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作为人事助理怎样能更好更快的扩大公司的团队?

网友发布 2023-07-28 16:22 · 头闻号公司管理

我也是做人事的,资源共享一下咯

团队管理

第一节 团队的基本概念

一、团队与群体

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加到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中,他们也不一定有机会这样做。因此,工作群体的绩效,仅仅是每个群体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在工作群体中,不存在一种积极的协同作用,能够使群体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人绩效之和。

工作团队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的广泛适用为组织创造了一种潜力,能够使组织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

二、团队的类型

1.问题解决型团队

在问题解决型团队里,成员就如何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互相交换看法或提供建议。但是,这些团队几乎没有权力根据这些建议单方面采取行动。问题解决型团队在调动员工参与决策过程的积极性方面,存在不足。

2.自我管理型团队

自我管理型团队通常由10人至15人组成,他们承担着以前自己的上司所承担的一些责任。一般来说,他们的责任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工作任务的分配、安排工间休息。彻底的自我管理型团队甚至可以挑选自己的成员,并让成员相互进行绩效评估。这样,主管人员的重要性下降了,甚至可以被取消。对自我管理型工作团队效果的总体研究表明,实行这种团队形式并不一定带来积极效果。

3.多功能型团队

多功能型团队由来自同一等级、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一项任务。任务攻坚队是一个临时性多功能团队。由来自多个部门的员工组成的委员会也是多功能团队。

多功能团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能使组织内不同领域员工之间交换信息,激发出新的观点,解决面临的问题,协调复杂的项目。当然,在其形成的早期阶段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因为团队成员需要学会处理复杂多样的工作任务。在成员之间,尤其是那些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并能真正的合作也需要一定时间。

三、塑造高绩效团队

1.工作团队的规模

最好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比较小。一般来说,如果团队成员很多,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忠诚感和相互依赖感,而这些却是高效团队所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要塑造富有成效的团队,就应该把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

2.成员的能力

要有效地运作,一个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的人。第一,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第二,需要具有解决问题决策技能,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最后,需要若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技能的成员。

3.分配角色以及增强多样性

高绩效团队能够给员工适当地分配不同的角色。团队中有9种角色(教材P275,表9-1)。管理人员有必要了解个体能够给团队带来贡献的个人优势,根据这一原则来选择团队成员,并使工作任务分配与团队成员偏好的风格相一致。通过把个人的偏好与团队角色要求适当匹配,团队成员就可能和睦共处。

4.对于共同目的承诺

有效的团队具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它能够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提供推动力,让团队成员愿意为它贡献力量。成功团队的成员通常会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修改和完善一个在集体层次上和个人层次上都被大家接受的目的。这种共同目的一旦为团队所接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4.建立具体目标

成功的团队会把他们的共同目的转变成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现实可行的绩效目标。目标会使个体提高绩效水平,目标也能使群体充满能力。具体的目标可以促进明确的沟通,它们还有助于团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达成有效的结果上。

5.领导与结构

高绩效的团队需要领导和结构来提供方向和焦点。

6.社会惰化和责任心

高绩效团队通过其成员在集体层次和个人层次上都承担责任,来消除社会惰化。成功的团队能够使其成员各自和共同为团队的目的、目标和行动方式承担责任。

7.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

传统的以个人导向为基础的评估与奖酬体系必须改变,才能充分地衡量团队绩效。个人绩效评估、固定的小时工资、个人激励等与高绩效团队的开发是不一致的。因此,除了根据个体的贡献进行评估和奖励之外,管理人员还应该考虑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利润分享、小群体激励及其他方面的变革,来强化团队的奋进精神和承诺。

8.培养相互信任精神

高绩效团队的一个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也即,团队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正直、个性特点、工作能力。培养信任感的方法:

(1)表明你既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又是在为别人的利益而工作。

(2)成为团队的一员,用言语和行动来支持你的工作团队。

(3)开诚布公。

(4)公平。

(5)说出你的感觉。

(6)表明指导你进行决策的基本价值是一贯的。

(7)保密。

(8)表现出你的才能。

四、使个人成为团队选手

1.面临的挑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的团队成员,个体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间的差别并解决冲突;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利益。对于许多员工来说,这是一项困难的,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2.塑造团队选手

(1)选拔

在挑选团队成员时,除了要考虑被选者是否具备工作所需技术才能外,还要考虑他们是否具备扮演团队成员角色所必须具备的其他才能。

(2)培训

(3)奖酬

组织中的晋升、加薪和其他形式的认可,应该给予那些善于在团队中与其他成员合作共事的个人。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贡献,而是使那些对团队作出无私贡献的个人得到其应有的报酬。对于员工来说,在团队中能够得到个人发展的机会,能够帮助伙伴们成长,这是令人非常满意的经历和奖励。

五、团队与业绩

1.重大的业绩挑战会给团队能量,无论这种团队处于组织中的什么位置。业绩是主要目标,而团队仍然是手段,不是目的。业绩是团队的中心问题。

2.组织的***只有通过建立强烈的业绩观,而不是迫于环境建立的团队,才能最好地培育出团队业绩。

3.可以存在对个作用的偏见,但是不能让它妨碍团队的业绩。如果在考虑满足业绩挑战时能参考个人关注的事物和个人差异的话,这些因素就能成为集体力量的源泉。真正的团队总要找到能使每个人都作出贡献的办法,并因此而与众不同。

4.约束是创造团队业绩的条件,包括团队内的约束和组织内的约束。

第二节 高层领导团队修炼要诀

――《企业团队修炼》(陈惠湘)

一群优秀的人才组织在一起,无非是两种结局:要么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要么是一个令人贻笑大方、不欢而散的收场,而中国人往往后者居多。

美国头等聪明的人是最能组织起来的人,是最能合作的人;中国头等聪明的人是最难组织起来的人,因为谁都怕组织起来以后显不出自己聪明。往往简明的中国人聚集到一起,大家都要显示出自己的聪明,都怕被人轻视了,都不愿意默默无闻做一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

在中国办企业,有的时候你其实不必谋求广招天下人才,你只要能把现有的人员组织好,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业绩来。

组织起来,团队精神是中国企业跨世纪的课题!

1.企业目标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

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这个目标去引导大家共同去追求、去努力。

1.1 真实可信是企业目标的第一法则

首先是目标的客观性问题。目标的客观性标准是企业目标真实可信的第一个要素。一是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与分析;二是竞争判断与分析;三是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环境的判断与分析。

第二是目标的主观性条件问题,这是保证企业目标真实可信的第二个要素。包括企业现实产业地位、资金实力、管理体制、技术与人才。

第三是目标策略性问题,这是保证企业目标真实可信的第三个要素。必须对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步骤有充分的设计,否则,员工对目标的信任坚定程度是不够的。

一个目标华而不实甚至虚假的企业,是难以建立起自己的团队精神的。一个客观科学因此真实可信的企业目标是企业形成团队精神的源泉。相反,一个虚无飘渺、痴人说梦的目标不可能凝聚很多人,至少不会凝聚长久。

1.2 目标教育:让你的员工都知道

企业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的目标。必须形成统一意志。教育与沟通是形成统一意志必不可少的途径。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其次是教育的方式方法。愚民政策和空洞说教都是一切企业教育活动的天敌。

那些教育工作开展很好、员工对教育认同感程度较高的企业往往就是成功企业。反之,那些疏于教育或者教育工作不被员工认同的企业,往往就是发生了经营困难或出现问题的企业。

企业的事业目标教育,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必须让全体员工明白企业的事业目标是全体的目标,是值得大家信任和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我们的团队精神才会有灵魂。没有理想的企业不会成为有作为的企业。没有共同目标的队伍也不会成为团结一心的队伍。

1.3 团队精神之事业目标常见错误

错误1:无目标现象

错误2:虚假目标现象

错误3:利令智昏现象:经营者春风得意,豪气冲天,不信科学,有梦呓感觉。

错误4:利益无关联现象

错误5:目标口号现象

错误6:目标不教育现象

错误7:目标瞎教育现象

1.4 建立团队精神之事业目标的要义

第一,事业目标要明确:含混不清与虚无是必须避免的;

第二,事业目标要系统:仅仅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其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事业目标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是指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实现目标后分享成果;

第四,事业目标要成为共同的意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2.团队精神与企业领袖

任何一个组织,纯粹就其岗位性质以及所承担责任的重要性,领袖的影响力都是第一位的。优秀的总裁会使团队保持高度一致,平庸的总裁会使队伍如同散兵游勇。大凡成功企业在其成功之时都会有一位核心作用十分显著、感召力十分强大的总裁,我们通常会从这些成功总裁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很强的人格魅力。

2.1 小老板管事,大老板管人

(总裁行为修炼之一:人事修炼)

一个企业的成长其实就是人成长的过程。人长一分事业就长一分,企业家长一分企业就成长一步。企业总裁的行为修炼就是如何从管事到管人,更重要的则是怎么管人。

管人主要有三个方面:管人、育人和用人。

管人。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言传身教。企业到达一定规模,这种“人治”的方法或“人管人”的方法就不行。必须用标准来管人,约束人。

育人。企业战略性岗位人选主流做法应该选择自己培养。一是战略性岗位通常要求它的人选对企业的价值观有较高的认同感;二是战略性岗位用人失误对企业的损害很大。只要对那些成功的世界级企业稍作研究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战略性岗位人选都有在本企业工作多年的经历。即使美国,重要岗位大多数也都是由那些彻底融入美国文化的人担任。

用人。总裁要通过用人去延伸自己的胳膊。用好人的关键有二:一是企业不断的发展,提供用人的机会或岗位;二是用什么方法把什么样的人推到什么岗位上去,提供一些什么样的条件与约束。如果方法不当,或都拔苗助长,或者支持不够,或者约束不力,用人的效果与初衷往往适得其反。

成功的总裁都是通过管人、育人、用人来实现管事的,而所有失败的总裁都是管事不管人或者管人无方的。

2.2 小老板务实,大老板务虚;小老板救火,大老板预警

(总裁行为修炼之二:运筹修炼)

大老板的功课是开会和找人谈话,小老板的功课是谈客户挣钱。大老板敢务虚是因为企业根基实,小老板要务实是因为企业根基虚。大老板与小老板工作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其实是“鱼行鱼道,虾行虾道”,各有各的道理。关键是一个总裁或者总经理,随着企业的成长,你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是变化的。务虚是总裁运筹修炼的第一项内容。

现实生活表明,成功的大企业总裁们在企业发展决策的时候相信经验与科学,而小企业的总经理则更相信经验;大企业总裁注重条件运作和安全第一,小企业总经理则相信运气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企业总裁追求决胜千里,小企业总经理相信摸着石头过河,车到山前必有路。

2.3 非职务影响力修炼

作为一个***,非职务影响力的大小对于他领导地位的作用和保障是至为重要的。甚至可以把非职务影响力看作是职务影响力的基础。一个总裁假定不能“以德服人”,那就定然只能“以权压人”,那么这个企业就很难形成团结一致、运行有效的团队。

使用权力最多的人恰恰是那些权力不大、企业也不大的领导者,正所谓“小鬼脸难看”。而往往那些真正握有大权,把企业办到委很大规模成就了一番事业的***,倒反而平易反而民主,绝无半点盛气凌人。企业总裁非职务影响力主要来自:

信誉。信誉是一个***品德的第一体现。什么样的总裁是有信誉的总裁?第一个原则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第二个原则是他的工作小节要言必信、行必果,要一诺千金。

胸怀。总裁是领导者,他要领导一群人,所以他必须具有广阔的胸怀,否则就会“无容则小”,企业无法形成团队。什么样的总裁是有胸怀的总裁?第一个原则是厚人薄己。首先是正确接受别人的缺点,尤其是正确接受部下的缺点,正如古人所识,“待人以宽,待己以严”。能够容许别人犯错误的总裁一定是高明的总裁。但这还不是真正有胸怀的总裁,真正有胸怀的总裁是那种能够接受别人有缺点的人。第二个原则是决策果断,勇于承担责任。

2.4 自我否定(总裁学习修炼)

拒绝学习的总裁是企业最大的危险,而拒绝学习又是那些事业有成的总裁们最可能犯下的错误。经验丰富和业绩突出成为总裁们学习的两大障碍。

总裁学习修炼准则之一是背叛经验。在科学技术变化相对缓慢的工业经济时代里,经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财富,它可以令你老马识途温故知新,使你对未来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经验则越来越可能使你产生错觉。老马识途的故事只能够发生在古代社会,今天的情况是老马也未必识途。经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最沉重的打击。

然而,让成功和充满自信的总裁怀疑自己,却实在是一桩痛苦和难以接受的事情。大量的事实证明,背叛别人比背叛自己容易,忘记教训比忘记经验容易。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今天的竞争对企业总裁们提出的残酷要求。人间处处是芳草,天下万事皆学问。能否像海绵汲水一样孜孜以求,关键在于能否背叛自己的经验。

总裁学习修炼准则之二是倾听。一个精明的总裁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多倾听一次别人的意见,等于增加一份收入。

2.5 团队精神之企业领袖常见错误

错误1:管事不管人现象:常见于那些自身业务能力极强、对别人不放心因而了不分权的总裁身上。

错误2:火车头现象:常见于那些带领一群人把企业由小办大的创业总裁身上。

错误3:承诺廉价现象:常见于那些性格豪爽、喜欢信口开河又善于开脱总裁身上。

错误4:耿耿于怀现象:常见于那些博闻强记,追求完善的总裁身上。

错误5:一定之规现象:常见于那些常识渊博、经验丰富、业绩骄人的总裁身上。

2.6 团队精神之企业领袖要义

第一,无领无袖只是一件背心或者一块未经加工的布料。没有好的***,任何团队都是脆弱的。

第二,总裁的工作核心永远是人,因为团队是由人组成的。

第三,总裁必须遵守诺言,信誉是优秀总裁的金字招牌,失信会使总裁丧失所有的魅力。

第四,背叛经验和怀疑自己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优秀的总裁一定是那些对否定自己感到快乐的人。

第五,多运用非职务影响力,少运用权力,那将是一件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觉得愉快的事情。

3.团队精神与领导班子

3.1 同舟共济:领导班子认同修炼

只有彼此认同的领导班子才会成为团结、志同道合的班子,认同感是一个班子能够团结的前提。

领导班子认同修炼准则之一:选好头羊。要保证主要负责人的相对稳定。总裁的长期稳定对领导班子的配合默契作用是巨大的。如果不断打破企业总裁稳定的时候,事实上也会打破一个领导班子已经形成的默契。而这种默契对于企业的成长和团队精神的高度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领导班子认同修炼准则之二:逐级聘任。总裁该不该具有选择与撤换副总裁的权力?总经理该不该有选择与撤换副总经理的权力?答案只有一个:应该。从领导班子产生的方式看,认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是否能推行逐级聘任制。必须为“道不合,不相为谋”创造一个可能的条件,唯一的选择就是把组阁的权力交给总裁。

领导班子认同修炼准则之三:各司其职。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没有副手的总裁是危险的总裁,而设立副手又让副手形同虚设的总裁则是不明智的总裁。设立副手并使之各司其职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领导班子,是企业团队精神形成的必要条件。

3.2 统一意志:领导班子决策修炼

领导班子形成统一意志,从而实现有效决策,是一个班子建设和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所谓统一意志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领导班子决策修炼准则之一:有人当家。一个领导班子,要想形成统一意志,首先要解决是谁来当家!但凡成功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这个企业的总裁就一定是一个铁腕人物。

领导班子决策修炼准则之二:求同存异。我们没有必要去谋求建立一个在所有问题上都声音一致的领导班子,那是无法实现的目标。当然,我们还要避免一个扯皮的班子。我们必须在完全声音一致和扯皮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求同存异。

3.3 思想管理:领导班子沟通修炼

沟通是一门艺术。如果说纪律是维护团队完整的硬性手段的话,那么沟通则是维护团队完整的软性措施。但是,我们会注重了纪律而忽略沟通。纪律对于群体来说好比是螺丝钉,我们可以用它把大家紧固在一起,组合成一部机器。而沟通则是润滑剂,它可以使这部机器高效运转。如果没有这种润滑剂,很难保证这部机器会正常运转。

领导班子沟通修炼准则之一:决策沟通。一是决策前的广泛而又反复讨论;二是决策后的反省,即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价。

领导班子沟通修炼准则之二:情感沟通。现实生活中好朋友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商业伙伴,但是好的商业伙伴则一定应该是好朋友。决策沟通是建立商业关系的手段,情感沟通则是建立朋友关系的手段。这两种沟通方式最终保证一个领导班子的统一与和谐,都是必不可少的。

3.4 建立规矩:领导班子纪律修炼

纪律是维护组织整体性的必要条件,领导班子更要有明确的纪律。企业领导班子绝不存在成员素质高所以无需纪律约束的问题,他们是更需要纪律约束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权力,每一个人都分别影响着一群员工和某一方面的工作。所以,纪律对他们是十分必要的。

领导班子纪律修炼准则之一:不说小话。说小话、传小话的现象在中国很普遍确是不争的的事实。我们一边说做人要光明磊落,一边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则可能选择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这种文化的堕落对于一个组织的破坏力是很大的。

领导班子纪律修炼准则之二:不做小事(即不做小动作)。在企业领导班子中,属于小事的有:第一,自立山头搞宗派。企业领导班子内部防止小动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防止宗派。第二,成品之间彼此掣肘、互相拆台。防止拆台是企业领导班子必须制定的铁的纪律。

领导班子纪律修炼准则之三:不当小人。这里是指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不能降低角色位置,不能做出与角色位置不相称的事情来。领导班子成员绝不能置大局而顾,强调一己私利。一个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工作的核心和最高原则是谋求团队共同的利益。假定班子成员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人都强调个人得失,互不妥协,这个班子实际上就已经腐烂了。企业领导班子一定要有自己的戒律,不然,团结和统一意志的领导班子绝对是一句空话。

3.5 团队精神之领导班子常见错误

错误1:优秀总裁打短工现象。总裁易人,企业经营动荡,管理出现问题。

错误2:总裁无组阁权力现象。主管机构或董事会既任命总裁,同时又指定副总裁人选。

错误3:无领导集体现象。企业不设副职,或者是有职无权。

错误4:领导班子分裂现象。大家各有各的利益归属,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互相之间绝不妥协。

错误5:领导班子管手脚不管脑袋现象。所有的领导成员或者在为大量事务忙忙碌碌,或者终日歌舞升平。成员们绝对相信经验,相信“摸着石头过河”。

错误6:领导班子没规矩现象。总裁专横拔扈,私心较重。班子成员居功自傲,狐假虎威,凌驾于人。成员有明显错误的时候,多数会采取“刑不上大夫”的做法。

3.5 团队精神之领导班子要义

第一,创造一切可能,让总裁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

第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合,不相为谋。坚决推行逐级聘任制。

第三,大企业必须建立能够统一意志、各司其职的领导班子,绝不能一人包打天下。

第四,领导班子必须建立决策沟通和情感沟通的制度。

第五,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坚决杜绝“就小话、做小事、当小人”的现象。

4.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略)

4.1 团队精神之企业文化常见错误

错误1:无文化现象。

错误2:文化遇民现象。

错误3:文化理想现象。

4.2 团队精神之企业文化要义

第一,任何成功企业,文化的成功也必定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不仅要注意对员工的行为管理,更要注意对员工的文化管理。

第三,物质激励是用以调动员工物质动机的,文化的激励是用以调动员工精神动机的。

第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是凝聚力与竞争力的形成。而企业文化是否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则取决于它对员工的心理尊重程度和务实性。

第五,企业文化不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物。它需要由一些系统的理念构成,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必须就这些理念进行持久不懈的推广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信)

2,调整农业政策(减)

3,复兴工业(计划经济)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新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

详细如下:

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 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 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 , 他们的贡献将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 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 31 %,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 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 13.75 %,根据 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 12.5 %,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 15 %。 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 万下降至 800 万 ,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 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 和社会生活的脉博,“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二、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发展的势头良好,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经济建设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地区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城乡都有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 5.8 万户国有工业企业追踪监测表明 , “ 1 至 4 月份国企指数再度下滑,达到- 109 点,比 1 至 3 月份下降 28 点,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 点……国有亏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 亏损面扩大 , 亏损额上升 ,1 至 4 月份亏损额 上升 31.6 %,造成全部国有企业净亏 88.7 %亿元。”又据一九九七年 度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有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减少,到去年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尚有下岗未就业人员 634.3 万人” , 在全国 8.46 亿劳动力中,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就有 710 万 , 占劳动力总数 8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又常常处于间歇性待业状态。应当明确,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在改革深化、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也有别于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立足现阶段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现实是历史的重复和延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措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国情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也大不相同,但其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启动市场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还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现代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调节作用,而现代经济危机也多由金融界的混乱引起。去年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但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大量的产品以出口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会使一些企业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下岗、失业的职工人数越来越多。这也警示我们,要时刻注意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的负面影响,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疏散金融风险,在开放外资和金融市场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同时,要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消除投资膨胀、房地产和股市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等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隐患,从多方面做好抵御金融危机的准备,防止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 、以工代赈 , 启动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 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应”。这方面,“新政”通过兴办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并藉此帮助失业者的做法堪称典范,世人有目共睹。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也使通过增加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显得更迫切、更有必要。推行这个战略措施,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 5 万亿元,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有外汇储备和外币存款 1800 多亿元,社会上还有数万亿元手持现金和流动资金;有各类库存、积压物资近千万元,粮食储备丰富;全国转产的国有集体企业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厂房、设备、场,有条块分割体制下形成的盲目建设、重复投资项目和半截子工程等等。同时,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亟需在这些领域施展才能,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中央已经根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在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提出了三年增加政府投资 7500 亿美元的计划。现在要紧的是加强投资启动,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向社会发行建设公债,在全国有计划地逐批兴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文化体育设施及其它公共工程项目,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费,促进生产,尽快形成“经济增长、财富增加、收入提高、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链。 3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三资”这些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对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产品更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民族工业的发展以挤压。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但制定保持民族工业的政策更是我们国家长久发展的大计。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只有给民族工业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给民族工业减轻税负,重视科技改造、科学管理,才能逐步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资源流向工业,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 中心也要受苦”。在政策上则重视对农业的救济、植树造林,由政府开发电力资源等等。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片“加强”声中实际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农村市场远没有开发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对农业不合时宜、不分章法地乱干预,农副产品的卖难和不断加重的农民负担又在不时地抵销着这种实惠。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却又有大量的草场、荒漠、荒山、滩涂等资源无力开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的萎缩是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重要因素。无论从社会稳定、城乡协调发展,还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文明水平的角度来看,都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从宏观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上给予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的扶持、引导和帮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当前,在启动农村市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除了政策、科技、投入以外,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投身这些领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5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实际是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解放运动。劳 动力始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特而巨大的投入要素。一个穷困潦倒的天才,如果生活的唯一目的是考虑如何才能不再挨饿,那么纵然他是盖世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在我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大量的被精减干部和下岗职工中,绝大部分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起码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熟练劳动力。在原有体制下,这些巨大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有些被长期闲置,甚至有些在逆向运动,产生负面经济效益,这是最大的浪费。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目前分流下岗的劳动力群体,从总体上看,与农村劳动力相比,无论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内外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是一笔宝贵财富。一旦这些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一股巨大力量。用好、用活这些人才资源,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各部门应该以此为目标,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再就业机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为下岗职工提供求职、招聘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择业、自强创业、依靠市场找职业,从多方面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力争使全国绝大多数劳动者“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 6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的下岗分流人员中,国有企业职工占绝大多数。几十年来,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造成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隐入困境、富余人员过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在就业模式、就业制度上,对劳动力实行由国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包下来的办法,还有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导致产品没有市场,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有的由于企业用人不当,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停产停工,职工不得不下岗待业;有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的是由于企业产品、技术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等等。现有政府机关也大多是计划经济时 期的产物,数次改革都没能走出“膨胀-精减-再膨胀-再精减”的怪圈,导致人员越来越多,而职能没有大的转变,甚至有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企业和政府机关的这些 富余人员必然要在改革进程中首当其冲,率先加入下岗待业的行列,这是大势所趋。但这部分人决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用自身下岗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各项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用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政府和全社会要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罗斯福“新政”的最初措施就是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由政府拨出专款用来给失业者提供工作,一时找不到工作则作为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费用。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并正在付诸于各种实际行动。最近召开的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已作出相应的部署,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分别承担的责任。在我国,由于下岗、失业现象出现的时间短,而政府的再就业机制、措施还不完善、不配套,在下岗失业职工没有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以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7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是分不开的。罗斯福新 政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推行过程中颁布实施了一整套法律法规,把新政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如先后颁布的《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在向市场 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我国的就业政策已由“统包统配”变为指导就业,由政府安置变为市场调节。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现象,亟需政府部门全方位建立社会保障,为下岗失业职工进行失业、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尤其 需要以法律手段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这样有助于广大职工在失业下岗后既可不过分依靠救济,又能维持基本的购买力,缓解经济困难对他们的冲击。要努力保持各项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执行不一,出现互相撞车的现象。如我们既然鼓励下岗失业职工积极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就要同时保证堵住向他们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的口子,真正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8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正常干预和宏观调控。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否则,便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政府的制度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我国现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过去虽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宏观环境制约,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自身改革已逐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机构改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裁撤机构、削减冗员,而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方式,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本着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对政府部门该加强的加强,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调整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部门,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决不能允许几个部门办同一件事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