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法语: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或称《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是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五幅油画的统称。
详情介绍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法语: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或称《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是雅克-路易·大卫绘制的五幅油画的统称。
它们绘制的都是拿破仑·波拿巴在发动马伦哥战役前越过圣伯纳隘道时的情景,委托人并不是拿破仑,而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作品陆续完成于1801至1805年间,其中两幅藏于凡尔赛宫、剩下的三幅分别藏于维也纳美景宫、柏林夏洛滕堡宫和吕埃马尔梅松马尔梅松城堡。画中的场景并不与现实完全相符,因为实际上当时拿破仑骑着的是驴而不是马,当时的天气也并不糟糕。
有专家解释可能是驴耐力比较强,马更适合冲锋陷阵。因此不是拿破仑没实力,应该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作者把驴画成马,可能是想表现拿破仑威武、高大的形象。
- 中文名
-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 外文名
- 法: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英:Napoleon Crossing the Alps
- 作者
- 雅克-路易·大卫
- 创作年代
- 1800--1801年
- 规格
- 261cm×221cm (102 1⁄3in ×87in)
- 材质
- 画布
- 画作类型
- 肖像油画
- 收藏地
- 玛拉玛颂城堡、吕埃尔-马尔迈松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画作内容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展现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人物被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年轻的拿破仑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
作品 | 说明 |
---|---|
【法国马尔梅松城堡里保存的原版作品】 (260 x 221cm; 102⅓ x 87in) 画中的拿破仑,是橘黄色的披风,袖口带刺绣的长手套,白黑斑花纹的马,缠绕在马腹部的腹带是红色。背景中拿着军刀的将校们,被遮挡在马尾中。拿破仑的容颜很年轻,马胸前的马鞍绳上有着「L.DAVID YEAR IX」的署名。 | |
【德国柏林夏洛腾堡宫里保存的版本】 (260 x 226cm; 102⅓ x 89in) 画中的拿破仑,披着红色披风骑着栗子色的马。比原版少了一个拴在马嘴上的金色缰绳,腹带是灰色的。地上有着雪的痕迹。拿破仑的脸庞消瘦,看起来像是在微笑。署名是「L.DAVID YEAR IX」。 | |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里收藏的版本】 (272 x 232cm; 107 x 91⅓in) 画中,马身有着灰斑,马嘴的缰绳与夏洛腾堡宫中的版本一样少了一根,腹带为浅蓝色,长手套上的刺绣变得简单,手套里面袖子部位比原版多了装饰品。风景颜色稍微暗淡,拿破仑表情变得险峻。没有署名。 | |
【奥地利维也纳美景宫里保管的版本】 (264 x 232cm; 104 x 91⅓in) 该版本与凡尔赛宫里的版本基本相同,但是多了署名「J.L.DAVID L.ANNO X」。 | |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里收藏的第二个版本】 (267 x 230cm; 105 x 90½in) 画中,马为白和黑色,嘴边金色的缰绳齐全,腹带为红色。披风为橘黄色与红色,领子为黑色。长手套上的刺绣非常简单几乎看不出来。拿破仑腰间缠绕的丝巾是明亮的蓝色。这一版中,马尾的阴影中也绘制了拿着军刀的将校。拿破仑的脸庞显得稍微有些年龄,短发,与美景宫中的版本同意,带着些许的微笑。从刺绣和两角帽的样式来看,可以推测出该版本为1804年之后绘制完成。画上有着「L.DAVID」的署名,但是没有日期。 |
细节
五个版本基本都是相同的大小(2.6 x 2.2 m)。拿破仑穿着总大将的制服、金边的两角帽、佩戴着军刀骑着马。被风吹起的披风包裹着拿破仑的身体。他的脸面向画面前方,右手指向山顶,左手牵着马缰。军马前脚抬起,吹过拿破仑披风的风,也同样吹起来军马的鬃毛和尾巴。身后是搬运大炮的士兵们,形成一列在山道上前进。画面上部布满了乌云,拿破仑的面前耸立着山峰。
画面前部的岩石上,刻着「BONAPARTE」「HANNIBAL(汉尼巴尔)」「KAROLVS MAGNVS IMP」的文字,他们是在拿破仑之前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先驱者,军马胸前的马鞍上,记录着署名和日期。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创作背景
战争背景
1799年11月9日,由于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在法国获得了影响力,他回到意大利并补充法国军力,并下决心夺回在前年被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君主国)夺走的奇斯帕达纳共和国。
1800年春,拿破仑率领预备军通过大圣伯纳德山口翻过阿尔卑斯山。奥地利公国的军队在热那亚包围了拿破仑手下的安德烈·马塞纳将军,拿破仑通过翻越阿尔卑斯山包抄到了敌军后方。在拿破仑到来之前,热那亚就已经沦陷了,但是拿破仑继续进军,想赶在奥地利公国军从重整之前与其交战。6月9日,拿破仑的预备军在意大利的蒙特贝罗开战,并在马伦哥战役中获得了胜利。
拿破仑就任为第一任总统,法国人在意大利的胜利,促成了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的友谊。为了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而展开的会谈期间,也恢复了自古以来的送礼环节。凡尔赛制造的手枪、巴黎制作的高级连衣裙、献给玛丽亚路易莎王妃的宝石、以及为了给重新就任首相的曼努埃尔·德·戈多伊准备的铠甲等,拿破仑将这些都献给了卡洛斯国王。作为回礼,拿破仑收到的是来自于国王马厩的16匹西班牙马、弗朗西斯科·戈雅所绘制的国王夫妻的肖像画、雅克-路易·大卫所绘制的肖像画。法国的驻西班牙大使阿尔吉艾让大卫又画了一幅,这两幅肖像画象征着两国新的外交关系,预定在西班牙的马德里皇宫展示。
创作过程
1800年,拿破仑任命大卫为政府画家,同年6月,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他请大卫绘制一副浪漫的骑士肖像。拿破仑对大卫的要求是,他希望画中的他是镇静的,骑在一匹烈马上(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画像是否真实是次要的,但“一位天才要跃然纸上”,不过他坚持自己的战马要画得栩栩如生。画中的军服,是大卫从专司拿破仑衣服的男仆那里弄到的,正是他在马伦哥战役中穿的那套(资料为本段)。
五幅当中最初的版本,是在1800年10月到1801年1月花了4个月完成的。完成第一幅后,大卫便马上开始着手第二幅的绘制,并于5月25日完成。这一天,在卢浮宫中大卫的画室里,拿破仑来视察肖像画的完成情况。
大卫的两个弟子也协助了复制作品的制作。Jérôme-Martin Langlois主要负责最初的两幅肖像画,Georges Rouget则负责收藏在荣军院版本的工作。
该作品与大卫平时的作品不同,几乎没有进行充分的练习和事前准备。大卫绘制了他弟子古罗牵着马的一副小素描,这可能是在画拿破仑的马的练习作品。大卫的笔记中,也只画着骑马姿势的素描等初期考察内容。关于初期的练习作品很少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拿破仑拒绝当肖像画的模特。1796年,拿破仑应约瑟芬·博阿尔内的要求坐在古罗的面前当模特,据古罗称,只是非常短的一段时间。
1798年,大卫也恳求拿破仑一定要老实地坐着当肖像画的模特,这3个小时中,拿破仑一直安分不下来,大卫也没能充分地进行绘画。在接受绘制阿尔卑斯山场景的时候,大卫希望拿破仑能到场,拿破仑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拿破仑不只是单纯的讨厌坐在那里,而是他觉得肖像画不是要画出身体的特征,而是主要表现出人物内在的人格品质。拿破仑拒绝当肖像画模特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作品偏离了写实主义,成为了带有政治意义的图像。之后,这幅作品只是象征性的肖像画,并没有绘制身体的特征,而是画成了理想的姿态。
大卫没有成功说服拿破仑当模特,为了捕捉他的特征,他让自己的儿子坐在梯子上当模特。服装方面,由于借到了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穿过的制服和戴过的二角帽子,得以正确地进行了绘制。拿破仑的两匹马被当做了模特,一匹是栗子色毛的雌马叫拉·贝尔,用来表现收藏在夏洛腾堡宫版本的特征。另一匹灰色毛叫做马伦哥的马,用来绘制收藏于凡尔赛宫与美景宫的版本。
实际上,拿破仑当时骑的并不是马,而是驴,因为当时要穿越雪山,驴的抗寒性和持久力都比马强,另外,拿破仑披的斗篷是灰色而不是红色。大卫为了体现拿破仑的伟岸和英勇,用一头高大健硕的战马换掉了驴子,这也是当时的一幅宣传画。
当初的委托是希望画一幅拿破仑穿着第一统领制服的站立肖像画,但是大卫绘制除了一副骑马姿态的作品。西班牙大使伊格纳西奥·穆斯基斯,询问拿破仑希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拿破仑最初希望是阅兵的场面,最终选择了越过阿尔卑斯的场面。实际上穿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是晴天,拿破仑的军队已经延误数日,骑着驴由向导引路。
拿破仑下令再画三个版本;第五个版本也被制作出来,留在大卫的工作室里。一个挂在马德里,两个挂在巴黎,一个挂在米兰。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艺术鉴赏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再现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军登上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进入意大利,奇袭奥地利军队时的情景。画中拿破仑跨上白马一手持缰、指点江山的“男神”形象堪称传世经典。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令人眼前一亮。圣伯纳隘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红色的斗蓬。拿破仑挺立烈马之上,威武镇定,剑指高峰,英雄在此。这是法国精神乃至人类昂扬精神的升华。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中的马名叫斯泰理。它并不高大,骢毛和尾巴很长象波浪一样。眼睛圆圆的,看着特别聪明。画作描绘的是在与奥国的干涉军战斗中,拿破仑以英勇大无畏的精神冒着冬天的严寒与雪崩的危险,出其不意地越过圣伯纳山险坡,带领主力军向敌人腹地前进。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
画面选取的是拿破仑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情景。人物被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年轻的拿破仑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骑在一匹直立的烈马背上。
该作品中,拿破仑面容冷峻,不仅完全凌驾住他那匹前脚腾空的战马 ,也控制了整个战势,相形之下他身后的士兵显得微不足道。恶劣的崎岖的地形和乌云密布的天空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的惊险性。
技术
弗朗索瓦·布歇与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将红色和灰色作为基色,在此之上进行绘制。与此相对,大卫使用了绘制拿破仑肖像时最初的练习作品及在《球戯场的誓言》素描等未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的那样,将白色的画布作为背景利用,直接上色。
大卫绘制时使用从两层到三层的上色方法。基本的轮廓使用黄土色的素描绘制,在用轻触给画逐步添加内容,此时的笔基本不沾任何画具,专注于区分明暗区域。作为这种技法的成果,玛拉玛颂城堡的原版中,对于马臀部的表现非常突出,第二层时,大卫进行了详细的描绘,着重于修补比较在意的部分。
第三层是最后的完善,调整色调,平滑表面。大卫常常会让自己的弟子来完成这个部分。
影响
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胜利之后,歌颂拿破仑为法国新主人的肖像开始流行起来。在安东瓦努=福兰索瓦·伽雷的作品《马伦哥战役的故事》中,添加了拿破仑身穿古罗马衣装,并配有翅膀的胜利形象。在皮埃尔·保罗·普吕东的作品《波拿巴王朝的胜利》中,拿破仑为带有翅膀的人物并乘坐两轮战车。但是,比起寓意,大卫选择了特征。他所绘制的拿破仑虽然也是理想化、英雄化的,但是缺少了寓意画具体的特征。
为了诚实面对自己“重返纯真的希腊(retour vers le grec pur)”的欲望,从1799年的作品《劫夺萨宾妇女》到拿破仑的肖像画,大卫彻底贯彻了新古典主义。只在服装上做了些许让步,为现代风。从原版开始,马的姿势与颜色等,与《劫夺萨宾妇女》中的马基本相同。
原版中拿破仑年轻的姿态,反映了象征着《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的“美丽的理想”的美学。大卫的弟子之一让·布洛克,在作品《许阿铿托斯之死》中将这种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以前大卫绘制的作品《玫瑰之死》中年轻美貌的少年姿态,在作品《劫夺萨宾妇女》也有登场。因为拿破仑拒绝当模特,所以大卫让自己的儿子来当模特,因此,画中的拿破仑才如此年轻。腿部像希腊的骑兵一样弯曲,这年轻的姿态让人联想到骑着布西发拉斯的年轻亚历山大大帝的姿态。
关于画中的马,大卫以彼得一世的骑马像、圣彼得堡的青铜骑士为基础,绘制了拿破仑冷静驾驭了攀登险峻岩石的战马姿态。另外,也从尼古拉斯·普桑的作品《埃尔萨莱姆神殿的破坏与掠夺》中获得灵感。大卫受到普桑的影响很大,希腊的雕像马多次出现在大卫的笔记中。
举止
大卫的作品中总是少不了对人物姿势细节的描绘。在该作品中,表现了指挥官绝对要攻下目标的坚定意志。展现的是不仅要等到山顶,还有胜利的必然性,同时他面向士兵,向后方持续的下达命令。戴着手套,可能是为了表现拿破仑不只是一个征服者,还是一个战争的调停者形象。
铭
大卫为了提高象征性,至少在他的八部作品中加入了铭。在该作中的岩石上,与拿破仑·波拿巴一起,还有汉尼拔·巴卡和查理曼大帝的铭被刻写在岩石上。他们的关联点都是翻越过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在这里有作为继承者的效果。与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一起,旁边刻写了代表“皇帝 (Imperator)”意思的“IMP”文字。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历史传承
原画到1812年为止一直存在于西班牙马德里,在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卸位西班牙国王之际将画摘去。他在流亡美国时带着此画,并将它挂在了位于新泽西州博德恩镇的住所中。并由其子孙继承了该作品,1949年,其曾孙乌杰尼·波拿巴在去世之际将该作品赠与了玛拉玛颂城堡的美术馆。
1801年以后,一直挂在法国圣克鲁宫的版本,在1814年按照普鲁士国王的要求,由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指挥的军队带走。后收藏于德国柏林的夏洛腾堡宫。
1802年复制的挂在法国巴黎荣军院的版本,在1814年的波旁王朝复辟之际,画作被摘下并保存在仓库。但在1837年,按照路易·菲利普一世的指示,将画展示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1803年制作的版本被送到意大利的米兰,1816年在被奥地利扣押之际遭到了米兰人民的抵抗,作品一直留存在米兰到1825年。最终在1834年,被维也纳的美景宫收藏。成为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藏品之一。
1825年,在作者大卫去世之际一直由他保存的版本,从1846年开始展示在法国的Bazar Bonne-Nouvelle。1850年,被大卫的女儿爱丽娜・珍妮收藏在了法国的杜伊勒里宫,1979年,该作品被移动到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重要展览
2005年7月30日至9月19日,文化部与法国文化通讯部将在中国美术馆隆重推出八大系列展览,作为“法国文化年”落幕的重要活动,其中法国国宝级名画、大卫创作的拿破仑巨幅肖像《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首次来华,其保险额达到了150万欧元。这幅画迄今为止从未在法国以外的地方展出过。
2017年5月11日-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深圳至正文博集团展出油画作品《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作者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 - 1825年12月9日),法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