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初三政治论文如何写

网友发布 2023-07-27 13:40 · 头闻号公司管理

上初三啦!刚上初三的你们,知道初三政治论文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写初三政治论文的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写初三政治论文的方法

一、标题

标题是 文章 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 毕业 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 广告 ”。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它 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初三政治论文 范文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保持***员的政治本色

摘 要: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艰难的战争年代艰苦奋斗内化为中国***的政治本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滋生了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产生了不良影响。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上台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并身体力行,体现了党中央狠刹奢靡之风的勇气与决心。也为我们提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怎样做才能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葆***员政治本色的新的时代命题。该文试从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事例中找寻启示。

关键词:延安 艰苦奋斗 政治本色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17-02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滋生了四种不良风气,其中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是与党的政治本色严重背离的不良现象。2012年1月,任后前往广东第一次离京视察,一路上轻车简从,视察现场没有任何欢迎横幅,也没有列队迎送的环节,饭也是花20分钟吃六菜一汤自助餐。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24521起,处理3042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2013年的五四讲话中他又指出,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2013年5月,他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时晚上同受灾群众一样,住在帐篷区活动板房中。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在党政机关中掀起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的热潮。从简朴的工作餐到平常的板房,新一代领导集体身体力行的为我们展现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性和迫切性。从八项规定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体现了党中央狠刹奢靡之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决心。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怎样做才能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葆***员的政治本色的新的时代命题。我们不防从历史中,从艰苦奋斗内化为***员政治本色的党在延安的执政时期去找寻答案。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延安,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陕北。当时的延安是一个偏远的西北小城,生产落后,经济极不发达。成为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所在地后,延安的非生产人口急剧增加,原本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城里人口增加到了10万多人。吃穿用十分的困难。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还给八路军发一点军饷,但从1940年开始,就一分钱也不给了,还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因为财政困难,边区政府只能给每人每天发5分钱的菜钱,这点菜钱,买了油盐柴禾就买不了蔬菜,肉更吃不到,因为被服紧张,衣服破了补了再补,战士们夏天穿棉衣,冬天穿短裤,甚至打赤脚在雪地上操练。毛泽东后来回顾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是坐以待弊,是解散队伍,还是从百姓的牙缝往出挤?中国***人选择了不同的答案。

1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开办工厂解决燃眉之急。为了解决工业用品紧张的问题,党中央一到延安后就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被服厂、印刷厂、军事修械所等,由于没有生产 经验 、缺乏生产原料,在一些工业品如纸张、油墨、肥皂、毛毯的生产中,大家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勤俭办学,为改变困难局面培养人才。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30多所干部学校,如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艺、陕北公学等,还建立了大批的中小学和扫盲班。一方面为革命的迅猛了展培养中坚力量,一方面教大家边区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学校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办起来的,没人教室,就自己挖窑洞,没有桌椅,就用石头和砖块,没有黑板就用石灰糊,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印,没有笔就用弹壳和木棍制成蘸水笔。可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却为革命以及建设年代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施行以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为基本环节的十大政策,胜利渡过最艰苦的战争难关。在严酷形势的逼迫下,边区人民的公粮一度加重,一些群众对边区政府产生了埋怨情绪。毛泽东意识到了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大问题。在现实困难的逼迫下,1939年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了我们要“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留守兵团开始农幅业生产、解决了自己部分的生活用品,机关干部也自己动手养猪、种菜,解决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在经过充分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从1942年底到1945年,党中央在边区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机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边区的人民纷纷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八路军指战员也开进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进行屯田生产。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和培育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将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典范。通过艰苦的劳动,很多单位在1943年就实现了自给半自给。边区财政收入中靠自己生产的部分逐年增加,1944年一度达到了62.79%。到1945年,边区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各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有效的战胜了解放区遇到的严重经济困难,为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党政军民关系。

2 制定严格的制度,将艰苦奋斗与廉政建设结合在一起

为了防止腐败和铺张浪费,边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如在《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中明确规定,政务人员必须公正廉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贪污、受贿,不腐化、堕落。边区政府还建立了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严格划分收入、支出、保管和审核四大系统以相互制约。公私费用严格分开,一切私人开支,均“不能出公家账”。不论公家还是私人,都禁止办“高级酒席”。同时,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由于思想 教育 到位,制度执行有力,边区政府政治风气非常 清明 。 3 发扬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树立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在***人的模范带头下,吃苦在延安成为了一种风尚。当时的中组部在北门外两公里的山坡上办公。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一些跑到延安来寻找抗日救国道理的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官员、富豪的子女,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就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他们每次都点许多菜,吃不完就扔掉,影响非常不好,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看到这种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在一次群众大会作 报告 时他批评了随意扔掉饭菜的恶劣现象,并提出“吃饭要照镜子”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迹,干净明亮的瓷盘子,可以像镜子一样照看自己的脸。“吃饭照镜子”在当时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4 培育延安精神,将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升华为中国***人的政治本色

在战胜经济困难的过程中,在枣园的油灯灯影下,南泥湾的锄头、张思德的炭窑和“小米饭、南瓜汤”,培育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特征的延安精神,在百姓心目中树立了***人的公仆形象,让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使延安成为了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

当时的国统区,有人不理解延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把***人描绘成“三头六臂”的怪物。我们今天去考察当时的***人,会发现当时的中国***是有着三头六臂:这三头就是一,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始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在落后的农村发展自己的力量进而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事求是的战略思想,三,在没有吃的、用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涸泽而渔,不牺牲百姓的利益只求自己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六臂就是把这样的信念、思想、与宗旨付诸行动。这三头六臂,贯穿着一根红线――那就是面对困难绝不低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工作作风。这四个方面是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也正是***人在偏僻的延安凭籍3万余人的力量最终发展壮大,取得新中国建立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国***人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延安的艰苦环境中,将自己与生俱来的优秀品格进行凝练,从被环境逼迫被动艰苦奋斗到将之升华成为了自觉的政治本色。之后,党的各代领导集体都视艰苦奋斗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并把它写入党章,写入党的基本路线。

7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站在这里,重温这段历史,除了对先烈们饱含崇敬与缅怀之情外,有几个问题也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1)物质、精神 文化 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的繁荣与发展,再提艰苦奋斗还有没有意义?

艰苦奋斗强调的是我们用主观的努力战胜客观环境和条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不畏困苦,坚持不懈地奋斗。艰苦奋斗不只是一个苦字。艰苦奋斗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精神实质:也即: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是永远没有过时之说的。贫穷是很可怕,但富足同样可怕。贫穷时,就怕对困苦难以忍受;富足时,就怕失去艰苦奋斗之志和奋发进取之心。创业难,守成更难的道理便在于此。

(2)***人还有没有必要再秉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是不是让党员干部再去吃小米饭、穿布衣,过苦日子?

首先:我们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让大家死守贫困再过苦日子,今天的艰难困苦已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让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变好是中国***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没必要也不需要去过苦日子。但是,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期等现实国情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其次,我们的作风确实出现了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富裕了,强盛了。物质繁荣的同时,在我们的身边,骄奢之风、摆阔之风也开始盛行。一些党员干部干工作、做事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自认是官老爷,将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养成一股骄气;办事讲排场、比阔气,花公家的钱一点也不心痛,养成一股奢气。享受在前,干事业在后,不思进取,养成一股暮气。甚至于出现了成克杰、程良宇、杨达才、马俊飞、周久耕这样的大老虎和小苍蝇,把夸豪摆阔,挥霍浪费,骄奢*逸,腐化堕落当成了风尚,严重的影响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而这些骄气、奢气和暮气的形成正是因为艰苦奋斗精神的丢弃。

(3)怎样才能做到艰苦奋斗,保持***人的政治本色。

延安时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①认真贯彻《八项规定》等制度,切实改变作风。

延安时期证明,物质上的困难压不垮人,压不垮一个政党,而物质上的奢糜却容易让一个政党丧失前进的力量。延安时期的政治清明和***员的廉洁奉公是由严格的纪律与制度来保证的。2012年以来,党中央颁布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条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核心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作风,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并以工作作风的改变带动党风的转变。这是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了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阐释了新时期艰苦奋斗新的内涵,可以说是当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行动指南。

②以民为本,坚持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严酷的环境中 总结 出来的致胜法宝。延安时期,面对再大的困难,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使党保住了民心。也正因为我们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在于让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清醒的认识到***的执政之基是人民,牺牲百姓的利益,就是断送自己的未来。“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是我们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从而在执政的每一个环节,秉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创业精神,牢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大生产运动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也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去。毛泽东以身作则,在杨家岭的窑洞门前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年近花甲的朱德总司令和工作人员组成了生产小组,开垦了3亩地。右胳膊伸屈困难周恩来在中直机关举行的纺线竞赛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中共中央和各级领导干部在生产劳动中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当时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领导者靠艰苦实干的作风形成的威望之力,比权力产生的威慑之力更接地气,更有群众基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任职后,无论在八项规定的执行上,还是群众路线的践行上,都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身体力行,为领导干部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同时,这两个举措也对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带头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率先垂范,对党风、政风甚至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事业发展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小进即满、小富即奢、小成即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还很久远,中国***的执政之路也才启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同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执政者的政治本色,葆有这种本色,中国***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时代风云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贺海轮.延安岁月[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牛兴华,叶期平,任学岭.毛泽东在延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李鸿章少年得志,十七岁考中秀才,二十四岁便以二甲第十三名的好成绩高中进士,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他的发迹与成功,与曾国藩密不可分。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对他另眼相待、青睐有加,加之李鸿章聪颖过人,虚心求教,因此进步很快。受教于曾国藩的第二年,李鸿章就考中举人。在长达近十年“朝夕过从”的日子里,李鸿章不仅学诗习文、练字读史,还向曾国藩请教经世义理之学,获益颇多。

受诸多因素影响,后世之人,只要谈及李鸿章,都认为他一味妥协、崇洋媚外,骂他为“汉奸”、“卖国贼”,留下的是一幅獐眉鼠眼、委琐窝囊的漫画相。其实,李鸿章个子高大,一点八米左右,风度儒雅,显得仪表堂堂,颇有几分英俊潇洒的味道,有“云中鹤”之雅称;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胆小如鼠、局促狭隘,早年他作有《入都》诗十首,其中一首写道:“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仅仅一首短诗,我们即可从中读到他的远大理想与豪情壮志,看出他的博大胸襟与广阔视野,见出他那汪洋恣肆的文采以及举重若轻、气闲神定的风姿。

李鸿章人生的巨大转折缘于太平天国。1853年3月4日工部侍郎吕贤基在咸丰皇帝面前保荐李鸿章等人随同帮办。于是,李鸿章离开京城,回到故乡宿州,辗转奔赴于安徽各地,以尽力剿灭捻军与太平军为己任,替清廷效犬马之劳。李鸿章在安徽帮办团练的五年时间内,或入幕府参与军事谋划,或独立率军作战,虽用力甚多,也打过不少大仗、硬仗、胜仗。“国难未除家未复,此身虽去也踌躇。”李鸿章接到恩师曾国藩来信,希望他能进入湘军幕府。李鸿章就此离皖赴赣,赶往曾国藩的建昌大营。

就个人天赋而言,李鸿章居曾国藩之上,曾国藩深知李鸿章其人,把他当成助手、顾问,视为左右臂膀,一切重大计划、决策都与他相商。李鸿章也的确才堪大用,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建言献策,都甚为得体周全。李鸿章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也就免不了几分自负,为人处事落拓不羁。曾国藩也觉得李鸿章各方面都已成熟,可放手让他独当一面,使劲一搏。于是,他一面上奏保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一面命他招募兵马组建援沪之师。李鸿章初到上海,就像一条出水蛟龙,一时间弄得风生云起,在上海滩这块“风水宝地”写下了国人最早的创业神话。

李鸿章自称接过了老师衣钵,可实际上未能真正理解、吸取、传承曾国藩那作为一位真正理学家的本质精髓,缺少一种内在的精神贯注与严格要求,无论对己对人,都显得相当实际而实惠。他“好以利禄驱众”,重用人才着重谋略干练,将文章道德放在其次,他曾露骨地袒陈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他对部下以实利相诱,只要事情办成,论功行赏,封官加爵,决不含糊。他紧紧抓住军权不放,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他对手下公然宣称:“一切小错都不用过问,一切大错都由我李鸿章承担!”此言一出,人人愿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鱼目混珠,泥沙俱沙,时间一长,势必影响士气,败坏风气,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乱局面。

李鸿章一生执著官场从未言退,认为只有做官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上可忠君报国,下则为民谋利,“安能不热衷耶?”当然,如果从另一角度视之,也算得上一种担当与气概——不畏险阻勇于任事,面对困境从不退缩。

李鸿章自视其高、倨傲不恭,不会转弯抹角以退为进,不懂守雌藏拙适可而止,不会收敛锋芒韬光养晦,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除委曲求全、百般讨好慈禧太后一人之外,他不招光绪皇帝喜欢;他与翁同龢不和;他与左宗棠、张之洞等闹翻,相互发难,互不买账,特别是与左宗棠交恶甚深,两人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有冲突,动不动就大动干戈;他惹怒了朝廷清议派,这就相当于捅了“马蜂窝”,招来永无止息的无端攻击;就连重用他的慈禧太后,也对他处处设防……各种势力都明里暗里反对他、阻挠他,而所有的责任都要他一人承担,一切过错失败都一股脑地加诸其身。在一部百年屈辱的近代史上,李鸿章孤独而寂寞的身影映照在宽大的天幕前,几乎受尽了上自朝廷高官,下至普通百姓,来自方方面面的天底下最多的唾沫与骂名。李鸿章似乎太不懂得传统的为人处世之道了,这恐怕也是他身前遭骂、死后负谤的缘由之一。

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坐上封疆大臣的头把交椅,此后在这个位置一坐就是二十五年之久。李鸿章获得了慈禧太后的格外垂青,认为他实为清廷第一股肱之臣,不久便任命他兼任北洋大臣。1825年1月9日,李鸿章又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位居内阁各大学士之首。这一实际上的宰相之职向来都是满人“专利”,汉人得此职衔者以李鸿章为第一。

若论李鸿章的个人功绩,主要在于一个“洋”字——洋务与外交,也正是这两方面使得他备受争议。

自领兵独当一面从安庆赶赴上海,李鸿章似乎命中注定了要与洋人打一辈子交道。

李鸿章以军事自强为切入点“用夷变夏”,全面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为交通,办电报修铁路,他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自办电报事业,在开平煤矿修筑轨距、质量与英国完全相同、全长十一公里的铁路,又组建开平铁路公司,修筑唐芦铁路、唐津铁路、关东铁路等;二为矿业,创建开平煤矿,设立开平矿务局,开办漠河金矿等;三为民办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李鸿章创办最早的官督商办企业,也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中规模最大、引进西方技术与管理方式最早的民用企业;四为商业,组织公司寻找机会积极与西人通商。

在李鸿章的积极主持下,洋务这一新鲜事物在中国大地不仅开出了堪称艳丽的花朵,而且结出了无数丰硕可观的果实,创下了许多第一: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完全由洋枪洋炮装备的军队,成立了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的近代化海军,派遣了第一批到西方学习的官派留学生,修筑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此外,他还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座煤矿、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第一艘轮船、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译书机构、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李鸿章开风气之先,在举办这些洋务实业时,无不受到守旧人士的猛烈攻击与严重干扰。仅以修筑铁路为例,这一在今日看来无疑属于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却在当时遭到顽固派的极力阻挠。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背面,阴影笼罩下的是五千年的积弊与惰性,要想变革,哪怕稍稍触及传统,也会引来顽固守旧势力的拼死捍卫。对此,李鸿章不由得仰天长叹道:“当今各国一变再变,唯中国守旧不动,天意耶!人意耶!”

当年已衰迈的李鸿章回顾自己一辈子走过的艰辛坎坷时,曾不无悲凉地说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所言,道破了诸多事实真相。他就真的像一个“裱糊匠”,哪里出了漏洞,都要他去糊去补。而狂风暴雨一旦袭来,表面的华饰被揭破,旧屋变得更其千孔百疮,“裱糊匠”自然也成了众矢之的。

甲午战争失败,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李鸿章一人头上,因为是他创建的北洋海军与日本舰队作战失利,是他的北洋陆军弃守平壤一败再败,致使日军深入东北三省及山东境内。可实际上,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可看到中日甲午之败,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全面性大溃败——不仅是清政府的失败,也是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与顽冥不化的国民性的失败。就在李鸿章以北洋海军、淮系陆军与日军作殊死之战时,清廷的其他两支海军——南洋舰队与粤洋舰队,还有全国各地的其他陆军部队都作壁上观,不仅没有参与其中,部分同僚还暗中掣肘,一个劲地攻击李鸿章。李鸿章曾催调南北两路援军,或因故意拖延,或因交通受阻,都没有按时到达。对此,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一书中犹愤愤不平地写道:“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既有之,亦空言而已。”也就难怪西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作为政敌的梁启超走笔至此,情不自禁地赞道:“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对日本的后来居上,李鸿章自然心知肚明,战争一开,不仅是军事之争,也是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大比拼,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锐意改革,方方面面已领先中国。因此,他极不愿意与日本开战,先是通过英俄两国出面交涉未果,后想通过谈判作出一定的让步避开这场战争。然而,光绪皇帝与主战派不允,他只好由“避战求和”变为“以战求和”。

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兵一退千里,不仅没有保住藩属国朝鲜,就连本土也受到了日军的大举侵犯,大连、旅顺相继失守。仗如果再打下去,只能是丧失更多的土地,连京城也难以自保,战而不胜,无法“以战迫和”,李鸿章只有再次求助国际调停。他对清廷官场及国民性了解得越深,就觉得应该尽早求取和平,早和一天就会少一分损失。在美国的斡旋下,日本同意谈判,在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早日达成和议。而日方一方面在北塘、大沽一带展开军事行动施加压力,一方面盛气凌人地刁难以获取最大利益。就在双手相持不下之时,一位刺客帮了日本的倒忙,使得李鸿章在谈判中多少占据了一点主动。李鸿章在第三次会议结束后与随员们一同返回行馆时,日本青年趁机对准他的左脸开了一枪。李鸿章当即昏倒在地,鲜血从面颊流下染红了衣襟。李鸿章被紧急送往医院,醒来后表现极为镇定,而内心却是百感交集。他年已七十有三,如果就此壮烈死去,倒也能够博得一个以身殉国的美誉。可是,命运却安排他活着,继续面对无尽的屈辱与灾难。一颗子弹,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身上。而比子弹更为寒心的则是误解,是“卖国贼”之类的骂名永远刻在他的心头。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中国政治家与外交家,李鸿章面对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日本帝国,他以生命为代价,抱伤继续谈判,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尽管使赔款减少三分之一,割地减少近二分之一,算得上不辱使命,也只是签订了一个被国人视为卖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弱国无外交,败国更是不存在平等外交!痛苦与屈辱深深地刺伤了李鸿章,他发誓今后一辈子也不踏上日本土地。

在情势逼迫之下,光绪帝不得不违心议和,无奈地签下马关和约,便将一肚子怨气发泄在李鸿章身上。曾国藩在世时,一切责任与骂名都有他给李鸿章这位后继者担着顶着。当他一旦长逝,李鸿章便如断奶的婴儿,尽管政治、事业仍不断攀升,可个人声誉却开始走下坡路不断跌落了,且越跌越深,最后几几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所谓“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1895年4月,当李鸿章脸上绑着绷带,带着未愈的枪伤回到国内,他发现自己成了举国公愤的历史罪人:光绪帝怨恨不满,大臣说他丧权辱国,民间说他收受日人大量贿赂,连儿子李经方也成了日本收买的密探,更有人伺机而动欲杀掉他一雪国耻……以此为出发点,出于某种功利的需要,经由宣传机器不断扩大误导,似乎近代中国的一切黑暗与混乱,诸如外敌入侵、落后挨打、民生凋敝、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等等,大多由“汉奸”、“卖国贼”李鸿章一手造成,于是乎,李鸿章一直成为罪恶的象征。

当然,也会有人站出来为他说上几句公道话,比如主张洋务的恭亲王当时就为李鸿章辩护,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可这种声音实在过于微弱,很快就被刺耳的喧嚣淹没得一干二净。

然而,每当国家局势被一般无识颟顸之人弄得靡乱不堪、危机丛生、危险四伏之时,出来收拾残局的,还是李鸿章。环顾朝野,也只有他堪当如此重任。李鸿章总在关键时刻,以个人荣誉换来短暂的和平与宁静,使得羸弱不堪的大清帝国缓过一口气来,不致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八国联军侵华,此时的李鸿章已远离京城,外放广州署理两广总督。慈禧与一帮守旧派借义和团之手盲目排外,被利用的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山东、直隶境内烧毁教堂,杀害洋人,后又进入北京攻打外国使馆。闹到最后,慈禧太后竟歇斯底里地向英、法、德、俄、日等十一国列强同时宣战,并令封疆大吏李鸿章等人“北上勤王”。李鸿章深知国家之积弱,一国都不能取胜,何况十一国列强?因此,“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而已。”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事态,力挽危局,使得大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江山免于列强的战火侵袭与残暴蹂躏。

八国联军很快进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行仓皇出逃。这时,“汉奸”李鸿章一时间又为中外人士所瞩望,认为只有他北上才能平息战端。“每当满清政府把这个巨大的帝国带到毁灭的边缘,他们唯一必须启用的人就是李鸿章。”于是,清廷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诏,要求他“迅速来京,毋稍刻延”。如果说李鸿章对甲午战败负有不可推卸的严重责任,由他赴日谈判,也算咎由自取,而此次战端,与他并无半点干系,他本可以将一应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他能坐视不管吗?

清廷给他的电谕一天紧似一天:“该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诸大臣可比,岂能坐视大局艰危于不顾耶?著接奉此旨后,无论水陆,即刻启程,并将起程日期速行电奏。”他只有不顾个人安危,不惜个人毁誉,以七十七岁高龄风尘仆仆地赶赴京城谈判。

李鸿章再次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谈判需要底气、筹码、力量与后援,可李鸿章所能凭恃的,就是一张嘴皮,一颗对朝廷的忠心。

一番唇枪舌剑百般斡旋,李鸿章受尽屈辱据理力争,总算以抱病之躯,与列强达成了辛丑和约。

条约签定,联军开始撤退,李鸿章病情渐重,饮食不进,忽冷忽热,咳嗽不止,无法坐立。尽管如此,李鸿章仍牵挂着时局与未来,在上报和约签订情形的奏折中写道:“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战乱之际,国人企盼和平,对李鸿章翘首以待。“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都人皆置酒相贺。”对他素有好感的人说他临危受命是爱国英雄,“黄花晚节,重见芬香”;就连昔日仇敌也恭维他公忠体国、老成谋国,乃国之栋梁、“当代第一伟人”。可一旦和约签订,危殆解除,情势便急转直下,李鸿章又成了众人指责斥骂的对象。“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此言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乡陌闾里。

由于时代环境、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个人识见所限,李鸿章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确曾出现过一些失误。对此,我们可以称之为“误国”,但他绝无“卖国”之举。李鸿章不仅没有卖国,还无时无刻不在维护国家权益。西方一致公认李鸿章“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他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在外交场合,他从无奴颜婢膝之举,总是维护自己的尊严,连外国人也说他过于孤傲。平心而论,不论是中日谈判,还是与联军签约,整个满清朝廷,不会有人比李鸿章办得更加圆满,只能是更其糟糕。在外国人眼里,他们不知有清朝,却知道中国有一个李鸿章,“外国使节认为在中国可能作为理智谈判对象的一人也是李鸿章”。因此之故,洋人可以不买清廷的账,却不得不买李鸿章的账。

中国甲午战败后,俄国出于本国利益,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由,诱使李鸿章签订了中国与外国的第一个军事同盟条约《中俄密约》。俄国订约的目的,并非真正与中国携手对付日本,而是单方面在华获得种种权益,特别是修筑中东铁路之权,借此将俄国势力渗入东北三省。

李鸿章签约后高兴异常,以为替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可保中国二十年无事,清廷可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一心一意地大兴洋务,富国强民了。没想到正是这一条约,惹来西方列强的进一步垂涎。受到俄国愚弄的李鸿章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于是,他明确告诉俄国公使雷萨尔,可以签订撤兵条款,但拒绝立下所谓的道胜银行协定。

赖着不走的俄人连续不断地对他施加压力。为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早已气病交加,俄人的要挟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1901年10月30日,李鸿章从俄国使馆回到家中,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先是碗许,又吐半盂。自咯血开始,李鸿章七天不进饮食。咽气前一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床头逼迫他在条约上签字。临终前问及他对家事有何嘱咐,李鸿章无言;问及国事,顿时老泪纵横,眼睛慢慢闭合。站立一旁的李鸿章助手、直隶布政使周馥大声哭喊道:“我尚有言,公如何气绝?”旁人责怪他多言,不料李鸿章突然瞪大眼睛,真的等他开口说话。周馥只好编出一套话道:“俄国公使说了,相国去位(逝世)后,俄国一定不作难中国的事情,两宫不久也要从西安回京了。”李鸿章听完,这才带着无尽的悲怆与遗憾,头一偏,真正闭上双眼,走完了七十八岁的人生旅程。

面对历史,一个最起码的常识,便是尊重事实,不能随意臧否,不能跟着起哄,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因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而有意遮蔽、夸大、篡改事实。如果我们认同这一原则,那么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李鸿章,实在一点也不为过。

李鸿章外交的最大失误,就在“以夷制夷”之策。在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时,他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于是,就想故伎重演,利用列强之间的勾心斗角,将矛盾外引,减轻中国压力,寻求一种平衡术。也不能说此策全然无用,但在关键时刻,列强绝对不会为了中国损害本国利益而与他国摊牌,乃至爆发战争。要想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尊严,求得主动,唯有“实力”二字。满清腐朽不堪,中国积贫积弱,哪来实力可言?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之外交,总是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地。

李鸿章一辈子汲汲于事业功名,孜孜以求,勤勉不懈,就连与他政见相左的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也佩服不已:“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可无论从哪方面而言,李鸿章的个人努力换来的都是失败:兴洋务,受制于封建官僚体制,虎头蛇尾难收大功;改革军事,因甲午一战败于日本,二十多年苦心经营付诸东流;办外交,屡遭欺凌,谤满天下;开创近代教育,也因多方受阻而中途夭折……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历史悲剧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也说他是“水浅而舟大也”。

也不能说他一辈子事功彻底失败,纵观李鸿章一生,应该说是成功与失败交织、喜剧与悲剧掺和的一生。在他的倡导,或者说引导下,满清帝国总算是挣脱了几千年的传统束缚,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迈着艰难而蹒跚的步履缓缓前行。其实,李鸿章在中国工业化、军事西方化、教育近代化等诸多方面,只要某一方面获得全面成功,近代中国,乃至今日之中国,都会发生扭转乾坤的巨变。举例言之,如果甲午战争清廷获胜,那么就不是日本,而是中国跃居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此后绝对不会出现海权丧失殆尽、列强频频入侵的局面。影响所及,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当代中国海防,也不至于寒碜到连一艘航空母舰都没有的尴尬地步。

当然,这是一种不可能成立的假设,近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会只有某项单方面的成功。欲达全面革新,必须有长远的规划,有配套的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等。以异族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绝对不会虚君放权,李鸿章也没有什么长远的改革大计与建设蓝图,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学一步,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改革,深层次的制度、法律、政体、文化等方面基本没有触及。不唯李鸿章,这也是近代整个洋务运动的一大盲点。比如清廷派遣严复等十二人作为第一批欧洲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技术,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则向英国输送了一百来名留学生,学习科目多为法律、政治,很少有人专攻军事。

李鸿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性格优点,他身上有着一股子难得的韧性与忍劲。别人骂他,他从不为自己辩诬,显得十分超脱,并将女儿嫁给曾经骂他骂得最凶的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面对各种政敌及反对势力,李鸿章从不退缩。虽饱受骂名,四方树敌,但事情还是要做,与列强周旋不已,力挽狂澜,为救清廷于绝境,不惜搭上老命一条。

李鸿章受人诟病最甚之一,便是积有大量财产,说他“富甲天下”。李鸿章聚财敛财的确不假,但他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他的资产,多为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处的股份及上海等地当铺、银号的利润所得。而朝廷公款,并未贪污占用,在离任直隶总督时,李鸿章曾将长期“截流”、积存的八百多万两白银全部移交给继任者王文韶。据说这笔经费后来落入袁世凯之手,成为他交结王侯、内外联络的特别经费。

尽管拥有大量资产,李鸿章生活却相当简朴,饮食简单,习性严谨,其个人嗜好,一是喜抽水烟袋,二是午餐爱喝两杯。以致在外国人眼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李鸿章对毒害中国的鸦片十分痛恨,严复在他创建的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时吸食鸦片,常受到他的严厉斥责。李鸿章病逝,严复以理解同情之心送上一副挽联道:“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严复认为,如果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没有多方掣肘阻挠,就不会有甲午惨败、庚子之祸;而到了唯有敌败求和才能保全国家之时,如果李鸿章不承担主持和议收拾残局之责,士大夫们又要攻击他只求个人名节而误国误民。

在关于李鸿章的诸多评价中,外国人最为持平公允,他们一致认为李鸿章是中国19世纪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将他称为东方的俾斯麦。其中当数美国人格罗弗·克利夫兰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性质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斯人已逝,但影响仍通过他举办的洋务自强运动,通过他不惜个人生命与荣誉得以保全的中国主权之完整,通过他格外赏识着意提拔的袁世凯等人而深刻地作用并改变着中国的历史格局。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艰难进程中,李鸿章更是作出了时人无法匹及、后人难以想象的贡献。在当年的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寂静中冉冉上升。所谓堂堂的大清帝国,竟连国歌都没有一首,场上响起了阵阵西人的嘲笑。此时,年过七旬的老人李鸿章站了出来,神态毅然地走到黄龙旗下,尽可能地挺直腰板,亮开既不清脆也不高亢的嗓子,唱了一首他从小就唱得烂熟的歌曲——家乡安徽民间小调《茉莉花》。喧嚣归于寂静,唯有李鸿章的声音在运动场上回旋。一曲唱罢,雷鸣般的掌声顿时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位不惜一切,誓死捍卫祖国与民族尊严的老人。

关于李鸿章的不足与弱点,只要列举,一时间我们可以举出许多。比如他用人有亏,任人唯亲,只重家乡安徽人,偏袒亲戚门生;他在甲午海战中一味采取守势,缺少主动进击的勇气与锐气;他身上江湖味太浓,政客气太重,缺少曾国藩那样的理学家的虔诚与忠信,漠视“以修身为本”; 他强调办实事,不注重学问修养,直到晚年才幡然省悟,“自悔盛年不学,全恃一股虚骄之气,任意胡为,其实没有根底”;他聪明有余,智慧不足,缺乏大政治家的风度、大改革家的气魄、大军事家的胆识,不足以担当济世强国、勇猛精进之大任;他恃才傲物,一副大清天下,舍我其谁的派头,因此对同僚倨傲不恭,对部属动辄训斥,对洋人也不例外地“轻侮”;他喜看《庄子》、《管子》,不读西方之书,对西学的认识与了解始终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他知道中国内部许多腐朽真相,就是不肯付出巨大牺牲着意改革,比如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经说道:“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他明明知道中国的虚假伪饰,可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物,为何就不想方设法地根除这一至今仍然存在的弊端呢?……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况且以上所举,不少属我们对李鸿章的个人苛求。历史与国情,决定了古老的中华帝国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超过他人十倍的努力与代价。洋枪队队长戈登曾一针见血地说道:“中国人是一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对一切改革都很冷漠。”又说在他所认识的中国人中,唯有李鸿章,才有一点改革的愿望。

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从何种角度看待、评价李鸿章,都大可不必将“汉奸”、“卖国贼”之类的语汇加诸其身,他为清廷做了一辈子的替罪羊,与秦桧、汪精卫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愤青”似的不问青红皂白将近代诸多过错与灾难归咎于他,最起码在我们眼里,他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