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明朝航海家郑和曾五次到访马六甲,现保留的"三保"景点指什么地方

网友发布 2023-07-28 02:59 · 头闻号生活服务

三宝井。

三宝井,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又称丽宝井,它是马六甲的苏丹满速沙为来自中国的公主、也是其妻子汉丽宝而挖掘的。在当时,此井不会干枯,传说谁喝了井内取出的水,将来都会再回到马六甲。郑和就是因喝了这井水,才好几次重回马六甲。这一传说反映了当地人民欢迎郑和、希望郑和多来马六甲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三宝井传说

第二次下西洋时,郑和就将汉宝丽公主一起带到了满刺加国。苏丹满速沙非常高兴,为了不委屈这位娇滴滴的大明公主,他和郑和商议,让郑和将大明的房子画了出来,他要为她建造一个只属于汉宝丽的“中国居住区”。

将房子建造好后,郑和发现这里打水特别不方便,取一桶淡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为了能让公主住的安心,郑和命自己带的勘探员在距公主居住区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处水源,并打了一口井。刚打出来的时候,井水非常浑浊,勘探员还以为是自己弄错了地理位置,非常自责不已,急着重新另寻地方。

郑和却不慌不忙,舀了一瓢水,不管不顾地喝了起来。神奇的是,等郑和喝完后,井里的水竟慢慢变得清澈,在场所有人都开始欢呼,都认为郑和是神仙下凡,非常有本事,为了纪念郑和,苏丹满速沙给它命名为“三宝井”。

在汉宝丽公主在世期间,这口井不对外开放,仅供公主一人使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主走后,三宝井逐步对外开放,而郑和和这口三宝井的故事也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多人都说这口井是福井,只要喝一口这井水,便能知晓方向,会回到三宝井来。

因为在当时并无导航的情况下,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就有5次回到过这里,一定是因为喝了这个水的缘故。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三宝井也被传得神乎其神,到了后期,竟有人还说这口井水可以治百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宝井

马来西亚掠影 (四)一一马六甲古城华人街

1,先在吉隆坡游玩,KLCC,独立广场,印度黑风洞(不过如果要购物的话就最后玩吉隆坡,不然行李太多了哦,其他次序不变)。。。2 ,再去坐巴士到槟城(大约6个小时,我去的时候是飞去的,所以具体坐巴士要多久不太确定),最多住一晚吧,槟城的景点大多是庙宇,海景不好,品尝一下当地美食(我不喜欢,所以印象不深)3,兰卡威,从槟城坐船过去,费用大约是60马币,时间好像是2-3小时,在兰卡威可以多游玩几天,那边景点比较丰富,你到了之后可以找当地的旅行团参加一日游,兰卡威景色不错(海岛景色最美其实还是热浪岛,但是现在这个时间封岛了),4,马六甲:从兰卡威飞回吉隆坡,坐巴士到马六甲,大约1-2小时,很近的,马六甲那里可以住一晚,在晚上的时候走走鸡场街,看看教堂,也不错! 5:再回吉隆坡,如果你选择最后游玩呢,可以在吉隆坡住一到两晚,因为如果要购物的话,估计就要浪费上一天,购物地点:KLCC, PAVILLION,MID VALLEY...特色食品:怡宝白咖啡,榴莲糖,肉骨茶,印度飞饼,拉茶,椰浆饭。。。

红屋广场前是一条狭长的环城路,年代久远了。路对面是被誉为小江南的马六甲河和被它环绕的古城民居区。

沿河两岸绿树婆娑,鲜花遍地。河道不宽,湛蓝的河水清波荡漾,轻轻地流淌。岸边一个巨大的风车在一排木结构房屋的映衬下随风缓缓地转动。

两岸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草树鲜花围笼。一排排造型不同的楼屋带有绚丽的异域情调。既有现代建筑的高贵典雅,又有中国江南水乡常见的白墙黛瓦的怀旧情愫。尤其是白墙上那一幅幅中国色彩的璧画和汉字书法令人很容易想起我国南方水乡风情。

漫步在马六甲河畔,会发现蓝天白云下,不远处断墙残垣围笼的古炮台。一门门古炮昂首矗立在那里。在一片青翠欲滴的热带草树和姹紫嫣红的繁花的掩映下,向人们诉说着 历史 的硝烟带给这座古城的伤痕。

马六甲是一个多经兵燹的古城。

距古城稍远的地方有一个海事博物馆。那里有一艘巨大的帆船,是葡萄牙大帆船"海洋之花"号原型的复制品。

1502年,海上之花号在葡萄牙里斯本下水。这艘巨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它后来屡屡参战并随舰队征服了马六甲苏丹国。在运送战利品返航时,在马六甲海边沉没。

望着它,体味当年先民的风雨人生。感慨万端。不由为和平祈祷。有了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才能坐在这里,边休息边观赏前方的红屋广场和熙来攘往,神采飞扬的游人。

眼前,花车不时穿梭来往,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三轮车改装的花车五彩缤纷。挂满鲜花,插满旗帜,放着震耳欲聋的乐曲。车夫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衫,露出黝黑的双臂和面孔,到处招客。他们多会几种语言,很会要价。同时兼作导游,为旅店揽客。

上篇 华人鸡场街

马六甲河清澈见底,不时有小船缓缓驶过。坐在溽热的岸边,聆听树上小鸟的啼鸣,微风徐徐吹来,确实像在我国江南。

越过马六甲河上的小桥,就是著名的鸡场街。这里是华人聚集的古城。古色古香,极富韵味。

鸡场街是一条非常繁华的街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 历史 。它原义取自于闽南语“街场街”,因600多年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也有说六次)驻节马六甲。使鸡场街及周边二十多条街巷成为华人移居南洋最早的集中地。

走在这里会使人产生时空穿越的错觉。

一进鸡场街,几乎全是华人面孔,醒目的汉字和大红灯笼。极像回到中国久远的年代。

民居很有特色。到处可见中国式的古旧老街。街道不宽,街边遍布老式骑楼。很多都是两层的老式楼屋,有百年以上的 历史 。老街、旧屋弥漫着 历史 的沧桑。面对大街的门楣上,好多都嵌刻有汉字牌匾。诸如“同发”、“丰顺”等都是当年华人祖先留下来的字号。那福建会馆、 海南会馆、 永春会馆,永安会馆、广东会馆,还有各类不同的宗教庙宇。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南国。让人倍感亲切。

福建会馆、海南会馆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尤其福建会馆那古老的建筑堪称精典。那斗拱飞檐和门口矗立的两桩雕塑得栩栩如生的彩色立体盘龙柱实在是艺术珍品。带有明显的南国特色。

鸡场街除了随处可见众多中式南洋风格的古老楼屋外,也有繁华的街市。街上有许多购物商店、古董店、咖啡厅、餐馆、土特产门店及各式摊位。售卖各种日用百货、服装、工艺品、中草药、和著名土特产。还有美不胜收的食品及特色小吃 ,可以感受浓郁的南洋风味。

这里白天人不甚多,晚上才是它的黄金时刻。

每到周末,这里会举办夜市。通常会有一些文艺表演。

华灯初上,鸡场街开始热闹起来。狭窄的老街两边摆满售卖各式各样商品的摊位。大小店铺,餐馆也都灯火辉煌。各种肤色的游客摩肩擦踵,热闹非凡。那些从未见过的各种新奇小吃,那些不知名的水果都会让人忍不住要上前品尝。最让游人喜爱的是各式糕点。街头老字号的三叔公糕点店古风依旧。总是顾客盈门。它的糕点是人们最爱带走的礼品。

在鸡场街漫步,会发现路边有个小花园。面积不大。完全是中国式建筑格调和园艺风格。里面花草树木和艺术雕塑让人赏心悦目。是当地居民休闲的地方。在这样一条喧嚣的街道上闹中取静,真是别有情趣。

鸡场街的尽头有个舞台,有活动的晚上,城里居民会聚集到那,观看各种乡风气息浓郁的文艺表演。人们坐在台下边赏边聊,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鸡场街虽然古旧,却让人感到新奇。尽管喧嚣,却令人愉悦。在这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乡土气。

下篇 峇峇、娘惹故居

曾经的鸡场街及周边街道,住着很多马六甲有钱有势的峇峇、娘惹。其独特的“娘惹文化”是游客猎奇的重要内容。

峇峇、娘惹主要是在东南亚国家专用的称呼。专指15世纪初来马六甲、新加坡等地的中国明时的移民与当地原住民,主要是马来人通婚后的混血后裔。也称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从根源上说,一般认为主要源于两部分。

相传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常驻马六甲。会有人留下。最后一次并死于海上后,驻扎在马来半岛上的大明军队留了下来,后与当地土著通婚所生的子女,男的称为“峇峇”,女的称为“娘惹”。这是广为流传并多为人接受的说法。

另外,据说《马来纪年》记载,中国明朝公主汉丽宝嫁给马六甲苏丹。带去500个侍从。这些人后来与当地贵族通婚。在当地流传甚广。但中国文献无任何记载。不被学者认同。

其实,郑和船队留下的人也好,存有异议的汉丽宝带来的人也罢,他们即使存在,也只是峇峇、娘惹祖先的一部分。

实际上,早在此前或同期即有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来南洋谋生的华人。尤其在元末明初,国内战乱频仍,许多人流离失所,被迫下南洋。据说,华人最早到南洋的可追溯到唐宋。这些人中与当地人通婚后,应是其祖先的一部分。

我曾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姓云的华人。他称自己是蒙古族人,在此已有多代。移民史已很模糊。

南洋土生华人或海峡华人这一称谓在学者中看法不尽相同。但一般专指最早来于中国的华人与当地人通婚的后代。以区别于被称为新客的传统华人的后来者。

这些华人后裔,一般聚居在马六甲,槟城,新加坡。

他们虽在此生存多代。远离中国本土,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注重孝道、讲究礼节。在文化、习俗上遵崇中国传统。他们把当地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汲取了当地马来族的文化,习俗。不论是语言、饮食、服饰还是婚嫁仪式,都表现出中马文化融合的特征。尤其在饮食和服饰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其独特的各式各样的娘惹 美食 成为峇峇、娘惹文化的一大特色。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人大多已不会说汉语,有的已改用英语。或一种综合中国福建方言与马来语的混合式语言,称为峇峇话。如今这些人已融入当地民众中。

在古城里我们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这是一家私人宅院。是当地一位富有的峇峇家族的祖屋故居。现在的主人已是第四代。

博物馆在一条清静而不甚宽阔的街道旁。不很起眼。门口上方有一匾额。我们按要求,按过门铃后才有一位瘦弱的老妇人来开门。

从表面看,这故居的楼屋古朴而普通。在这条街上并不突出。谁也不会想到,走进去犹如进入一座雕琢精美、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的 历史 博物馆。这样的家庭在古城并非一处。

什么叫富商巨贾?什么叫豪门大户?什么叫贵族之家?不走进去永远不知道。

这处楼房自1861年起就由曾家所有。曾家四代都曾居于此,现全家都已迁出。1985年才改为今日的博物馆。至今依然由曾家后裔掌管这份家业。

据说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就曾在这里取景。房间里摆放着小娘惹扮演者欧萱的照片。

房屋建筑格局极为讲究。

站在客厅外,可见楼顶上方有一方洞。是主人在二楼向楼外观察的瞭望孔。可直接观察厅门外的情况。作用类似今天防盗门上的猫眼。可见当初设计的周密。

进入大厅后首先感到的是设计风格和装饰竭尽奢华。这座建筑呈现了多元文化和富贵人家当时所处年代的 时尚 感。

室内的装潢基本是中式风格。大量运用了中国南方的金漆木雕工艺。同时也融入了荷兰和英国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元素。

除了雕梁画栋外,到处可见雕琢镶嵌精美的木雕装饰。像房檐、门扇、廊栏、屏风等。各种木制家具,如柜、床、桌、椅、凳、摆件等也都尽显了精雕细刻的工艺。雕刻的题材基本是山石、花卉、仙鹤、枝叶等。很多用螺钿和大理石装饰。

一些家俱上还镶有很多珍珠、贝类,同时用各种说不清名称的珍稀材料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珍禽。

家俱用料奢侈。雕刻面积深广,磨工镶嵌精细。同时运用了圆雕的技法。雕刻得栩栩如生。

客厅上方悬挂着“追远”匾额。墙上是主家几代先辈的照片。有这个家族的第一代马来女人。有文质彬彬的华人男主人。还有几代的夫妻合影,其中包括这个家族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峇峇、娘惹。

厅内摆有许多精美的金银瓷器和西洋奇巧的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厅里及房间内有许多年代久远的精美的陶瓷工艺品。无论是摆件还是用具都是当年从中国江西、广东名瓷厂家定制进口的。

客厅墙上挂着多幅刺绣。不注意会以为那是些绘画。图案多是些松鹤延年之类的富贵吉祥寓义。据说是当年将材料从中国运来,请中国苏州绣娘在当地绣成的。己有百多年的 历史 。

整座楼房,无论客厅还是卧室等处使用的家俱,包括八仙桌、太师椅、罗汉床、茶几、箱柜等等传承了几代人。全都有百多年的 历史 。

所有家俱及门、窗、柱、甚至楼梯都取材于中国的上等红木。家俱上镶嵌的大理石来自中国云南大理,上面镶嵌着美丽的贝壳。所有桌椅都用木楦子连接,没用一颗钉子。甚致楼梯都是无钉的。据说也是主人把工匠从中国请来,在当地制作完成的。

最令人惊叹的是,家俱、门窗上的金色描花都是用金箔贴就的。事实上,整栋房子所有的金色和银色装饰图案都由金箔和银箔贴成。

以今天的眼光看,整座楼屋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价值不菲的艺术品。

眼前的一切实在让人惊憾。它们的惊人之处,不在于年代的久远和富丽豪华。不在于用工的精细和掷金如土的奢靡。而在于这些精美绝伦的工艺和贵重的材料乃至大国工匠,在那样一个交通并不便利,路途十分遥远的年代竞漂洋过海,来自于中国。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客厅和过厅之间的屏风门上镶嵌着半透明玻璃。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品。厅的上方挂着大灯笼,是主家的字号——曾府

厅外有休闲的天井。天井的墙上有条石雕的鱼。它不仅是装饰,也是一个排水口,下雨时,屋顶的雨水通过墙中的水管流下,再从鱼嘴中流出。真是一道美景。

厨房很宽大。里面陈列了不少家族日常用具。

最令人咂舌的是那四套碗碟。它们分别用于不同场合,有不同作用。

最漂亮的一套斗彩是主家办婚嫁喜事用的。最素的青白色的是办丧事时用的。一套红边的来客人时用。一套白彩平日吃饭时用。四套餐具根据场合分开使用。这就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过厅通往二楼的楼梯是以厚重的中国红木雕琢制成。楼梯背面雕着精美花纹,贴金装饰。据说,这种奢华的楼梯,独此一家。

沿着楼梯上到二楼,有主人的卧室。主要陈列峇峇、娘惹结婚时的衣服、器具。屋中一对模特穿的就是峇峇、娘惹结婚时的传统服饰。对面放着结婚用的器具。

据说娘惹的嫁衣一般都是自己亲手做的。旧时大户人家选妻,考核的标准很多。主要的除了厨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女红。所以小娘惹一般除了会做娘惹糕等 美食 外。她们的针线活直接影响自己的一生。

新房对面是寿堂。陈列了一些家族办丧事用的寿衣、器皿等物。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二楼楼梯出口处,有两扇厚重的栅栏门,两扇门一关正好把整个楼梯出口封住。当年钥匙由家中女主人保管。每天晚饭后,小娘惹们都要回屋做珠绣、女红。主人关门锁楼梯。这样,可避免夜晚外面的歹徒闯到楼上作恶。同时年轻的小娘惹也不能偷偷溜出去逛街、会情人。体现着严格的传统家规、家教。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当地社情的变化,峇峇、娘惹文化实际上已渐渐走向式微。但华人在南洋奋斗发展和为之贡献的 历史 ,却永为后人赞叹。

2021.12.16.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