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普通话拼音读作mǐ),熊氏。最早兴起於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於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有争议),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楚国的族源
大致可分为五说:
华夏说
苗蛮即上著说
东夷说
西方民族说
民族融合说
参阅
楚国的族源
楚文化
语言
在春秋时代,楚语和中原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楚国的官名和其他诸侯国不同:楚国宰相叫令尹,司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传·宣公五年》还记载春秋时代楚语的两个特殊词语:
於菟wūtú(上古汉语发音为
aa-laa)为“老虎”(有人怀疑可能和缅甸语 ''kla''“老虎”有关)
谷为“哺乳”
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因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於菟,《左传》对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释。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话:“楚言而出”(今译:“他们讲楚语就撤退了”),证明当时的楚语和中原的语言不能通话。
在战国时代,屈原楚辞的词汇也显示出楚国语言的特点。
楚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后)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
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
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
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于胜之不
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
启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两言“筚
路蓝缕”,皆指楚国熊绎至熊仪(若敖)、熊胸(蚧冒)等十余
代君王。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
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
与共。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
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
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
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东周
平王三十一年。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小国
都畏惧楚国。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经“楚地千里”。
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
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周天子的话可怜兮兮的,流
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
夷越的“首领”地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
楚国两大罪状,其一即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
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
长的时间。楚国在秦国重兵压境的时候,毫不畏惧,严阵以
待。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作了适当妥协,答应纳贡,于是
与齐结盟,各自罢兵。齐桓公死后,继起图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见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公元前638年,宋、楚
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军大败,宋襄公受箭
伤,次年身亡,宋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楚两国爆发城
濮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
打败了强大的楚军,挫伤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为周王室一吐
几百年郁积的怨气.晋文公重耳也因此一举而跻身“春秋五
霸”之列。楚国虽遭此败而元气未伤,仍然不断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
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
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
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
披靡。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吴,灭蔡,后来又灭
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
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苏等地。《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
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
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
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
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
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周王朝从衰
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夺取政权。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
邦,通过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
国,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断开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围内
的民族融合,无疑是使楚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
因。所谓“楚人”,非但芈姓一族。楚人的上层统治者,即屈
原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西北方的夏人后裔,
本为游牧民族,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一带。江、
汉之间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与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说:“此土著之民族,自历史发展论之,当
即《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之苗民。此时其主要部分,当已
随时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则当为屈子所谓之‘南人’、
‘南夷’,为三苗沿途遗在沅湘辰溆间者。”” 从周代的情况
来看,江汉沅湘一带的土著居民相当复杂,除了三苗及其遗
民之外,“还有越、濮、巴三族。他们是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
这里来的”。先民的迁徙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现比较发达的农业以前,迁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猎、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都要求在不断的迁徙
中寻求较好的生产和生活场所。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谋
发展,更是要求迁徙的原因。同族之间的“不相能”,近亲族
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不同部族之间的战争,都会引起大规
模的迁徙。 从土著居民的构成来说,可能还不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蛮”,即南中国的诸多部族和民
族。他们在芈氏之族的统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称为“荆
蛮”的强大的楚民族,并建立了日益强大的楚国。楚武王前
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许多
姬姓小国的兼并和占领,造成“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的
局面。后来终于统一了长江流域,吞并了吴越,并以咄咄逼
人之势,不断问鼎中原.不断兼并中原各国。在兼并战争不
断取胜的过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断地在更大的范
围内得以实现。
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屈原《国殇》
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
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与刚强英武的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
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
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
<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
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
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
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
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
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
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
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
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
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
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一个生于北魏末年的年轻人,家破人亡后,被视为壮丁,抓了南朝,做了五年苦力。幸好被流放的太子要报仇,于是跟随太子再次踏上北魏的土地,历尽千辛万苦,入主中原,战后被做了将军。几天后,北魏平叛的军队到了,太子被杀,他又成了奴隶。这个年轻人没有放弃。由于他用之不竭的力量和强大的勇气,他设法在军队中站稳了脚跟,悲剧再次发生。由于战斗的失败,这个年轻人回到了他做了五年苦力的国家,并在春天去了秋来又待了三年。
三年后,他回到西魏,也许是累了。上帝终于给了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从那时起,他在南方作战,总督,将军和隋公爵受到了尊敬。他就是隋文帝圣可汗的父亲杨忠。
出生在太湖的陈霸先,在经历了多年的行政管理后,终于有机会步入官场,指挥军队。他在岭南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事业高峰,即平定李奔叛乱,兼任七州军区司令。
三年后,他带着岭南人民的满满祝福和三万将士,奔赴江南,与另一名将王僧辩联手,扑灭了侯景的嚣张之乱。
之后,萧炎的第七子萧艺做了新皇帝,但是屁股不热,被西魏的宇文泰接了,新皇帝就成了萧艺的儿子小方志。这甚至更糟。宇文泰之后,位高权重的高杨一点也不客气,强行把它让给了南朝破落贵族萧元明。
这时,郭亮已经完全丧失了对中原正统的信心。不管是西魏还是北齐,随便欺负他,南朝的高层也都默许了这种情况。但是除了陈霸先,还有一个人对陈露不满意。上来就把废铁给了萧元明,继续让萧当首领,杀了挡路的第一将军王僧辩,然后和北齐开战,北伐了。
北齐被重创后,北周乘虚而入,直接将高氏家族连根拔起。从北魏分裂出来的东西,魏,到北周北齐,终于在公元577年实现合并,完成了北朝的合并。宇文家族开始退居幕后。接下来是另一个统一南北朝的家族。他们姓杨,先祖是隋文帝。
隋文帝的样子很霸气。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数百人名单中,他排名第82位。他原来的名字和外国人的一样长:普刘茹那罗延。他所建立的隋朝更是被誉为农耕文明的巅峰,更被誉为传说中的“圣人可汗”。已经不能再牛逼了。
但是隋文帝和现在很多富二代一样,属于二次创业。他的父亲杨忠留下了一大笔遗产。杨忠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北魏末年的大叛乱。整个北魏都在造反,拜宁远将军的是他的父亲杨真。为了逃避战乱,杨真带着人跑到深山老林里,占山为王。随机有不少中原贵族跟随司马家来到江东,但更多的时候,是先跑到山里看看情况。这些人最后的结局只是一小部分。他们凭借强大的家族实力,与关东名门崔弘、苻坚、慕容垂等芜湖人合作,最终在北魏入仕。但大部分还是被吴虎吞噬,被奴役或被杀害。
而杨震选择的道路,就是和六镇起义的领袖一起烧毁。战后被杀,杨忠开始了流浪生活。刚过泰山,他就碰到了手臂
第二年,袁浩带着南朝统帅杨忠、陈庆之,进入北魏。依靠陈庆之的神奇表演,元昊进入洛阳,宣布自己是北魏的新皇帝。他也是北方人,战后被提拔。杨忠成了智格将军。
后来尔朱荣亲自领兵镇压,袁浩兵败身亡,陈庆之出家为僧,独自逃回南梁,杨忠留守,正式成为杜军中一员,被任命为都督,并被封为小黄郡。
杜在史书中表现得忠孝仁义。后来,高欢和宇文泰从东西魏分裂出来。杜攻下东魏城池后,兵败逃往南朝。南北朝进入后三国时代,相对弱小的南梁和西魏相拥取暖。作为合作的基础,杜和杨忠从南朝回到了西魏。
杨忠回到西魏后,脱离旧首领杜,成为的贴身侍卫。这就像一个业务团队回到公司,老板却把团队的骨干调到自己的办公室,这就有些不寻常了。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杨忠完全获得了宇文泰的信任。
传说宇文泰去龙门打猎时,别人都在弯弓射箭。只有杨忠用了当时最时髦的狩猎方法,直接与猛兽搏斗,于是得了一个新名字:“于”,意为猛兽。
杨忠在宇文泰身边当过一段时间的私人秘书,后来又重返战场。魏魏五战,都打得不错,但真的让杨忠名震一代,跻身十二将之列,是一场反南朝之战。
后金之乱后期,南朝阵营分为投靠北齐和善待宇文泰两派。湘东的萧艺选择了宇文泰,昭陵的肖伦选择了北齐。萧炎的第六个儿子肖伦出现在最后一集。被七哥萧艺击败后,与西陵郡守杨思达、苏俪、汝南公爵以及随州、泸州等地的土豪联手,与北齐军队共同出兵。
杨忠一开始围攻汝南,苏俪死了,肖伦被活活打死,后面还有一个马平川,直接收罗了南朝汉水以东的所有地方,把西魏的疆域延伸到汉水。这一年,公元552年,萧艺继位,成为梁元帝。随着第九个五年计划,萧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与宇文泰保持太好的关系。她需要独立,坚强,夺回失去的土地。然而,萧艺知道她的能力,她不能打败它。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所以萧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萧艺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四十六岁,我藏书四十年,已有八万册。”于是萧艺想和宇文泰这样的大老粗讲道理,写了一封长信,要求只有一件事,就是归还南梁之地。宇文泰也给了你一个直接的命令,杨忠和攻击江陵。
凉州、益州已在,襄阳已不在,江陵孤城。萧艺继位后,王僧辩等人建议他把总部迁到扬州。萧艺不同意。作为一个学者,要有学者的骨气。
先占江津,屯兵渡口,打败梁的象骑兵,攻占江陵,梁被杀。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查孝成为西魏的傀儡皇帝,建立西凉,杨忠镇守城池。
这个偏远的城市,现在的河南邓州,有一个典故,讲述了曹操远征张绣的故事。官渡大战爆发前,曹操逐渐消灭了袁绍的联盟。当时曹操正准备吞并袁术的势力范围,而张绣和刘表联合进攻河南叶县,威胁许昌。
作为回应,曹操掉转马头,包围了这座城市,甚至试图收拾张绣
继续,杨忠。公元556年,一代枭雄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珏继位。杨忠也成为了朱郭和隋炀帝的将军。第二年,公元557年,老上司独孤信将女儿独孤高嫁给杨忠之子隋文帝,成为封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对夫妻。
此时孤独的信在哪里?他没有他的下属杨忠幸运。从南朝回来后,他在荆州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就被放得远远的。作为傅,他镇守河阳,与柔然为邻,在女婿宇文煜称帝后服毒自杀。
从公元562年到公元564年,杨忠三次征服北齐。直到公元568年,实在走不动的杨忠回京休养。同年病逝,其子隋文帝继承一切爵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