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桥,(拼音:qiá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桥”是形声字,古字形从从木,喬声。本义是桥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又引申为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后作“轿”。
详情介绍
桥,(拼音:qiáo),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桥”是形声字,古字形从从木,喬声。本义是桥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又引申为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后作“轿”。
(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汉典网)
- 中文名
- 桥
- 拼音
- qiáo
- 繁体
- 橋
- 部首
- 木
- 五笔
- STDJ
- 仓颉
- DHKL
- 郑码
- FMGN
- 笔顺
- 横、竖、撇、点、撇、横、撇、捺、撇、竖
- 字级
- 一级(编号:1841)
- 平水韵
- 下平声二萧
- 注音字母
- ㄑㄧㄠˊ
- 总笔画
- 4+6
- 四角码
- 42928
- 统一码
- 6865
- 造字法
- 形声字、会意字
- 字形结构
- 合体字,左右结构
桥文字源流
“桥”是形声字。从木,喬声。“木”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木材有关;“喬”作声旁表音。“喬”,春秋文字从止、从高。战国文字从又、从高;或从又、从高省,作字形1右边部分。秦汉文字承袭战国文字,多从又、从高省字形(2、3、5、6所从);或作字形4右边部分,则从又、从高不省;《说文》小篆作字形7右边部分,从夭、从高省,为后世文字所本。隶变后楷书写作“橋”,简体字写作“桥”。本义是桥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横梁。如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几回抛鞚抱鞍桥,往往惊堕马蹄下。”又引申为古代行山路时的一种代步工具,后作“轿”(今读为jiào)。如《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又引申为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如《礼记·曲礼上》:“奉席如桥衡。”用为此义读jiāo。
桥详细释义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qiáo | 名词 | 桥梁,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 bridge |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桥。” 《世说新语·文学》:“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 桥阁;桥津 |
器物上的横梁。 | beam | 《仪礼·士昏礼》:“笲缁被纁里,加于桥。” 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几回抛鞚抱鞍桥,往往惊堕马蹄下。” | 鞍桥 | ||
木名。 | tree’s name | 《尚书大传·梓材》:“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 | 桥梓 | ||
姓。 | 《汉书·儒林传序》:“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 ||||
动词 | 架桥。 | build a bridge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 《徐霞客遊记·粤西遊日记一》:“有水南自打狗岭来会,亦桥其上。” | ||
形容词 | 通“乔”。高。 | high;tall |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易林·萃之渐》:“桥木无息,汉女难得,橘柚请佩,反手难悔。” | ||
jiāo | 名词 | 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 | 《淮南子·主术》:“桥直植立而不动,俛仰取制焉。” 《说苑·反质》:“卫有五丈夫俱负缶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过,下车为教之曰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 《礼记·曲礼上》:“奉席如桥衡。” | ||
形容词 | 通“憍”。骄傲;骄矜。 | 《荀子·荣辱》:“桥泄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 | |||
jiào | 名词 | 牛贯鼻木。 | |||
qiǎo | 名词 | 同“橇”。泥地或雪地上行走的乘具。 | |||
jiǎo | 名词 | 通“檋”。山行用具。 | 《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唐·柳宗元《天对》:“胘躬躄步,桥楯勚踣。” | ||
动词 | 通“矫”。矫正。 | 《荀子·儒效》:“好脩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审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劳以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