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网友发布 2023-08-07 19:38 · 头闻号农业林园

1、贾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彰显贾思勰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

贾思勰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齐民要术》全书结构严谨,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加工、酿造与利用;从种植业、林业到畜禽饲养业、水产养殖业,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在学科类目划分上。

书中基本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轻重位置来安排顺序。在饲养动物方面,先讲马、牛,接着叙述羊、猪、禽类,多是各按相法、饲养、繁衍、疾病医治等项进行阐说,对水产养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专门载说。

叙述的农业技术内容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适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种莳之法,盖无闻焉。”元代《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四部大型农书均取法《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书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原理原则,许多仍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2、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青州刺史 、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转河南尹,封永宁伯。 执法严峻, 拜关右慰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郦道元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水经注》是六世纪前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且作者在《水经注》中还记述了全国所有河流及其流经区域的地理情况、建制沿革、历史事件及民间传说,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 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3、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注释《三国志》。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然宋文帝认为太过简略,故诏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

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宋文帝惊叹为“不朽”之业。从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

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

4、陆修静(406-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道教上清派宗师。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裔。

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出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胜地。元嘉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宋文帝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

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刘宋天师道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

宣和 元年六月,诏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 帝。此外,对陆修静或赐“真人”、“真君”,或加封二字。

陆修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认为斋醮是求道之本,然后复以礼拜,课以诵经,即能成道。他曾因为《洞玄灵宝》诸经真伪混淆,进行过刊正,并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以为典式。南方道教斋仪因而初步完备。

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伪,他又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阜》诸经),编纂了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经陆修静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朝天师道正宗。

陆修静在简寂观中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类,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藏书目著作。陆修静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简寂观,入住建康。刘宋开明元年(公元477),陆在建康景德观辞世,享年71岁。陆去世后,遗体被弟子们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岩下。

陆生前留有遗言,死后要弟子们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穷谷之中,与土木同穴。弟子们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

5、温子升(495-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东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北地三才之一。

晋朝大将军温峤后代。父亲温晖,曾任兖州左将军长史,行济阴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东平王元匡召募辞人,补充御史,时年二十二。永熙中,为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馆客元瑾作乱,高澄怀疑温子升同谋,囚入晋阳监狱,饿死狱中。著有《文笔》35卷、《永安记》3卷传世,辑录《温侍读集》。

在北魏到北齐的文学史上,温子升是一位有成就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创作的诗文传到江南,梁武帝很赏识他的文笔,深有感慨地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阳夏守将傅镖出使到吐谷浑,看到那里国君的床头上放着数卷书籍,都是温子升的作品。

当时文人对温子升的文学成就给以很高的评价,王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 ”杨彦遵作《文德论》,认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素。

《北史·文苑传》评论温子升的孙彦举说:“并自孤寒,郁然特起。咸能综采繁缛,兴属清。”子升尝作韩陵山寺碑,廋信使北还,人问北方文士如何?信道:“惟韩陵片石,堪共语耳!”古人的这些赞美之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子升在当时的文坛上确实产生过很大影响。

百度百科——贾思勰

百度百科——郦道元

百度百科——裴松之

百度百科——陆修静

百度百科——温子升

地热田面积300平方公里,储量达100亿立方米,水温在60-100℃,1989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中低温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水产养殖、花卉栽培、洗浴取暖等开发利用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矿泉水总储量达4亿吨左右,经地质部、卫生部、轻工业部等权威专家联合鉴定,水中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锂、锶、碘、偏硅酸等。矿化度五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是国内唯一五元素达标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被饮用者誉为“神泉秀水”。 雄县地处北纬38 ° 55 ′— 39 ° 10 ′,东经116 ° 01 ′— 116 ° 20 ′。平均海拔10米。东依霸州市,南部、东南部隔大清河与任丘市、文安县相望,西南隔白洋淀与安新县相连,西部与容城县相接,西北与高碑店市毗邻,东北与固安县接壤。东西长26公里,南北阔25.5公里,总面积524 平方公里,耕地56万亩,总人口34万人(2006年),县城面积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辖雄州、昝岗、大营、龙湾、朱各庄5镇,米家务、双堂、张岗、北沙4乡,223个行政村,199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地雄州镇温泉路。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3474人,其中:雄州镇79619人、昝岗镇30284人、大营镇36391人、龙湾乡43379人、朱各庄乡31565人、米家务乡33743人、双堂乡20747人、张岗乡人、27698北沙口乡20048人。

雄州镇 镇政府驻四铺村。面积93.7平方千米,人口6.38万。辖8个社区、45个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四铺、五铺、二铺、三铺、常庄、东槐、西槐、大阴、北营、邢村、崔村、坛台、东关、黄湾、小步、邓西楼、韩西楼、艾西楼、杨西楼、红西楼、一铺南、一铺东、一铺西、东侯留、西侯留、南董庄、北马庄、南马庄、李庄头、半庄头、古庄头、亚古城、十里铺、南徐庄、南菜园、北菜园、王家房、马蹄湾、望驾台、贾家庄、南辛立庄、北辛立庄、西安各庄、东安各庄、张魏庄头。

昝岗镇 镇政府驻昝东村。面积43.6平方千米,人口3.03万。辖29个行政村:昝东、昝西、昝南、昝北、赵岗、程岗、邢岗、段岗、袁庄、十间房、佐各庄、昝王庄、梁神堂、刘神堂、张神堂、东河岗、西河岗、小芦昝、大芦昝、小四方、大四方、高辛庄、芦光寺、李林庄、孤庄头、昝家巷、张马浒、王马浒、关李马浒。

大营镇 镇政府驻大营村。面积60.3平方千米,人口3.64万。辖36个行政村:大营、中营、后营、孔码、白码、甄码、张码、赵码、孟庄、许庄、口头、东照、西昝、浒洲、东柳、宋柳、五柳、西柳、陈庄、孙村、小阳、东王、西王、文家营、付家营、皮家营、孙各庄、杨各庄、北大阳、南大阳、西河营、东河营、大崔营、南刘庄、北刘庄、新庄户。

双堂乡 乡政府驻双堂村。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2.07万。辖19个行政村:胡辛庄、大魏庄、杜家庄、乐善庄、陈家柳、东岔河、西岔河、中岔河、谢岗、贾岗、宫岗、李岗、老岗、祁岗、邢庄、徐庄、刘庄、双营、冯村。

龙湾乡 乡政府驻龙湾村。面积96.3平方千米,人口4.33万。辖21个行政村:龙湾东、龙湾南、龙湾西、龙湾北、道务一、道务二、道务三、道务四、袁家园、西狄头、东狄头、马务头、高家铺、葛各庄、胡各庄、王家场、大步、洪城、张青口一、张青口二、张青口三。

北沙口乡 乡政府驻北沙口村。面积34.9平方千米,人口2.00万。辖12个行政村:北沙口、南沙口、沙辛庄、茫茫口、东龙堂、中龙堂、西龙堂、龙王庄、小庄、大庄、东留官营、西留官营。

朱各庄乡 乡政府驻王黑营村。面积49.1平方千米,人口3.15万。辖23个行政村:王黑营、北涞河、南涞河、西王槐、东王槐、王克桥、阎家铺、胡家台、陈家台、朱各庄、新盖房、西柳、道口、东阳、西阳、高庄、田庄、马庄、大谢、小谢、王储、王祥、大铺。

米家务乡 乡政府驻米北庄村。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2.77万。辖20个行政村:米北庄、米西庄、米南庄、米宁庄、米黄庄、上岔河、蛮子营、仁义庄、米东大、米西大、杨庄、八北、八南、八西、八东、板北、板西、板东、相庄、周庄。

张岗乡 乡政府驻张岗村。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2.77万。辖18个行政村:张岗一、张岗二、张岗三、张岗四、开口一、开口二、开口三、开口四、刘家铺、南庄子、里合庄、王家、董庄、张村、高村、韩庄、方庄、张店。 夏朝属有易氏,周庄王三年(公元前 694 年)燕桓侯徙都临易(今容城县古贤村)。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战国时为燕国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 243 年)入赵国。秦统一后,先属广阳郡,后属上谷郡。汉始置易县,属涿郡,治所在今县城西北6公里古贤村(原名古县村),即燕之易邑。东汉易县属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封河间国。

三国魏易县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晋易城县属河间国。南北朝北魏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复故名易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易县入莫县(今任丘市北),属高阳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莫县仍属高阳郡。

隋仍为莫县地,属涿州,后涿州改为涿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河间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北义州,隶河北道,县治于州中,治所在今县城西北15.4公里容城县王路村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州县俱废,八年(公元634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属莫州,同年还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为幽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改属涿州。

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归义县入燕,属涿州,四年(公元914年),后唐灭燕,归义县入后唐,仍属涿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归义县随燕云十六州入辽,属涿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周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今雄县南关)置雄州,据《雄县乡土志》载,“雄”者,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有威慑北辽之意。至此,唐置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南归义先属后周,次年属宋,北归义属辽。

北宋北归义县属辽之涿州,南归义县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归信,仍属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复涿州,归义、归信两县并存。金天会三年(1125年)归义、归信两县皆入金,后废归义县并入归信县,县仍治于州中。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雄州,四年,归信县并入容城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归信县同时复置,县仍治于州中,雄州属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属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降雄州为雄县,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县。清顺治元年(1644年)继续沿用明置。民国2年(1913年)2月属范阳道,3年1月改属保定道,17年(1928年)直隶省改河北省。属河北省。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27年(1938年)4月1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组建冀中区抗日根据地,8月本县成立抗日政府,属冀中第四专区。同年11月县城沦陷。为开展抗日工作,同月,境内西部45村组建雄特区,属安新县,次年8月改为小雄特区。28年(1939年)8月,境内北部38村(含原属新城县8村)组建新雄边区,属新城县;同年10月境内东部、南部52村组建雄霸边区,属霸县。29年(1940年)5月撤销三个边区,再次成立县抗日政府,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30年(1941年)9月,改划第四联合县。联合县期间,前段属冀中第五专区。31年(1942年)6月,各专区顺序统一后,属冀中第十专区。34年(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投降,废联合县,恢复单县置,再次组建县政府,属冀中第十专区。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雄县属天津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属保定专区。1958年10月2日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县政府改称)驻地高碑店,属保定专区。1960年5月3日专区与市合并,改属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县,同年专区与市分置,属保定专区。1970年4月26日保定专区改为保定地区。1994年12月,保定地区与保定市合并,雄县属保定市。 ( 1 )雄县南界碑。于清道光十四年六月(公元 1888 年)立于南十里甫村南与安新县赵北口村交界处。碑身青石质,上宽 71 厘米,下宽 66.6 厘米,全长 153 厘米,厚 12.5 厘米。碑上有三行字,中间为“雄县南界”四个大字,右边小字“光绪拾肆年陆月榖旦”,左边“知府用钜鹿知县署雄县事凌燮应石”。

( 2 )袁宗儒碑。袁宗儒字醇夫,明正德三年进士,雄县半庄头人,曾任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御史、户部侍郎等职。袁碑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原在袁宗儒坟地内。碑身青石料,长 225 厘米,宽 95.5 厘米,厚 27 厘米。碑首为盘龙图案,中间四字“万古流芳”;碑阴为“万代题名”四字;碑阳为明赐进士弟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赠本部尚书“袁公宗儒”,两旁加刻袁宗儒历任官职;龟式碑座在袁碑现址 7 米以外,埋于地下,只露出一点龟背。

( 3 )隆兴寺碑。 2005 年,在我县米家务乡西大村发现了一石碑。石碑质地为汉白玉,碑体表面光滑细腻,碑体长 1.8 米 , 宽 69 厘米 , 厚 19 厘米。碑身正反两面分别刻有“隆兴寺碑记”,碑体顶端为祥云图案,中间刻有“万古流芳”字样。碑文是清督察院左督御史沈歧所书,经鉴定此碑为清直隶保定府新城县米家务乡上三社隆兴寺之物,碑体左下角刻有“道光二十有二年岁次寅孟夏乙巳月”字样。 雄县古城墙,原是环绕全城的高大土墙,高 11.7 米,宽 5 米,全长 4525 米。城南北各有雄伟的砖砌城楼,现仅存北营村北东西长 83 米,南北宽 14 米,面积 1082 平方米的残墙。

据县志记载:宋景德年间雄州知州即在此筑城修关。解放后在城底下挖出过宋代大缸和瓷碗等器物。此城墙可能为宋代所筑,残存的城墙已由温泉招待所保护。 雄州古城原有四大古建筑,即瓦桥关、圆通阁、慧光阁、雄文阁。均于民国 35 年(公元 1946 年)拆毁,今已无存。

瓦桥关,俗称火帝阁,坐落在南关大街中段,门洞跨越街心,南面嵌有“雄关”二个大字,后亦称雄关。上有庙,南向祭文昌,北向祭火神。唐代置,明代邑人郭存谦重修。

圆通阁,俗称铃铛阁,坐落在温泉路与铃铛阁大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明永乐 13 年( 1415 年)云川卫指挥王俊监修。

慧光阁,俗称白衣阁,坐落在南关大街南段路西,祭观音,明万历 33 年(公元 1605 年)建。

雄文阁,俗称文昌阁,坐落在龙宫街中段,祭文昌,明天启五年(公元 1625 年)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