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西江月·渔父词赏析

网友发布 2023-08-12 09:50 · 头闻号农业林园

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千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_金。”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_金那样灿烂。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别浦”句映带开头两句,写长江沿岸水产丰富,鱼蟹肥美,可供享用。“前村”,和“别浦”对应,言前行途中有江村可以沽酒。“重斟”二字,足见其逢酒必饮。苏轼《渔父》词说:“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又说:“酒醒还醉醉还醒,不论人间今古。”“前村美酒重斟”,似与苏词意近,所不同者,苏写渔父,辛写自己而已。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宋开宝七年(974),曹彬率师攻取南唐,于此渡江不必说了。隋开皇九年(589),韩擒虎灭陈,也是由此济师。至于东汉、晋、梁之师,出入建康,率皆由此。因而,采石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千年”二句,言上述历史的变革,王朝的兴衰,均已成为往事而销声匿迹,为何还去管他?作者借渔父之口出以旷达之语,实质上是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不管兴亡,正是对于兴亡之事的执着,这里不过是故作反语而已。在稼轩词中反映出世思想的作品,有些是出于一时的愤激,有些则的确表达了真情实感,必须根据作者当时的具体处境,结合同时的其他作品,以及这类词篇的本源,来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我国食用水产品的历史是相当的久了,早在战国时,长江沿岸一带的人们就已经很普遍的食用水产了,这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就有相关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而在岭南一带,由于这里江河湖泊分布广阔,又是滨海之地,所以这里水产资源丰富,古越人便因地制宜,向江河湖海索取大自然的馈赠,从而让古越人练就了一身让中原人佩服的造船本领。《越绝书?卷十》载:?越人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水产

先秦至隋代

古代早期人们食用的鱼并不都是野生的,在南方,人们养鱼的历史便早已有之。《史记》载西汉时的楚越之地?水居千石鱼陂?,意思是用陂泽养鱼,一年下来可收得千石的鱼。可见自西汉时期起,养鱼也是古代长江沿岸一带农民的一大创收。

但从战国到隋朝,池塘养鱼均以养鲤鱼为主。这在《齐民要术?卷六?养鱼》中便有记载,里面介绍了鱼塘建设、自然孵化、密集轮捕等相关知识,且认为只能放养鲤鱼,?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

在隋朝以前,人们除了食用鲤鱼以外,鲫鱼、鲂鱼、草鱼、青鱼、鲈鱼也是人们的主要食用对象,只是这在当时鲤鱼大规模养殖的情况下,这些鱼的食用规模就显得没那么大了。

南北朝时代的北魏时期,洛水鲤鱼和伊水鲂鱼以肉鲜味美名满朝野,尤其是在当时的京城洛阳,更是达官贵人餐桌上的美味,价格一时居高不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洛鲤伊鲂,贵如牛羊。?这价格都堪比牛羊的价格了,主要是得益于当时的北魏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拓跋氏政权,对于长期食肉饮酪的游牧民族来说,鱼肉的软嫩鲜美显然是他们热衷于此的原因。

鲤鱼

唐代

时间来到了唐朝,这时鲤鱼就不让吃了,因为唐代?李?为国姓,?鲤李?同音,为避讳?李?姓,严禁捕食鲤鱼,违者杖打六十大板。宋代方勺《泊宅编》载:?唐律禁食鲤,违者杖六十。?

因此积累了一千多年经验的养鲤业被迫停顿下来了,鲤鱼不让捕食了没事,人们就转而试养其他如鲫鱼,青鱼,草鱼等鱼,可偏偏到武则天时,竟下令禁渔,这对于以?饭稻羹鱼?的南方人民来说,无异于夺取他们的身家性命,崔融就曾上书反对,?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

就在武则天下令禁渔的当年五月,史称?江淮旱俭?,人们又不敢捕食鱼虾,致使饿殍遍野。以至于后来,武后对于人们的捕鱼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草鱼

宋代

到了宋代,水产业就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唐朝的?鲤鱼之禁?,使得全国上下的鲤鱼得以休养生息三百多年,数量众多。也因为是?鲤鱼之禁?,过去数百年人们改试培育其他鱼种,使得水产品朝多样化发展,至宋代,各类鱼种的养殖均已具有相当规模了。这李唐王朝可以说是间接的为我国古代的水产养殖多样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的鄱阳湖滨的江湖水域成为了十分兴盛的鱼苗业集中地。南宋词人周密在《癸辛杂识》载:?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就是说这里盛产鱼苗,到了夏天,地主们纷纷捕捞起来出售,以此得利。

当时宋代对于水产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东京汴梁附近所产鲜鱼每日有数千担入京。而东京城内也有许多养鱼的池塘,著名的金明池就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所养的鱼由官府专营。

宋代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需求量,主要是士大夫的数量为历朝之最,当时的士大夫很多都是由江南一带去东京汴梁乃至北方各地就职的,这些南方士大夫吃不惯北方的猪羊肉,迫切需要南方的水产品,所以有需求就有产量有利润了,这就致使一些商贩从各地运来水产品,或者干脆直接在京城周边挖塘养鱼。

海产

水产品易坏,长途运输的水产品就被干制或者腌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北宋时,人们卖鱼时,为了使鱼不死,将柳叶浸入水中,利用柳叶的光合作用,减少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的含量,这在现代看来,是相当科学的,不得不说,宋代老百姓真有智慧。

宋代丰富的水产也直接影响到了水产烹饪的发展,像一些当今名菜早在宋代时期被已有了身影,比如?冬瓜鳖裙羹?、?红烧鮰鱼?、?荆沙鱼糕?等等。

明代

到了明代时期,此时的水产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内陆的水产发展几乎没什么变化,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原本主要食用的江河湖泊的水产渐渐的变成了海产。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已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捕捞经验,不仅捕捞量相比历代有明显增长,而且品类也繁多,比如有海参,海龟,瑶柱,海带,黄花鱼,带鱼,纹鱼,青鳞鱼,目鱼,金钱鱼,龙虾等等,那时的渔民已能根据鱼类发出的不同声音,捕捞其对应的海产了。

还有鲎(h?u),一种生活在海底的的非常古老的生物,?似蟹,足有十二?,当它顺风游动时,会扬起背甲游动,于是?望其帆取之?,渔民已能根据它的习性来捕捞它了。

此时的人们已开始利用滩涂进行海产养殖了,这不得不说是古代水产发展业的一大进步。《广东新语?地语》记载:?广州边海诸县,皆有沙田?七八月时耕者复往沙田塞水,或塞葓(h?ng)箔。?这时已有了牡蛎、蛏、蚶、蚬、青蟹等海产的养殖。

清代

清代自从康熙年间废除海禁政策,允许开海贸易,在广东海关下设置专门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俗称?十三行?后,中国的水产发展已开始从国内走到了国际市场上。

自十三行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的海味珍馐便纷纷涌入国内。先后通过十三行进口的海产有日本干贝,墨西哥鲍鱼,东南亚鱼翅,鱼肚,南洋群岛的龙虾,澳洲鲜鲍,加拿大象拔蚌等等,但这些珍馐更多的只是服务于上层阶级,普通老百姓难以享用。

所以清代水产业的发展到后期更多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介入,而普通老百姓在水产饮食上的发展几乎跟前代没什么差别。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