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诸侯争霸,实力此消彼长;各诸侯国的关系,时而联合,时而联姻,时而反目成仇。其中,秦国与齐国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这两个国家大多是以联合为主,尤其是到了战国中后期,齐国与秦国的关系是更上一层楼,整个齐国几乎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附属国。
齐国对于秦国所实施的政策和战略,都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对于秦国发动灭国战争这件事情齐国也是置之不理,无论山东五国的成员遭受什么样的战争打击,齐国都是充耳不闻的,仿佛与秦国的结盟成为了齐国首要大事,也是齐国唯一需要遵守的事情
总之,战国中后期,齐国就再也没有与秦国发生过正面的冲突,也没有真正地阻止过秦国的东进,更没有帮助过山东六国其它任何一个国家,而秦国也没有直接对齐国发动过战争,并且还将齐国作为最为重要的盟友,给了它不少的好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密切以及齐国对秦国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的一个盟友,秦国应该把对它的外交政策作为重中之重,毕竟与齐国之间的联横是破除山东六国合纵的关键,也是保障秦国外部发展环境稳定的关键;但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秦国却与燕国和其它国家联合在一起共同讨伐齐国,而那场战争也不是普通的小型战斗,而是齐国历史上遭受的最大的一次重创。
在战争当中,燕国的名将乐毅带领着六个国家合纵的部队攻破了齐国的都城,甚至逼死了当时的齐王,使齐国这个老牌大国几乎灭亡;这就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了,既然齐国是秦国的重要盟友,按理来说,在齐国面临这样的战争时,秦国应该是出兵相助才对,却为什么要帮助同样与它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燕国,而讨伐齐国呢?
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齐国是秦国重要盟国,秦国为何要帮助燕国攻伐齐国呢?看一看秦国联合燕国,出兵攻打齐国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利益关系?
第一点,就是为自己国家谋求一个安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事实上,秦国虽然在那场战争当中也派遣了军队参与,但秦国的军队却并不是一个主力,只是象征性的派遣军队进行联合而已,因为在那个时候,秦国实际上已经强盛了起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山东六国针对的对象,外部发展环境一直都不是十分安定。
在这样的档口,秦国急需要一个国家替它去转移其它诸侯国的视线,以保证它的稳定发展,只有当各大诸侯国的目标都转移到了别的国家身上,秦国才能够有喘息的机会。毕竟那时,秦昭襄王其实刚刚继位不久,整个国家内部也刚刚遭受季君之乱,而且山东六国还曾经趁此机会发动过合纵战争。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各大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后,曾出现过两次一家独大的现象,第一个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一家独大,第二个是战国后期,秦国的具有压倒性优势;这两个国家都曾经登临过战国七雄的巅峰,也曾经都掌控中原地区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但在这两个国家强盛的背后却有着不同的方向。
在魏国强盛的时候,各大诸侯国都不敢对它的言论有什么反对的行为,或者说魏国是战国初期中原地区发展的导向,各大诸侯国都不会明确的与它对着干;但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却不尽相同;我们都知道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纵横家的苏秦就曾经提出过合纵的策略,在那之后,山东六国更是屡次三番的联合抗击秦军,整个中原地区基本上划分了两大势力,一个是秦国,一个就是山东六国。
魏国强大成六国发展的导向;而秦国强大却成为众矢之的那么,为什么在魏国强大的时候不见有六个国家合纵抗击魏国呢?反而是秦国强盛起来之后变成了众矢之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本篇文章将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魏国强盛的背后是一家独大,是中原地区发展的风向标,可是当秦国强盛起来之后却屡次三番的招致六国合纵,成为了山东六国共同的敌人的原因?
秦魏两国崛起的时机不同,面对外部环境不同这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当时外部环境的问题,简单的来说就是秦国和魏国强盛的时机不同,强盛起来之后所进行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魏国强大的时机在战国初期,在那个时候,春秋时代刚刚结束,战国时代才刚要到来,整个中原地区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还有周朝。
魏国强大时,周天子仍代表天下,未对其它国家生存产生危机也就是说,进入战国时代时,整个中原地区已经成了各大诸侯国的舞台,而周朝并没有在那个时候覆灭,诸侯国要进行联合的讨伐行动时,还是需要到周天子那边去走个过场的。虽然周朝的势力已经衰弱到了极致,但它的存在却能够很好地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原地区虽然有着不同的纷争,但还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虽然这个王朝已经极度的衰弱,但是它并没有灭亡。
虽然各个诸侯国之间也许会发生争斗,但绝对不存在着统一的念头出现,也就是说,各大诸侯国之间,都没有想要推翻周朝的统治取而代之的行为出现;这也就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的争斗,只不过是在实力的强弱上面进行的一种比较,都明白自己的宗庙社稷不会有着致命的问题,强盛的国家可能仅只是压迫,但是绝对不会吞并其它的国家,所以它们对于魏国的强盛表现出来的就是服从,因为魏国的强大只不过是能够限制它们的一些行为,却并不能够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魏国称霸是炫耀,秦国目标是统一,对它国生存有致命威胁可是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强盛起来之后,这种情况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在秦武王之后,我们都知道秦武王灭周迁九鼎,周朝才算正式覆灭,整个中原地区也就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了,也是到那个时候开始,才拉开了王朝更替的序章,各大诸侯国之间面对着就不再只是单纯的压迫,而是生存的危机了。
所以它们对待秦国和对待魏国的态度绝对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魏国的强盛可能仅是一种炫耀,但秦国的强盛绝对是一种致命的风险;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魏国强盛起来之后,它很享受中原地区各大诸侯国给予它的那种众星捧月般的感受,很享受作为中原地区超级大国的那种尊宠,它并没有对其它的国家采取什么压倒性的战争,哪怕是对于秦国的攻打也没有斩尽杀绝,在秦孝公提出和平休战的时候,魏惠王也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可是在秦国强起来之后,它所立下的目标却是一统中原,也就是消灭个国家,将整个中原都变成秦国的天下,从它的连横政策到它的远交近攻,它在一步一步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它的统一计划,让山东六国可以说是苦不堪言的。因此在这样生存危机的影响之下,它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去讨伐秦国这个敌人,以此来保全自己国家的宗庙社稷。
秦魏两国强势时间不同魏国只强盛了两代,秦国是奋六世之余烈第二个原因是魏国的强势时间段并不长,并且没有之后那种高歌猛进的势头;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在位时期是比较发达的,但在魏武侯的后期,魏国却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迹象,到了魏惠王的时候,魏国就失去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可以说“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魏国其实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而已,这也就让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没有机会对它进行联合的征讨。而秦国则是不同,自从秦孝公的时候崛起,一直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都是高歌猛进的,而秦国和魏国的那种强盛的本质也是不同的;魏国是向着做一个诸侯霸主的目标进行的变法,而秦国则是秉着一统天下的目标进行着努力。
魏国强盛后停滞不前,秦国强大后继续坚持变法魏国强盛起来之后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可是秦国却不尽相同,秦孝公的时候开始进行商鞅变法,让秦国走出了发展的低谷,实力开始不断地发展起来;到了后来秦惠文王的时候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贴和贵族的意志,实际上却在进一步的推行商鞅变法。
同时任用纵横家的张仪提出连横的政策;之后到了秦宣太后掌握朝政大权时,更是将商鞅变法推向了高潮;后来秦昭襄王任用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政策让山东六国苦不堪言。
我们从秦国的发展步伐可以看出,它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向着最后统一的目标所进行的,而且它是不断的进行发展,不断的进行强化,并不像魏国那样强起来之后就停滞不前。
魏国实力不足撼动六国生存根基,秦国实力足以灭国也就是说,在魏国强盛起来之后,它与中原地区国家的实力差距,还没有达到需要其它的五个国家进行联盟才能够对抗的地步;而六国与秦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则必须通过联盟才能够解决;所以才会发生山东六国合纵抗秦,一是为了遏制秦国的发展,其次也有着不结盟就弥补不了差距的无奈。
毕竟秦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强大的战斗实力,并不是单一的诸侯国可以撼动的,在魏国强大的时候,它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虽说在吴起的时候是百战百胜的,但也并没有撼动各大诸侯国的生存根基,而在后来的战争当中,强盛的魏国并不能够以一敌多。
但是当秦国强起来之后,伊阙之战当中斩首24万人,长平之战当中坑杀赵国降卒40万,屡次三番的破坏合纵的策略,在各个战争当中都有着不同的突破,这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绝对性的实力,是当初的魏国无法比拟的状态。所以一路高歌猛进的秦国,不得不通过山东六国合纵的方式来进行压制。
秦魏两国起源不同第三个原因则是秦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的起源不同;魏国虽然并不是名正言顺的诸侯国,它是通过与韩国和赵国瓜分晋国形成的新型诸侯国,它的前身却是晋国,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原地区诸侯国出身,在血脉上非常的正统。
秦国被视为蛮夷之人,六国卑秦可是秦国却不是如此的,在那个时候,秦国被当成是西部的边陲国家,秦国人也被当成是蛮夷之人,也就是不属于中原文明正统传承的区域,秦国人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就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也不隶属于中原文明的传承范围,在那个时候,秦国其实是遭受着中原地区国家的鄙视的,六国卑秦,让秦国受尽歧视。
这两个国家在起源上面就有着差距,当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自然就遭到了中原地区诸侯国的不满,也才让它被六国合纵所牵制;事实上,在那个时候不仅是秦国有着这样的待遇,楚国也被各大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看不起。
秦国强大后被六国合纵策略所牵制因为楚国与秦国一样是边陲国家,楚国人属于当时南部的蛮夷,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来是不开化的人,所以楚国在那个时候也遭受着鄙视,这一点我们从诗经不收入楚风,孔子周游列国不进秦国这样的现象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在战国时代的时候,秦国很少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进行联合,一则是因为它后期强盛的实力让它并不需要寻找盟友,二则也是因为它的起源问题。
魏国受儒家、阴阳家影响;秦国受纵横家影响这第四个原因则是纵横家的影响;事实上,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并不是自秦国一开始强盛就有的,而是从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才出现的,纵横家最大的本事就是三寸不烂之舌可敌百万雄师,但纵横家一方面为国家谋取利益,一方面也为自身谋取利益,它们通过推行自己的学说而成名,这就需要对天下的局势有着一种把控和了解,所以苏秦才会提出合纵的策略。
在山东六国结成联盟的那一刻,苏秦的名字也就被定立在了历史当中;所以六国合纵也少不了纵横家的功劳;其实不仅是苏秦,张仪、范雎等人的出名也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策略,张仪的连横、范雎的远交近攻,都是纵横家当中首屈一指的主张,也都为当时天下格局的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在魏国强盛的时候,纵横家还没有一席之地,当时最受尊崇的是儒家和阴阳家,可是儒家和阴阳家都提倡用王道来治理整个国家,都反对战争的实行,同时它们也反对违背西周最开始的政治制度的统治方式,所以受这些学术主张的影响魏国并没有一统中原的心思。
但纵横家却是用霸道之术来影响国家的学派,它们所主张的就是实际利益,因此,儒家、阴阳家、纵横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影响也是战国前期与战国后期局势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述笔者认为,秦国与魏国的不同待遇其实是多个方面所造成的,这里面既有两个国家自身的原因,也有诸子百家的影响和各大诸侯国发展实力的影响;但是究其本源,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两个国家自己身上,它们的发展目的不同,它们的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样的情况,也就导致了两个国家在发展上面所采取的手段不同,对待各大诸侯国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同。
想当霸主的魏国与想统一天下的秦国,对其它诸侯国威胁程度不同魏国只是占据着霸主的地位并没有想过统一,它的实力自然就不能够威胁到各大诸侯国的生存问题,所以,当其它诸侯国比不上魏国实力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委曲求全,会选择讨好魏国,来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一个稳定的环境。
但当秦国强盛起来之后,各国将要面对的则是生存危机,所以,其它的诸侯国在对待魏国和对待秦国的态度上自然也就不同了;当它们面对生存危机的时候,自然需要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所以说到底,两个国家的不同结局还是由自身实力所导致的。
魏国强大后便忘记初衷,秦国强大后一直朝统一目标迈进这也告诉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只有绝对的实力才是绝对的话语权,只有拥有绝对的实力才能够掌控发展的局势;其实魏国并非没有一统中原的机会,毕竟它是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也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更是最先接触到法治统治的国家,如果这样的一个国家能够坚持着它最早的发展策略,能够一直坚持变法时期的法治政策,相信这个国家绝对拥有着统一天下的机会和实力,毕竟它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可是,令人们无奈的是,当它强盛起来之后便忘记了自己当时的初衷,也忽略了各大诸侯国将要强大起来的事实,它在超级大国的位置上做着白日梦,而当它梦醒的时候才恍然发现自己的地位不复从前,才恍然发现自己曾经的对手已经超越了自己,而那个时候它也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在秦国这样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面前,它也只能选择与其它的国家进行联合才能保住自己的宗庙社稷,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对于这样一个曾经是中原地区霸主的国家来讲,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