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从武汉火车站怎么坐车到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科技孵化器大楼504

网友发布 2023-07-29 12:04 · 头闻号化工轻工

公交线路:轨道交通4号线 → 轨道交通2号线,全程约21.3公里

1、从武汉火车站步行约440米,到达武汉火车站

2、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经过12站, 到达中南路站

3、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经过5站, 到达杨家湾站

4、步行约730米,到达武汉博毅教育武昌校...

沿海大城市

我国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成立外,其他都是1991年和1992年分别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杨凌园区成立更晚(1997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工业园区采取“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创造环境,滚动发展”的模式,初步实现了科技产业资源的不断聚集和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和推进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探索出一条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10余年来,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下面我们就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态势、发展能力、发展空间、发展机制(组织)等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作一分析。

一、发展态势

根据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知识经济的理论,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自然资源占有使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是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所讲的那种“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知识型经济。目前,国际上对这种新经济虽有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可操作的统一计算方法,但却有两条看法大家都是一致的:一是知识的投入量(包括R&D经费投入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就业比例、专利数量以及用于技术方面的开支等)在各类生产要素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产出的产品主要是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OECD组织曾根据R&D投入的密集度,把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制药、航天航空和海洋工程等产品划为高技术知识型产品。现在,我们也将从投入和产出这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态势。

1.投入方面

从投入方面看,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园区。所谓技术密集型,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两条很重要的惯例:一是规定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40%以上;二是规定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额的5%以上。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者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或高技术企业。我们在此借用这个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技术密集度。由于我国在总体上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从国情出发,我们暂时设定:凡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超过40%,研究开发经费(R&D)占产品销售收入超过4%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高的园区;凡科技人员的比例低于40%而大于20%,R&D投入低于4%而大于2%者,或只满足两个条件之一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园区;凡科技人员的比例低于20%,R&D投入低于2%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一般的园区。若用上述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完全符合第一种情况的只有10个园区,约占总数的18.86%;基本符合第二种情况的有34个园区,约占总数的64.15%;而符合第三种情况的有9个园区,约占总数的16.98%。由于前两种情况的园区数量相加已占总数的83%以上,因而可以认定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园区。53个园区的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已达到32.54%,R&D投入总体在3%左右,并有13.54%的专职人员直接从事知识生产研究开发活动,这与传统工业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2.产出方面

从产出方面看,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技术产品。2000年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技术性收入达到401亿元,占技工贸总收入的3.34%。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大于4%以上的已有一部分科技工业园区。近几年来,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航天航空、地海空、核应用等9类技术产品已占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品总销售额的多数,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10年来的产品总销售额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9类高新技术产品已占总销售额60.12%的份额;10年来的出口总额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也占有63.28%的份额。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分析可知,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已属于知识型范畴的新经济。

二、发展能力

评估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是否具有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看这个园区发展新经济的基础和体制机制及其文化。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硅谷50余年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硅谷是一个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创新“栖息地”,它具有10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知识密集;二是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三是以人才为本的精英体制;四是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五是开放的商业环境;六是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七是企业、政府与非营利机构间的合作;八是高质量的生活;九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十是良好的游戏规则。这10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转化高科技成果,创造新的财富,并在一浪又一浪的科技进步中不断创造新企业,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实现基于自组织的协调发展。把这10条进一步归纳抽象,可以看出硅谷在50余年来之所以长盛不衰,一是具有发展新型经济的坚实基础,即知识和技术密集(包括企业和区域的知识技术密集);二是具有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由于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所以就有了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在此,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

1.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

区域内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是发展新经济的必要基础。知识经济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知识技术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目前,国际上的新经济正处于初创阶段,它所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科技产业、智能产业、教育文化产业、咨询产业、管理产业、版权产业、数据产业、思想产业,等等。而在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体现最为明显的主要是科技产业、智能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型产业,它不仅要求企业单位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而且也要求区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特别是要背靠几所研究型大学或国家级的重点研究院所。硅谷之所以成功,首先是这个地区聚集了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8所研究型大学、9所社区大学和33所技工学校,约有33万名各类专门高技术人才。

从区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来看,目前我国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6个园区,背靠着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属于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园区,它们占园区总数的11.32%;天津、沈阳、大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26个园区,虽有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但数量不如第一类多,属于知识和技术比较密集的园区,它们占园区总数的49.06%。上述两类园区加在一起,占我国科技园区总数的60.38%。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多数都在智力密集或比较密集的区域。此外,我国还有大约40%左右的科技工业园区,最初设置主要是从地域分布考虑的,当时并未认识到知识产业发展的趋势,因而现在看来,这类园区发展新经济的环境还不够理想,高新技术企业从外界吸收能量的条件受到了制约。

2.技术、制度、文化创新

科技工业园区不断地进行技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是转化科技成果和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保证。从经济学上讲,技术创新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和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现存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是协调经济发展中的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制度和文化等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它不断地向制度和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技术创新、制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美国硅谷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而且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结合的成功。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硅谷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游戏规则,为创新企业在协调处理与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文化、大学以及政府之间等关系上达到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适应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从而使硅谷地区的高技术企业能够不断地创业创新,推动硅谷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有关资料分析中不难看出,实施制度和文化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技术产业(新经济的核心)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风险投资机制、现代人力资源机制、专业化生产方式、自由创业机制、产学研合作制度等等,从而大大降低了协调成本,这是硅谷地区成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为我国建设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10多年来之所以高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只是基础条件,关键还是各园区有意无意地实施了技术与制度、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活化了所在地区知识与技术的存量,从而转化为经济力量。各园区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技术的活化过程,也是制度与文化的变迁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底,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制度和文化的变迁方面,从企业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制度的选择上,多数借鉴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经验,按“四自”(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组建,实行民营与国有民营机制,从而使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摆脱了对国家的依赖,成为投资的主体、决策的主体、经营的主体;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应变能力,能较好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技工业园区5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产权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产权定位到人,并规范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截止到2000年底,约有4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有限责任公司,原来占科技工业园区多数的集体和国有的科技企业比例降低到20%左右。产权改革,对于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稳定科技人才队伍和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适应加入WTO的形势与要求,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又在企业制度以及园区的体制、政策等方面进行一轮新的改革,其核心还是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提高转化与竞争能力。目前,这轮新的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其改革内容若获得成功,将会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平台,把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三、发展空间

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设置时,多数园区的管理部门都注意到园区未来的发展,既考虑园区要依托大学与科研院所,又考虑园区应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因而把园区规划成五个组成部分:一是政策实施区,二是集中新建区,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科技创业园,五是科技商贸区(或称科技一条街)。政策区一般设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建成区,其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享受国家对科技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其范围较大,除个别情况外,一般都没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集中新建区大多设在城市边缘,并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政策区相邻,其创办目的在于为新办和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公益设施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建立产业发展环境和形象,提供优良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新建区的批准面积远远小于政策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数都在10平方公里以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工业园区最具活力的技术创新基地,目的在于培育大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实业家人才队伍,根据环境条件有的设在政策区,有的设在新建区;科技创业园是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设置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为科技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服务和发展空间,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和氛围;科技商贸区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作为科技工业园区在推进科技产业进程中的市场载体,既是科技工业园区人才、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集散地,也是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的“码头”和成千上万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因而科技商贸区也具备一定的孵化功能,是我国科技企业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地之一。

从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可见,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规划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676.16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区的面积为194.92平方公里,即每个科技工业园区集中新建区面积平均为3.75平方公里。但在1992年以来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科技工业园区采用“一区多园”或“园中园”等形式,不断扩大集中新建区的面积,截止到2000年底,集中新建区的实际面积已达到408.15平方公里,即每个集中新建区的平均面积达到7.70平方公里,较1992年增加了1.05倍。其中,有10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的集中新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以上。

各省市对集中新建区认真地进行了规划,其中多数是按新社区的发展要求进行规划的,他们不仅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而且规划了居住区、生活服务区、技术创新区、科研文化教育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给迁入的科技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近10年来,为建设好这些新建区,各科技工业园区采用土地开发和滚动发展的办法,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约3000亿元以上。仅2000年的投入就达到441.98亿元,其中投入10亿元以上的科技工业园区有11个。

四、发展机制(组织)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第一个企业孵化器是1987年在武汉东湖成立的,即“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20 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正式组建,企业孵化成为科技工业园区的主要功能,各类企业孵化器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不断完善,日渐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目前,我国具有企业孵化功能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

1.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各个科技工业园区都有的。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有创业服务中心131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272.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7693家,当年在孵企业的总收入178.8亿元,孵化基金总额7.4亿元,在孵企业人数达到12.87万人,累计毕业的企业数达到2770家。这些在孵和已毕业的企业,都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科技企业,他们经过孵化,大大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风险。据有关专家推算,在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地,没有经过孵化的民营科技企业,存活五年以上的只有20%左右;而经过孵化器培育的民营科技企业能存活五年以上的达到80%左右。

2.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大学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研究开发条件以及科技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园中园,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基地。截至2000年底,全国的大学科技园已发展到30多家。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北大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同意北京理工大学等21个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东北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和上海大学科技园等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北京大学科技园和清华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依托大学的人才、科技、地理位置等综合资源优势,用良好的管理技术及逐渐积累的资金,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孵化或正在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

3.留学人员创业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新而专门设置的企业孵化器。截至2000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发展到33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67.4万平方米,在孵的企业数为960家,当年在孵企业总收入达28.2亿元,在孵企业人数为15035人,孵化基金总额达1.9亿元。留学人员创业园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自治区,目前各园孵化企业数目不等,少则20家,多则近百家。

除上述三类孵化组织机构外,20世纪90年代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园”也有部分孵化功能,主要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和服务,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园于1992年8月在昆明诞生,此后部分省市积极兴办民营科技园。截至2000年底,我国的民营科技园已发展到40余家,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省市,其中以河北、山东、广东最多,北京、江苏、黑龙江次之。预计今后在中、西部地区将有更多的发展。

从以上关于园区发展态势、发展能力、发展空间、发展机制(组织)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经济,在总体上已属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多数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即新建区)和吸取外界能量(知识和技术等)的孵化器网络,因而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主流健康,在总体上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当然,如果再深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也存在着一系列影响我国科技工业园区持久的稳步、健康发展的非协调因素。对此,我们还需专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