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汝南小南海2021年12份开放吗?

网友发布 2023-07-27 00:28 · 头闻号生活服务

去年12月有开放,现在因为疫情暂时不开放了,要去小南海的要等官方河南那边疫情结束后再安排行程了。

资料拓展:南海禅寺位于驻马店市汝南县境内,当地人称之为“小南海”。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史上被誉为蔡州“八景之一”。南海禅寺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是“桥多门多”,从山门到主殿,需要跨越两次汝河,经过三组“桥门”建筑群。整座禅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平面布局整体呈“士”字型,气势恢宏,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若不是有佛教主要标志,有种误入皇宫的错觉。因为是新修建筑,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门前有世界之最证书为证。当每年的佛教界观音菩萨圣诞日的时候,这里都会紫烟缭绕,民众争烧高香。

汝南小南海春节开门吗

云台山岩溶泉域处于太行山东南段,其周围分布的大型岩溶泉域如下图44。

图44 太行山东南侧岩溶水文地质图(1:100万)

1—太行山东南侧岩溶区范围;2—岩溶大泉(>1m3/s),3—岩溶小泉(<1m3/s);4—泉域边界;5—地下分水岭;6—地表分水岭;7—奥陶系岩溶含水层;8—下奥陶相对隔水层;9—寒武系岩溶含水层:10—中上元古界隔水层;11—石炭二叠系煤系

一、辛安泉岩溶泉域

I.系统边界

本泉域位于山西长治地区,泉群出露于浊漳河河床内,构造上处于太行山复背斜的西翼,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蓄水构造。东界为下寒武统隔水岩层;南界为赵庄-树掌一带地下分水岭;西界为地表分水岭;北界和顺-泊里为地下分水岭。系统内碳酸盐岩裸露区面积为2189km2,隐伏面积10524km2,非碳酸盐岩区面积115km2,总计12828km2。

2.水文地质特征

主要含水层组为中寒武统及中奥陶统。中寒武统以鲕状灰岩为主,厚250m,富水性强,为本岩溶水系统实会泉群的主要补给层。中奥陶统灰岩总厚590m,富水性极强,为王曲泉群的主要补给层,单位涌水量7.81~85.11L/s·m,单井出水量一般1000~2000m3/d,最大可达5000mm3/d。

降水入渗为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源,约占总补给量的80%;河流渗漏补给次之,约占20%。主要渗漏段为浊漳河的小姣村一带,据1982~1983年观测资料,渗漏量为2.16m3/s。岩溶水径流方向受蓄水构造控制,在系统的北半部,岩溶水首先顺地层走向由东北向西南运动,至潞城地区改为东西方向;在系统的南半部岩溶水主要是从西南向东北或由南向北运移,最终汇集到泉口排泄。辛安泉出露于浊漳河河谷中,为接触溢泉(图45)。

图45 辛安泉水文地质剖面图

1—砂砾石;2—黄土;3—石灰岩;4—豹皮状灰岩;5—白云岩;6—鲕状灰岩:7—竹叶状灰岩;8—角砾状泥灰岩;9—页岩;10—石英砂岩;11—断层;12—钻孔;13—泉;14—水位标高

发育有两条强径流带,一条为长治-微子镇-辛安泉,一条为左权-西井-黎城-辛安泉。

岩溶水的化学类型为HCO3-Ca型到HCO3·SO4—Ca·Mg型,矿化度0.3~0.46g/L。

辛安泉属稳定型岩溶大泉,最大流量16.3m3/s,最小流量10.1m3/s,多年平均值为11.25m3/s,多年平均不稳定系数为1.27。泉水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年内动态变化为一峰一谷,峰值出现在10~12月,低谷出现在5~6月,滞后降雨3~6个月。

由于大规模开采岩溶地下水和煤矿排水,泉水流量不断衰减,目前泉水流量已不足4m3/s。

二、三姑泉岩溶泉域

1.泉域边界

三姑泉岩溶泉域地处山西高原东南缘,山西晋城地区。泉群出露于丹河峡谷中,地质构造属沁水向斜之东南翼。地层总的倾向趋势为向北或北西倾,为一单斜蓄水构造。东界以夺火—马圈一线为地表-地下分水岭;南界为上寒武及下奥陶统弱透水层;西界北段为高平-晋城断褶带,北界为地表分水岭。系统内碳酸盐岩裸露区面积为1112.0km2,隐伏区2227.5km2,总计面积3339.5km2。

2.水文地质特征

含水层组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及寒武系中统地层。马家沟组为厚层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总厚度为400m,主要含水段厚度上马家沟为50~200m,下马家沟为40~120m。该含水层分布于系统的东部和南部,岩溶裂隙发育,单位涌水量0.65~5L/s·m,最大可达15~23L/s·m。寒武系中统分布在东南部深切河谷中,岩性为厚层鲕状灰岩及竹叶状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三姑泉即从本层流出。主要补给源来自奥陶系含水层的渗漏补给。

奥陶系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次为地表水体的渗漏。地表水的渗漏包括丹河下游流经灰岩的河段及区内建在灰岩分布区的中、小型水库的渗漏。岩溶水流方向为由北、东北向南及西南,至晋城后转为向东南方向径流。岩溶水的排泄受构造及区域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丹河深切可溶岩地层,使地下水在不同层位溢出成泉(图46),为侵蚀溢流泉。排泄以泉排为主,其次为潜流。

图46 三姑泉域水文地质剖面图

岩溶水水质属HCO3-Ca型及HCO3·SO4-Ca·Mg型,矿化度0.28~0.9g/L。

泉域多年平均总流量为7.2m3/s。岩溶水动态变化与降水密切相关。其水位变化为每年的6~10月随雨季上升,月变幅1.36m,10月以后水位下降水位降幅0.15m。泉流量变化也如此。例如1963~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818mm,高于该系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42mm)27.4%。泉流量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1.1m3/s和12.0m3/s。又如1978年降水量为467.1mm,比多年平均降水量低26.7%;1979年泉流量则减少为6.24m3/s,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18.5%。

由于大规模开采岩溶水和煤矿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30余米,泉水流量衰减至3m3/s左右。

三、东风湖泉岩溶泉域

东风潮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包括涉县大部、黎城部分地区。其北界为符山火成岩体及西段地表分水岭;东界为涉县-长亭断裂阻水边界;南界为东阳关、平头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南段及北段为断裂,中段由下寒武统页岩构成隔水边界。面积691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584km2,隐伏碳酸盐岩岩面积90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区,为山间盆地,四周标高700~1000m,分水岭一带1300~1400m,盆地标高500m左右。清漳河流经本区,多年平均流量8.5m3/s,枯季流量0.35m3/s,进入涉县盆地发生渗漏,枯季局部地段断流。多年平均降水量572.9mm,年蒸发量1200~2000mm,平均气温12~14℃。

系统位于太行山断裂隆起带中段东侧涉县断陷盆地,断裂发育,涉县断裂断距800m,使本区灰岩与元古界地层接触。出露地层为下古生界地层。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系统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中奥陶统灰岩含水层由纯质灰岩、豹皮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厚200m,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溶洞次之,富水性强。单井水量1200~1680m3/d。中上寒武统分布于系统北部和西部,厚220m,以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为主,裂隙岩溶较发育,富水性中等,泉水流量在100~300L/s。

降水和河流渗入为岩溶水主要补给来源,区内灰岩大面积裸露,降水入渗补给量占系统补给量的大部分。清漳河在进入涉县盆地发生渗漏,其漏失量1860.62万m3/a。岩溶水由四周向涉县东风湖泉汇流,因涉县断裂阻水而溢流成泉,为断层溢流泉。部分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并通过第四系沿清漳河床溢出地表,岩溶水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地0.24~0.31g/L,pH值6.8~7.7。

东风湖泉系统为全排型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大部分山东风湖泉排泄,少部分补给第四系孔隙水并排入清漳河,因此泉流量基本上代表了该系统的天然资源。据20世纪60年代观测,该泉流量为1.67~2.08m3/s,且较为稳定。

四、黑龙洞泉岩溶泉域

黑龙洞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西部,包括邯郸、涉县、武安、磁县部分地区。其北界东段为火成岩体和地下水分水岭;西段为下寒武统页岩和元古界地层组成隔水边界;东界为奥陶系灰岩顶板埋深1000m线;南界东段为李珍、东傍佐一线地下分水岭,西段为老爷山背斜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涉县-长亭断裂。面积2074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1207km2。

系统西靠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为低山丘陵区,标高200~1000m。区内河流有南洺河、滏阳河、漳河,均属海河系统,南洺河为季节性河流,在灰岩区产生渗漏,滏阳河源为黑龙洞泉、多年平均流量6~9m3/s,漳河流经系统南缘,对岩溶水有一定补给作用。气候属半干旱亚湿润型,多年平均降水量574.7mm,蒸发量1882.3mm,平均气温13.01℃。

本区地处太行山断裂隆起带中部东侧,由一系列北东向地垒、地堑组成。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和村盆地及鼓山东部地表覆盖第四系松散沉积。

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系统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中上寒武统含水层分布于西部、西南部,由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组成,厚315m,裂隙岩溶较发育,沿底部泥质灰岩、页岩发育溶洞,泉流量16.7L/s,富水性中等。中奥陶统岩溶含水层分布于系统东部广大地区,由中厚层状灰岩、花斑状灰岩、角砾状灰岩等组成,厚545m。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为主,次为溶洞,富水性强,单井出水量一般在1000~3000m3/d。

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为本区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西部广大灰岩裸露地段为补给区。岩溶水总体流向为由西向东,进入径流区主要沿强径流带流动。区内发育3条强径流带,西北部为崔炉-八特-宿风强径流带,西部为索井-张二庄-宿风强径流带,南部分布岗子窑-上庄-彭强径流带,以上3股强径流带汇集于羊角铺一带,流向黑龙洞泉群溢出地表(图47)。泉群流量受降水影响,雨季流量一般为11~15m3/s;旱季流量减少,一般为6~9m3/s,最大流量为33.5m3/s。近年来,由于系统内岩溶水开采量加大,泉流量减少,1988年4月断流,同年8月大雨后又出流。目前已基本干涸。

图47 黑龙洞泉群形成条件示意图

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具有水平和垂直上分带性,补给区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0.3~0.4g/L,径流、排泄区为HCO3·SO4-Ca型及HCO3-Ca·Mg型水,矿化度0.6~0.8g/L,局部为SO4-Ca型水。随着灰岩埋深增加,水化学类型常过渡为SO4·HCO3—Ca·Mg或Cl·SO4-Ca·Mg水,矿化度由0.4g/L增大到0.6g/L.东部深埋区达7g/L。

五、珍珠泉岩溶泉域

珍珠泉岩溶水泉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部,属林县地区。其北界东段为前在、李辛庄一线地下分水岭,西段为沿漳河一带下寒武统页岩;东界为铜冶-庙口断裂;南界为下湾、河顺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544km2,其中裸露碳酸岩面积289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东临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丘陵垄岗地形,标高90~300m。漳河流经系统北缘,在大古城至东太仓灰岩河段渗漏。区内年平均降水量595~681.3mm,蒸发量1548~1987.3mm,年均气温12.58~13.6℃。

构造上属太行山断裂隆起带,发育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东部密集成带。古生界地层分布全区,东部为第四系沉积覆盖。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上寒武统出露于西部,由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中等,单井水量240~1920m3/d,泉流量0.25~300L/s。中奥陶统灰岩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厚521.1~608.3m,主要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单井水量1680~3326.4m3/d。

降水入渗为本区岩溶水补给来源,漳河进入本区北缘,对地下水有一定补给。岩溶水自西北流向东南,在铜冶—珍珠泉及磊口一珍珠泉形成强径流带,至水冶镇因断裂阻水而上溢成泉(图48)。泉流量受降水影响,据1982年观测,9月泉流量为5.9m3/s,11月24日减少到2.8m3/s.次年元月26日仅2.01m3/s,目前流量约0.3~0.4m3/s。泉水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7g/L,总硬度14.36德国度,pH值7.35。

图48 珍珠泉地质剖面示意图

1—坡洪积黄土状亚砂土;2—二叠系砂页岩夹煤层;3—石炭系砂页岩、灰岩夹煤层;4—奥陶中统灰岩、角砾状灰岩叠;5—扭性断层;6—上升泉;7—岩溶水流向

六、小南海岩溶泉域

小南海岩溶泉域位于河南省林县地区。其北界为下湾、石城、漳武水库一线地下分水岭;东界北段为铜冶-庙口断裂,南段为漕旺水-施家沟背斜轴构成地下分水岭;南界为施家沟、南采桑一线地下分水岭;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961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395km2。

系统地处太行山东坡,为低山丘陵区,标高一般400~600余米,西部林县盆地,标高280~380m,洹河及其支流桃园河流经系统中部,洹河多年平均流量4.1m3/s(北陵阳站)。桃园河渗漏严重、河道干涸。林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95.2mm,降水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7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1mm,平均气温12.58℃。

本区位于太行山断裂隆起东南部,西部为林县断陷盆地,东部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北西西断裂成为系统的南北边界,如河顺-安阳断裂、合涧-东姚断裂。区内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林县盆地及东部平原为第四系覆盖。中奥陶统灰岩为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厚500余米,为中厚层灰岩、豹皮灰岩,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林县盆地成井率高,单位涌水量2.09L/s·m。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河水渗漏,大气降水主要通过裸露灰岩区渗入补给岩溶水。林县盆地第四系厚200余米,下部一般有粘土层,降水进入第四系后一般排向河谷,然后,河水流经灰岩区渗漏补给地下水。洹河自北陵阳至卸甲坪灰岩河段渗漏量为4m3/s,桃园河灰岩河段为干河道。岩溶水自补给区分别向张家庄-窦马庄、北陵阳-天喜镇和桥西-马家村强径流带汇流,至小南海泉一带,受煤系地层阻隔溢出成泉(图49),泉多年平均流量5.6m3/s,目前流量已大为减少,约有1.2m3/s左右。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8g/L,总硬度13.92德国度,pH值7.25。

图49 小南海泉地质剖面示意图

1—坡洪积黄土状亚砂土;2—新第三系砂岩;3—石炭系砂页岩、灰岩夹煤层;4—奥陶中统灰岩、角砾状灰岩;5 闪长岩;6一扭性断层;7—上升泉群

七、石门寺泉岩溶水系统

本系统位于河南林县南部地区。其北界为施家沟、南采桑一线地下分水岭:东界为河口、临淇一带下奥陶系地层顶面;南界东段为封门口断裂,西段为下寒武统页岩。西界为林县断裂。面积556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357.5km2。

本区处于太行山东南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低山区,西土地标高1315m,沿淇河及其支流分布一系列盆地,如原康、临淇、东姚盆地等,盆地标高280~400m。淇河、浙河流经本区,上游多处渗漏。据土圈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749.11mm。

中奥陶统灰岩分布全区,为区内主要岩溶含水层,岩性为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岩溶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发育小型溶洞,原康等盆地钻孔单位涌水量1.44~2.05L/s·m。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淇河临淇以上河段常为干河、浙河自合涧至石门寺河段常断流,单位漏失量7.78L/s·km。岩溶水自补给区向浙河、淇河汇集,沿河谷形成强径流带。在河口至石门寺泉一带,因下奥陶统地层阻挡和淇河下切溢流成泉,泉多年平均流量4.61m3/s,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3g/L,总硬度12.09德国度,PH值7.25。目前泉水流量已大为减少。

八、许家沟泉岩溶水系统

许家沟泉岩溶水系统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境内,其北东界为奥陶系地层顶板理深1000m线,东部为青羊口断裂,南界为大柏峪-西形盆断裂,西界北段为铜冶-庙口断裂。南段为漕旺水-施家沟背斜轴一带地下分水岭,面积352.3km2,其中裸露碳酸盐岩面积150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东南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山前倾斜平原。淇河流经系统南缘,多年平均流量14.56m3/s。气候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9.5mm,蒸发量2029.6mm,年均气温14.35℃。

区内地层为古生界,平原区上覆第四系沉积。中奥陶统分布于系统大部分地区,西部为裸露区,东部为隐伏区,灰岩岩溶发育,在强径流带,单井水量959~4800m3/d,其他地区为100~208.7m3/d。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西、西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岩溶水总的流向为西北至东南.在鹤壁和许家沟泉之间形成强径流带,许家沟泉一带因青羊口断裂阻水,淇河下切,岩溶水溢出成泉(图50),泉流量多年平均为1.25m3/s,泉水属HCO3-Ca·Mg型水,矿化度0.31g/L,总硬度14.75德国度,PH值7.3。

图50 许家沟泉地质剖面

1—石灰岩:2—砂岩;3—页岩;4—第四系;5—断层

九、辉县百泉岩溶泉域

辉县百泉岩溶泉域位于河南省辉县,其北界为封门口断裂,东界为青羊口断裂,南界为煤层出露线,西界北段为地下分水岭,南段为断裂。面积1032.3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444km2。

本区地处太行山东南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辉县以南为平原,标高80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648.6~700mm,由平原向山区降雨量增加。

构造上属于太行山断裂隆起带的东南部。南接纬向构造带,分布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百泉处于帚状构造收敛部位(图51)。区内发育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以古生界地层分布广,辉县以南为第四系覆盖。

区内岩溶含水层为中寒武统及下中奥陶统,由鲕状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组成。岩溶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单井水量1000~5000m3/d,上寒武统为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细粒白云质灰岩,富水性弱,单井水量小于1000m3/d。

图51 百泉帚状构造图

岩溶水补给来源为降水,系统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地下水流向自北而南,至辉县百泉,因辉县南侧边山断裂阻挡,岩溶水溢出成泉,见图52。泉水动态受降水影响,泉水历年变化系数1.67~10.84,滞后降水2~3个月。由于过度开采,目前已干涸。

图52 百泉-辉县城水文地质剖面图

十、九里山泉域

九里山泉域位于河南省焦作地区。其北界东段为赤庄断裂,西段位于峪河与子房沟一带地表分水岭;东界为奥陶系顶板理深1000m线;南界为磐古寺—朱村断裂;西界北段为夺火、柳树口、三姑泉一线地表分水岭,中段为断裂,南段为地下水分水岭。面积1592km2,其中裸露灰岩面积1073km2,隐伏灰岩面积506km2。

系统地处太行山南麓,地势自北向南降低,北部为中山区,标高1000m以上;中部为低山丘陵,标高300~800m;南部为山前平原,标高140~180m。子房沟、山门河、西石河源于西北部高原山区,经本区向东汇入卫河,流经灰岩区均发生渗漏,仅洪水期有暂时性水流。降水量自平原向山区增加,焦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47.2mm,西、北山区为728mm,多年平均蒸发量2048.8mm,年均气温18℃。

本区地处太行山断裂隆起带南端,东秦岭纬向构造带北缘,晋东南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的前缘,断裂构造发育,多为东西向和北北东向,组成自西北向东南阶梯下降的单斜的地堑地垒构造。地层走向北东,倾角10°~20°(图53)。除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沉积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其中以古生界地层分布最广。

图53 九里山泉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剖面图

区内岩溶含水层主要为中奥陶统和中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奥陶统含水层厚300~350m,由中—厚层灰岩、豹皮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组成。岩溶裂隙率2.36%~3.67%,河谷地区可达5.42%,平均单位涌水量33.45L/s·m。中寒武统含水层分布于北部山前一带,由鲕状灰岩组成,厚200~244m,富水性中等,泉水流量0.1~0.5m3/s,通过断裂与中奥陶统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

岩溶水补给主要为降水入渗,西北部灰岩裸露为补给区,其次为河流渗漏。据1980年观测,西石河单位漏失量为2m3/s·km,山门河为0.5m3/s·km。岩溶水总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由于东西向断裂阻水,在断裂附近灰岩中形成强远流带,如朱村、凤凰岭断裂,方庄断裂强径流带,天然状态下岩溶水汇集于九里山泉一带,大部以泉的形式排泄,部分补给第四系和向深部径流。

岩溶水动态受降水影响,水位与降水同步变化,无明显滞后现象。每年6~9月水位上升,9~10月出现高水位,10月以后水位下降,次年5~6月出现最低水位。矿坑排水后,水位呈现阶梯下降趋势。

岩溶水一般为HCO3—Ca·Mg型水,局部地区为HCO3·SO4—Ca·Mg型,矿化度0.23~0.39g/L.总硬度14~17.5德国度,pH值7.1~7.8,水温17~18.5℃。

在天然条件下,本系统岩溶水以泉及潜流排泄,但自煤矿大量排水疏干及抽取岩溶水供水以来,岩溶水主要由矿坑排水及人工开采排泄,泉水早已干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系统岩溶水动态如下:

(1)1954~1964年为丰水期,降雨量平均802mm。矿井排水量由0.16m3/s增大至2.6m3/s,地下水位平均最低标高96m,最高标高117m,尚未形成降落漏斗。

(2)1965~1977年为平水期,平均降雨量700mm,矿井排水量由3.0m3/s增至6.66m3/s,地下水位一直在87m左右,泉水断流,形成NE—SW向漏斗,直到1973、1975、1977年降水量增大时泉水重新流出。

(3)1978~1981年连续干旱,山区降水仅400mm,矿井排水量6.66m3/s,水源开采量1m3/s,地下水位降至80m。

(4)1982年山区降水量增至770mm,矿井排水由7.5m3/s增至9.58m3/s,地下水位仍迅速上升到标高93.5m,降落漏斗大部分被填平。

(5)1983~1987年连续干旱,降水量为593.7mm,矿井排水量保持在7.9~9.4m3/s,自备井水源地为1.51~1.96m3/s,水位下降至72m。1988年8月下大雨,水位回升到88~89m至1989年9月下降到81m。

由上可见,目前本系统岩溶水的水位处于动平衡之中,补给量与排泄量基本平衡,排泄量总和就是全系统的天然资源量。

据矿区1986年、1987年的观测资料,总排泄量平均为31334.56万m3/a,其中矿坑排水量平均26698.77万m3/a(8.47m3/s),工业自备井开采量635.79万m3/a(1.47m3/s),天然资源模数为22.92万m3/a·km2。

不开门。根据查询国务院办公厅12月8日发布2023年放假安排其中春节1月21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汝南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东南隅,是亚洲十大寺院之一,又名小南海。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