓厚的艺术气质和神韵。在造型上,充分运用弧线、折线的适当处理,器型繁多,各不相同,成为崧泽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如器型有圆球形、扁圆形或葫芦形、塔式型和动物型等等。
总之,崧泽文化陶器不仅器型种类多,尤其讲究造型和装饰艺术。器型有釜、鼎、罐、豆、壶、瓶、觚、杯、盆、匜等。鼎的形制多样,有釜形、深钵形和盘形等等。器表装饰盛行堆纹、压划纹、彩绘和镂孔等技法。少数彩绘陶也比较突出,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用红褐和淡黄色彩描绘。
1990年嘉兴大坟遗址出土人首陶瓶,现嘉兴雀幕桥遗址、南河浜遗址出土了一批以往从未面世的陶器,如塔形壶、鹰头壶、鸟型三足盉、六足陶龟、兽面钟形壶及形制各异的器盖和器座等等。
另外,嘉兴南河浜遗址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台”,并较好地揭示了“祭台”的形成过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