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汉代中央政府九部是哪九部?望各位高人指点

网友发布 2023-07-26 05:26 · 头闻号生活服务

瑞金,位于武夷山西麓,赣江源头,因“掘地得金,金为瑞”故名,享有“红色故都”的美誉。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部队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2月,彭德怀、腾代远同志率领红五军的一部分也到达井冈山。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随后同红五军主力会合,并向闽西发展,相继建立了赣南和闽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使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并组成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同志为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预演。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有九部一局,即军事、外交、财政、劳动、土地、教育、内务、司法、工农检察九个人民委员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以后两三年又增设了其他数十个国家部委局。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当时苏区的干部都满怀深情地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树立了***人甘为“人民公仆”的形象。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长征。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目睹红军以举世罕见的战斗精神,不仅战胜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而且以同样罕风的吃苦精神,越过重重关山,战胜种种困难和天险,遂写下《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有两个问题,同志们在讨论中没有着重注意,我觉得应该提出来说一说。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谁要是看轻了这个中心任务,谁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工作人员。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

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曾经看见这样的情形: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比如以前有一个时期,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资本家把盐藏起来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但是汀州市政府一点也不讨论。所以,那时,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改选了以后,一百多个代表,因为几次会都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就不高兴到会了,会议也召集不成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呢,因此也就极少成绩。这是一种情形。

同志们,送给你们的两个模范乡的小册子,你们大概看到了吧。那里是相反的情形。江西的长冈乡,福建的才溪乡,扩大红军多得很呀!长冈乡青年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才溪乡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公债也销得很多,长冈乡全乡一千五百人,销了五千四百块钱公债。其他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成绩。什么理由呢?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去年夏荒,乡政府从二百多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才溪乡的这类工作也做得非常之好。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他们和汀州市的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是绝对的不相同。我们要学习长冈乡、才溪乡,反对汀州市那样的官僚主义的领导者!

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长冈乡的群众说:“***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他们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实意的爱戴,他们的战争动员的号召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这是无疑的,敌人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不是实实在在地被我们粉碎了吗?

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地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

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不注意扩大江军的领导,不讲究扩大红军的方法,尽管把扩大红军念一千遍,结果还是不能成功。其他如查田工作、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新区边区的工作,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

兴国的同志们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同样,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他,如福建的上杭、长汀、永定等县的一些地方,赣南的西江等处地方,湘赣边区的茶陵、永新、吉安等县的一些地方,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以及江西还有许多县里的区乡,加上瑞金直属县,那里的同志们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我们大家称赞。

一切我们领导的地方,无疑有不少的积极干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很好的工作同志。这些同志负担着一种责任,就是应该帮助那些工作薄弱的地方,帮助那些还不善于工作的同志们作好工作。我们是在伟大的革命的战争面前,我们要冲破敌人的大规模的“围剿”,我们要把革命推广到全国去。全体革命工作人员负担着绝大的责任。大会以后,我们一定要用切实的办法来改善我们的工作,先进的地方应该更加前进,落后的地方应该赶上先进的地方。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这些就是我们的巩固的阵地。我们占据了这些阵地,我们就能从这些阵地出发去粉碎敌人的“围剿”,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行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拖拉选项就有了。

说到官职,想必玩过《三国群英传》的人都还记得,不同的官职可以带数量不同的兵。但是这一功能在2代中却去掉了,于是所有等级相同的武将可以带兵的数量也一样,没有很好的体现出一个大将军与一个校尉之间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三国群英传3》中恢复了1代的武将官职系统,这样一来,武将上沙场冲锋陷阵,文官在后方运筹帷幄,相辅相成,不再让玩家觉得文官和武将之间除了武将技的不同之外没有其他的区别。

同时附上三国时期的官职简介,从里面可以看出,奥汀在制作游戏的同时也力图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名称 等级 带兵数

校尉 1 40

裨将军 2 60

偏将军 2 60

牙门将军 2 60

军师将军 2 60

安国将军 4 80

伏波将军 4 80

横江将军 4 80

横野将军 4 80

秉中将军 6 100

折冲将军 6 100

武威将军 6 100

武卫将军 6 100

虎翼将军 8 120

虎威将军 8 120

虎烈将军 8 120

平狄将军 8 120

讨逆将军 10 140

荡寇将军 10 140

鹰扬将军 10 140

绥远将军 10 140

昭义将军 12 160

昭德将军 12 160

昭武将军 12 160

昭文将军 12 160

破虏将军 14 180

平虏将军 14 180

威虏将军 14 180

征虏将军 14 180

抚军将军 16 200

护军将军 16 200

镇军将军 16 200

龙骧将军 16 200

扬武将军 18 220

扬威将军 18 220

奋武将军 18 220

奋威将军 18 220

振武将军 20 240

振威将军 20 240

建武将军 20 240

建威将军 20 240

威远将军 22 260

安远将军 22 260

辅汉将军 22 260

辅国将军 22 260

右将军 24 280

左将军 24 280

后将军 24 280

前将军 24 280

平北将军 27 300

平南将军 27 300

平西将军 27 300

平东将军 27 300

安北将军 30 320

安南将军 30 320

安西将军 30 320

安东将军 30 320

镇北将军 33 340

镇南将军 33 340

镇西将军 33 340

镇东将军 33 340

征北将军 36 360

征南将军 36 360

征西将军 36 360

征东将军 36 360

卫将军 40 400

车骑将军 40 400

骠骑将军 40 400

大将军 40 400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1. 成年人用古文怎么说

古代男子20岁成年,称之为“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成年后,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这一习俗在《说文》里被称为: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因此二十岁左右也可称为“弱冠之年”。

扩展资料:

古时候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即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称为“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百度百科 - 弱冠

2. 怎样学懂古文(内行人回答)

我的建议是:循序渐进学习以《王力古代汉语》为权威,从浅至深,编者安排的非常合理。套书从中华书局竖体的《史记》开始比较好,因为汉朝是古汉语承上启下的朝代,且《史记》传记较为通俗易懂。再准备几本有用的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社科院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辞源》或《辞海》语词类(三本),学问深了且有条件就再买套《说文解字》。另外一本带图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也有用(是《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通论的部分内容,不过有图,且有后加的内容)。汉朝以前的书,先看论语和孟子,因为简单且经典。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其中的入门版。

另:《周易》《道德经》是古汉语里的难中之难,不过有今译今注的版本。

3. 用古文怎么说

“用”字在古文中也是“用”。

用 yòng

释义:

1、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

2、可供使用的:~品。~具。

3、进饭食的婉辞:~饭。

4、花费的钱财:费~。~项。~资。

5、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6、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

7、因此:~此。

古文中的“用”:

1、《明史·詹荣传》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

白话译文:嘉靖二十二年,(詹荣)以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国派遣的贡使九十多人滞留在甘州。总兵官杨信驱赶他们与蒙古军队作战,战死十分之一。詹荣上疏说:“鲁迷国为双方交好派来使者,我们却驱赶他们与蒙古兵作战,这样做会丧失远方的人心,况且让人以为中原国家实力弱小。”

2、《新唐书·张文瓘传》

绩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白话译文:李绩说:“你不要疑忌。像属僚中的某某,做事犹豫缺少决断,所以我用佩刀赠给他,想使他遇事能果断:属僚中的某人行为放纵缺少检点,所以我用玉带赠给他,使他遵守各种规章法令。而像你这般才华,没有什么地方不可以施展的,哪还用得着赠送什么礼物(来警策)呢?”

3、《淮南子·道应训》

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

白话译文:所以说,没有地位低微而且能力微薄的人,关键在于贤能的君主是如何利用他们。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用品 [ yòng pǐn ]

使用的物品:生活~。办公~。

2、日用 [ rì yòng ]

日常生活的费用:一部分钱做~,其余的都储蓄起来。

3、中用 [ zhōng yòng ]

顶事;有用(多用于否定式):这点事情都办不好,真不~。

4、用力 [ yòng lì ]

用力气;使劲:~喊叫。~把门推开。

5、不用 [ bù yòng ]

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客气。

4. 同村落的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好像有点发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他们看到渔人。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耕种操作,更不用说魏和晋了,问他是从哪里来,找到他的船,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做饭请他吃喝。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渔人感到很奇异。”

渔人出来以后,好像有点发亮。他们自己说。渔人就弃船登岸,他就患病去世,中间没有一棵杂树,就非常惊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开始极狭窄,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突然感到开阔明朗。田间小路四通八达,男男女女的服装,忘记了路的远近。众来来往往,两岸几百步以内,不久,房屋整齐,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

桃树林的尽头。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处处做上标记,从洞口摸进去,优美的池塘和桑树,没有实现、竹林之类,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他们都惊奇感叹,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又走了几十步、杀鸡。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山脚下有个小洞。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竟然迷失了方向。回到郡里,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洞里的人嘱咐他说,摆酒。他听说这件事,有一次,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才告辞回去,是个清高的人,就再向前行驶,只能通过一个人,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不再出去[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他们看到渔人,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

5. 散步用文言文该怎么说呀

吃饱了,想出去散步,用古文怎么说

饭罢,欲游于中庭

汉字:游yóu

游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读音:yóu

游泳

游泳

;注音:ㄧㄡˊ

意思:◎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泳。~水。

◎ 不固定:~资。~走。~牧。~行。~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

~击。~弋。~离。~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

◎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

◎ 交往,来往:交~。

◎ 从容地行走:周~。~历。~逛。~兴(xìnɡ)。~记。~说(shuì)。~山玩水。

◎ 姓。

游字的篆书

游字的篆书

笔画数:12,部首:氵

笔顺编号:441415331521 本意:旗子边缘的流苏或锯齿状饰品后被假借为表凫水之意的“yóu”兼有两重意思。

56年公布简化字,将“辶+斿”与“游”进行合并,将本来意义明确的“辶+斿”的意义全部加到“游”上,才有了现在常用的 “游”。

其篆书更形象的表达了游的字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