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孤岛的鲸》,歌词与评论吸引了我
「世界上最孤独的鲸」,它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再结合着歌曲,对它越来越有兴趣,于是开始收集有关它的资料
它叫 Alice,故事起源于 1989 年,美国海军的水下声音监测系统收到了一些奇怪的讯号听起来像是蓝鲸的歌声,但有个重大的差别,它的频率为 52 Hz,相较于蓝鲸经常鸣唱的 15~25 Hz,它的频率显著的太高了,就像唱歌严重「跑调」
最早查觉到这段录音独特之处的人,是麻省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哺乳类学家沃特金,之后他持续追寻这只以 52 Hz 鸣唱的鲸鱼,直到 2004 年辞世
在告别人世的前几个月,他与研究伙伴把他们在北太平洋中部及东部海域追寻「52 赫兹」的研究成果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于是,这项发现或者说是它所造就的更多谜团,集结了各种引人入胜的元素
全心投入的卓越科学家,与军方好几年的合作研究,加密的声音档案,以及这些秘密资料,终于以研究出版的形式在世人眼前解密
这只鲸鱼的家在数千英里外的太平洋,它究竟是如何辗转千里,最后成为地中海这片陌生海域的隐士呢?
据科学家分析,这头鲸鱼原本和整个鲸鱼群一起从加州向阿拉斯加迁移,因为冰层缩减西北通道被打通,所以它不小心游到通道里,一直往前,最后到了大西洋,由于要迁徙到更温暖的海域,它最终才会在地中海被发现
主流媒体称它为「一只孤单动物的故事」于是它的故事开始被反覆传颂,逐渐感动了全世界,成了动物界最神秘的明星之一
被故事感动的人们,想要知道,它是否仍旧孤独,人们想象它毕生都在呼唤着自己的另一半,却始终没有回应,人们想象它是一支独一无二的号角,面对大洋深处,发出过去不曾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的呐喊,从 1989 年发现「52 赫兹」的声音开始,被媒体的想像力撰写成故事,一只孤单鲸鱼随着浪漫传说口耳相传
Alice 游进了全世界所有孤独的人心中,「52Hz 鲸」的传奇就这样诞生了
52Hz 鲸鱼声踪再现
Alice 不再孤单
2010 年,另一个研究团队在多年后头一次捕捉到了符合它模式的鲸歌。而且感测纪录显示,现在已不止一只鲸鱼唱着不寻常的高频歌曲!两个分隔相当远的感测器上同时出现这样的讯号,显示来源这可能不是来自单一只鲸鱼,而是多只
一群鸣唱着「52 Hz」的鲸鱼
Alice 可能是这群鲸鱼的一份子,只不过偶尔会独自会游荡离开鲸群, 它将不再孤独,也许它从来就不曾孤独独
都说「知音难寻」,对于 Alice 又何尝不是呢,在同类里,它是只「怪鲸」
Alice 没有放弃,一直在找能发出「52 Hz」的鲸,它内心并不觉得孤独,我反而觉得它很健康,它一直在唱着,这一唱,就是 20 年
在《化身孤岛的鲸》中是写遇到一位小女孩,她衣衫破旧,但是歌声很温柔,或许小女孩唱的歌是「52 Hz」,它能听的到,而且很温柔
高中的时候,我看到好看的动漫或是很好听的古风类的歌亦或是很有意思的句子,都会分享给我同桌,我们同桌了三年,咱们是无话不谈,也可以说是「臭味相投」,他是我的「知音」,今天也是他的生日,在这祝他生日快乐~!?
我会想着分享我觉得很好的东西,坦白说,我其实是很希望被分享者能够仔细看,仔细听我分享的内容,不过…大部分是让我失望的,即使是分享了,也没有回音,我在「期待」着,我在「盼望」着,能与我讨论分享的内容,但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你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要求别人一定要喜欢你觉得好的东西
渐渐的,我不爱主动分享,但如果有人问起,我会很开心的跟他说
一瞬间,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只说随口回答她的问题,没想到她居然去把动漫给看完了,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每次在文章中提到「可以在后台给我们留言哦~」
那一刻,我很希望别人看完文章,有所言,有所感,能在后台回复我,我希望有「共鸣」,我不甘心,不愿做「52 Hz」
所以我会在发完文后,过一段时间就刷新一下微信公众号的消息管理,过一段时间就刷新,生怕错过读者的回复,不过嘛......没什么回复
但我要在这感谢,感谢以往有阅读过我们文章的朋友们!
还要再感谢两个人
一个,是目前为止,每次我发文,她都有给我留言,每次看到我都很激动,她的鼓励对我帮助很大!
另一个,只要是我每发文,她都转到朋友圈并附上评论,我很感谢她,并不是说我的文章写的好,而是因为我,她的转发也给了我鼓励和支持
我不是说大家必须要在后台回复或者是转发朋友圈,我是想在这对自己的一个剖析,解读自己,仿佛是把和善的外表「剥开」,认真的审视自己的内心,把它拿出来,仔细观察附着在上面的「浊物」,认清自己,将它剔除后,再放回去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的,把自己内心想隐藏的东西,放在台面上,人都是「自恋」的,没有人会想说自己的「坏话」
我渴望被「关注」,不愿孤独,就像有时在QQ或者微信,发一些动态,分享歌曲或文章,是想让朋友圈的人读完,也获得自己在读这篇文章时所得到的感悟,这样自己就不是「孤单一人」,而是能产生共鸣,我们是一个团体,就算你分享的文章没人看,你也可以得到心理安慰,毕竟朋友圈里人数多,总有人去看的
而我,分享完文章后,可以很清楚的在公众号后台,看到文章的阅读数,经营公众号两个月,我个人写了 10 多篇,当阅读数超过粉丝数的时候,我会很开心,有种「被认同感」,当阅读数不多时,我会很奇怪的「死扣」那为数不多的阅读数
哎,现在想想,格局太小,据统计,公众号的打开率只有10%,就连很多大V的公众号也是,因为公众号太多了,而且知识类、阅读类的软件越来越多,人们收获的讯息越来越杂
而我的文章每次打开率有50%,就够让我开心的了,为什么要去「死扣」剩余的50%呢?我仔细想想,是因为我很贪婪,我想追求「完美」,我不满足
但就算公众号的每个人都看了又怎样呢,如果「孤独」来自内心,即便是外物影响,也不能让你真正感到不孤单,我承认,我不甘寂寞,害怕孤独
我找素材时,发现了这张偏黑暗系的图,不知道你们看到这张图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
说实话,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难很难,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当我听了这首「化身孤岛的鲸」以及查阅 Alice 的故事,我被深深的打动了,Alice 鸣唱了 20 年才人们被发现,原来它也有族群
我反思了很久,折腾这篇文 4 天了,在解读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并不孤独,我有很多朋友支持我
很多朋友听说我有公众号,都有关注支持我,还有很多朋友都有看我们的文章,都在默默的关注着,默默的支持着我们
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在支持着我们,感谢各位!!!
害怕孤独时,打电话给朋友吧
愿你们,不再孤单
鲸类是典型的水生动物,体呈流线形,似鱼,故俗称鲸鱼,实际上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的大脑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和最复杂的”,它们是群居和敏感的动物,记忆力很强,而且在群体中有照顾后代和互相帮助的强烈倾向”。鲸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3米,体重达160吨。人们也许会问:这种体躯庞大的鲸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还是生活在海洋?
4500万年前的史前鲸鱼化石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德河滩从事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4500万年前的史前鲸鱼的化石。业已发掘出的这一动物化石,长达17米它的颅骨、脊椎和鱼鳍都保存完好。专家们认为,“路易斯安那鲸”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鲸鱼标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种,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对这类动物的进化,以及远古时代生态条件的变化得出更确切的结论。对遗骸的初步研究就得出令人咸兴趣的成果:这个鲸类老“祖宗”有更结实的骨骼,它的鼻孔(呼吸孔)所处的位置要低得多,但它的前鳍却比现代鲸鱼长得多。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证实了这样一种理论,即鲸鱼最初是生活在水里的,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迁居在陆地,以后又重返海洋生活。科学家对化石骨酪进行研究后,又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虽然鲸鱼是在离墨西哥湾200多千米远的地方发现的,但它并非死于陆地,却死在50—60米的深水里。这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北美南海岸都是在海底。 5000万年前的原始鲸鱼化石
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菲力普·迪·金杰里奇发现了至今为止最古老的鲸鱼化石。它们是鲸的一个头盖骨的后部和几颗牙齿。金杰里奇认为这是一种居住在5000万年以前的“特塞斯海”的鲸。他说:这些化石是1978年在巴基斯坦境内喜马拉雅山麓一个致密岩层里找到的。它们同这个地区内的一些陆地和海洋的哺乳动物的遗骨混杂在一起,而这个地区曾经一度是条海岸线。这就使人设想,这种原始的鲸可能曾经是一种海洋和陆地的两栖者。 他还进一步推测,这种鲸有1.8-2.4米长,180-200千克重,是几种“过渡性动物形态”之一,这些动物“白天在海里以鱼为食,夜间又返回陆地”。他说,在始新世时期,鲸狠可能仍有四肢。 金杰里奇博士认为,原始鲸鱼生长在陆地上靠猎取其他动物和鱼类为生,后来,由于大量的鱼类的引诱,使它们逐渐移向大海而且更重要的是鲸鱼化石的中耳保存完好,同陆生哺乳动物的中耳完全一样。 从现代鲸的骨骼系统可以证实鲸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由陆地进人海洋的事实。现代鲸鱼的头骨发达,脑颅部小,颜面部较大,额骨极窄,展向左右两侧,前颌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构成较长的吻都,下颌骨同吻部相适应。鳍肢的肩带骨中缺锁骨,肩胛骨宽阔成扇形,肱骨显著缩短,桡骨和尺骨扁平。具五指,但第一和第五指缩减仅留有痕迹,第二和第三指很长,特别是第二指最长。 从骨骼系统图中可看到鲸前肢具五指和具后肢骨,可以看出鲸在史前是生活在陆地上靠四肢爬行生活,而当鲸进人海洋生活之后,为适应海洋中的游泳生活,前肢变成薄而扁的鳍状,后肢退化,体外无痕,退化后的后肢骨化为一极小的弓形骨,完全同椎骨分离,且埋于皮下。背鳍或无,尾鳍没有骨骼,由结缔组织和脂肪组成。尾鳍展平成左右两翼,成为主要游泳器官。由此可以看出,鲸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由陆地进入海洋的事实。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