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常说,“态度决定命运”。问题是,态度一定能决定人的命运吗?我们凭常识就可以判断,决定人类命运的因素有很多,态度只是其中一个。可以说,态度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推断,那种鼓吹“态度决定一切”的论调都是无稽之谈。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人的命运由“天命”和“人事”两种要素决定。我们是普通人,无法决定老天爷的事情,只能谈谈“人事”,这与俗话说的“尽人事,听天命”是一致的。这里所说的“人事”,不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力所能及的事”。那么,什么是“人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呢?我认为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需要一样,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分层次的。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的需要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等级化的系统。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自低向高的需要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的顺序排列。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引发较高层次的需要。
受需要层次理论的启发,我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复杂的、等级化的系统。我试图将人的思维方式分成六个层次,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六个思维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环境思维、行动思维、能力思维、目标思维、哲学思维和宗教思维。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我的想法,我现列出如下表格:
1. 第一层次:环境思维,“谁让我不爽?”
人的思维的第一层次是“环境思维”,也是最常见的思维方式。不顺心的时候,人们会本能地反应:“谁让我不爽?”结果,人们很容易从外部找到原因:比如老公不上进,孩子不努力,公司平台不行,领导水平太差,办公室政治,世风日下,贪官太多,市场大环境不好,天气糟糕,网络暴民,……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工作不顺利,是因为领导愚蠢;自己没有得到提拔,是因为单位的办公室政治太复杂;工资低,是因为公司平台不行;房价太高,是因为政府调控不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拥有“环境思维”的人就会从改变环境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
比如,这家公司不好,不给我晋升机会,那我就跳槽;男朋友对我越来越差,那就不要这个渣男,再换一个;深圳房价太高,买不起,那我换个城市去打工;……
拥有“环境思维”的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把问题归结于外部环境或者其他人。他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浑身是“满满的负能量”,甚至像个“怨妇”不停地抱怨。
其实,不是他们天生就抱怨,而是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环境层面。在他们眼里,除了看到环境因素以外,看不到其他的影响因素。
2. 第二层次:行动思维,“我还不够努力!”
人的思维的第二层次是“行动思维”。这种人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我还不够努力。”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会对自己说:你无法改变环境,你只能改变自己。自己都不改变,环境怎么会改变呢?自己都不行动,谁都不会可怜你!
比如,收入太低?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拿不到订单?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买不起房子?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创业失败?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与“环境思维”相比,“行动思维”是一种升级和进步。拥有“行动思维”的人看起来非常乐观,充满正能量,他们从对环境妥协。他们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只有我持续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要解决问题,他们就会从“行动层面”去寻找解决办法,看看是不是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去做的?
比如,公司一年多没有涨工资了,那从今天开始多加班1小时;女朋友对自己变得冷淡了,要多发微信,多打电话去关心她;创业公司业绩变差了,那我少睡觉,把业绩搞上去……
你会不会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是不是有一种喝心灵鸡汤上瘾、读成功学中毒的感觉?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努力了,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了?是不是越努力的人,获得的成就会越大?
答案很简单:努力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
3. 第三层次:能力思维,“方法总比问题多!”
人的思维的第三层次是“能力思维”。这种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当他们看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把问题归因于“因为我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所谓能力,就是能够用更简单、高效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和老婆关系不好,一定是我的沟通能力有问题,我要去学习改善亲密关系的沟通技巧,阅读《幸福的婚姻》《关键对话》……以前我是业务员,现在刚刚晋升为部门经理,团队业绩下滑,一定是我的管理能力不行,我得去报个MBA……
拥有“能力思维”的人大都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方法,从而解决遇到的问题。他们知道,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经历遇到过,甚至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是我不知道。我不应该去重新发明轮子,我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既有“能力思维”中的方法套路,又有“行动思维”的勤奋努力,一般就做到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了。普通的问题已经难不倒你了,你总能够找到办法解决它们。
还有什么问题是你的“能力”解决不了的呢?那就是你解决了错误的问题。用公共政策的语言来说,这叫“第三类错误”,即“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
另外,拥有“能力思维”的人很可能会胡子眉毛一把抓,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就像没有经验的人包饺子,馅多了就多加点面,面多了再多加点馅。看似有不少办法,但问题可能越来越多,永远看不到头。
这就需要有第四种思维方式:“目标思维”。
4. 第四层次:“目标思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人的思维的第四层次是“目标思维”。这种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也就是说,解决问题必须要按照优先次序进行排序。如果说“能力思维”强调的是做问答题的能力,那么“目标思维”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
“目标思维”的本质是价值观问题。你相信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你进行排序背后的优先次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价值观问题。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面临同样的机遇人们的选择却很不一样?这些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比如,你遭遇劫匪的时候,对方问你“要钱还是要命?”你通常会选择要命,因为你相信钱可以再挣,命只有一条。
周日上午有空闲时间的时候,你打算用来睡懒觉?还是读书学习?又或者是和家人一起出去游玩?还是和朋友一起打球运动?这四种不同选择的内在价值衡量标准是不同的?
为什么有人会有选择困难症?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缺乏衡量价值的标准,无法判断哪个选择更有价值,因此不知道如何选择了。
当然,“目标思维”也有缺陷。如果面临的选项都具有客观的价值标准,而且不同的选择看起来都有道理,或者说价值选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那应该怎么办?
比如,你是要在体制内做一个旱涝保收的公务员,还是要去企业打拼做一番事业?你是要自己创业做老板,还是要做高管给大公司打工?
要回答这种主观选择的问题,就需要第五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
5. 第五层次:哲学思维,“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的思维的第五层次是“哲学思维”。这种人往往会思考哲学层次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拥有什么?为了实现目标,我愿意放弃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由于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一样,价值观就不一样,做出的选择就会不一样。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选择,除了某些概念不清晰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不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就无法做出选择;你无法做出选择,你就什么都得不到。我们都会嘲笑那头在一堆干草和一堆青草之间徘徊、不知道先吃什么草好、最终饿死的毛驴,但我们自己往往就是那头毛驴。
有的同学肯定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抛硬币解决不就行了吗?问题是,当这只毛驴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强迫它选择的话,任何一种选择都会让它后悔。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选择抛硬币决策,最终往往会后悔当初草率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知道“我是谁”不仅仅是哲学的初始问题,更是一个人活着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问题。回答好了这个问题,一切价值观和选择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当人们寻找“我是谁”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更为根本的第六个层次的思维方式:宗教思维。
6.第六层次:宗教思维,“我能贡献什么?世界是否因我而不同?”
人的思维的第六层次暂且称之为“宗教思维”,因为我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命名,或许可以称之为“领袖思维”。请读者多多指教。
“宗教思维/领袖思维”处理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创造什么价值?你能为社会、为世界做什么贡献?这个世界会因你而有所不同吗?
“宗教思维/领袖思维”的核心是“利他”。这与西方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自利的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会思考:我们如何选择能够让更多的人获益?如何做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能够达成这些,我愿意用我的所有一切来交换,包括我的生命。
我需要重申一下,人类的思维随着理解层次而逐级上升的,不能脱离低层次的思维而单独存在高层次的思维。“宗教思维/领袖思维”与经济实力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因果关系。“宗教思维/领袖思维”更多地是人生境界和信仰的问题。
比如,青年毛泽东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他却关心中国未来的命运。这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情怀就是领袖年轻时的人生境界。
早期的中国***人,像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人都是旧军阀的高级将领,他们本来过着优裕的生活,却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的共产主义信仰而参加革命。
《基业长青》中说,历史证明:“凡是成就大事业者,都是理想集团而非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行而不远,唯有理想集团才能基业长青!”凡是基业长青的大公司,都是某种“理想集团”,而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集团”。
乔布斯的“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谷歌的“不作恶”、阿里巴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其组织领袖的类似于宗教的理想情怀。在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候,企业的这些价值观就是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说的那样:“面向未来的整体选择往往不是基于事实的,而是出于一种价值的选择。”
再比如信奉“敬天爱人”的稻盛和夫。一份新员工的联名状,让稻盛和夫认识到:经营企业,“并非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要维护员工及其家庭的生活,不仅是现在,还包括将来。”他从这次经历中吸取的教训就是:“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倾注全部力量,为员工的幸福而殚精竭虑;公司必须树立远离经营者私心的大义名分。”就是凭借这种信念和追求,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了两家全球500强企业,还挽救了濒临破产的日航公司。
一旦进入“宗教思维/领袖思维”,涉及的都是关于信仰、精神等问题。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可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甚至惹是生非,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我们可以赞美他们,引用他们,也可以质疑他们,反对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忽略他们。
7. 结论:如何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
我用一幅图总结我今天讲的所有内容,如下图所示:
当思考方式处于较低层次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被限制住,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处于“环境思维”的经常抱怨而不自知;他们看不到“行动思维”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更看不到“能力思维”可以通过学习、提升技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何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呢?应该用自上而下的思维进行思考,对自己的人生做一次“顶层设计”。如下表所示:
如果你认为从宗教思维进行思考太空太玄,那至少应该从哲学思维进行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拥有什么?为了实现目标,我愿意放弃什么?”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会很漫长,这些问题也不容易回答,你可能需要反复进行。也许你需要花费半年、1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慢慢想清楚。我希望你不要着急,更不要放弃,直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过的生活。因为所有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想清楚这些问题,你的人生从此大不相同。
论述创造性思维与哲学的关系
2021年,复旦大学的哲学院教授王德峰火了。他的哲学讲座被人剪成多个片段上传到抖音,结果大受欢迎,粉丝们尊称他为“哲学王子”。他在哲学课堂上纵论古今,横谈中外。有些人比较纳闷:他一个搞哲学的,怎么懂那么多,那些非哲学领域,他说得都对吗??
诚然,他的有些观点是有争议的,但一个研究哲学的人能够懂多个领域里的学问,?我是不感到吃惊的。因为 哲学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学科 ,掌握哲学的人就是站在人类智慧的最高点。任何一门科学领域,当追问到最根本的问题时,它都会变成哲学问题。
1
哲学是如此的重要,但我们普通人却觉得哲学太高深,很遥远。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面临养家糊口、赚钱谋生的实际问题,没空去思考哲学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太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比如我就经常感觉自己的思维比较跳跃,缺乏思想深度和逻辑性。
这样的大背景导致许多人变得非常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你和他去谈思维,他会觉得你在扯淡,可哲学偏偏就是看不到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东西,类似于磁场。
没有哲学思维的加持,人就很容易被纷繁的世间万象迷惑。当我们不停地去追求表象的东西时,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象很难追上,因为象变化得太快了。追逐象很难追上,人就容易迷失。可我们忘了还有一句话: 万变不离其宗 。宗是什么?宗就是规律,是道,是哲学。
2
索罗斯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对抽象问题钻得越深,对具体实践就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犹如被闪电击中一般,印象非常深刻。最近突然觉得,这位金融大鳄对哲学应该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一查发现,果然如此。
1949年,索罗斯考入伦敦经济学院,但他觉得从经济学里并未学到什么东西。相反,他喜欢上了一位自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卡尔鼓励他严肃地思考世界运作的方式,并且尽可能地从哲学的角度解释问题。
索罗斯后来说:哲学思维是他在金融领域里取得成功的基础。哲学并不能直接成为如何赚钱的线路图,但他认为哲学的最大好处是:它为你提供一种思维模式,使你的思想常思常新、保持活力,启发你去更多、更深入地思考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行的。他甚至坚定地认为:一个学金融的人,如果能够读哲学、读文学,肯定比纯粹学金融的学者更有出息。
3
金融领域是非常考验认知的,金融大师是哲学大师,这不难理解。除金融外的很多工作不需要太高的认知,也能做,但我最近发现,在任何领域里越往上走,越需要思维认知。如果有了哲学思维,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得更清楚,也能走得更远。
在现实中,如果一个人靠盗窃为生,我们正常人不用多说,肯定是谴责他。但是在网上类似的现象很普遍,可很多人以此为荣。一个人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这样做就算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认为这样是对的。不然,岂不是黑白颠倒了。但有些人为什么觉得这挺正常呢?我想大概是圈子的浸染无形中扭曲了价值观,这不就说哲学里常说的环境对人的异化嘛。
还有些人认为他们行业的工资应该全部翻番才对,每个人都想涨工资,无可厚非。假设一个行业的工资突然全部翻番,肯定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吃穿住行会全部涨价,结果涨了等于没涨。哲学里早就说过:要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不要片面孤立地看待问题 。有了这层认知,我们就可以辨证地看待问题,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4
物质和精神孰先孰后,运动和静止哪个是绝对的,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吗......这些问题,上学的时候感觉枯燥无用。现在觉得哲学问题都很美妙,主要原因是在尝试学以致用。创业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纠结问题本身很难走出来,但如果能站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就很容易抓住本质。
哲学是一门派别众多学问,我们普通人完全不需要像学者那样进行学习,我觉得只需要把中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多看看,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最近真的有种强烈的感觉,有空一定要买几本中学课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学一遍。
哲学不是直接教人思维的,但研究哲学可以很好地对思维进行训练,让人有更好的思维。哲学思维可以让人超越个体感受,超越眼前事实,超越狭隘偏见,更准确地认识现象背后的规律,更完整地看待世界,更理性地均衡发展。
从今天起,尝试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不再做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 。
论述创造性思维与哲学的关系如下:
“哲学是创造性思维之母,也正是因为哲学对创造性思维有着如此重要的 影响,哲学才不愧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它处于“创始”、“创造”—“创世”的地位,哲学思考“绝对的开端”。
德国古典哲学对价值观念和道德律令的研究,凸显了理性的“能动性”或“创造者”的功能,为哲学思考寻到真正属于它的位置。
哲学的思维需要创造性,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然而何谓“创造性”看法就会有不同。或许有人说,你说一个正题,我说一个反题,就是“创造”。正题和反题的对立当然可以是创造性的,但也可以是“抬杠性”的,甚至是“哗众取宠性”的。
哲学的创造性,当然包括了“发前人所未发”,说出自己的“新”观点,最要是达到“不作第二人语”才好。不过,哲学的创造性虽然含有这些意思,但却不止于这些意思。
再者,做任何学问都需要创造性,似乎哲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这个意思一般说来当然也是对的;不过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惟有哲学一定要“创造”,没有“创造”就不是哲学,哲学处于“创造”——“创始”、“原始”处。哲学的创造性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惟有哲学一定要“创造”,没有“创造”就不是哲学,哲学处于“创造”——“创始”、“原始”处。哲学的创造性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