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材料 1: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创新就是生产力, 企业赖之以强, 国家赖之以盛。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 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 必须实现依 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强 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抓住了创新, 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 全局的核心位置,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取得历史性成就, 开创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天,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 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同时, 我 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 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更多依 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
?十四五? 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新挑战。 根据我国发展阶段、 环境、 条件变化, 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危机并存、 危中 有机、 危可转机的新发展阶段, 要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科技创 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要看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 更加凸显了 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只有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 才能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重 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还要看到, 只有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 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 智能制造、 生命健康、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更 多新的增长点、 增长极,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才能使国内大循环 活力更加强劲,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材料 2: 正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通过全社会不懈的努力, 我国科 技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 疫苗研发、 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为统筹推进 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 在看到成绩的同 时, 我们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 我国科技实力虽在稳步提升, 但距离世界顶尖科技还 有很大差距。
农业方面。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 但依旧有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 自主创新种植能力较弱, 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 导致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些地区农 业面源污染、 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 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工业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 虽然在某些科学领域取得了先机, 但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部分关键元器件、 零部件、 原材料依赖进口。 例如最近 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官宣停止对华为的芯片供应事件, 造成华为无芯片可用的尴尬境 地, 这就要求华为必须从 0 到 1 构建完成的产业链, 包括独立的应用生态开发, 才能 在危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能源资源方面。 我国是石油消耗大国, 石油资源占有率低, 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70%以上, 油气勘探开发、 基础设施与世界尖端存在很大差 距。 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 目前仍是套用国外核心技术, 无自主产权; 社会方面。 我 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 生物医药、 医疗设备 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给广大科学家和科 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科技实力强大, 国家实力才强大。
材料 3: 中国科技创新改革很成功 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中国科技不断发展, 科技体系不断完善。 清华大学公管院教 授、 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肯定中国科技创新改革成功的同时也表示, 中国科技自主 创新能力仍不足, 不少领域技术依赖严重。
从事科技与创新政策领域研究, 曾参与多个重大科技政策制定过程, 并两次为中 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科技与产业发展政策的薛澜指出, 中国科技创新改革取得的成 功之处体现在, 在创新系统改革和加强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的研发投 入已领先发展中国家; 在航天领域、 高性能计算机、 新能源、 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重 要进展; 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原因在于, 一方面国内改革对创新的内在需求形成对创新体系改革的动力, 同时 国内改革的大环境为中国创新系统的大胆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另一方面, 国外诸 如科技园、 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 而国外创新主体的参与推 动了改革的深化, 提出了新的改革需求; 另外国内改革和国际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他也强调, 中国的原创高水平研究与美国差距明显; 中国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不高。 ?从 2001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 中国在全世界各国的全社会劳动生产 率排名中仅仅从第 81 位上升到第 77 位。? 薛澜说。 此外, 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 足, 不少领域技术依赖严重, 比如半导体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产品质量无法满足 需求, 知名品牌缺乏, 中国游客海外购物范围之广成为特色。
中兴事件发生后, 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探讨。 薛澜告诉记者, 中国 应不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很多核心技术的研究周期很长, 但依旧需要不断追赶、 不 断创新, 才能看到跃迁的机会。 并且, 我一直强调的是, 技术创新依靠市场机制, 但 在一些核心的领域, 国家的支持必不可少。 此外, 也有人认为中国市场足够大, 可以 自给自足, 干脆关起来门来搞自己的。 薛澜否定了这种看法: ?我觉得这样是不行的。 即便目前我们有相当的实力。 但从全世界科技发展历史来看, 没有一个科技 ?霸主? 能永远是 ?霸主?, 或者自己独立发展, 不跟别的国家交流。? 他举了一个例子, 美国 科技创新实力最强, 但是美国也是花钱购买国外技术最多的国家, 美国的专利许可花 费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说明即便拥有美国这样的实力, 仍然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其他国家和公司购买大量技术, 支撑自身的发展。
材料 4: 石家庄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石家庄市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深入推进 ?双问计 三创四建? 和 ?双创双服?,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努力克服疫情影响, 积极帮助 科技企业尽快复产复工, 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石家庄市曾面临研发投入少、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小、 创新能力不足等困境, 紧抓中央和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 探索增加创新投入、 扩大科技企业规模、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优化创新环境, 走出了一条方向准确、 模式新颖、 清晰高效的创 新之路。
抓产业扶企业, 培育发展强劲动能。 发挥科技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 围绕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技术需求, 重点鼓励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循环化工、 建材、 纺织等优势传统产业技术研发。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任 务目标进行分解, 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发展, 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不断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的服务手段, 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抓服务搭平台, 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推进各类孵化载体 向投资多元化、 机制多样化、 体系网络化、 服务专业化发展, 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力度, 不断优化全市创新创业环境。 建立起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考核机制, 对认定的孵化器实行可上可下、 奖优汰劣的动态管理, 更好地促进科技孵化载体健康 发展。 提升公共平台利用率, 按照 ?以用为主, 用建结合? 的思路, 利用多家公共服 务平台为科技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
抓农业重科普, 强化民生科技保障。 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特长,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 创新, 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和现代农业创新专项,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模 式开展科技服务, 带动农民推进脱贫攻坚, 由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 ?三区? 科技人 才等组成 ?农业科技服务小分队?,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服务。 开设 ?空中课堂?, 依托 ?新农村大喇叭? 项目, 进行农业技术讲座, 录制成音频和视频, 在农村大喇叭 定期广播。 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 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 在科技网上开展疫情防控 科普知识宣传工作, 紧跟疫情防控最新进展做好科普宣传。
抓对接促转化, 建设技术转移体系。 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 拓展灵活多样的活 动渠道, 推进石家庄高新区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 组织企业 参加中关村 ?火花? 活动?智慧农业科技成果线上推介等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各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为吸引更多北京科技成果来河北转移转化起到积极作用。 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 积极支持相关单位与京津高校和科 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 联合进行关键技术攻关, 促进京津科技成果转化。
抓环境引人才,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加强外国人才交流合作, 助力引进外国专家 技术, 充分发挥引智工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举办一系列科 技创新发展论坛和培训交流对接系列活动。 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我市助力产业 发展, 对目前在管理期内的所有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进行调度, 强化对人才 绿卡补贴的落实和服务。
多措并举成效显著。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