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鬼节的诗词
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 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 一)(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2.有关梅兰竹菊的诗句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落花 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李郎的诗 梅 一度相思一度逢,最情痴处最多情。
三千树居孤山下,此枝偏生山之陵。 秋瑾的《梅》 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
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赠范晔 陆凯 南朝 宋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绝句(之—)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梅花绝句(之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唐·王维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咏 唐·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高二2王淑桦)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忆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 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西湖梅 元·冯子振 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鸳鸯梅 元·冯子振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题画墨梅 元·陶宗仪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阳山道中 元·释善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题梅花 清·汪士慎 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 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早梅 清·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枯梅 清·吴淇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梅花此日未生芽,旋转乾坤属画家。 笔底春风挥不尽,东涂西抹总开花。
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梅花诗 清·俞樾内子 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
和内子梅花诗 清·俞樾 庭院无尘夜有霜,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绝胜东坡在雪堂。
雨中元墓探梅 清·宋荦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落梅 清·律然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是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梅 花 诗 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
3.关于寒露的诗句《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作者:龙泉仙人
寒露过后秋风凉,
满山红遍换新装,
中原大地忙种麦,
来年夏季金满仓。
《寒露》作者:饮水的鱼
竹篱黄花已向晚,淡月初升风初停。
天高云去归有处,水远梦回心不同。
露因相思起寒意,鸟为离别落悲声。
何如把酒邀一曲,一路清歌直向东。
《寒露》作者:元平
寒露时节雁南迁,雾气冰冷霜满天。
南国叶飞秋正浓,北疆雪飘始着棉。
菊盛黄华鸟无踪,摘棉割豆抢时间。
食甘补气防感冒,健脾养肺保康安。
《寒露》 作者:冰山雪峰
太阳黄经195°
寒露招摇
桐叶疏
月白清光满
彩荧姗姗
风摇落叶坠
气凝秋声寒
晨蛩惊梦
送目衡水湖
萧萧风舞
满荷槁枯
翘首云端外
露雾地连天
微云相续绵延
望断流年尽蹉跎
遥问苍松可耐寒
4.有关化雪的诗句1、《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唐代: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译文: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2、《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宋代: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译文: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3、《观猎》——唐代: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译文:狂风声里,角弓鸣响,将军狩猎渭城郊外。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快。
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细柳营。回头远眺射雕荒野,千里暮云平展到天边。
4、《青松》——近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5、《早梅》——唐代: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5.关于玉门关的古诗唐*王之涣 《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维 《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阳关即玉门关]唐*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唐*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唐*胡曾《独不见》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门外尘凝张乐榭,水边香灭按歌台.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争忍不成灰.唐*胡曾 《咏史诗·玉门关》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唐*柳中庸 《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李白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元*张养浩《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楚灵均憔悴江干.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懒.清*杨昌浚 《边塞词》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描写中元节的诗句 中元节诗词有哪些(一):中元节也是鬼节
《中元节有感》——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解析: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描写出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七月十五这天,是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而佛教中称为“盂兰节”。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
(二):中元节也是盂兰盆节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解析: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三):中元节不仅是中元节
《中元日观法事》——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唐代诗人卢拱的《中元日观法事》,描写出了观中元节中道家做法事的感悟。此诗中诗人虽然明写观法事,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描写一副太虚遨游的景象,让人凭空多了一些人世的感悟,对世事看得更加清平。
7.关于鬼节的诗句有哪些1、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清 ·王凯泰《中元节有感》释义:到处做道场以普渡、安顿那些孤独的鬼魂,各家的门上贴红笺大书“庆赞中元”,并为已经逝去的先人设下酒肉祭品。
2、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唐·李郢《中元夜》释义:在江南水寺的中元夜,好似看见栏杆边有月下嫦娥样子美丽的姑娘。仙姿神态,分外美丽。
3、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清·庞垲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释义:此诗句描述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4、欣欣来认祖先名,梵杵丁东月二更。
满地纸钱香篆冷,更无真哭两三声。——宋·宋伯仁《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 》释义:描述祭拜祖先的场景,感叹真正伤心的有几个。
5、殿阁新秋气象清,玉阶露冷半雕冥。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宋·王仲修《宫词》释义:描述深宫之中祭奠中元节的情景,更是描述深宫之内的寂寥冷清。6、天上台星对南极,人间佳节是中元。
一时闽越看前辈,千载机云见远孙。香火祝公如卫武,他年勋业照乾坤。
——宋·黄公度《贺陆盐允济》 释义:对先人的追思,尊敬,对后人的期望勉励。7、两月三丧哭不干,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翠竹扬旙各一竿。几处旧家都梦影,一丛新鬼暂盘桓。
——明·王彦泓《盂兰盆道场即事》释义:心里非常的悲痛,泪痕不干。对已亡人之人的深切悼念和追思。
8、幡影幢幢鬼面燃,三牲祭向净坛前。不知尘海茫茫劫,谁为苍生解倒悬?——当代·熊盛元《中元节感赋》 释义:描写中元节纪念先人的场景,哀思现实中谁又能解救天下百姓之苦。
琅琊榜:祁王遭灭门,庭生却在掖幽庭出生,你看纪王偷偷做了啥?
?
主讲/ 边义老师
写诗要富于变化。律诗对仗要做到避免语言意义雷同,避免对仗句法雷同,避免对仗方式雷同。
何谓意义雷同?比如写登山容易“形象密集”,写了这峰写那峰,写完江水写岸边,写了石头写树,写了此景写彼景……都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写某事、某人、某山、某水,意思近似或重复,就显不出层次,生不出波澜,缺乏韵味,总是跳不出狭隘的视野。有一个诗友写灵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比如写家乡新貌的七律,中间若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像七律,倒像是快板书。
这就是意义上的雷同。而意义上的雷同,是律诗中二联对仗容易出现的一个通病。它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读来恹恹无力,昏昏欲睡,纵然你对仗再工整,敲字再细也不行。我们以李商隐《马嵬》中两联为例: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纪昀(yún)《瀛奎律髓刊误》说:“此诗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所谓犯复,是说上联的“虎”“鸡”、下联的“马”“牛”都是走兽门,将同一类名词连用,不免门类重复,诗意贫乏。唐著名诗人岑参写过一首《奉和杜相公发益昌》的诗,遭后人诟病。诗中二联云: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千条拂去旌。
明朝王世懋(mào)在《艺圃撷余》中说:“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岑嘉州(牛蕴注:即岑参。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笔者认为,岑参这两联诗“四言一法”的缺陷不光在于句法上的毛病,如尾字“随马”“洗兵”,“征盖”“去旌”都是动宾结构,句法明显雷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毛病,还在于表达内容过于接近,四句就写了出征的情况:一路上遇到云、雨、花、柳。“雨洗兵”,典出汉刘向《说苑·权谋》。武王出师遇雨,认为是老天爷洗刷兵器,后擒纣灭商,统一国土,战争因此停息。后人常以“洗兵雨”喻胜利结束战争。如果说颔联写征途上云雨相伴是一种吉祥之兆,那么颈联又不厌其烦地说花说柳,大同小异地罗列风景,就有重复堆砌之嫌,也是一种“形象密集”。句法的雷同,使得中二联对仗板滞,缺少变化;意思的雷同,显得本诗视觉偏狭,涵盖甚少。可见即便是著名诗人,稍有不慎,也会出现意义和句法雷同的毛病,大大降低艺术效果。
再看沈俭期的《被试出塞》中二联也有雷同的毛病。诗曰:
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
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
中二联都是写塞外战场的肃杀凄冷,意思近似,皆为正对、并肩对;句式全是“二一二”,“名、动、名”,基本是主谓宾式。试吟咏一下,便会明显感到节奏平板单一,不太协调。这首诗的主要毛病就是中二联雷同,内容、句法、句式节奏、对仗形式全雷同。
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名句也存在意义雷同的弊病。两句都是以动物(蝉、鸟)的鸣叫声来反衬林山的静谧,以动衬静,两句一义,缺少变化,是为缺陷。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谢贞《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落”配合起来,构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对句,这样,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看到的是静中有动,听到的是动中有静,不是一意,就更工了。周振甫说,“这里讲的一意还是内容不同,如一讲蝉噪,一讲鸟鸣;要是两句内容相同就成为合掌了。”(《诗词例话》)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当时律诗尚处在成型初期,人们的理论和实践尚不完善,尽管今人看来它存在一些弊病,仍不掩千古名句光辉。我们在写诗时,不能以古人不完善的地方为借口抱残守缺,而应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还有人提出,两联对仗要避忌“四平头”。何谓四平头?即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四句皆用同一类字起头,造成意义近似,语法结构相同。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间二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纪昀对此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这四句诗不光同类词连叠(平列四地名),更有甚者,将“巫峡”“衡阳”、“青枫江”“白帝城”等地名,均用在诗句开头同一位置,尤显句法单调,语意拘束,诗味索然,更是诗家大忌。再如陆游《雪中二首之一》中二联: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哢:(lòng)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迹深”“烟绝”“地冻”“林深”句法类同,首字均为名词,第二字皆是动词或形容词,与首字组成主谓性词组,形成四平头。再如韩元吉《记建安大水》中二联: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瓶。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鸱(chī)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讬命”“置身”“浮家”“弄月”均为动宾性词组并列四句句首,也为四平头。
又有人指出四句开头虽不是名词性词组,但由于类同,也应该视为四平头。以赵昌父《梅花》中二联为例:
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
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有论者说,本诗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偏正词组的副词语并列,亦为“四平头”。
四平头也不仅限于中间两联,首联跟颔联一起也可能犯四平头。如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清代的诗人、教育家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从许评可知,不仅律诗要注意中间两联,其它联也马虎不得,紧挨着犯复,也是毛病。如果不注意,甚至会出现首联、颔联、颈联六平头的毛病。如陈师道《和元夜》: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
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
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
纪昀评曰:“前六句皆双字平调,殊为碍格。”这里的“平调”即“平头”的意思,六句前两字都是名词性词组,多数是联合并列式名词词组,词义类同,形式类同。四平头为什么“碍格”,为什么算作诗病,为什么“不可学”?大概有以下几点不妥:
一是形式整齐划一,句法缺少变化,让人沉闷。二是词性一样、意义相近甚或相同,效率不高,浪费文字资源。三是人的美学心理往往习惯于同中求异,对立统一,喜欢于整齐里求参差,在变化中寻规范,四平头妨碍了人们的这一追求。
避免这种毛病的关键,是运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要尽量避免在同一位置连用。如果非要连用四个地名或者其他名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错开排列顺序和位置。请看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纪昀评论说:本诗“运用四地名不觉堆垛”。陈子昂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首联地名都置于句末,颔联地名都放在开头,错综排列,让四句诗不拘谨呆板,这才是“不觉堆垛”又避免四平头的关键。同是陈子昂,他的又一首《春夜别友人》却有缺陷: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这首诗能算上好诗,情感细腻,选景典型,细节生动,格律无瑕,对仗工稳,炼字准确,但若从完美的角度要求,则还欠理想。遣词造句有些单调呆板,缺少灵动变化的美。“银烛,金尊,离堂,别路,明月,长河”犯复,或说犯了六平头,虽然瑕不掩瑜,但总是名人笔下的操作漏洞。
我们在诗歌创作实践时,不能一味模仿古人甚至把缺点当作优点继承下来。学古人,就要学习经历时间考验的名篇经典;对名人作品也不能盲目崇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要取长避短,否则将事与愿违。
应该强调的是,四平头绝非指声律瑕疵,而是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从本质上看,四平头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避免四平头,就是要注意两联四句的开头不要用类同的词性、雷同的句法。杜绝四平头,增加变化,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本质上,“四平头”也是“四言一法”。颈联和颔联结构完全一样,都犯了“四言一法”的毛病。相邻的诗联之间,出现雷同结构,就会给人以呆板之感。尤其是在八句律诗中,中间四句完全雷同,确是对仗的大忌。
怎样避免意义上的雷同呢?诸如时空转换、动静结合、视听互补、宏微相谐、情景相依、婉曲达意、赋比相连、信疑对举、联想入诗、以己度人、虚字相对等艺术手法或艺术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中二联最好有分工,各有侧重,如一情一景,一事一人,一昔一今,一山一水,一近一远,一叙一议等,甚至在一联之内,都可以有变化。
除了避免意义上的雷同之外,力求避免对仗句法雷同,显得非常重要。这里,必须厘清“避免句法雷同”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然就会贻误读者。
大家知道,近体诗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对,还要求上下句由词组成的句子结构相一致,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介)宾词组对动(介)宾词组,动(形)补词组对动(形)补词组。以杜甫《登高》首联的对仗句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分别是联合结构;“啸哀”“飞回”均是动补结构;“猿啸哀”“鸟飞回”又分别是主谓结构;“风急天高”与“猿啸哀”,“渚清沙白”与“鸟飞回”,又分别组成联合结构。
再看陈亮《梅花》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欲传”“不怕”均为偏正结构;“信息”“埋藏”均为联合结构;“春信息”“雪埋藏”又分别组成偏正结构;“欲传”与“春信息”相接,“不怕”与“雪埋藏”相接,又分别组成动宾结构。
可以看出,上述两例每联出句与对句的语言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可以说,欲写任何一联对仗,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可能造成对偶句。如“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句,“新秋”和“欲雨”就不能属对。这正是个语言结构问题。“新秋”是偏正结构,名词性词组;而“欲雨”是动宾结构,谓词性词组,二者当然不能相对。若将“新秋”改为“宜秋”,也是动宾结构,就可以跟“欲雨”相对了。这就是说,一个对仗句的上下句,要求结构形式相同,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对仗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对仗按不同的技巧和特点,分为借对(借音对、借义对)、当句对、扇面对、错综对、叠字对、双声对、叠韵对、掉字对等。我们在设计对仗时,两联使用的对仗方式最好不相同,要适当运用反对和流水对,不宜经常用正对。特别是在组诗里,如果老用一种对仗形式,也会减少韵味。
律诗对仗的两联之间要充分体现句法结构上的变化:或一联单句,一联复句;或一联流水对,一联正对;或两联虽同为单句或复句,但深层的句法关系又各有不同。如杨万里《夜寒独觉》中二联: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颔联上下句均为单句,颈联上下句均为复句。颈联上句表示假设关系,下句表示让步关系。再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颔联与颈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颔联用流水对,颈联用工对,各联有各联的节奏,两种句式相映成趣,读来活泼清新。再看杨万里《过张王庙》中二联:
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
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
两联虽都为单句,但颔联上下句均为连动结构。联动结构指一个短语结构中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上例“欹”(qī)与“出”、“背”与“开”就是连动式结构。颈联上下句则均为主谓宾结构。颔联的节奏为“二二一”,颈联的节奏为“二一二”。再看杨万里《和曾克俊惠诗》中二联:
雨多厌听鸠夫妇,病起全疏酒圣贤。
旧喜作诗今已懒,君能得句我先传。
两联均为复句构成的对仗,但前后联深层的句法关系不同。颔联上下句均为因果复句:(因)雨多(故)厌听鸠夫妇,(因)病起(故)全疏酒圣贤。颈联上句为转折复句:(虽)旧喜作诗(然)今已懒。下句为假设复句:(若)君能得句(则)我先传。
从以上例析中可以看出,对仗在句法结构方面应整中求变,推陈出新。即便有的诗都是写景,也要注意变化,例如拙作《游鄱阳湖》中二联:
吞日抚波云浩浩,拥天拍岸水浅浅。
翻飞戏影风中鹭,来往运沙湖里船。
两联虽都写鄱阳湖所见景致,但侧重点不同,颔联侧重写景,颈联侧重写物写人;颔联首二字为动宾词组“吞日”与“拥天”相对,颈联首二字为联合式合成词“翻飞”与“来往”相对;颔联句式节奏为“二二一二”,颈联句式节奏为“二二二一”;颔联在句末运用了叠字对“云浩浩”“水浅浅”,与颈联的“风中鹭”“湖里船”,形成句法上的错落变化。
相邻两联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式节奏,一是词语结构。下面以几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月夜忆舍弟》
颔联两句是“一四”节奏;颈联两句是“二三”节奏。颔联出句把“白露”一词分开,对句把“明月一词拆散。颈联是个“有无对”。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杜甫《春宿左省》)。
颔联两句是“四一”节奏,颈联两句是“二三”节奏。词语结构两联各异。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颔联是“二一二”节奏,颈联是“二二一”节奏。两联之间“残云”和“树色”、“疏雨”和“河声”结构不同;“归太华”和“随关迥”、“过中条”和“入海遥”结构也不同。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
颔联“四三”节奏,颈联“二二三”节奏。“自去自来”与“老妻画纸”,“梁上燕”与“为棋局”;“相亲相近”与“稚子敲针”,“水中鸥”与“作钓钩”结构都不一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这两联从句式看,结构基本相同,按两分法都是“四三”节奏。但词语的结构不同。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与颈联的“塞上长城”“镜中衰发”不同;颔联的“瓜州渡”“大散关”与颈联的“空自许”“已先斑”不同。
绝句如果两联都对仗,也须注意结构雷同问题。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两联按两分法都是二三结构,但两联间相对位置的词语结构不同。并且第一联是正对,第二联是流水对。
不仅要注意对仗联与联之间应尽量避免雷同,就是整首诗的各联之间,句式结构也应尽量有差异。下面试举几例。请看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两句是二三节奏,颔联两句是“一四”节奏;颈联两句也是“二三”结构,但和首联不同,是个“有无对”;尾联两句虽是“二三”节奏,但“寄书”与“况乃”,却是一实一虚。再如崔颢《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四联结构各不相同。这样错综变化,作品就会显得自然而不至于呆板。
总之,在运用对仗这一技巧时,既要保持对仗的整齐美、对称美,又要避免因雷同而造成呆板。
2018-09-22 舞蝶整理
琅琊榜中,处处都是悲剧,尤其是庭生,原本应该是金尊玉贵的祁王之子,结果却在那场叛乱中,苟活了下来,沦为掖幽庭的奴仆,吃尽了苦头,一些阉人也敢动辄对他大打出手,小小年纪被打得遍体鳞伤,幸亏被靖王所救。
庭生在掖幽庭出生,长大,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可怕环境。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遭受“毒打”,掖幽庭属于罪奴场所,很多犯罪的官眷之子,皆流落在此地,一辈子吃苦受罪,摆脱不了奴隶的身份,梁朝一日尚在,他便一日无法摆脱罪奴的身份,可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可耻”的身份,救了他一命。
庭生的父母遇难当年,庭生的父母皆遇难,死于那一场“谋反”的案件之中,当时,血染红了整个京都,祁王门生上千,多少人慷慨就义身亡,而庭生作为祁王唯一的遗腹子,存活下来,实属偶然。
当初,祁王的一位妾侍身怀有孕,而事先无论是祁王还是外人,都不知道,在那场谋反事变中,这位怀孕的侍妾被祁王妃拼命保护下来,偷偷将这位侍妾换了身份,抹掉了她在祁王府的痕迹,让她在掖幽庭,生下了祁王唯一的遗腹子。
当初可谓是费劲了心思,甚至求了一个人帮忙——而这个人,估计皇帝做梦也想不到。
纪王出手相救纪王在皇帝的面前,是一个庸碌无能的王爷,而在言豫津的眼里,他是一个“诗酒风流”的妙人,其实也就是不管是,否则,凭皇帝的猜疑,拥有皇室血脉的纪王,怎么可能活到现在?但是就这么一个人,屡次偷偷帮助梅长苏,无论是出面作证还是出言求皇帝重审祁王一案,都令人感到诧异。
而庭生之所以能活下来,更是纪王偷偷将这位姬妾带离现场,甚至帮她改换身份,让她成为普通的罪奴,而不是祁王的姬妾,当庭生活下来之后,他生母却惨死,但是庭生终于熬到了靖王发现他身份那一刻,将他救出了掖幽庭,祁王原本也没想到,自己唯一的血脉,竟然是和他没什么关系的纪王,出手相助。
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所谓大智若愚者,非纪王莫属,纪王在老一辈的人中,算是最糊涂昏庸之人,连梁帝都愿意放过纪王,要知道,梁帝可是一位狠毒起来,连儿子和媳妇都不放过的人,但是却偏偏让纪王过了半生逍遥的日。
言豫津说,纪王是一位诗酒风流的妙人,因为他懂得隐忍,懂得取舍,更懂得大义。
在琅琊榜中,全篇讲述的是“忠义”二字,纪王出于义,梅长苏出于忠,所有人为了同一个信念,将这桩旧案重新改写,才有了昭雪的时刻,而梁帝最终也因为自己的猜疑丧失了所有人心,沦为一个孤家寡人,其实,很多时候慧极必伤,如果像纪王一样,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不也挺幸福的吗?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