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做生鲜新零售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以及浅析五类生鲜新零售的商业模式: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购物问题将是零售企业和资本市场抢占的重要阵地。如何在这一阵地中抢占先机则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生鲜行业是一个4万亿的市场。民以食为天,其中水果蔬菜的每周购买频率达到4.8次,购买频率极高。生鲜赛道是投资人公认电商最后的机会!
生鲜市场,有传统B2C自营模式、平台模式,其中以京东、阿里、拼多多为代表。还有社群模式,门店新零售模式、前置仓模式、以芙蓉兴盛、盒马鲜生、每日优鲜为代表。2018年最热门的模式是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而在2019年最热门的模式是前置仓模式。
盒马鲜生CEO侯毅说:“2019年是‘新零售的填坑之战’,而对于相对成熟的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来说则是关键一役。”
一:五类典型商业模式
二:盒马模式浅析
盒马在2019年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内部复盘反思,反思的核心在于盒马复合业态大店的商业模式如何在一线城市居住密集区域以外的城市进行规模化拓展,同时推出了为二三线城市社区定制的盒马菜市等新业态。本文暂且仅分析盒马复合业态大店的商业模式,未来实际调研盒马菜市的模式后再做讨论。
盒马复合业态大店的模式简单概括为:仓店一体+零售餐饮复合业态+送货上门
盒马模式的战略重心在两个点:增加单店收入规模+打通供应链全链路
增加单店收入规模:
在生鲜零售门店引入餐饮服务,初期又通过大海鲜品类作为引流利器,相比较单一模式的生鲜零售门店来说,在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的角度均有大幅提升。另外通过APP+3km送货上门,增加不到店场景的收入。盒马模式中的这两个差异化利器可见均是为增加单店收入规模进行的顶层设计。
打通供应链全链路:
供应链毫无疑问是生鲜零售最核心的部分,盒马依托阿里强大的资源优势,控股或投资了诸多源头生鲜供应链企业,建立产地/工厂直发门店的供应链体系,以此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优势,并获得更大的毛利空间。
盒马模式潜在的问题:除供应链优势外,未能在成本端形成有效的竞争优势
盒马模式中,核心商圈选址+几千平米大店+高额装修投入,已经造成了盒马高昂的固定成本投入;
同城物流送货上门的配送成本更是刚性成本,无法随着订单规模的增加而降低,甚至存在规模越大单均履约成本反而增加的可能性。因为拣货成本、配送成本、人员管理成本无法随规模增加而降低,反而可能因订单规模过大超负荷导致成本不降反升;
生鲜类损耗无法降低。盒马模式设计的初衷,有想通过引入餐饮业态来降低门店生鲜损耗的目的,但从商业逻辑来讲这根本无法实现。生鲜零售和餐饮这两个业态本身都是会产生损耗的商业模式,根本原因在于这两个业态的需求都无法准确预测,且在履约过程中都存在各种会产生损耗的不确定性,二者叠加绝不会产生损耗降低的效果,反而会相互牵制导致比起单一的生鲜零售或餐饮来说更大的损耗。
上述分析可见,盒马模式的重心在于收入规模的增加和供应链优势的建立,而在履约成本和损耗上没有有效的控制。盒马模式能否跑通的关键在于单店收入规模的增加能否覆盖成本的上升。
三、每日优鲜模式浅析
每日优鲜是前置仓模式的鼻祖,而2018年被称为前置仓模式的爆发之年。每日优鲜之所以有了几年的先发优势,但在狂奔几年之后依然无法形成非常有效的竞争优势格局,和前置仓模式本身的优劣势不无关系。
每日优鲜的模式简单概括为:社区前置仓+送货上门
前置仓模式的战略重点在于:低成本快速复制形成规模效应+满足一部分用户送货上门的需求
低成本快速复制形成规模效应:
相比较社区零售门店来说,前置仓在选址、装修、运营上的前期投入和管理成本要低得多,前置仓模式选择放弃了线下的到店流量,低成本快速铺开形成规模效应,在前期有很明显的速度优势;
满足一部分用户送货上门的需求:
尤其对于一线和新一线用户来说,送货上门的需求在特定时间段是非常强烈的,尤其在形成消费习惯之后,搭配较好的商品和较优的价格,会有一部分用户被教育形成高度消费粘性;
每日优鲜模式的潜在问题:流量成本、履约成本、损耗、客单价和毛利
因为选择性放弃了线下流量,每日优鲜在获客和转化上面临较大的问题,并且随着单个社区运营时间越长拉新成本的问题越显著;
和盒马模式类似,前置仓模式的履约成本也是刚性成本,无法虽订单规模的扩大而有效降低;
损耗:
前置仓的模式同样无法有效规避生鲜零售最大的损耗率高的问题,大数据算法销量预测更多是用于PR的噱头,实际预测的准确率并不会非常理想,不过优化得当可能可以做到优于人工拍脑袋定采购量;
客单价和毛利:
每日优鲜PR说在北京已经可以做到运营打平甚至盈利,但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能否做到笔者持怀疑态度。主要原因在于生鲜类商品的客单价和毛利率,叠加前置仓模式在成本侧并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资本输血是否能规模化盈利,需要时间检验。
四、谊品生鲜模式浅析
谊品生鲜的商品模式是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根源在于谊品生鲜是从传统零售的视角出发,利用合伙人制整合渠道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买断源头产地的全部产能,通过批零混合的方式多渠道销售商品,从而大幅降低供应链成本。并在做好传统门店生鲜零售的基础上,叠加了线上部分增加收入规模,再依靠门店合伙人模式将其发扬光大。明显能看得出是传统零售人在做的商业模式创新,而非互联网人扬言颠覆线下零售。
谊品生鲜模式简单概括:社区门店+送货上门+渠道合伙人+门店合伙人
谊品生鲜模式的战略重点在于:做好传统社区门店,利用渠道合伙人模式优化供应链,利用线上增加收入规模,引入门店合伙人模式有效平衡扩张速度和扩张质量.
谊品生鲜优化供应链效率的方式值得着重探讨。传统生鲜零售更多是批发市场的模式,产地出产的生鲜商品的品质无法统一,例如同一片土地种出的土豆的个头、品相肯定有差异,传统批发市场会按照不同的品相的不同消费人群,选择将商品出售给食堂、食品厂还是生鲜门店,不同销售渠道的进货价格会有较大差异。而谊品生鲜通过与批发渠道的供应商建立合伙人关系,自己做了“批发市场”的角色,从产地承包土地或养殖场的全部产能,并进行渠道分销,以此达到降低门店商品成本的目的;
谊品做线上的逻辑与盒马、每日优鲜不同,前者的定位是线下收入的补充,而后两者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对线上部分的倚重不同;
门店合伙人模式:谊品利用门店合伙人模式进行规模化扩张是笔者认为商业模式中最亮眼的部分。合伙人模式毫无疑问是一种先进的规模扩张方式,其核心是一套共识、共创、共担、共享的合伙人制度,规定了品牌方与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且制度化的管控品牌方和合伙人的参与程度和运营管理质量。比起自营模式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加盟模式的门店运营管理质量不可控,合伙人模式无疑是非常好的规模化扩张手段,既可发挥统一的供应链优势,也可利用社会资本进行扩张,还可用制度约束管控运营质量。
谊品生鲜的模式并非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的追求商业模式创新,而是在以外线下生鲜零售的基础上进行的商业模式升级。如果管理得当,笔者很看好谊品生鲜持续扩张的前景。当然生鲜市场足够大,容得下很多的“谊品生鲜”,核心在于谁能够做得好、做得久。
五、社区团购+团长履约模式浅析
社区团购+团长履约的模式在2018年百花齐放,颇有两年前无人货架的风范。根本原因和无人货架的兴起一样,这是一种“互联网化”的低成本流量获取和低成本规模扩张的商业模式。
社区团购模式的简单概括:社区团购+以销定采+团长履约
社区团购模式的战略重点:依托社交关系快速获取廉价流量+以销定采减少损耗+团长履约降低履约成本
通过社区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利用团长的社交关系网络,快速在社区内获取廉价流量,并建立按成交分佣的商业模式;
采用今天买、明天送的团购方式,以销定采,精准实现商品履约,并利用邻里之间的关系链来维持可信度,从而减少损耗;
平台负责B2B式的批量配送,单笔订单的履约由团长负责,降低平台的履约成本。
社区团购模式的潜在问题:成也团长,败也团长,团长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用户体验的不可持续.
团长承担引流和履约的双重责任,相比较社交电商等轻模式而言,日复一日的履约对个人而言过于繁重,吸引力的持续性较弱;
吃苦耐劳并且服务质量好的优质团长是稀缺资源,必定引起平台之间的互相挖角,稳定性差;
长期看这一模式和无人货架一样,很难持续,除非像每日优鲜孵化每日一淘这样,仅将其作为获取低成本流量的手段,解决前置仓模式流量成本高昂的问题。笔者并不看好单纯的社区团购+团长履约的模式的可持续性。之所以能获得大量的资本青睐,无非是廉价流量带来的击鼓传花游戏。社区团购若想长期做下去,必须想办法把用户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这样的话社区团购吸引人的廉价流量还存在么?
六、呆萝卜模式浅析
呆萝卜可以看做是社区团购模式的强化升级版,本质差异在于呆萝卜将社区团购对于团长的依赖,转化为了社区门店引流+履约。
呆萝卜模式的简单概括:社区团购+APP自主下单+以销定采+社区门店自提
呆萝卜模式的战略重点:以销定采控制损耗+社区门店履约保证体验和品牌+社区团购引流
呆萝卜的商业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不敢说最后一定能做成,但至少是非常有机会快速形成规模效应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因为呆萝卜模式的聚焦点全部在成本侧的优化,通过以销定采来控制生鲜的损耗率,通过批量配送到门店+门店自提的方式,让履约成本从送货上门的刚性成本变成了可以随着规模增加而递减的边际成本;
呆萝卜与其他社区团购在引流方式上并没有本质区别,而拥有品牌的门店更加增加了用户的信任感,并确保了履约的良好体验,门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线下引流的作用;
单个门店的订单规模是否足够是呆萝卜模式能否持续的最关键问题,门店房租+人工基本是固定的运营成本,仓库到门店的批量配送成本也基本固定,所以显然单店的订单规模越大,单笔订单的履约成本越低。而履约成本一旦低于传统生鲜零售和其他社区新零售品牌,呆萝卜的成本结构就能做到更优,进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给用户提供商品,持续的形成正向循环,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呆萝卜模式的潜在问题: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门店履约体验是否够好,单个门店的订单规模是否足够,供应链能力是否足够强,品控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是关键。
呆萝卜商业模式的侧重点与盒马、每日优鲜、谊品生鲜等其他几类生鲜新零售都不同,呆萝卜将关注点几乎全部放在优化传统生鲜零售的成本结构上,如果一旦能成功,配合上好的供应链能力,这一模式将有极大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二三线及以下的下沉市场的社区场景,会给用户提供更多、更便捷、更优质、更便宜的商品选择。
现在国内新零售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是陈列共和,你可以去了解。
七:结语
每日优鲜已在北京实现赢利,赢利模型已经跑出来,下一步就是打下更多市场,而作为千亿市场的上海,就是每日优鲜必然拿下的市场。
美团再拓边际:生鲜电商急行军
坐拥4600家门店,百果园余惠勇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大王。如今,这家企业开始奔赴IPO。
作者 I 赵明溪 周佳丽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生鲜公司上市潮来了。
投资界获悉,百果园已敲定将于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证监会网站文件显示,百果园已经与民生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目前正处于第一期的辅导工作中。随后投资界向百果园求证,对方表示“以公开信息为准”。
成立于2001年末,百果园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业态,如今坐拥超4600家门店。而在它背后的正是一位53岁的江西德兴人——“水果大王”余惠勇。生于1968年,从江西农业大学后放弃了“铁饭碗”,余惠勇揣着20万元的启动资金南下深圳创业,在经历了多轮次的失败与再出发,渐渐成为中国水果业的传奇人物。
走过20年历程,百果园累计完成至少8轮融资,集结了一支豪华的投资队伍,背后浮现天图投资、中金资本、深创投、中植资本、基石资本、源码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等超20家VC/PE机构的身影。
开年以来,生鲜玩家们寻求上市的消息纷至沓来——不到5天,就有6家生鲜企业奔赴IPO。2021年,一波浩浩荡荡的生鲜上市潮拉开帷幕。
53岁水果大王
创业20年,坐拥4600家门店
余惠勇,是百果园的灵魂人物。
1968年,余惠勇出生在江西德兴。1991年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在江西农科院安稳做他擅长的食用菌研究,但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余惠勇决定南下深圳创业。前后经历了投资股票失利和运输创业失败,都 没有阻挡余惠勇去体制外闯荡的决心。
1995年,余惠勇带着仅剩的400块钱再次来到深圳,应聘成为了一个净菜销售员。没想到,余惠勇这一次选对了行当,一年内便升职成为销售经理,第二年进入深圳市爱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公司绿色食品的销售工作。
彼时,深圳水果市场上售卖的都是价格高昂的进口红富士,余惠勇便亲自跑到山东进货,把物美价廉的国产红富士卖到了深圳。为了吸引顾客,余惠勇承诺送货上门,并在市内设立了27个直销点。这样的销售模式大获成功,爱地公司在2001年实现了近亿元的销售额, 余惠勇自己也成为了深圳水果业内有名的“销售大王”。
企业内部创业的成功经历让余惠勇又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一直思考着,能不能既搞零售,又将批发与零售相结合,进而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扩大规模。 把水果做成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国际品牌呢?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余惠勇在2001年末成立了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业之初,余惠勇的内心有些忐忑,当时国内外都还没有一家水果连锁品牌,他也担心:“这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坑,毕竟别人都没做出来,凭什么你就能做出来呢?”。
2002年初,第一家百果园门店开业,首月销售额高达41万元,生意火爆。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余惠勇引入了加盟制度。门店数量迅速增加,到2008年,百果园已经拥有了100多家门店。
然而,这个时候问题集中爆发——松散的加盟连锁模式,成了百果园需要迈过的第一个坑。那一年,百果园的一家加盟门店以次充好,把国产香蕉当成菲律宾香蕉卖给了顾客,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由于百果园缺乏管理加盟商的经验,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百果园的品牌形象大受影响。
余惠勇开始反思:连锁模式的基本诉求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而水果是极难标准化的产品; 水果行业缺乏有服务意识,又懂管理的人才。 百果园想要走下去,必须解决这两个难题。
他决定改变现状。余惠勇当即叫停了加盟模式,并用三年时间,咬牙回购了所有加盟商的股份。收回来的门店,他决定让员工去做,从头开始培养人才,并推出了新的合作加盟模式:加盟商持有门店20% 40%的股份,百果园持有60% 80%的股份。直到2017年百果园开出了2000多家门店,所有的加盟商都是自己的员工。
20年来,百果园硬生生地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业态, 坐拥超4600家门店,一体化会员数突破7000万,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人次超2亿, 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果连锁品牌。据德勤《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19年百果园销售规模高达120亿元。
经历8轮融资,云集超20家VC/PE
他们为何投了百果园?
百果园背后,不得不提潜伏着的 一支豪华投资队伍 。
一路走来,百果园经历了至少8轮融资,天图投资、中金资本、深创投、中植资本、源码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等20余家VC/PE机构出手。其中,天图投资是百果园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也是对百果园影响最大的投资人。
2015年9月,天图投资领投了百果园的4亿元A轮融资,投资金额3.5亿元。这轮融资创下了生鲜行业的融资纪录。作为投资人,天图投资合伙人冯卫东的目标非常明确:帮助百果园走向全国,迅速占领市场;帮助百果园在3 5年内上市。
当时,百果园靠着合作加盟的方式在下线默默耕耘了12年,门店开到了1000家,陷入了增长瓶颈。团队缺乏互联网基因,上线的电商业务迟迟不见起色。但在天图投资合伙人冯卫东看来,建设了成熟供应链和品控体系的百果园,已经完成了验证商业模式的试错期,正处于向战略扩张期转变的拐点。“这个阶段钱能发挥很大作用,是最适合融资的。”
天图投资果断出手,百果园加速了占领市场的脚步。融资完成仅两个月,天图投资便促成了百果园对旗下另一被投项目果多美的收购。2016年4月,百果园又收购南京鲜时代,获得了南京的20家门店。同年11月,百果园收购长沙水果连锁品牌绿叶。次年6月,百果园再次出手,收购了重庆水果超市龙头品牌超奇。自此之后,百果园从20亿元营收的企业一跃成为销售规模超百亿的巨头。
2018年1月,百果园完成了其创立以来一笔重磅融资——获得来自深创投、源码资本、基石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等超5家创投机构联合投资的15亿元B轮融资,彼时投前估值达到85亿元。
投资界从B轮投资方了解到当时的投资逻辑:对比其他零售业态,社区水果生鲜呈现出消费频次高、用户优质稳定且客单价高的特征;像百果园2017年的交易次数已达近2亿次。从整个水果生鲜市场来看,水果零售行业平均每年产生的销售额为7000亿, 百果园如今市场占有率仅为1%,依托其绝对的龙头地位,至少还有5-10倍的增长空间 。
不过外界对百果园的未来发展依然存有疑虑。在业内看来,与时下火热的生鲜电商相比,百果园的核心产品仅以水果为主,比较单一,存在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 借着社区团购的东风,百果园也开始做起卖菜的生意 ——2020年11月上线 熊猫大鲜 。“我认为只要持之以恒,百果园在万亿的水果市场获得千亿,一定能够实现,但是今天非要把一个几万亿市场推到我的面前,我要当仁不让。”余惠勇曾表态。
不到5天,6家企业传出上市消息
现在,生鲜电商扎堆IPO
生鲜赛道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风投女王”徐新曾说过:“ 电商的最后堡垒是生鲜,得生鲜者得天下。 ”商业模式愈发成熟,启动IPO时机已到。开年以来,生鲜玩家们寻求上市的消息纷至沓来——不到5天,就有6家生鲜企业奔赴IPO。
2月18日,叮咚买菜被传最快年内赴美上市,至少募资3亿美元;同日,有消息称,物美旗下多点新鲜今年下半年赴美上市。紧接着,每日优鲜又被曝出已经秘密启动IPO。随后,美菜网传来筹备IPO的声音,只是CFO王灿的离职,引发美菜网上市受阻的猜测;25日,钱大妈也发声开始谋求上市。
为何生鲜企业选在此时扎堆IPO?有分析称,目前宅经济正处于爆发阶段,因此当下时点也是生鲜电商们能够取得较高IPO估值的一个比较好的时点。
一边是生鲜电商企业扎堆IPO,另一边社区团购继续异军突出——2月18日,据《晚点LatePost》报道,兴盛优选将完成30亿美元投资,红杉资本领投,腾讯、方源资本、淡马锡、KKR、DCP、春华资本、恒大等跟投。
如若属实,这将是兴盛优选在过去 12 个月内完成的第四笔融资,总计共达46亿美元。有知情人士称,兴盛优选本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至少达80亿美元。而半年前,兴盛优选的估值才不过40亿美元。
经历了过去一年疫情的洗礼,生鲜赛道又焕发了新活力,各路玩家高歌猛进,堪称2020年最火热的风口。 生鲜为何突然这么火? 有分析人士指出,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采购方式,生鲜电商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未来一段时间,多业态共存仍是生鲜电商行业的持续局面。只是,生鲜注定一门苦差事,也需要持续投入资金。
也正是因为烧钱,一些曾经叱咤创投圈的生鲜企业渐渐倒下,冰火两重天——2020年10月,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进入破产重组,昔日明星创业公司如今负债23亿并开始遣散员工,15年打拼融资得来的60亿元打了水漂。
“别低估生鲜的烧钱速度” 成为生鲜圈子中很多从业者的口头禅。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4000多家生鲜电商,仅4%盈亏平衡,亏损占到88%,有7%是巨额亏损,而最终盈利的仅有1%,惨淡可想而知。
如今,一波浩浩荡荡的生鲜上市潮正席卷而来,“中国生鲜电商第一股”将花落谁家,拭目以待。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引爆宅经济,生鲜电商市场也随之迎来爆发。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我国生鲜电商相关企业的新注册量为2595家。其中3―6月的新注册量分别是502家、613 家、634 家和511家。
抛开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以前置仓模式为主的传统生鲜电商,美团、阿里、滴滴等互联网巨头对生鲜电商的加码,成为2020年生鲜电商市场的重头戏之一。
10月15日,有媒体报道,美团内部已将生鲜电商板块下的“社区团购”业务定为一级战略项目。
这是继餐饮外卖、到店及酒旅两大主体业务之后,美团内部新规划的增长曲线,被美团视为下一个营收增长点。
更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团将拼多多的“多多买菜”视作最大竞争对手,欲计划打长期战争,美团内部几乎所有优质资源都在向优选事业部倾斜。
该负责人透露,美团优选此前定下的20省份目标已完成过半,接下来会进一步加速开拓和下沉,在各地市搭建起销售、物流网络,打磨内部运营和客户服务机制。
经历过2015年前后生鲜电商市场的泡沫破灭,如今买菜、优选两手抓的美团,能否再抓住生鲜电商的新风口?
两次重大调整
今年以来,美团在生鲜电商领域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
其一是在7月7日,成立由美团高级副总裁、S-team成员陈亮负责的 “优选事业部”,正式进入社区团购赛道。
随后,“优选事业部”同步推出社区团购平台—美团优选,重点针对下沉市场,采取“预购+自提”的模式,旨在为社区家庭用户精选高性价比的蔬果、肉禽蛋、乳制品、酒水饮料、家居厨卫等品类商品。
此次加码生鲜电商,美团可谓做了充足准备。
今年8月,美团发布二季度财报后,创始人王兴在中期财报电话会中指出:“这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已有好几家创业公司,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已深入这个市场,比如阿里巴巴。美团从来都不惧怕竞争,因为我们的宗旨是为让人们吃得更好,所以线上的生鲜购物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月后,美团优选推出“千城计划”,旨在逐步下沉至县级市场,年底前实现全国覆盖。
美团官方公开信息显示,美团优选将通过自建和加盟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仓―网格仓―线下服务门店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在上游对接产地和供货商,引进质优价廉的生鲜食材及日用品,并通过赋能社区便利店、“宝妈”等团长人群,服务社区居民。
截至目前,美团优选已覆盖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华北的12个重点省份。
新营收增长点
生鲜电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2015年前后,随着O2O概念的快速发展,生鲜电商曾短暂迎来风口。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新成立的生鲜电商有260余家,其中既有京东到家、顺丰优选等巨头孵化的平台,也有每日优鲜、多点Dmall、爱鲜蜂、社区001、许鲜等专以生鲜电商为主的创业公司。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16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当年4000多家生鲜电商入局者中,仅有4%达到盈亏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盈利的只有1%。
经过几番洗礼后,到2017年,生鲜电商市场的渗透率仍不超过3%。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线上买菜成为疫情后的首个市场风口。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月活(MAU)分别达到1719万、1454万、1030万。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
今年10月8日,拼多多在5周年年会上公开宣布,买菜将成为拼多多的长期业务。
阿里也结合自身旗下的大润发、零售通、菜鸟、盒马、饿了么的联动优势,布局生鲜团购业务,并同时投资生鲜电商十荟团。
京东也在京东生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团盟、区区购等团购业务。
伍岱麒认为,目前生鲜电商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各互联网平台加大竞争,不断采用新的手法来改变用户消费习惯。
“新一代消费者一旦养成“线上买菜”的习惯,生鲜电商的“蛋糕”也会越来越大。”伍岱麒表示。
根据美团今年8月公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业绩,本季度,得益于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消费市场的显著回暖,美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9%至247亿元。其中,采用自营模式的美团买菜发展迅速,取得了近4倍的收入增长。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目前,对生鲜电商企业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要拥有强大的用户黏性和物流配送能力。
在他看来,美团作为互联网巨头,有雄厚的资本支持生鲜电商业务的发展。除此之外,团购起家的美团相比于其他玩家,在运营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