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
20年前在台湾,他名不见经传,所属企业规模连台湾一千大制造业都够不上;但如今却是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台湾科技首富,麾下企业遍及欧美。他就是台湾最大科技企业集团——鸿海集团的老总郭台铭。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目标大 雷厉风行明赏罚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郭台铭,1950年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1974年在台湾创办"鸿海企业集团",1988年在大陆创建"富士康企业"集团,共有员工10万余人,分公司遍布全球各大洲。2000年入围《天下》杂志"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2001年6月名列世界权威《福布斯》杂志"全
郭台铭与葛万村的孩子们在一起
球亿万富翁";并4次蝉联"台湾科技首富";2002年选为美国《商业周刊》"全求高科技百强"第3名;2002年列中国企业出口榜首。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2006年十大经济人物 ---沈南鹏
因为如家快捷酒店10月26日在纳斯达克的挂牌上市,沈南鹏再度成为年度焦点人物。之前在2003年12月,沈南鹏以携程创始人的身份在纳市敲响携程网的开市钟时,他其实早已为中国IT界和VC界所瞩目。不同的是,此番梅开二度,他的身份已悄然变为全球最大的VC——红杉资本的中国区合伙人。
实际上,从2005年9月沈南鹏与张帆(原德丰杰全球基金董事)一起创立红杉中国并取得本地决策权和管理权起,红杉除了投资于新型的互联网行业,如奇虎网、悠视网、51.com等,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还广泛下注于TMT(科技、媒体、电信)、农业、保险、动漫、福彩等行业。截至目前,红杉前后投资的公司已达20家之多,其中包括亚洲传媒、利农集团以及不久前由红杉注资750万美元入股的卡通企业湖南宏梦。据信,继此前奇虎网获得第二轮3500万美元融资后,红杉中国投资的悠视网也将于近期获得第二轮总额达2000万美元的融资。
现年39岁的沈南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和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硕士),中学时代曾经是远近知名的数学竞赛冠军,大学期间任上海交大系学生会主席,之后曾在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机构的投行部门任职超过8年。1999年,他和梁建章等人以200万元创办携程,自任总裁兼首席财务长。目前,除了是红杉中国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他还是如家的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分众传媒的个人投资人及董事。
她曾是流水线工人,31岁创业,55岁身家700亿,公司市值2963亿
人物简介
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1950年出生,祖籍山西省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烟台莱山区的"永铭中学"正是他与母亲初永真捐资1500万元创办的.
富士康企业集团是于1988年在内地投资兴办的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揽、精密模具及电脑整机的高科技企业集团。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团分别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
英雄莫问出身低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白手起家
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他创造了自己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但光有客户还不行,郭台铭背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硬功夫。自创业后,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郭台铭认为,他应该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因而他每天坚持至少工作15小时。即使晚上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加班到三更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将提高服务客户能力放在首位”是鸿海职工时刻谨记的厂训,也是鸿海成功发展的秘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高科技产业中求得生存发展,郭台铭创造出CMM的运作方式,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从而达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
再企业管理方面,郭台铭治厂如治军,重视纪律,讲究细节。郭台铭用人方面的口头禅是:“不管高科技还是低科技,会赚钱的就是好科技”。为了获得高回报率,他用人唯才,奖惩分明。对表现优异的员工与技术骨干,郭台铭从不吝啬,给予巨额奖金。近几年每年年末鸿海员工聚餐,郭台铭提供的奖品总值都高达数亿元新台币,头奖高达数千万元。但对竞争对手,他则一律以敌人视之,难怪台湾科技界都称他为“枭雄”。因此,虽然鸿海集团近年配股分红居高不下,郭台铭也成为股东热烈追捧的对象,但郭台铭和鸿海却始终被列入“形象不佳”的行列。
作为一名世界级大企业的总裁兼董事长,郭先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终日运筹帷幄,商务缠身。然而,无论他驰骋天南地北,海角天涯,缕缕乡情不绝, 赤心依旧。为了改变家乡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腾飞。多年来,郭先生慷慨捐资1700多万元,先后为家乡修建了"万芳桥"、"牛土路"、"富晋桥"、"葛万小学"、"富康新优果品示范园区",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父老乡亲无不拍手赞誉。
郭先生从徒手创业至今30载,企业资产由最初的30万元,增至拥有市值3000亿元(新台币),增长了百万倍,他个人的身价早已高达23亿美元。然郭先生艰苦创业本色始终不变,并以"抠"闻名商界。郭先生言:我不会把钱花在个人享受的领域……我比较有兴趣把钱投在为大众谋利的领域……。几年来,郭先生为省、市、县、乡教育、助残、筑路、饮水解困、抗击"非典"捐资8000多万元,其情操、品格令世人崇敬。正如家乡一位诗人所赋:"煌煌骄子乃家乡荣耀,巍巍丰功令海岳流芳。"
27万人的"紫禁城"
"深圳郊外,一家工厂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报道中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约有员工27万人,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
事实上,富士康龙华基地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在过去的10年里,鸿海精密的收入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占地约1平方英里的龙华科技园区,被视为郭台铭企业帝国的核心。这个生产基地四周均有高墙环绕,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
在龙华基地,职工宿舍、消防队、医院、游泳池、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10处大型员工食堂每天提供15万份以上的午餐,每顿午饭要用掉10.6吨大米。用工高峰时每天招聘的新员工多达3000人,光保安就有1000多人。
恨自己的名气
报道称,56岁的台湾人郭台铭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恨自己的名气。而此前5年多的时间,他一直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
"郭台铭将他的商业判断力与持之以恒的质量控制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成功结合在一起,这才造就了他繁荣兴旺的制造业帝国。"报道认为。鸿海精密在台湾上市,与客户交往时使用富士康这个名称,目前公司市值已经达43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球十大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
郭台铭本人和鸿海精密还控制着一系列单独公布收入的关联企业。"鸿海精密一位发言人说,郭台铭的身价目前约为100亿美元。"报道中称。据了解,鸿海精密不仅为苹果、任天堂、惠普和摩托罗拉公司生产产品,还为诺基亚、索尼、戴尔公司生产。 迷恋成吉思汗
龙华科技园区和鸿海精密,到处弥漫着郭台铭的个人色彩。"极富个人魅力的郭台铭在下属中很有威信,他以军阀的铁腕管理着鸿海精密。"报道中称。
在郭台铭的右手腕上,戴有一串念珠,这是他从一处成吉思汗庙中得来的。郭台铭称这位13世纪的蒙古征服者是位英雄人物。
采访中,郭台铭称:"我总对员工们说,集体利益要高于个人利益。"
在龙华科技园,郭台铭与中国政府官员的合影被放大镶嵌后悬挂在显眼处,郭台铭身先士卒,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晚上依然驾驶着一辆配备了自行车铃的高尔夫球车,在龙华园内巡视,数十年如一日。他会时不时停下车,或是抽查生产线的运转状况,或是帮助工人维修设备。
公司经理往往被要求阅读并背诵一本名为《郭台铭语录》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对任何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领导层,而非管理层;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了大众利益而充当独裁者的决断力。会议期间,郭台铭往往站着发言,一边说一边用笔在旁边的大纸板上勾画。
鸿海精密的竞争对手很难望其项背。四年前,鸿海精密的收入尚不及稳坐业内头把交椅已有数年之久的伟创力国际,而如今,伟创力国际与加州企业旭创合并,二者收入相加也仅为鸿海精密的2/3左右。 流水线工人:每小时4.5元
"龙华厂的工人24小时不间断地在组装线上倒班工作。他们的工资按发达国家标准少得可怜。"报道中说,该厂最基础的组装工作每小时报酬为60美分(约4.5元人民币),与法定的最低工资(深圳关外最低工资标准为730元)持平。
报道中称,龙华有近1/7的工人为苹果公司生产产品。2006年,英国一家小报曝光龙华的工人待遇糟糕,特别是那些为苹果公司生产iPod的工人。
根据苹果公司2006年8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该公司派出的一个调查组在龙华发现诸多违反供应商行为守则的做法,其中包括三处厂外宿舍过于拥挤。
按照苹果公司的要求,供应商应将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控制在60小时以内。但据苹果公司的估计,龙华1/3的工人的工作时间超过了此限制。
不过报告称,苹果公司认为鸿海总体上遵守了行为守则的"主要方面"。郭台铭则愤然否认了那些批评报道。
报道称,龙华基地内多数工人都身着制服,这些工人中,最年轻的不过16岁。
从7500美元到100亿
鸿海是由郭台铭1974年开办的公司发展而来。当年7500美元启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向其母亲借的。
最初,郭台铭在台北附近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塑料调频旋钮,20世纪80年代初期,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随之开始起飞。虽然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不久郭台铭仍然开始了他在美日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内地开办了首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郭台铭利用深圳来招揽潜在客户,迈克尔·戴尔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到2000年,郭台铭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
目前,共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内地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全球各地的工厂还有数千名工人。
选择接班人
郭台铭在鸿海精密的角色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虽然自己目前仍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但重点已从以往的日常例行工作转移到了重大战略问题上。同时,郭台铭也把更多时间用在了处理一系列生活变故上。
"他还更多地关注于慈善事业,曾承诺最终将捐出个人财产的1/3。"报道中称。
此外,郭台铭已开始在鸿海精密寻找接班人,重点对象是那些年龄在35至45岁左右的员工。他还开始要求手下的高级经理在各自子公司独揽专权,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身实力。
郭台铭不大可能从家族成员中挑选继任者,因为膝下一子一女均不在鸿海精密就职。
郭台铭说,他之所以做出现在辞职的决定,是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乾隆皇帝。"他控制整个中国长达60年,"郭台铭说,"可他在位时间太长。我想休息休息,把更多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自己还不老。"
2017年12月4日,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发文:
“我们拜访了昆山的合作伙伴。
他们超一流的工厂,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和细思融入Airpods的制造。
董事长王来春女士打造了以人为本的卓越文化,我们很高兴可以跟她合作。”
文中提到的无线耳机,当年作为公司的专攻研发产品,刚开始本交由台湾一家企业代工零件,但其成品做工无法让库克满意。
于是,库克全球遍寻合作厂家,最终选定了王来春。
王来春的工厂以中国刺绣般的精湛手艺,征服了对细节把控苛刻的库克。
库克由此将王来春及其工厂,视为重要合作伙伴及重点扶持企业。
2019年,这家世界超一流的 科技 巨头,为王来春的公司带来346亿元营收,双方签下长期代工合同。
可以说,库克是王来春的贵人。
而在此之前,王来春的第一位贵人,是郭台铭。
甚至有人将王来春称为“女版郭台铭”,把她的工厂叫做“翻版富士康”。
那么,王来春跟这位台湾首富,又有何渊源呢?
2021年4月,在广东汕头举办的“中国女企业家”主题活动现场,王来春谈到小时候的苦日子:
“我从小在家就跟着女性长辈们做手工,当年读书的所有学杂费,都是自己做手工赚钱交的。”
可见,王来春的家境并不富裕。
1967年,她出生于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下镇槐泽村,上有两位哥哥,一家人靠着三亩薄田过活。
哥哥们长大成人后,就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王来春在村里念了小学,好不容易勉强上完中学后,也不得不停学务农。
地里的农活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十来岁的王来春就跟在父母身后,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特别能忍耐,她那时候没有觉得辛苦。
多年之后,已经事业有成的王来春,反倒对这段日子充满感激:
“我现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经历.
我或许会觉得很苦,也可能坚持不到今天。”
贫困的出身,没能为她提供吃穿不愁的物质条件,却锻炼出她坚韧耐磨的难得品质。
高中毕业后,王来春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
要么跟村里大多数女孩一样,嫁人、生娃;
要么跟随哥哥的脚步,外出闯荡。
家里人的共同意见,是让她选择第一条路,稳妥而实际。
但王来春深受见过世面的哥哥们的影响,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八十年代末,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各地都流传着一句话: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王来春身处大时代潮流中心,怎能不心动?
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拉着几位同学,从澄海来到了三百多公里外的深圳大都市。
没有高学历做敲门砖,没有硬技术加持,更没有人脉辅助。
王来春的就业选择并不多,只能做些流水线工作。
她进的第一家公司,是位于蛇口的日本三洋。
虽然工种基层,但对于第一次踏进世界领先企业的农村女孩来说,还是大大开了眼界。
1988年,王来春21岁。
在村里大多数女孩子已经当母亲的年纪,她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
这一年,郭台铭的富士康集团,在深圳建立起第一家工厂——深圳海洋电子插件厂。
工厂贴出告示,招聘第一批女工。
于是,王来春进入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家公司,也是最后一家别人的公司。
因为11年后,她不再为他人作嫁衣,而是自己开公司做老板。
而此时,她怀着挣大钱的兴奋,成为149名普通女工中的一个。
很快,就引起了乔布斯的注意。
连洗澡也成了危险而尴尬的事情。
因为一间临时搭起的小破屋,虽能遮风挡雨,却挡不住不怀好意之人的偷窥。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上班作息问题。
那个年代,电力时常不稳,工厂一会有电,一会没电,极其影响生产。
那厂里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呢?
对老板来说,最简单快速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工人当机器,顺着电力来:
来电上工,停电下工。
所以,白天本来该工作的时候,如果停电,那就放假;
反之,晚上本来要休息,如果“不幸”来了电,那么就得起来开工。
因此,王来春和姑娘们,常常要在大半夜一两点被迫紧急集合,睡意惺忪地赶往车间工作。
恶劣的工作环境,残酷的管理模式,让许多二十来岁的女孩子难以忍受,纷纷离开。
车间墙上贴着郭台铭的名言标语:
人没有天生的穷命,仅有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磨练自我。
王来春把这句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咬牙坚持下来。
大浪淘沙,留下的必是真金。
在往后的10年间,她凭借好学肯吃苦的干劲,一步步从普通作业员,升为小组组长、车间主任,直至掌管千人的课长。
王来春实实在在地走上了事业巅峰。
巅峰,往往意味着下坡路的到来。
1998年,王来春31岁,遇到了事业瓶颈。
而这个瓶颈,完全是她自己给自己设的,多少人巴不得身处高位后就颐养天年,但她却不甘心止步于此。
既然在这里已经做到了最高职位,那么想要再高升,就只有另起炉灶,再创辉煌。
于是,王来春离开工作了10年的发家地。
她拿出全部积蓄,和哥哥王来胜合资,在深圳成立全胜加工厂。
之所以选择进入代加工行业,是因为王来春只会做这个。
在工厂的数年时间,她学习和积累到的所有经验,都是基于零部件的加工、管理,熟门熟路。
但创业不是只靠经验丰富,就能成功的。
厂子开起来了,订单从哪来呢?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白走的路。
王来春之前十年走过的路,成了她继续前进的垫脚石。
前老板郭台铭将厂里做不完的大量订单,都交给她来做。
坊间曾传闻,王来春一创业,就得遇郭台铭这个大贵人,可见他们关系不一般。
王来春听后,只是坦然自嘲:“这是我作为女企业家,应该承受的。”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遥想21世纪前后的郭总集团,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掘金之地。
高工资的金钱诱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前仆后继进厂做工。
其工厂得以越做越大,并以量大、低价的规模效应碾压同行。
与此同时,极具商业眼光的郭台铭,在2000年瞅准时机,将业务切入日渐红火的手机领域,拿下不少国际品牌的代工订单。
很快,就引起了乔布斯的注意。
乔布斯主动找到郭台铭,将经典之作ipone项目交给他。
据说,郭台铭和乔布斯私交非常好,乔布斯还曾给过他一张签名名片。
郭台铭将其锁进保险箱,打算作为传家宝留给儿子。
乔帮主不幸病逝时,郭台铭还是极少数获邀的华人商业领袖之一。
凭借过硬的代工实力,加上良好的合作关系,郭台铭收到的订单源源不绝,在行业中一骑绝尘。
因此,他将做不完的订单交给王来春做,不是无端的施舍,更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是培养自己的下游代工厂,有钱一起赚,你好我也好。
就这样,王来春自主创业的起步之路,因为有大佬助攻,顺顺当当地赚到了第一桶金。
所以成功,有时是零和博弈,有时又是竞合之力。
正如王来春信奉的郭台铭语录:
大象会跳舞,不是四肢减重了,而是头脑灵活,方向走对了。
比起单打独斗,王来春更懂得利用过往人脉资源,少走歧路,进而弯道超车。
2004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诸多公司纷纷倒闭。
当不少人胆战心惊,生怕受到波及时,王来春抓住抄底机遇。
低价一举收购香港立讯公司,成立起深圳立讯精密,并顺带获得了政策扶持的港资身份。
此后6年时间,前东家的大力支持一如既往:
2007年,王来春工厂有47.73%的订单来自郭氏企业;
2008年,高达56.46%;
2009年,开始缩水至45.38%。
与此同时,郭台铭胞弟控股的富港电子,出资4000万认购立讯400万股,以3.08%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算是兄弟俩齐心协力,共同助力王来春做大做强。
2010年9月15日,43岁的王来春率领公司A股上市,身价暴涨至23亿元,一跃跨入中国最富有女性行列。
当时国内媒体纷纷报道:
深圳的上市公司已有一两百家,富豪数不胜数。
但是正宗打工妹出身而创业成功的,却极为罕见,王来春可谓弥补了这一空白。
紧接着,王来春做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决策:终止为富士康的代加工业务。
这是翅膀硬了,想单飞?
是的,王来春开始布局自家产品、市场,将重心调整为自主生产连接器。
早在2007年,她就开始研发台式机连接器,成为联想、华硕的供应商。
当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接单骤然减少的事实,更让她意识到,只为他人代工的严重局限性。
为了不被掣肘,王来春必须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2010年,她收购博硕 科技 部分股权,切入索尼、微软供应链;
2011年,斥资1.1亿元,收购台湾企业联滔在昆山的工厂,进入平板电脑连接器产业链;
接着,继续并购科尔通讯,接入华为供应链;
2012年,跨界并购日系 汽车 电子业务;
2013年,收购德国 汽车 精密塑胶件,将宝马、奔驰两大客户收入囊中。
一系列的扩张并收操作,让王来春的产业布局四通八达,被外界冠以“八爪章鱼”的诨名。
多条腿走路,总是更稳些。
在各业内博得一席之地后,王来春开始把目光投向超级大客户——苹果公司。
她的转型灵感来源,还是出自郭老板的教导:
只有与世界一流的大厂做生意、只有紧跟一流客户,才能学到更多,突破自身发展。
2016年,王来春收购靠做耳机发家的苏州美特51%股份,轻松迈入声学领域。
次年,库克大驾光临,王来春将其一举拿下。
本来,库克的耳机项目已经交给别家运作。
但由于对方产量跟不上,残次率太高,一直达不到库克的高水准要求。
多方打听后,找到王来春。
她陪着库克在车间参观考察,面带微笑地向其介绍产线、技术,交谈甚欢。
王来春紧紧把握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公司上下全力配合。
历时五个月攻坚,将发货周期缩短到3天,良品率接近100%,以实力赢得了信赖和订单。
凭此一项合作,就为王来春带来连续三年的利润增长,总营收3000亿元,使公司在“果链”中成功分得一杯羹。
光是成为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还不够,王来春有更大的野心。
她要进入内部核心,成为关键一环。
2020年,她以3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纬创公司的两家苹果手机装配厂,羽翼渐丰。
至此,我们盘点一下,距离王来春理想中的核心供应商还有多远?
一直以来,纬创、和硕、富士康,是苹果手机代工商的全球前三位。
王来春早在2010年,就已手握和硕旗下的博硕部分股份。
而今又染指纬创装配厂,意味着她已有足够的实力和渠道,与老东家一决高低。
若以此势头发展下去,王来春的集团,势必成为库克转移产能的第一选择,步入核心中的核心。
一场产业链大洗牌,似乎已有山雨欲来之势。
不止外界看好王来春的未来发展,连被收购方也殷勤示好。
比如纬创,前脚刚把自己的厂子卖给王来春,后脚就买进立讯0.81%的股份,坐等分红。
而郭台铭也大大方方买进其3%股权,夸人也自夸道:
“看,我们工厂出去的一个普通员工,都这么有本事。”
他也许认为:一个高中毕业的流水线女工而已,能翻腾起多大的浪。
但很快,郭总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2021年,集团实现总营收1541亿元,净利润70.72亿元。
2022年,王来春以700亿元身家。
居于《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3位,而郭台铭位列第300位。
这年,她55岁。
大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感慨。
但俗话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比方说,王来春办事姿态比较软,以特有的女性身份与人交好,愿意让利;
而郭台铭比较霸气,喜欢狼性的扩张。
言下之意,还是认为年轻人狼性不足,稍欠向外拼搏的冲劲。
曾有人参观王来春的工厂后说:
“如果不是看到厂名,会以为这是郭台铭的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王来春的工厂内,能看到不少郭氏语录。
车间贴的“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研发室标的“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 科技 ”;
办公室写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全是郭台铭的名人名言。
王来春毫不掩饰地说:
“郭总的语言虽然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内涵。
我经常把他的名言讲解给员工听,让员工感受其文化。”
除此之外,在“狼性”方面,王来春虽不及郭台铭霸道,但仍能见其锋芒。
她先是随和回答各方面都很好,跟内地区别不大,而后画锋一转:
“这边的技术人员很多,但似乎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
言下之意,还是认为年轻人狼性不足,稍欠向外拼搏的冲劲。
可见骨子里,还是与郭台铭有相似的上进突破精神。
正如她自己所说:“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同是英雄,才会惺惺相惜。
2022年2月,王来春再出新招,宣布与奇瑞集团结盟,进军新能源 汽车 行业。
此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再次飙升,当日总市值达到2963亿元。
谁曾想到,王来春这个不起眼的农村辍学女孩,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执掌千亿集团的上市老总呢。
她曾在女企业家分享会上说:
“要把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奉献。”
也许正是秉承着这一初心,让她在艰难严苛的女工境遇中脱颖而出。
而后一步步以刻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赢得器重和信任。
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有本书上说:生命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对付出锱铢必较时,就是拒绝了成功前的磨练,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任务奖赏。
急功近利、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太知道付出了不一定会有收获。
但似乎更应该记得:没有付出,势必没有收获。
作者:朱小畅&雯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